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禁忌 -- 商略

共:💬29 🌺1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禁忌

    闲扯九章五

    禁忌

    1、鬼子敢的

    晋太康十年,陆机、陆云兄弟到了洛阳。这两个人文章写得好,名声很大,他们一到,一张大喜,三张减价。一张是博物学家张华,他将二陆夸得像花似的;三张是张载、张协、张亢三兄弟,洛阳的文章高手。

    因此,二陆就经常出入社交场所,参加各种派对,不断跟人斗嘴皮子。那个时候,斗嘴皮子是重要的社交活动。有一次,与卢志斗上了:

    卢志问:“陆逊、陆抗,是君何物?”

    他是故意的。卢志是个喜欢读书的人,他爷爷卢毓与名震天下的陆逊同龄,一向当选举官,对世上的杰出人才很留心,活得又特别长,而陆逊次子陆抗,也是一代名将,长期与羊祜对峙,留下一段有名的佳话:陆抗生病,羊祜送药过来,陆抗吃之不疑;羊祜爱酒,陆抗送美酒过去,羊祜也放心吃了,他们都没有中毒。

    这次遇到的二陆,文章写得好,早就名闻天下了。因此,卢志不可能不知道这四个陆的关系。

    所以陆机的回答很不客气:“如卿于卢毓、卢珽。”

    卢珽是卢志的老爹,也是个高官。卢毓的父亲更狠,是一代大儒,名叫卢植,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师父。

    那天派对结束,二陆出了门,陆云说了:“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

    陆机正色说:“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

    这句话也很伤人,不知道卢志听见了没有。据记载,卢志的上代有个叫卢充的,打猎时遇女鬼,春风一度。三年后,女鬼将他们生的儿子送了来——女鬼的儿子,所以叫鬼子。

    卢志装作不懂,故意直呼陆机父祖的名字,给陆机故意叫还了,卢志就恨上了他。

    后来成都王司马颖派陆机带兵打长沙王司马乂(颖、乂二人,也是太康十年封王的——说起来,这批人就是在这一年正式踏上这条路了),卢志就说他坏话;陆机兵败,被司马颖派人以谋反罪杀了。大家都劝别杀阿弟陆云,卢志又建议斩草除根,结果陆云也丧了性命。

    2、谴名字

    其实古人也经常这样开玩笑的,比如长辈故意叫一声小辈父亲的名字。开过了玩笑,或者算了,或者被抢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心里有些不舒服罢了。

    但中国人数千年来确实将父母的名字当宝贝一样——君、亲、师的名字,都是宝贝。所以古代人写字,写到讳字,要缺笔,说到讳字,要转音。皇帝的名字更不能叫,唐太宗叫了李世民,观世音菩萨就不能叫观世音。有的人还将自己的名字当宝贝,当年田登在商丘那地方当知州,就只能放火,不能点灯了。

    我小时候,当然也将父母的名字当宝贝,听人家叫,就气鼓鼓的。我爸爸在我们那儿也算一个名人,所以我经常气鼓鼓的。

    以前小孩吵架,喊出对方父母名字,那就是“谴名字”了——用了一个谴字,可见是很严重的。这是一种武器,百发百中。它的用法通常有三种。

    一是大孩子挑衅小孩子,很可能是吵架时,大孩子真正出手的第一招。

    二是双方势均力敌,翻脸到谴名字,那可能是一场持久战,结果有两个,互谴名字久了,觉得没意思,散伙;谴得上火了,动手。

    三是最后一招,往往是年纪小力气小的人,打骂不过别人,只好谴名字。这种武器有一个优点,可以一边使用一边逃走,逃到多远,威力也不打折扣。就算你独自一人在对谁发怒,用一下这种武器,也觉得占了莫大的便宜。

    谴名字没有什么花招,就是喊名字。若是与杜甫吵架,就对他喊:“杜闲!杜闲!”若是苏东坡吵架,就对他喊:“苏洵!苏洵!”如果“杜审言”、“苏序”地喊到爷爷的级别,那就是加大了谴名字的火力,不但得罪你的玩伴,还得罪了玩伴的父母,以及你自己的父母——你“谴”得这样过头,父母只好揍你了。

    不但小孩子将父母的名字当宝,大人也一样。

    我的一个同村同学,比我大一岁,听说他刚出生时,给他起的名字,与邻村老人之名有一个字相同,结果老人的女儿忿忿地赶了过来,要求改名。这事闹得沸沸扬扬,传说了十多年。

    更早一些,谴名字是谴男人的名字,因为那时候女人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

    我妈妈说,以前我舅舅在地主家做生活,有一次,外公到地主家,见到“地主婆”,说:“平冈人啊,我家里有些困难,预支半年工钱。”地主婆很爽快,马上预支了工钱。我问,为什么叫她平冈人?妈妈说,她是从平冈嫁过来的,那时候从哪里嫁过来的人,就叫她哪里人,不知道名字的。

    地主婆是村里最有地位的女人,连她的名字也没人知道,可见那时候女人不讲究扬名。

    地主婆的外孙是我的同学,因为“有现行反革命行为”,吵架时互谴名字不过瘾,就使出杀手锏,叫他“反革命”,以为这是最严厉的贬斥,他一听必闭嘴,我们就很快意。后来发现“反革命”的贬义也不算得有多严重,他闭嘴大概是已经占到了便宜,不禁放声大哭:原来那时候我们吃了很多亏!

