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游子哼(0)引子 -- 胡亦庄

共:💬104 🌺576 🌵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非闲人兄的意思我明白

              并不是要否认中国人信仰或宗教的存在,而是想说:中国人信仰的对象,与其说是皇帝或国家,不如说是祖宗或家族。皇帝或政府当然是努力培养信奉皇帝或国家的教徒,不过现在大部分中国人,更像是祖宗或家族的教徒。

              • 家园 那倒不是...拉萨314之后的民众自觉反击和海外护圣火

                很显然地,对中国人来说,国家已经完全战胜了宗族和宗教。毕竟过去的皇帝讲“忠君爱国”目标在家天下,现在没了皇帝,至少名义上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了。

                说中国人相信的是中国这片土地生存的人及他们创造的历史,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些呢?

                中国人很现实,也很精明,想骗他们太难了。正因为中国人极端的现实,所以外来宗教或者可以欺骗部分中国人一时,但是如果不使用暴力手段强迫中国人信教,终究是无法长久的,也无法让大多数中国人上当。

                中国人的宗教观和国家观,是由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决定的。中国人的思维是形象思维,他们只相信眼前具体的事物,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人的现实主义、实用主义,负面就是功利主义和短视主义。

                西方人抽象思维发达,所以容易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神”和“宗教思想”控制,中国人就不会。

                通宝推:星河,
                • 家园 确实如此,但正因为无神论,所以中国会遭遇信仰危机
                • 家园 很多都赞同

                  应该说说中国人是天然的民族主义者、或信仰国家,而不是西方的宗教或神。在中外信仰上面我们没有异议。

                  但对内来讲,这种对国家或政权的信仰,是否超越了对祖宗或家族的信仰呢,这是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任继愈讲他插队时看到农村老太太自己死了一只鸡,痛哭流涕;但集体的驴死了,一点没有悲伤;认为这是中国人信仰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中国人是信祖宗家族的。看身边的很多人还是为了祖宗家族而努力,似乎任的观点有道理。

                  • 家园 宗教的人肉炸弹也不是天然的,那是宗教教育出来的。

                    那么对国家或者集体的爱也是同理。祖宗家族之所以看起来更普遍,似乎更自然,那是因为有着最直接的血缘及利益相关。

                    光凭一个老太太的所为就作出判断,太武断了。有老太太这种行为,也有大把为集体为国家牺牲的例子呢。到了牺牲这个层面上的话,现在的中国人有几个愿意为祖宗家族牺牲的?

      • 家园 说普通中国人没有宗教可能有点武断,

        当然直观第一感觉就是这样的,但是我想这是因为有一些来源于宗教习惯的东西我们把它看成是生活习俗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宗教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以至于大家都不再认为那是宗教了。

        北方冬天的腊八粥,过年时的年糕,就是祭祀用的食品,还有好多的传统食品,其实最初就是祭祀时的供品,到今天,我们都是用它们来祭自己的五脏庙了。

        中国人的宗教就是“礼”和“俗”,在这些东西里面,可以找得到一个人从生到死需要的所有宗教关怀,具体的可以参考众河友的童年怀旧回忆以及老光叔的鬼故事。

    • 家园 小弟在韩国,这边的华人教会也很“蓬勃”

      改天准备蒸个包子。

      但是这边的教会总是让人觉得有些极端的思维方式在里面。

      举个例子,小弟去过一个华人基督教会,由台湾来的一对夫妇牧师主持。大家听完礼拜以后,牧师让大家分享一下心得。然后有个朝鲜族大妈就开始说,还是圣经好啊,圣经让我体会到安宁。不像毛泽东选集,里面的火药味太浓重了,如何如何。

      然后周围一些读语言学院准备上大学的小孩就一直点头。

      我只能很无奈的坐在一边,听着那个大妈沿袭着自己从文革到清理flg时候一贯的忆苦思甜,无情控诉腔调。

    • 家园 这个哼是 hymn 的意思么

      这样听起来挺合意的

    • 家园 【原创】游子哼(2)教会如何吸引中国留学生

      上一篇提到,到美国没有多久,中国留学生们往往就和基督教会联系上了。此后教会的力量就会逐渐对留学生们施加影响。

      吸引新人和传教的方式

      华人教会,一般是周末把留学生接到教会参加崇拜仪式,整个过程包括听宣讲,唱圣歌,募捐,祷告等。如果不愿意做祷告或者唱歌之类的事情(当然一开始也不可能知道怎么做),并没有人强求,只需要安静的呆在那里就可以。教会活动之后就是聚餐,一般菜式能够达到普通餐馆水平,而且吃饭交多少钱全凭自愿——王城爱晚:【原创】教会的那些事儿里面描述的也是这个样子,看来加拿大和美国的华人教会差不多。餐后教会里有时候会有一些体育活动,如足球、篮球、乒乓球、太极拳。

