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给席琳、鲈鱼、懒虫开贴:秦桧书法评论。 -- 梦晓半生

共:💬49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怎么没有张公礼的龙藏寺碑
      • 家园 多谢好贴,桩子能否谈谈如何评价好字?

        撇开政治不说,我确实同意席老师的看法,秦桧的字既有秀丽也有峰角,可成一家宗匠。

        对於蔡的字不太喜欢,用笔力度明显稍弱。很小的时候学字时记得下笔要求刚劲,收笔要求利落,字节要求圆润,也不知对不对。

        • 家园 【文摘】如何评价好字

          在我国古代艺术史上,能见诸史书的书画家,大部分都有官职在身,也因此得以留名。如颜真卿,五朝元老,封鲁国公,所以世称颜鲁公。王羲之做过右将军,顺势就叫他王右军。吴道子也是跟宫廷联系密切的画家。唐朝因为太宗爱书法,科举考试也考书法,有名号的书法家几乎都有官位。柳公权甚至历经七代皇朝。每一位艺术家也不是样样都擅长。比如王羲之的楷行优绝,草书却逊于张芝、王献之。出自同一艺术家手中的作品,也有应酬之作,力作、佳作、精品、神品之分。如“颜体”的形成,历经颜真卿几十年的潜心探索。他早期(50岁以前)写的《多宝塔碑》(44岁作)、《东方朔画赞》(46岁作)已经为世人效法,但他中期写的《鲜于氏离堆记》(54岁作),直到60岁完成《颜勤礼碑》才算书艺真正成熟,他后期写的《大字麻姑仙坛记》(63岁作),《颜惟贞家庙碑》(72岁作)是已臻化境的佳作!而颜真卿行书《刘中使帖》虽然很好,却比《争座位帖》差些,最好的是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那些高价买画的顾客,真的就是大师们的知音么?未必,只因听说画家的名气大,不问皂白,甩钱买书画的人不在少数。

            社会的流行风气对艺术品的赏鉴起了极大的作用。各朝各代统治者的喜好,左右着艺术潮流,一段时间“馆阁体”的风行就是一例。乾隆建立的三希堂,收录作品全凭他老人家的个人喜好。一打上御用的标签,自然什么器物都会身价百倍。看当前书坛,一会儿流行碑刻,一会儿又是帖学领先。试想,以魏碑为例,由当时的工匠斧凿锻刻而成,这些工匠的文化水平有限,刻起碑来怎能保证与原书形神毕肖呢?再经过后人拓成字帖,拓碑使用的工具和工艺又有差异,这样流传于世的碑帖作为学习的范本就值得怀疑了。再说能流传下来的法帖真迹也少,大多被宫廷珍藏,看不到原貌,还是用拓本,形神必有差异。可世人多迷信权威、名气,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看到碑帖上的错字不敢说是错的,却说可能是异体字什么的,看到字体不美观,也不敢说不好,只说那是大师们的创新。这样一来,鉴赏水平当然每况愈下。跟风之下,自然人人都说那种字很好。可见,盛名之下,并不都是好作品。

            书法极重人品,将一个人的品格与其在书坛上的地位紧密相连,这恐怕也是中国特色。比如,大奸贼秦桧的字就很好,时人追捧不迭,可他名声太臭,书法史根本不提。再比如,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那蔡原本是蔡京,因为这厮是奸臣,就换上了书法并不如他的蔡襄。王铎、赵孟钴的书艺独绝天下,但因为前者投奔清廷,后者做了元代达官,由此影响了后人对他们作品的评价。书艺高不如人品好呀。

            偏偏中国书画艺术的赏鉴多用很虚的形容词,没有量化标准可测,这又给一般观众的鉴赏带来了困难,只听得专家说品评书法,要注意: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趣,清人尚朴,我们应该从品格,笔力,意象,行质,神采,气韵,情性,神化,意境,书风等等来评价作品的价值,可是一切的艺术理论,美学理论都不能代替你亲自去欣赏艺术作品,严格来说,任何艺术的意蕴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先忽略作家,面对作品,然后才是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时的具体环境,作品本身的用笔,结构,布局,以及纸墨笔的发挥等等。

          • 家园 王铎、赵孟钴的书艺独绝天下,这是公认的

            王铎、赵孟钴的书艺独绝天下,这是公认的,虽然说历史上对其人品

            指责的很多,但是坏名声最终也没有毕竟也没有影响到他们作为书法

            历史上大师的地位.