    3,彼处

    叫别人爸爸的名字,这是犯禁;像陆机,用上“鬼子”两字,多少是犯忌了。

    这里说的禁与忌,是习俗中的生活秩序规范,但粗粗说来,两者有点儿差别:禁,事关礼仪品德;忌,事关运势健康。

    叫名字的禁忌,不限于叫长辈,或叫人,有时连叫动物也不行。比如,在野地不能说“蛇”字,要说“长虫”,也不能用手指去点蛇,一点,据说蛇毒就会渗上手臂直达心脏。

    白天不说人,夜里不说鬼,夜里也不能说“鬼”字。据说旧时有人到邻村看戏,散了场,说了一句“归去哉”,就给鬼盯上了,要求与他同行。他借口去亲戚家借一个灯笼,方才逃脱。那必须提到鬼,该怎么说呢?“彼(读如杯)处”、“个老彼”,或者“个东西”,甚至也可以说是“脏东西”。

    “彼处”这个代词,可以指代许多物事,但往往是指一些阴森的、猥亵的物事,如果用这两个字指称某个人,那不是亲昵,就是蔑视。

    如今是不能直呼,但古代似乎相反。抄一段旧文:

    那时有个葛洪葛仙翁,写了一本《抱扑子》,取了很多绰号,十二生肖个个都有:老鼠叫社君,老虎叫虞吏,老鸡叫将军,老兔叫丈人,蛇与猴都有不臣之心,一个自称寡人,一个自称人君,猪为神君马三公,羊为主人龙雨师,最让我目瞪口呆的是牛的绰号——书生。他取绰号不讲理由,所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晋朝以前的书生,都有一身牛力?

    葛洪说,遇到这些精怪,要直呼其名。比如遇到一棵会说话的树,那不是树,是树精云阳,你直接叫出它的名字,就没事了。也许云阳心里这样想:“啊呀,认识的啊,那就不好意思打扰了”……

    4,给个理由先

    旧时有许许多多禁忌,如今人们已经不大讲究,讲究的也有,新禁忌也有,只是人以群分,禁忌也以群分,商人的禁忌与官员的禁忌往往不同。

    我小时候,农村还残留着不少禁忌,而且经常有一个理由。

    山羊只能进主人家,不可以进别人家,只因为它的一身白色,犹如披麻戴孝,犯着了忌讳。

    在越地,调羹忌仰天放在碗里,为什么?人死了也是仰天停在门板上的。但在舟山,调羹却要仰天放,为什么?因为这象征船只,翻过来放是翻船的样子。另一种说法,是人淹死的时候,是面朝下的。调羹在舟山叫羹调,禁忌也正好相反。

    这样一个理由,通常就接受了,小孩子喜欢追根究底,但追了一追,就不再追第二追了。有的小孩子也会不断地追究,大人就只好假装发怒,让他闭嘴。

    比如家家都有长凳,名曰“大凳”,宽不到半尺,长超过一米,小孩子夏天喜欢睡在长凳上,很凉快。可是大人常常会禁止,说,睡不得。为什么?因为这叫做睡“懒大(惰)凳”,人睡在上面会变得懒惰。懒惰坯是很丢脸的。小孩想,很有道理,不坐而睡,那不是懒惰吗?就不再问睡在凳上怎么会变懒的原理。

    又比如,小孩子不能叹气,叹气会消耗人的精力;同样,也不能老是吐唾沫,否则会使人的精神嬴弱——不过我有一个玩伴总是不断地吐唾沫,他的精神照样很健旺。

    再如,为了让小孩不玩火,大人找了一个理由——孩子玩火会尿床,尤其是晚上玩火,非尿床不可。是真是假,也管不了那么多。尿床是很丢脸的事,孩子们不得不顾忌。

    大人说到什么事好笑,经常说:“肚肠膈笑断了。”这句话中,“膈”字特别重要,显得很大气。有一次,我也学着说了句“肚肠膈笑断了”,当即遭到妈妈的呵斥:“小孩子有什么肚肠膈!”我想,原来这种话只有大人才可以说。得出了这个结论,我为了不公平生气,也就忘记了追问,为什么小孩子没有肚肠膈,肚肠膈要等到几岁才长出来。

