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宋代科举考试与文学 -- 遥远

共:💬3 🌺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宋代科举考试与文学

    话说宋代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虽然省试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要赴京参加省试就必须先通过在地方举行的解试。各州县解试录取名额是有限制的,宋初采取配额制,规定参加考试的人只能在原籍应考。由于在开封府和国子监在解额上享有特殊优待,而且省试在京城举行,考官也是京城的人,要想在省试中脱颖而出就需要讨主考官的喜欢。只有常住在京城才能把握当时的时尚及文风,也就更能掌握考官的喜好。很多外地举子在省试中往往因为文章不合主考官大人的口味而败北。因此大量举子聚集在京城,或买田产以获得户籍,或投靠亲友冒充其子,而朝廷不能禁止,屡屡下旨申斥并规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也没有用。大量举子聚集在京城的结果是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且外来举子挤占了本地名额,引发本地举子的不满。朝廷的政策也是改来改去,直到后来太学扩招并逐步减少解试名额,开封府不再拥有特权后这种现象才有所缓和。

    谈到解试配额问题,司马光曾上书朝廷,认为由于地域差异,文化发达的东南地区省试通过率要远高于西北不发达地区,而且来自岭南地区的举子们在长途跋涉后往往旅途劳顿,无法考出好成绩。他还统计了数据,整理成表格呈递给皇上,证实地域间录取率往往相差数十倍。因此他认为应该在省试中根据籍贯按比率录取,消除这种差异,以体现公平。结果遭到欧阳修的反对。欧阳修也提供了他的统计数据,说明由于东南地区读书人多,在解试中竞争非常激烈,相比西北地区十分之一的解试通过率,往往几百人中才有一个人通过解试。正因为经过解试的激烈竞争,东南地区的举子更容易通过省试也是理所当然。纵观全局,总录取率并无太大差别。看来古人很早就知道统计和数据选取的重要了!

    此外,宋初以诗赋取士,出题范围广,使赴试者必须博览群书,知识面广,经史子集无一不晓,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其结果必然是无法术业有专攻;而且对格律和用韵的限制使当时的文风饱受“声病”之苦,往往以词害意。这导致了朝臣的不满,就有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等。后来科举改革,以经义取士,举子们只需读某几种经,可以深入钻研,但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出现了,由于毋需习诗赋和读史,士人阶层极度缺乏历史常识,而且文学水平整体下降,导致朝廷缺乏大量制诰之人,也就是说他们连普通的应用文都写不好了,皇帝也为此而苦恼。由于集中于几种经文,出题范围狭窄,导致答卷出现越来越多得雷同,评判也出现了困难。这时又出现了要求恢复以诗赋取士的声音。加上党争的缘故,新党旧党纷争不断,科举改革通常和权力倾轧挂钩,结果很多政策根本得不到实行就由于某些官员的倒台而搁置。

    不过在到底以诗赋还是以经义取士的问题上,争论相当激烈的双方都用同样的说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诗赋也好经义也好,都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标准而已,与进士们将来是否一个好的官员并无关系,并各举例证。总而言之,古人是很有意思的,况且读史可以明鉴,古往今来的事情实在也没有太大改变。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