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父亲的“文革”经历:与工人在一起的八年(一) -- northeast

共:💬79 🌺43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我父亲的“文革”经历(三)外国专家来了

      (因为标题有字数限制,所以标题中暂时省略“与工人在一起的八年”这几个字)

      在“十三冶”的“军宣队”召集的会议上,一个刚分配来的大学生被点名发言,他琢磨了半天,终于表了态:“我坚决拥护解放军、拥护革委会。”妙!说得实在是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解放军是出面稳定社会的主要力量,革委会是代替以前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说“坚决拥护解放军、拥护革委会”在政治上绝对正确,一点毛病没有。“邱会作的队伍”的各位军官听后显然也十分满意,在接下来的表态过程中,其他大学生(包括我父亲)也纷纷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于是大会圆满结束:“邱会作的队伍”感觉很满意,大学生们也如释重负。

      事后,双方人员比较熟了,在相互交流的时候,才知道当时双方的心态:大学生们担心“军宣队”再搞什么“清理”、“审查”之类的事情,“军宣队”的人担心大学生们在新的单位继续发扬“造反精神”,双方是“麻竿打狼,两头害怕”。其实双方的担心都多余了,“军宣队”当时的任务是尽快恢复生产,大学生们普遍对文革头两年的运动也厌倦了,到了新地方就更没心思参合当地两派的斗争了。于是“十三冶”出现了如下的景象:造反派、保皇派继续他们的文斗和武斗;“邱会作的队伍”、新分配来的大学生、以及原来“十三冶”当中“打酱油的”(既不是造反派也不是保皇派的)则开始全面恢复生产的工作。

      没多久,我父亲就得到通知,要参加一个国家重大项目,还要求严格保密。等到了工地现场,只见开来几辆大客车,从上面下来一些……外国人!!!从哪里来的?主持工作的“军宣队”人员宣布:“请大家欢迎奥地利西德专家……”

      不要说我父亲当时的反应,就是多年后我听我父亲讲起这一段经历的时候,也大吃一惊:文革时期,在社会还没有完全稳定的山西省太原市,居然出现一大批来自奥地利和西德的专家……我最初的感觉是莫非时空发生了倒流,改革开放的事情提前发生了?

      时空没有发生倒流,奥地利和西德专家当时确实来了。我父亲后来才了解到,这个“国家重大项目”是文革前就与奥地利奥钢联公司方面进行了联系,甚至我父亲上大学时的同专业的同学中就已经有几个人被当时的冶金工业部安排准备大学毕业后参与这个项目,在毕业实习期间被安排到武汉学德语(莫非武汉这个城市与德国工业界有渊源?好象很多与德国有关的事情都与武汉有关)。结果文革一开始,我父亲所在的66届学生没有正常毕业,最后阴错阳差,那几位当初被安排到武汉学德语的最后都没能来参加这个项目,也我父亲却参与了这个项目。我父亲后来遇到那几为当初到武汉学德语的同学,都要说一句:“我替你们参加这个项目了……”。

      这个项目是太原钢厂“50t氧气顶吹转炉项目(两台)”,氧气顶吹转炉技术就是奥地利人最先发明的(好象是1952年),此次项目是从奥地利奥钢联公司引进的,电气方面是由当时西德的西门子公司负责的,所以到现场的有奥地利、西德两个国家的专家。(PS: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好象奥钢联公司现在已经被西门子公司给收购了。)我父亲虽然参加了这个项目,但对项目决策层的事基本不太了解,很多事情他现在不知道前因后果,比如当时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新中国封锁的厉害(比如那个“巴统”),奥钢联公司为什么就能与新中国方面进行这个在当时规模不小的项目呢?莫非是因为奥地利是“永久中立国”的原因?

      我父亲以及其他中方人员的衣服显得不太干净(因为经常到工地,没工夫经常洗衣服),而奥地利和西德专家们却显得一个个衣冠楚楚,还排队与中方人员挨个握手。其反差估计与二战时横扫欧洲的德军与中国的土八路会师的场景类似(仅仅是个比喻,二战时的德军中国的土八路永远不会会师,一是双方属于不同的阵营,二是地理方面距离太远。)

      在此时此刻,工地现场有如下人员:

      (1)“军宣队”人员,是项目的领导者;

