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路线谈起 -- wolfgan

共:💬12 🌺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路线谈起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早在建国前的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就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指出在建国后首先进入的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3年8月,毛泽东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当时毛泽东估计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但是,实际上我们知道,仅仅到1956年,中国就已经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来估计要用十五年的时间一下被缩短到三四年。这里面发生了什么呢?

    让我们看看一五计划编制的过程。第一个五年计划,早在1951年春开始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简称中财委)着手试编;1952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8月,中财委编出“一五”计划轮廓草案;1953年4月,中央批准下达1953年国民经济计划提要;同年,中财委会同国家计委根据中央指示,并参考苏联国家计委意见,对“一五”纲要又修改了一次;1954年4月,中央成立编制五年计划纲要8人小组,陈云任组长,开始全面编制工作。 到1955年3月31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中央委员会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同年6月,中央对“一五”草案作了适当修改,建议由国务院通过并提请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55年7月30日通过)。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原苏联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一五计划在实际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等到它正式出台的时候,已经是在1955年7月,这时候一五都已经过去一半时间了,并且基本任务也变成了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原苏联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苏联援助建设的156个项目既然是经济建设的中心,那么国内原有经济成分的重要性必然就急剧下降。对于国际共产主义大家庭来说,既然苏联给了你中国那么多东西,你中国老停留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没有必要,也很不妥当。没有必要是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阶段是建立在生产力不发达基础上的,苏联的援助显然会缩短这一进程,不妥当是因为如果苏联给了中国那么多东西,如果中国还停留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人家怎么可能对国内交待的过去,怎么可能放心的给。这样一来,中国尽快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全面加入共产主义大家庭就成为一个必然。

    中国的工业革命建设主要是从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起步的,这是中国工业革命和其他国家工业革命一个显著的不同点。这个不同点构成了中国工业革命独特的起点,使得中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呈现了一些自己独特的特征。苏联援助的156个工业项目涉及到了经济的各个层面,等于给了中国一个完整的重工业生产体系,并且这个过程还伴随着大规模的免费的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国人当时不仅在国内向苏联专家学习,更主要的是向苏联派出了庞大的留学生队伍。苏联这次大规模的援助质量非常的高,在世界经济史上规模也是空前的,也很有可能是绝后的。如果中国在当时要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物质和技术积累,将是非常艰难的。如果没有一边倒,如果没有朝鲜战争,苏联不可能给中国如此大的帮助。可以这么说,无论当时中国采取两边不偏不倚,或者是采取倒向美国的态度,都不可能获得如此大规模的外部援助。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在当时完全是正确的。

    苏联自己的经济模式也是重工业发达,轻工业不发达的典型。这就决定了它给中国的项目也必然是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比重极低。这样一来,中国开始建立的工业体系也必然是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不发达的局面。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基本上就是围绕着这个工业体系的建立,扩展,完善来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可供选择的经济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毛泽东开始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路线其实是偏向于前者的,因为那条路线是建立在当时中国自己的生产力的基础上的,而当时的中国虽然工业全面落后,轻工业相对重工业还是有优势的。如果毛泽东真的按照他的最初设想把民主主义经济路线坚持十八年的话,那些宣称他不懂经济的人说不定就会改口了。但是,苏联援助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生产力布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成了一个重工业对轻工业占明显优势的局面。这样一来,选择第二条经济路线显然更能发挥中国已有的经济优势。重工业发达,轻工业不发达必然会导致人民消费相对较低,而积累相对较高,也必然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而国防军事力量相对强大。一句话,不同的起点会产生不同的路径依赖。当年,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利用资本主义大萧条建立了远超过苏联国民消费能力的工业体系,使得苏联一直处于重积累轻消费的路径依赖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时的工业化同样形成了这种路径依赖,而这种路径依赖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谈起之后是什么?

      很好的文章,感觉是一个系列,能否先列一个大纲呢?

    • 家园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看法

      如果苏联对华援助项目全部完成的话,那么总计应该是300项左右,而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156项。这没完成的一半,就是轻工业部分。

      • 家园 对于轻工业的援助,我看到过这样一个说法。

        就是在安排156个项目的时候,之所以轻工业极少,一是因为国内轻工业还有些基础,更重要的是当年人民消费能力很低,即使引进了生产出来也没有销路。按照这种说法,如果是安排300个援助项目的话,后面的项目轻工业比例肯定会增加。所以你这个说法可能性很大。从此可以看出,其实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层实际心里并不想走高积累低消费的路,只是事情的发展结果让他们不得不走这条路而已。当然,这个缺憾后来在45计划中得到了部分弥补。

        • 家园 关于一五计划的轻重工业投资安排

          当时的估计,轻工业已经有一定基础,随着和平秩序的建立,轻工业的开工率增长,可以满足需要,不需要大量新增产能。

          但是这个设计后来证明有两个错误:第一,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城市人口增长,对于消费品需求增长;土地改革后农民的收入增加,也增加了需求。轻工业的产能出现不足。第二,轻工业的资金增值速度要比重工业快得多,即使是从获得资金积累的角度,加大对轻工业的投资也是合理的。

          这种思想在《论十大关系》中有反映,但是随着大跃进和三年困难,就被放到一边;此后的三五计划也是重点解决吃穿用的问题,但是文革初期乱局再次打乱部署,直到四五计划,才得到认真的推行。

        • 家园 我一直认为,苏联没有把苏式计划经济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究其原因,一是苏联的人口太少(相对于其国土面积和可开发资源而言),二是它的外部市场太小。这两条严重制约了苏联经济的规模。

          • 家园 计划经济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的合理边界很难把握。

            随着经济体系的扩大,计划的难度会呈几何级上升。虽然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提高了人类的计算能力,但这能在多大程度上弥补计算难度的扩大还未可知。就我所知的,苏联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计划经济已达极制,没有改善的空间了。

    • 家园 大胖子沙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