            赵的书法很全面,在各提上都有佳作,四体楷书"欧颜柳赵"的说法流行,

            人们对其书法的认可可见一斑.说起元朝的书法集大成者,无不提及他.

            王铎的书法影响力也很大.他有其独到的创新成分,所以论到近几百年

            的草书,没有不提及他的.

            相反什么开创程朱理学的两位圣人,字也不错,但是也没有人把他们的书法

            提高到超越王赵的地位.

            一些奸臣等名声很臭的人物, 其书法被人为贬低,这种现象是有的.但因此矫枉

            过正地认为其书法水平一定出类拔萃,超过同时代其他大师,这也不是太科学.

            假如真的那么好,也是埋没不了的.比如说秦的书法,我觉得同米和王比,还是

            有所不及的.当然也是不错的了.

            要说真正有所遗留的,可能是历史上有些地位不那么显赫的人的作品,由于其

            作品没有条件流传开来就湮灭了,没有形成很大的影响力,这是有的,但是估计

            也不是很多.一些社会地位高的人,可以使其字流传一时,但是假如没有几把真

            刷子,很快就会被人忘了.现在公认的历史上的名家,一定是既是当时流行,又被

            后任流传的,经过了时间考验.就说秦桧,我觉得他的这种臭名声,比起默默无闻

            的下层小人物来,更为方便流传他的字.同样水平的字,一个是无名秀才写的,一个

            是大奸臣写的,我敢肯定大奸臣写的要更容易流传.

            • 家园 是呀,孔夫子的字都没有传下来,秦桧的倒是传下来啦。

              世道人心啊!

            • 家园 谢两位好贴,兼问布局一说。

              鲈鱼兄所说真迹与印刷碑刻之间的巨大差别深有同感。

              桩子兄也曾提出,书法与作画比虽然没有那么突出,也是个大问题。我们现在看到与临摹的帖都是碑、书,是经过刻造的,用于画上恐怕就叫做赝品了。

              布局对於书法作用也没作画那么大,但看秦桧书法十分字写得绝对漂亮,布局却大小不一,又有散乱之感,确实有碍美感。

              至於老毛,我对自己转的还是满意的,他的布局是有新意。但我想有明清、民国时代的影响,因为印象中并非独此一家。

    • 家园 历代帝王

      看看历代帝王的字如何吧.

      【文摘】http://club.backchina.com/html/2004-08-23/87714.html

      图片不太好转, 大家就去那里看吧. 楷书, 行书, 草书 都有. 毛的字也在其中, 正好对比对比.

      http://www.china-culture.com.cn/ww/js/24.htm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清 乾隆摹赵孟钴《汀草文鸳图》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2/Jul/177362.htm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http://www.chinanews.com.cn/2002-09-17/26/223694.html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转得好,大开眼界。

        老孙头的字不怎样啊,大概海归的原因吧。

        老蒋拍卖那字还不如你转这网站里收录的。周恩来的字才叫做漂亮。

      • 家园 草书草圣及《草字汇法帖》

        草书草圣及《草字汇法帖》

        http://www.jiushu.cn/shownews.asp?NewsID=764

        --------------------------------------------------------------------------------

        时间:2004-9-18 21:17:13 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赵仲达 阅读27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人说,在我国遗存的历代名家书法作品中,一些顶尖级国宝作品大多是草体或行草体书写的。这话是有道理的,像人们熟知的陆机的《平复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怀素的《苦笋帖》和王榔的《伯远帖》等,都是草体或行草体书写的。草书已成为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苦练书法艺术的重要书体之一。