      (2)我父亲这样的刚分配到“十三冶”工作的大学生;(除了我父亲来自东北工学院,其他大部分来自吉林省长春市某大学,具体是哪所大学我也忘了,尤其是在长春市的很多大学都并入吉林大学之后,我就更加分不清当初长春市的各大学原来的名称了;)

      (3)原来“十三冶”当中“打酱油的”(既不是造反派也不是保皇派的);

      以上(2)和(3)两类人员是“十三冶”当中比较听“军宣队”话的,所以参加了这个项目;

      (4)奥地利和西德专家;

      (5)来自全国各地的德语翻译;

      (6)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参与进来的人员。

      下面我就一一介绍这些人员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汉阳造”==德国毛瑟步枪,

        莫非武汉这个城市与德国工业界有渊源?好象很多与德国有关的事情都与武汉有关

        这个渊源起于上上个世纪了; “汉阳兵工厂” 是张之洞打的底子。武汉同济医院是后来的。

      • 家园 巴统也不是铁板一块

        当时中国和西方有些合作,大都采取某些不敏感国家作中介的形式,以避开巴统等的那些禁令。其实很多禁令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双方都认为有必要,那些条条框框就“安乐死”了。记得在文学城上看到过一篇介绍中美关系刚解冻时双方军事合作的文章,中方向美方索要了些技术设备,美国转手就给了欧洲盟友让他们转交,还说美方将抗议,但他们完全不必理会。几年以后美国人反而理直气壮地在国会宣称:我们的欧洲盟友都在和中国搞合作,我们再不去就丧失良机了。大致如此吧。

      • 家园 武汉的同济医学院是德国人办的

        武汉的同济医学院是德国人办的,与上海的同济大学一样。即使后来学德语的就在上海、武汉学习。

        • 家园 德国就办了在上海的同济,武汉的是我们自己迁的

          德国人在上海办了同济医工学堂,但很早就改成国立大学.解放前同济是包罗文理医工的综合大学,五几年院系调整的时候才变成偏向建筑的工科大学,而医学院被迁到了武汉成为同济医学院.另外原来武汉测绘学院的一大重要来源也是同济的测量系,它的第一任院长就是同济解放前后的校长夏坚白.

          • 家园 补充一下

            德国人成立的最早叫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医学院是抗战时候迁到武汉去的就没回来,不是五几年院系调整时候去的。其它情况同意假日归客兄的,花之。

            上海解放前只有两所国立大学,国立同济和国立交大,木有复旦的。一二九运动在上海就发生在同济校园里。而且同济学生在上海历朝历代都是学生运动的尖兵,连中国足球输了都闹事,校风彪悍。当年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而且招的北方学生多的缘故使然吧。

          • 家园 谢谢你的指点

            我对这个情况的了解也是听人说的,没具体查过,谢谢指点。花一个。

      • 家园 改革开放的事情提前发生了?太祖一大功劳就是

        不要说我父亲当时的反应,就是多年后我听我父亲讲起这一段经历的时候,也大吃一惊:文革时期,在社会还没有完全稳定的山西省太原市,居然出现一大批来自奥地利和西德的专家……我最初的感觉是莫非时空发生了倒流,改革开放的事情提前发生了?

        太祖一大功劳就是打开了西方的大门,实现了开放。

        北朝鲜又哭又闹又放炮仗,到现在还是被封锁。

        • 家园 所以说改革开放其实也一直是太祖的夙愿

          太祖这一代人知道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他们做梦都想把中国快步拉入工业化的国家。

          所以他才有保留香港这个窗口,以及积极与西方开展外交联系。

          同时知道弱国无外交,因此他才舍命也要把“两弹一星”搞出来;全力建设中国五年的工农业计划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样说话才有底气。

          也才有了众多外国首脑到北京如朝圣般拜见太祖,也才有了尼克松这个大右派不远千里来到中国。

          其后太宗的改革开放,那都是水到渠成,路都太祖给铺好了,太宗只要去走就是了。

          因为“你办事我放心”的那位过渡者——华,都曾经因为搞“洋跃进”,弄得国家的外储为负值,而被太宗借以赶下台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不稀罕,当时兰炼还有苏联(苏修噢)专家呢

          这不稀罕,当时兰炼还有苏联(苏修噢)专家呢,每小时工资二十几元,顶上小青工一个月的工资了。这些人平时花钱大手大脚,跟工人格格不入,春节时放二踢脚不小心把一个工人的下颚骨打碎了,工人造反派要闹事,政府(或军宣队?)出面才摆平。