      华人教会有时组织一些外出娱乐活动,如滑雪、宿营、野外行走——这些活动的费用一般自理,不过刚到美国的留学生大多没有进行这类活动的经验,有教会牵头不但可以学习如何生活,还会从集体行动中获得安全感。

      华人教会的传教工作基本是口头宣传。有时候是让留学生所熟识的人——比如每周带他们买菜的师兄——先进行初步介绍,此后参加教会里的“查经班”活动,与其他人读圣经谈体会,这些查经班都热心鼓励新人提问讨论。如果参与活动多了,还会收到免费的传教书籍、录像和磁带。

      美国白人办的教会,感觉上与华人教会是区别的。从教会正规崇拜的程序上看差不多,但是餐会的密集程度比华人教会低,内容也简单——也许应该说,华人教会发挥中华饮食文化的优势,聚餐搞得太红火了。

      在户外娱乐上,白人教会往往花样繁多,他们的教会成员有时候会把中国留学生接到自己家,玩自家或者附近场所的游戏——这些游戏的主要设施大多早已购置,免费给客人玩一次也不会添加太多麻烦,比如骑马、射箭、枪械射击、水上快艇、水上摩托、草地摩托、钓鱼捞蟹、攀岩、漂流、真人CS——具体进行什么项目,取决于这家主人的条件。

      美国白人传教自然是说英语,在感情交流方面打了一些折扣,不过也吸引了想提高英语水平的人。在口头沟通之余,白人教会还会赠送中文圣经和中文DVD(自然都是传教用的),工作之到位让人叹服。

      华人基督教会与白人基督教会的一点比较

      上边比较华人教会和白人教会吸引留学生的方式,并不是要鼓励留学生们都去蹭吃蹭玩,毕竟这些娱乐便利是作为“联络感情”的渠道出现的,主要目的还是吸引潜在的基督教徒。一旦一个留学生成为了基督徒,他/她一般只能从属于一个教会。

      华人教会娱乐性活动少,不是他们不想多争取教徒,而是因为华人移民社会成分比较单调,基本上可以分为无资产的体力打工者和无资产的“知识工人”(借 mang总 的词),前者花在集体性娱乐上的时间比较少,而后者则偏好一些体力要求低的集体活动,于是,大家一起吃东西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集体娱乐”。而白人教会成员一般都移民美国很多代,基督教鼓励他们多生孩子,于是更可能有大块地产和给孩子们购置较大的娱乐设施。白人基督教会的成分不像华人教会这样单调,可以说是美国老百姓的缩影,所以娱乐也更美国化一些。

      由于中国文化里的“孝”理念,华人移民不少还带着年长的家庭成员,于是更加在乎娱乐的安全性,但也使得娱乐活动要照顾中老年人。美国人一般不和长辈同住,家里除了夫妻两人就都是孩子,所以接待留学生客人的娱乐更加年轻动感。

      从大陆留学生角度看,白人教会的崇拜仪式也比华人教会要做得自然一些。大概因为华人之间的相同之处很多,而宗教仪式差不多算是唯一的差别,就显得特别扎眼;而美国白人的基督教文化,早就在好莱坞电影里反复表现了,从中国人角度看觉得“和电影里面一样”。而且,一群中国人的祷告、聚餐、十字架和圣像、唱圣歌、学习圣经等,确实会让人联想到“早请示,晚汇报”“大锅饭”、伟人像、集体唱歌和学语录。

      口头宣传教义方面,华人教会和中国留学生更容易密切接触,一个留学生可能同时被几个人同时传教——如果是个喜欢随大流的人,能受到这种群体性的吸引加入教会;而那些有“倔”脾气的人,则可能就此对基督教产生抵触情绪,实际上后者的情况数量并不少。白人教会由于语言差异,首先就没法儿拉着一个中国人不停的“劝”。按照美国式的人际距离,也不会有“强拉”的现象。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来说,华人教会有点像媒婆说媒,白人教会则有点“自由恋爱”的意思。

      不过也不能走极端,认为华人传教都是生拉硬拽,而白人传教都春风化雨——有些人产生了这样的印象,那是“样本”的问题:中国留学生接触到的美国传教士都是“专业”的,他们能拿出中文印刷的圣经和中文DVD,这就很说明他们“有备而来”。而传教的华人里除了传教士之外,还有一般的基督徒,后者往往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个人修养参差不齐,如此传教,效果可想而知。

      有不少专业的华人牧师,其气质并不比白人牧师差,说话也相当得体。而在美国地铁和公交车上,常有一些衣衫褴褛的白人和黑人高声赞颂耶稣,他们传教效果可能还不如“生拉硬拽”的华人基督徒呢。