          我不善书法,但喜欢欣赏书法艺术。不久前我有幸购得一部讲述草书历史、列出草圣名单、汇集草字笔本的《草字汇法帖》,这是一部学习草书的工具书,亦是一函展示名家书法艺术的书法集,难得珍贵。

          这部《草字汇法帖》是清晚期宣统三年(1911年)春月,由上海同文书局石印出版的。《草字汇法帖》书幅为20×13厘米,全书一函6册(分为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戍亥12卷),共214页。书口白口,单鱼尾记号,上下右双线,左为单线。每半页4行,每行8个字。第1册扉页为书名和落款,第2-4页是由蒋光越和袁日森撰写的序文,分别为行草体或草体书写。第5-6页是《例略》,第7-8页是历代草圣姓名。在第6册的后面有本书编书者石梁自撰的《后序》。

          《草字汇法帖》是部优秀的草书字典。一、该书所收草字选自五十位历代书法名家的法帖,“草字汇、汇草字之所经见者”(后序),由作者从真迹认真摹写而成,可称佳作。二、作者认为“前人作草往往夹入行书,谓之行草,故偶值行书有秀丽可爱者,亦略取之。”三、范体多种,可供习者选择。书中所摹列草字收有多家代表性字体,风格多样,异彩纷呈,每字少则列出1-2种或3-4种,多则可达10种以上,如经常用的“之”字,就列出10个,其中有王羲之3个、王献之3个、怀素两个、王导、张旭各1个。“也”字列出14个,其中有王羲之3个,张芝、谢万、王献之各两个,晋元帝、齐高帝、张旭、苏东坡、米南宫各1个。“风”字列有15个,其中苏东坡、王铎各3个,王羲之两个,王献之、孙过庭、怀素、李白、颜真卿、游酢、董其昌各1个。四、每个草字右旁均列出楷体字便于识读,每字又均注出原书者的名号,一目了然。五、该书按普通字典查检方法,以偏旁部首及笔画多少为序,查检非常方便。

          《草字汇法帖》是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史料。书中的3篇序文介绍了草书的创始、形成和发展。书中列出的草圣名单更是其他资料中所少见,成为本书的一大亮点。

          本书共列出汉晋至明的草圣共有77位。其中有帝王草圣10人,他们是汉章帝、晋宣帝、晋武帝、晋元帝、宋明帝、齐高帝、梁武帝、唐太宗、唐高宗和宋徽宗。名家草圣67人,他们是汉代的张芝(伯英)、杜度、崔瑗(子玉)等3人、晋代的王导、王羲之(右军)、王献之(大令)、王榔、谢安、谢万、稽康、张翼、索靖等33人。南朝宋有宋琳、羊欣,梁有王筠、肖思话,陈有陈逵等,共8人;唐代有虞世南、褚遂良(河南)、欧阳询(率更),孙过庭、颜真卿(鲁公)、柳公权、张旭、李邕(北海)、李白(青莲)、怀素等13人。宋代有苏轼(东坡)、米芾(南宫)、黄庭坚(山谷)、蔡京、蔡襄、游酢(定夫)、米友仁等7人。元代有赵孟兆页(子昂)、鲜于枢鲜于必仁等3人。明代有宋濂、宋克、祝允明(枝山)、董其昌(香光)、张瑞图、朱学古、王铎等10人。这部《草字汇法帖》还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从“序”中获悉:本书原成书于清代乾隆五十二年,直到清末仍有印本,可见其很受文人墨客的欢迎。而作者石梁、号竖庵,又是一位精于草书的书法家,《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条目简介,因此当较为权威可靠。当年学者蒋光越和袁日森在他们撰写的序文中就高度赞扬了此书的问世。蒋光越在序中赞扬该书“饷自狂旭颠素,而上溯汉晋、下迨胜国名家、采英撷奇。……俾观者每展卷不啻若聚古人于一堂”。而袁日森则称颂该书“使汉魏以来圣君贤士所作奇丽诡怪字书,昭然如青天白日,前不失作者本来面目,后可以为万世法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存世90多年的《草字汇法帖》,不权保存极好、完整无损、品相几新,而且所配蓝布函套亦十分精致,实为藏家难得之物,当珍宝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