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淘碟推荐《中国,革命的世纪》等 -- 白鹤梁

共:💬9 🌺1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淘碟推荐《中国,革命的世纪》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前两天出去淘碟,我的兴趣方向主要是纪录片类,所以淘的碟基本是这路片子。

    淘的碟如下:

    1、美国人拍的《中国,革命的世纪》(China - A Century of Revolution),一套共三张碟。

    这套片子按年代分集:1949年之前,1949-1976,1977-1997。个人感觉与西方大多数媒体一味的贬低相比,此片应该说拍的比较客观,1997年制作的。看来这个片子的撰稿人和导演对中国相当了解,说起中国的政治、历史来绝对没有那种外行的感觉。那个制作纪录片《八九点钟的太阳》的卡玛,好像也参加了这个片子的团队。

    片子的时间跨度从20世纪初到1997年,只是80-90年代的镜头多是当时CCAV的电视镜头,图像模糊,颜色很薄。万恶的电子技术在给大家提供了方便与普及的同时,也破坏了许多原本应该清晰、清楚的记录。

    现在编辑、制作的纪录片,其所用的早年拍摄的电影胶片资料质量差别很大。这跟保管条件有关,跟所用胶片质量也有关系。

    一般而言,同样是二战的资料片,美国用的是好胶片,保管洗印也考究,所以美国的片子质量一般都很好。

    对比苏联,其胶片质量不行,保存条件也差。苏德战场打那么残酷,苏联怎么可能花钱给建立恒温、恒湿的资料库呢。所以有关苏联的资料镜头不如美国的质量好。其它国家的片子也大都有这个问题。

    再比如,就跟延安时期拍的纪录片没一个清楚一样。就那艰苦条件,即使拍下来,洗印、保管条件也肯定达不到要求。

    由是想到数码相机,虽然与刚出现时的数码相机比,现在的相机已经牛很多了,但是与胶片机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差距会日渐弥合。多少年后,如果我们再翻过头来看,在技术未臻完善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用数码相机记录的一切,全都显得那么单薄与粗陋:(

    《中国,革命的世纪》片中讲了两个趣事:

    美国特使赫尔利访问延安时,觉得中国人长得都一样,名字也记不住,他老先生只好采用歪招儿记中共领袖的名字,比如他是这么记毛泽东的名字的:moose down(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麋鹿的屎(中文字幕如是说)。外貌呢,则被记述为“面滑无须”:)

    采访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时,这老兄说了件邓小平的趣事:1979年邓小平访美,一次吃饭,邓小平觉得小牛肉味道不错。结果大老美顿顿给他上小牛肉。访美即将结束时,美方客套地问此行邓小平有什么不满意之处?邓小平愤怒地说:你们美国饭都不带换样的,顿顿都是小牛肉!:)

    总体评价:这个片子值得收藏。

    2、法国人拍的《家园》(HOME),一张碟。

    这个片子拍得非常非常唯美,构图、色彩极其考究。怎么说呢?大白话吧:每张胶片都堪称糖水片,此片就是糖水片的集大成,没准是胶片拍的,看了绝对养眼。都看过法国人拍的《鸟类的迁徙》吧?就是那个风格,导演应该是同一个人。

    [swf]http://player.ku6.com/refer/JZJXF-9jmqbMW9DN/v.swf[/swf]

    3、BBC拍的《震惊世界的日子》,二张碟

    此片说白了就是《历史上的今天》,与《中国,革命的世纪》一样的毛病,70-90年代的镜头多是当时的电视镜头,图像模糊,颜色很薄。如果是胶片拍的,胶转磁后电视播出效果就好多了。近些年播出的二战美国拍的纪录片图像质量就不错——国内电视台用人家VHS录像带自己攒的片子不算哈——在此再次愤怒地声讨万恶的电视摄像技术!:)

    估计西西河喜爱淘碟的人也不少,淘碟么,讲的是赶拨。错过了机会,再翻过头来找就难了,所以在此推荐一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