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攀登Mt. Shasta-给同好提供一点经验教训 -- 老乐

共:💬4 🌺1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攀登Mt. Shasta-给同好提供一点经验教训

    Mt. Shasta 坐落在加州北部,是美国第二高的火山,海拔大概4300米(14000+ft)左右,山顶有终年不融化的冰川,更加可贵的是,在全球冰川逐渐消融的今天,Shasta的冰川却有递增的趋势。为什么要去爬山,而且要爬这个大家伙,我自己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总之当时就是一股冲动,想出去“走走”,顺便检验一下自己这条动过手术而且少了半斤肉的右腿是否依然可以伺候我。或者还有什么其他原因,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说:“哥爬的不是山,是寂寞”。

    准备篇

    准备工作是在仓促中尽量有条不紊的进行的,因为从头到尾,我只有三天时间。星期三到星期五(9月9日-11日),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文字资料:网络上面关于Shasta的资料铺天盖地, 这里强烈推荐那些登山老手撰写的攀登指南。例如Steve Lewis的专著Climbing Mt. Shasta Mt. Shasta Climber's Guide. 同样的作者,还有一篇在网络上面可以查阅到的文字:Clear Creek Summit Route (http://www.climbingmtshasta.org/stories/clear_creek.htm)。Mt. Shasta一共有17条攀登路线,难度不尽相同。我这次之所以选择难度最低的Clear Creek路线,原因有以下两个:1)其他的低难度路线,由于天气炎热,冰雪融化,已经不适宜攀登(例如最常用的Avalanche Gulch路线),2)自己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还是从容易的入手。有一个相对专业的网站也很不错:http://www.climbingmtshasta.org/

    第二,地图作业:图上作业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Mt. Shasta的等高线地图研究,这样的地图,在我前文推荐的网站就可以看到,研究等高线地图,主要是对山体有一个总体的,科学的了解。另外一个是驾驶路线研究, AAA没有Shasta东南麓的驾驶详图,Yahoo Map同样只能给出粗略的信息,让我有那么一点满头雾水的感觉——什么鬼地方?怎么连地图都没有详细的?这个疑问,直到我驾车到了那个区域的时候才有了答案。

    第三,必要物品准备,基本的野外“十大必须”是必不可少的,包括:1地图(只有粗略的)2指南针,3太阳镜/防晒霜,4食物/饮用水,5衣物,6头灯/手电(包括备用电池),7急救包(创可贴,纱布,手术刀,无菌手套,消毒用碘酒/酒精,胶布,止痛片等等)8火柴/打火机,9引火物,10瑞士军刀。除此之外,还从OA租借了以下用品:帐篷,睡袋(0度),冰斧,铁齿鞋(crampon),绑腿(Gaiter),滤水器,登山竿(trek pole),火炉,背包,睡垫。这里补充说明一下物品的使用情况:登山竿是必须的,冰斧,铁齿鞋,绑腿和滤水器在本次登山过程中证实无用。因为这个季节的clear creek路线已经没有冰雪,而全程只有一个水源,水质清洁,无须过滤(后文详述)。另外,在Mt.Shasta附近,不要过分依赖指南针,我个人感觉,那个地方指南针未必时时准确,可能是因为火山喷发山体的铁性矿物比较多,而在美国指南针的磁偏角居然达到15-20度,误差比较大,使用指南针的同时,需要矫正磁偏角,也要参照地标,星辰等等其他定位措施。

    第四,交通工具,我推荐租赁车辆。我租车的初衷实际很简单:开别人的车不心疼。去了以后才发现:幸亏是租赁的车子,如果是自己的车子,回来恐怕就要保养,大修。那里的道路质量很差,不但没有柏油,而且崎岖不平,道路上遍布车辙,坑凹,碎石,伐木碎料,很细的黄沙土。我个人推荐,如果第一次去,道路不熟悉,那么最好租赁四轮驱动,高底盘的车辆,而且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是4-6人结伴,租赁2部汽车。因为Mt. Shasta是所谓“国家森林”,不是“国家公园”,缺乏必要的辅助设施,无人烟,无水电,无手机信号。而大片的森林,在我看来就是绿色死亡地带。因为是火山地区,森林虽然茂密,但是植物形态单一,最可怕的是没有地表水。万一车子瘫在半路,恐怕就是绝境了。我这次从Enterprise租了一个KIA intermediate sedan,车子很不错,发动机比较强劲,但是回程还是提心吊胆的,生怕坏在半路。

    行路篇

    我们在早晨7点出发,从113上5号,一路很顺利,中午11点多到达了Mt. Shasta镇的ranger station。见下图:

    然后就是办理证件,购买详细的等高线地图,那个地图比较有参考价值,勾画了全部的攀登粗略路线。Ranger的服务态度非常好,让我们看了Clear Creek路线的一些照片,并且告诉我们可能有storm,概率20%。我个人强烈建议,攀登以前一定要在ranger那里尽可能多的搜集以下信息:1)局部的天气预报,2)局部的行车路线(他/她会手绘给你),3)下山过程中容易迷路的关键点,4)万一在山上出现意外的求救方式,5)万一在林区车子故障的求救方式。办理好相关文件以后,从Mt. Shasta镇出来,上南5号,转89号,经过Mccloud小镇以后,行车3英里左右,左转13号路(又叫做Pilgrim Creek Road)。13号公路的道路质量很好,但我估计就是林区公路,连道路中间的黄线都没有,也几乎没什么车辆,偶尔可见运送木材的汽车。在13号公路行驶5.2英里左右,你会在左手边发现一个不起眼的土路,没有柏油,路面布满小石子,看不清牌子没关系,下车好好找,你如果发现41N15或者Widow spring的字样,恭喜你,答对了,就是这条土路,上吧。从这里开始,你的汽车就行进在“绿色死亡地带”了,原因我上面说了,一旦从13号公路下来进入41N15土路地域,你就远离了现代文明能够给予你的一切方便,祈祷你的汽车不要出毛病。在41N15行进大约5英里左右,你会到达一个十字路口,这里是41N15和31号路(又名:McKenzie Butte Rd.,也是土路)的交界点,一直向前走,不要朝两边看。通过十字路口以后,我希望你注意一下,你已经不在41N15上了,而是到了41N61,路面情况更加差劲,不过从这个地方开始,出现了Clear Creek trailhead的指路牌,按照指路牌的指示,继续在41N61行进大约0.7英里,你就到达了一个三岔路口,你对面会再次出现指路牌,让你左转,这个时候我奉劝你,为了避免回程的绝望,你最好停车好好看一下三岔路口的道路名称,你会发现三个路口,只有两个名字:你面对指路牌,你自己在41N61,你左手边是41N15Y,你的右手边,居然还是41N61—记住回家的时候选择正确的41N61。我就是在三岔路口仅仅看了指路牌,没有关注自己右手边道路的名称,而在回家的时候面对两个都叫做41N61不同路口险些吐血。从两个41N61和41N15Y的三岔路口,按照指路牌的指示,你左转进入41N15Y,在道路质量更差的路段行进大约2英里左右,你会看到路边有一小块空地,大概够停放4-5辆汽车,就在这里下车吧,因为前面最后大约200米的路段,几乎是“沙漠路段”,沙土松软,可以陷进整个车轱辘,当然,你如果想要看看自己汽车的质量,欢迎你尝试,不过万一车子出现毛病,你恐怕就彻底完蛋了,前方200米虽然是“官方”trailhead,但是除了一个垃圾桶,一个旱厕所和一个“官方停车场”之外,任何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都没有。车子坏在这里,你只能依靠自己的事物和饮水支撑到其他人(如果有的话)过来搭救你。总结一下,Mt. Shasta东南麓的行车道路,是非常混乱的,一条道路可以有不同的名称,某些路牌仅仅设立在一个方面,而对侧则没有,你可能需要停车,甚至回头才能发现你自己所在的道路是否正确。从13号公路开始,几乎就没有人烟,没有地表水,没有通讯方式了。从41N51开始,道路的质量就越来越差,难以想像美国的“国家森林”居然存在大量如此低劣的行车道路(见下图)

    宿营篇

    从Trialhead出发,背包沿着非常明显的trial步行大约5英里,垂直上升大约2000ft左右,你就到达了这个路线唯一的水源地,我命名为:双泉营地(见下图)。

    因为我发现了两个泉眼,一个大,一个小。这里的地表水的源头,无须过滤可以直接饮用。双泉营地有三个平台,泉水下面一个,泉眼处一个,在泉眼的西南,垂直向上大概几十米,步行2-300米的地方还有一个。为了取水方便,我们把帐篷搭建在泉眼平台。但是事后证明,泉上平台可能是最好的宿营地,虽然取水要往返很长的距离,但是这个地方的帐篷,可以在登山的绝大多数时候轻易的回头发现,这就给你下山提供了最好的地标。而泉眼平台和泉下平台,因为地势低洼,同时被泉上平台的山体遮挡,是无法在你登山过程中看见的。在这里宿营,一切按照backpacking 的规矩来,不能遗留人类文明制造的各种垃圾。值得一提的是,在Mt. Shasta的植物线以上,连大便也要经过处理以后自己背出来。Ranger Station发放大便处理的袋子,吸收剂等等。憋不住的伙计们必须领取这样的袋子。

    登山篇

    登山过程没什么好说的,沿着前人踩出来的痕迹行进就是了。沿路你可能发现前人用石块堆砌的路标。需要提醒几个注意事项:

    1)从泉上平台出发以后不久,你可能发现两个小路,左边的似乎平坦一些,右边的陡峭一些,你走右边的道路。左边的道路虽然平坦,但是我估计废弃很久了。我自己探路的时候选择了平坦的,结果到了一个山沟的尽头就很难发现踪迹,而回程的时候差点迷路。

    2)Steve Lewis在他的文字里面,也提到两条道路的问题,但是根据我的实际经历,我认为陡峭的路是目前被使用最多的。沿着最明显的人类攀登路线痕迹走吧。

    3)下山的时候一定注意山路大多是“之字型”,所以一定要在路径转弯的地方辨别方向,火山大多是圆锥形的山体,延伸出不同的山腿,两个山腿之间是谷地,很多谷地看起来比较平缓,但是深入下去就是绝境,没有植被,没有水。所以,下山一定要关注道路的转折,陡峭的可能是生路,而平缓的可能是死地。

    4)根据我的经历,攀登Shasta属于下山容易上山难的类型。因为双泉营地以上,基本上就没有植被了,都是碎石和沙土,上一步,下滑半步。而下山则容易很多,向下滑都可以,摔在沙土上面,只要没有硌在石头上,基本上不会受伤。下图是山路的情况:

    5) 根据我们掐算的时间,上山/下山=2:1。很多登山者选择凌晨3点左右出发,而我们因为第一次攀登,不敢在漆黑中寻找路径,所以7点才启程,11:47分攀登到11000 ft 左右的高度因为Storm折返,下山到达双泉营地,大概是14:15左右。计算好你的时间,不要在黑夜中走山路。下图是从我们攀登到的最高点俯瞰Thumb Rock 的冰川:

    我们虽然没有登顶,但是根据前人的经验和我自己的目测/地图作业分析,从双泉营地登顶,大概需要8小时,下山应该是4小时。如果天气好,给自己13小时的预算可能比较合理和安全。

    6)登山最重要的是天气,大自然有他自己的规律,不要在他面前争强斗狠,人类是很渺小的,多一些敬畏吧。上的去就上,上不去就返回。如果天气恶劣,例如遇到storm (见下图)最好理智而果断的折返,否则可能送命。事实证明,在我们折返以后不久,我们到达的地方也被浓云遮盖了——山神爷如果发怒,后果会很严重的。而在我们到达双泉营地的时候云开雾散,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回程篇

    没什么多说的,就是行路篇的翻转。只不过,行路篇是我自己根据惨痛的往返行车经历总结的,如果你看了行路篇,并且按照我的提示作到:多下车观察路况,根据里程表计算每段道路的长度,某些仅仅在单侧设置的重要路牌,你可能需要回头才看的见。详细纪录自己行车经过的道路名称,长度和方向, 你就不会遇到我在那个“三岔路口”的绝望。

    总结篇

    1)合理的行程计划:也许三天比较合理。第一天到达,第二天3点出发,下午6点返回营地,第三天天亮返程。

    2)一定要弄一个性能可靠的汽车,返回营地不是万事大吉,回到trial head也不是,只有回到89公路,你才基本上算是返回了人类文明当中。你必须保证自己不陷入绿色死亡沙漠当中。

    3)万一出现意外怎么办?这个很不好办。那个地方人烟稀少,而Ranger基本上也是好几天才去一次。这个问题,我出发之前没有过多考虑,仅仅是给我几个好朋友打了招呼。直到自己亲身经历了以后,回来和老婆共同反思,我们的意见是:1)人多一些,2)两部性能可靠的汽车,3)返回双泉营地固守待援——因为整个东南麓只有这个地方有地表水。

    4)一定要关注天气,并且在Ranger Station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特别是援救信息——我们没有打听援救相关的资料,下次一定。

    5)高山反应,我们在11000ft左右没有经历很多人描述的高山反应。依据医学资料,高山反应的预防,目前中国方面经过有限的医学实践和双盲对比认为,“复方党参片”可以有效的预防高山反应。这个药物我自己没有使用经验,不过还有资料说红糖可以预防高山反应。我们的饮用水添加了红糖。而党参在任何中国店都出售,我觉得自己煮一些红糖党参水饮用,效果可能不错。

    6)不要过度依赖指南针,综合分析地标很重要。上山多看回头路,也可以自己做路标,上不去不死人,回不来麻烦就大了。

    7)在不压死自己的情况下,食物,饮水,衣服尽量多带,高山情况复杂的很,我们登山的时候,气温可能仅仅是4-5度,风力5-6级,海拔越高,气候变化越显著,低温是消耗能量甚至夺取生命的杀手。饮用水,我个人建议采用运动饮料加红糖。

    最后的痛苦:我犯了痔疮,下次什么时候登山,等我痔疮好了以后再说吧。确实是 pain in the ass。

    通宝推:胡丹青,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