        • 家园 这个项目是文革前启动的

          岂不是要算账在刘邓脑袋上。

    • 家园 【原创】我父亲的“文革”经历:与工人在一起的八年(二)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播一条讣告,我父亲看到后,说了句:“是刘格平……”我问:“刘格平是谁?” 我父亲回答:“我刚工作时山西省革委会的一把手……”我父亲当时还简单说了几句刘格平与“六十一个叛徒案”之间的关系。刘格平就是当时山西省造反派的头号人物,我这里就不多加介绍了,如果谁想多了解一些,在几大搜索引擎中输入以下几个关键词:“刘格平、回族、六十一个叛徒案、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山西省副省长”就可以了。

      我父亲当时所在的单位“十三冶”也有一位造反派方面的著名人物:杨承效。“十三冶”的工人是山西省造反派武斗的骨干力量,杨承效这个二级半电焊工就是“十三冶”造反派方面的领导人。我父亲并不认识杨承效,但在“十三冶”,我父亲可没少听到有关杨承效的故事,无论是造反派还是保皇派的人都没少提到他(“十三冶”在外人眼中是造反派的大本营之一,但实际上“十三冶”内部也有保皇派的人,当然保皇派在“十三冶”是少数派)。就在我父亲1968年下半年到达“十三冶”的时候,山西的造反派和保皇派的斗争还在公开地进行,我父亲前面看到的“领工资都不在一起”的场面大概还只能算“文斗”,比较温和,而火暴的武斗还时有发生……

      山西省有一个对造反派非常不利的情况:山西省的驻军大部分都是支持保皇派的,省军区司令张日清是刘格平的死对头,谢振华任军长的69军虽然不象山西省军区那样“强硬”地支持保皇派,但也是倾向于保皇派的(算是“温和”的保皇派)。在全国其他地方,经常出现省军区支持保皇派、野战军支持造反派的场面(一般来说,至少会有野战军中的部分领导、部队支持造反派),象山西造反派这样同时与省军区、野战军作对的情况还比较少见。但“十三冶”的武斗队却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我曾经在一本书中读到“十三冶”的武斗队对外号称“68军”,表示其战斗力不逊色于谢振华任军长的69军(其实当时解放军有一支正牌的68军,驻扎在济南军区;“十三冶”的武斗队其实只是一支“山寨版”的“68军”)。

      “十三冶”的武斗队虽然只是一支“山寨版68军”,但确实也有其独到之处。我父亲曾经听“十三冶”的人(无论是哪个派别的)谈到过“山寨版68军”的情况:“十三冶”武斗队的“强大”战斗力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十三冶”的工人中,东北人多……(这一条我就不多说了,毕竟不是太光彩的事);第二,“十三冶”的汽车、工程车辆比较多(当时很少有单位有这么多车辆),“十三冶”武斗队经常可以用大批车辆快速输送、撤退人马。(这算不算实现了摩托化?)

      当时“三支两军”的“军宣队”已经进驻了“十三冶”。进驻“十三冶”的“军宣队”人员既不是山西省军区的,也不是69军的,而是来自解放军总后勤部驻山西省的某机构的人员,这部分军人据说还算是支持造反派的,这让“十三冶”的造反派总算听到了一点好消息,可“十三冶”的保皇派立刻宣布“拒绝加入革委会”,“十三冶”的局势更加混乱了……因为“十三冶”的“军宣队”来自解放军总后勤部系统,所以“十三冶”的人背后管他们叫“邱会作的队伍”(邱会作是当时的总后勤部主任,林彪的“四大金刚”之一)。

      这支“邱会作的队伍”面对“十三冶”的局面也挺挠头:保皇派根本不听他们的;造反派需要支持的时候态度还不错,想武斗的时候也不太听话。大概“邱会作的队伍”认为我父亲这样新分配来的大学生们还有可能“听从指挥”,有一天把分配到“十三冶”的大学生们全都叫去开会。我父亲与其他新分配来的大学生看着这些“军宣队”的人个个都是“一颗红星、两面红旗”,也分不清谁的职务高、谁的职务低(1965年解放军刚取消军衔制),只能从年龄大小方面估计一下他们的职务高低。“军宣队”的人讲了半天后,开始让新分配来的大学生们表态。表态,怎么表态?大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该怎么说。“军宣队”的人只好点名了,一位看起来年纪比较大的军官随便叫出来一个大学生:“你来说说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送花,坐等下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