西西河

主题:【原创】玉与城:从简体“国”字看一个民族数千年的痴迷 -- 无忌公子

共:💬7 🌺2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玉与城:从简体“国”字看一个民族数千年的痴迷

    近来汉字简繁之争迭起,我也凑凑热闹,谈谈一个字—“国”字。繁体“國”字的含义大家都知道,也就不说了,反正与干戈有关。简体“国”字,有些人认为是借用日文汉字,其实不然,因为太平天国的文件和铸造的铜钱中都使用简体“国”字,只不过少了一点,写作“囯”字,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明末张自烈所著《正字通》中也收入“囯”字,至于“囯”最早产生于何时,我没有考证,但日本 “真名”(汉字)简化则是在二战后。本朝简化汉字时,“囯”加了一点,成为现在的“国”字,因而与现代日语中的“国”字相同。其实许多简化字古已有之,比如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元八思巴文元圣旨金牌圆穿孔内侧所刻编号“张字九十七号”,其“号”字就是现在的简体“号”字而不是“號”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一块元八思巴文元圣旨银牌也是如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简体“号”字早在唐代就已出现。

    无意中创造的简体“国”字,一个玉,一个□,玉与城,却阴差阳错的牵扯到一个民族数千年的痴迷。

    我们常说龙图腾,其实上古时期各部落图腾各异,即使汉民族的前身(炎、黄、东夷三大部落)也有黄帝部落的龙(或熊)图腾、炎帝部落的牛图腾、东夷部落的鸟图腾之分。其他少数民族的前身其图腾更是五花八门。而有一种东西,虽然不能叫图腾,却几乎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同痴迷的,那就是玉。石之美者为玉。玉就像红木这个概念一样含义很广,不是特指某种物质。广义的玉不但包含普通的软玉和硬玉,还包括玛瑙等许多宝石。爱玉、琢玉的历史不但远远早于中国的国家史,甚至远远早于华夏民族、中国各民族的诞生史。中国有8000年的玉文化。无论是距今5000至6500年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4000至5000年中国南方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距今5600—5300年前的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长江中游距今5000至6000年的巫山大溪文化,还是被视为天外来客的距今5000至3000年的的神秘三星堆文化,都有大量玉器出土。夏商时期继承新石器时期的传统,玉器主要是礼器,如琮、圭、璧、环、瑗、璜、玦等种类繁多,而周代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佩玉之风盛行,“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孔子更将玉人格化,归纳为十一德,后又被儒家总结为仁、义、礼、智、信五德。于是乎,志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女子“守身如玉”,玉文化深深地渗入中华文化。汉代也是一个重玉的时代,其葬制中对玉的使用要求很严,如金缕玉衣。无德的王侯不得以玉陪葬,如济北王刘宽“与父式王(式王即刘胡)后光、姬孝儿奸,悖人伦,又祠祭祝诅上,有司请诛。上遣大鸿胪利召王,王以刃自刭死。”,所以前些年发掘出的双乳山济北王墓只有破碎的玉剑璏和极少的玉器。汉以后玉逐渐走下神坛,唐以后更是进入民间(唐以前玉基本是贵族的专属品,平民不得藏玉),但玉文化仍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们奇怪的是,中国并不是产玉大国,中国只有新疆昆仑山等地产白玉、青玉、碧玉,东北岫岩产岫玉,河南独山产独山玉,这些都是软玉,而硬玉即翡翠则不产。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甚至还谈不上交通的上古时期,中国古人何以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开采、运输沉重的玉石?而在金属工具不发达甚至金属工具产生之前,古人又是以何等的耐心和毅力雕琢出如此精美的玉器,何以如此痴迷?而在印度、墨西哥等产玉大国,玉器并不受到重视。这些问题也许同许多中国文化谜题(如中国人何以选择单音节的汉语,象形的汉字)一样难以回答。但玉文化对中国文化气质的影响毋庸置疑,中国的雅乐、青瓷、建筑、园林、诗歌、绘画等一脉相承,都受其影响。温润的玉寄托了中国人对高雅、含蓄以及内心恬淡宁静的向往。中国的玉文化不但深深影响了北方和南方的的少数民族,而且整个中华文化圈都打上其烙印。

    中华第一龙—红山玉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良渚玉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汉代玉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说了玉,再说说城。《吴越春秋》曰:“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说的是城郭产生于夏朝之前不久,也就是约4000年前 。然而根据考古结果,中国人筑城的历史要早得多。 几乎世界上每个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筑城的历史,可是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对筑城如此痴迷。无论是遍布大江南北的上古和后世诸朝的城池,还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都说明了这一点。无可否认,城墙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即使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面对比中国城墙简陋的阿拉伯城堡也无可奈何,是以每攻一城必屠以警告未来的抗拒者,战乱频仍是中国人热衷于筑城的重要原因。但中国毕竟地形还算复杂,而欧洲是平原,无险可依,而且自古战争也不少,何以没有象中国这样热衷于筑城?中国自古耗费在筑城尤其是筑长城上人力物力简直难以估量,以至于孟姜女的传说流传至今。筑长城难,守长城也不易。“饮马长城窟, 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 慎莫稽留太原卒!….. 生男慎莫举, 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陈琳一首《饮马长城窟行》何等悲凉。一座座城墙也许寄托了保守的农耕民族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深深向往,但正如鲁迅所说:“.....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现在不过一种古迹了,但一时也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长城挡不住,于是一般文人就去忽悠野蛮的征服者,于是“君臣父子”、“五德相生相克”等等成为必备的思想工具,其中自然少不了玉德之说。此所谓驱夷入夏。那些马背上的统治者禁不住忽悠,纷纷落马,自认黄帝之胄,大修孔哥庙,请其继续大吃冷猪肉。当然,各有所失,自然少不了累累白骨。

    这些都发生在中华圈内。后来,西方的真神派来了他的子民,扛着刀枪,坚船利炮。这一次,玉也不灵了,城也没用了。礼坏乐崩,玉碎城破,“国”将不国,于是中国人只好“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玉与城,一个民族数千年的痴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