      根据前面的情况看,华人教会占着接触留学生的便利,“吃”的水平也高一些;而白人教会娱乐内容比较丰富,特别容易吸引年轻人。华人教会传教没有语言障碍,而白人教会的“距离美感”保持的比较好。那么要问哪个教会能把留学生转化为基督徒——这还是取决于中国留学生自身的动机。

      中国留学生参加教会的动机

      逃避孤独:对于在异国生活的中国人来说,“热闹”本身就可以成为参加教会的理由。

      就业压力:在教会里发展人际关系,对于找工作也是有益的。教会大多积极对无业或者失业教徒提供帮助,不然对教会发展也很不利,实在帮不上忙也会让大家祈祷一番,缓解精神焦虑。华人圈子相对较窄,但有“责任感”一些。白人教会在提供职业帮助时,就像传教一样保持着距离,能帮上忙的相对少。

      寻找配偶:这个针对单身人士。这方面华人教会的优势大一些,因为在美国还是华人之间结合为主,教会的环境能给人一个“放心”的印象。也有中国人,因为要娶/嫁一个白人基督徒,就转到白人教会活动了。原因很简单:中国人懂英语到了白人教会里可以活动,而白人不会说中文,跟到华人教会里比较难受。

      家庭秩序:这一点对于想维持家庭稳定的男人很有吸引力。男人单身一人的时候可以“天不怕地不怕”,可一旦成家生子,顾忌就多了起来。在美国这种社会环境里,离婚和问题少年都比较常见,而根据基督教的教义,丈夫要尊重妻子,妻子要服从丈夫,而孩子也要从小在教会学习社交礼仪。那些事业上成功的华人入教,其实是希望家庭在每周的教会活动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至于实际效果,不宜一概而论。

      娱乐活动:前面分析过了。这点可以吸引潜在基督徒,却不能成为入教的直接原因,也许正因如此,华人教会和白人教会“拼”娱乐的动力并不高。

      精神追求:不少人在面对“生死”问题时就会想到宗教,尤其是父母或者其他重要亲属去世的情况,使一些人很快接受基督教(基督教里有“永生”存在)。另一种情况,是由于留学生驾驶经验有限,刚到美国就频繁驾车容易出事故。这种“死里逃生”可以比死还恐怖,加上独自留学无处排解压力,有的就这么信教了。还有一些人特别崇尚欧美文化,来到美国就把“融入美国”作为一种追求,也特别亲近白人,这一点上白人教会更能满足其需求。

      宗教/政治庇护:对于一些人来说,死后能不能上天国是次要的,眼下能够留在美国是主要的,于是就打宗教/政治庇护的主意。寻求庇护的里面还有更极端的,这些人到了美国就开始练flg……不过目前世界的主流是“中国人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走flg的路的人这么一多,flg的资金也很吃紧——因为这和信基督教不太一样,基督教会里面是教徒“捐钱出力”,而flg里不少是“领钱出力”,僧多粥少也就是难免的了。

      知识分子的特殊需求:这个复杂,以后再说

      新留学生最容易受教会影响的时机

      相对于熟悉社会的阶段,入学开课才是对留学生传教的最佳“窗口期”。

      刚到美国的留学生,尽管已经学过英语,看了大量的“美国片”,但是毕竟没有在美国生活的经验。刚到美国的这最初一个月里一切都是新鲜的,学校与社会上的人对于新来的中国留学生都比较热情,会细致的介绍美国的风土人情,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而留学生们也如同海绵一般吸收所这些“知识”。由于这种吸收基本是听到什么信什么,所以基督教会对于刚到美国的中国人都力争尽早发生接触,在提供主动的帮助的同时传播基督教。

      比如他们第一次提到美国的基督教,往往是从美元开始的——美元纸币和硬币上都写着“In god we trust”(我们相信上帝),下面很自然就引到“基督教立国”的问题上了。

      必须要说的是,白人基督教会对访问学者群体的工作尤其到位。虽然这些中国人只是交流访问一年半载就会回到中国,但是他们都会受到热情招待。从传教角度考虑,大概白人教会更需要聚集华人活动的人气,大量接触这些短期访问学者能够也可以提高白人传教士的经验值。而且,越是在美国短期交流回国的中国人,越容易相信他们在美国所听到的东西,这对于中国基督教的传播也是有利的。

      本篇的局限性

      以上的情况都来自胡某对几个华人和白人基督教会的观察,一来样本有限,二来视角比较主观,不能代表所有美国基督教会(尤其是缺乏黑人教会的第一手资料)。谨供参考。

      土鳖康铁牛

      通宝推:隐身君,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