    也有这样的情况:犯了禁忌会导致恐怖的结果,所以不用解释;或者是孩子脑子里自动补足了恐怖的解释,所以也不必问了。

    比如远远地挥动菜刀柴刀威吓别人,也是禁止的,大人会立马变了脸色阻止。小孩一想,也许刀子的锋刃会神秘地飞过去伤人,就吓得不敢问为什么不能挥刀了。距离远不能挥,距离近自然更不能挥。

    小时候可能出现的种种祸事,就这样通过禁忌,消弥于无形。

    自古所传“敬惜字纸”的规矩,还有个非同小可的重大理由:增福寿,得和平。也就是说,如果你亵渎了字纸,轻则折福减寿,重则遭遇战争,会弄得哀鸿遍野、生灵涂炭——据说当年日本鬼子空袭上海,也有人怪到人们不尊重字纸上面。这么个尊重斯文的规矩,变成了如此严重的禁忌和极端怨毒的诅咒。不过我读小学之时,“敬惜字纸”的规矩已破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个尾巴,还有几个老先生讲究着。

    5,杀鸡不给你看

    基罗加小说《挨宰的鸡》中说,四个傻儿子看过了杀鸡,看样学样,将妹妹抓起来当鸡杀。这个故事吓得我脸色惨白。

    过年杀鸡之时,有一个瞬间,小孩子绝不能看。虽然小孩子经常给叫成小猢狲,但“杀鸡给猴看”这句话,在这时不合适了:

    准备好盛血的小碗,碗里放些盐——这是能看的。

    抓住鸡——这也能看,还能帮忙。

    拔掉鸡脖子上的鸡毛——也能看。

    菜刀在水缸沿上磨几下——能看。

    接着就不能看了,小孩子就互相招呼,闭上眼睛,或者走到门外去,很自觉。孩子们看不见了,大人才用菜刀割开鸡脖子上的血管。

    等一刀割开鸡脖子,放血入小碗——又能看了。

    将鸡头缠入鸡翅,扔到地下——也能看的。

    用开水给鸡去毛——也能看,还能帮忙。

    整个过程,小孩子能看也能参与,并没有妨碍,就是菜刀在鸡脖子上一割,这个动作不能看。

    看了会怎样?没有解释,也不必解释——其中包含的家庭教育中对血腥暴力的警惕,是显而易见的——有人以《水浒传》等书为证,说中国人有血腥暴力崇拜,这个结论恐怕还需要推敲。

    6,读书人的事

    对学生来说,鸡不是那么好吃的。

    有的人喜欢吃还没孵化出小鸡的鸡蛋,叫做孵胎蛋。这种蛋毛绒绒的,虽无小鸡之声,已有小鸡之形。学生子不能吃它,原因就是它叫孵胎蛋。在我们那儿,这三个字的读音与“步退蛋”相同,也就是说,吃了这种蛋,读书要步步后退的。

    倒过来也成立:谁如果读书成绩退步了,就说他吃了孵胎蛋。

    学生还不能吃鸡爪。吃了鸡爪,读书人的手可能染上鸡爪的性子,要乱抓乱挠,将书本撕破,那也就不会读书了。

    夏天鸡在竹园里乘凉,感觉睡得不舒服,两只尖利的爪子拼命乱抓,抓得灰尘飞散。想想这种动作对付书本,纸张就成雪片了。

    当时高考还没恢复,读书读得再好,似乎也没多大用处,你小学毕业,回家种田,初中毕业,也回家种田,高中毕业,还是回家种田,偶尔可以当兵,再无别的出路。这么说来,学生子吃吃孵胎蛋、吃吃鸡爪,又怎么了?

    就是不吃。

    也许不是为了读书有什么目标,而是因为学生这样一个身份。

    我当时留心过一些断文识字的大人,他们书也看,鸡爪也吃,可从没见他们撕破过书本。

    人长大后,有的话就不能乱说,否则会遭人笑话。比如孵胎蛋和鸡爪的事,成年人怎么问得出口?只有小孩才能问。但我实在好奇不过,还是向我们村一个老先生打听了:阿伯,究竟为什么学生不能吃鸡爪?有什么传说典故?

    老先生倒没有鄙薄我的书呆子气,笑着说:“有什么典故呢,好吃的东西,大人想自己吃罢了。”

    我想,也许老先生也不知道原因吧。连老先生也不知道的原因,那就是没有原因了。所以,大人想自己吃罢了。

    7,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吃饭也有很多规矩,各地大概差不多,如长辈先动筷子,替客人搛菜要用公筷,吃时不能说话,不能咀嚼出声。这些规矩现在有很多不守了。

    吃菜的规矩是上吃落,就是菜碗里的菜,要从最上面的吃起,不能用筷子翻来找去的,一则吃相难看;二则筷子上沾有唾液,不卫生。

    还有第三。我哥曾讲过一个故事。他小时候去奶奶家做客,有邻居请他吃饭,他想吃一块鸡肉,但菜碗里鸡肉一块块都挺大的,所以他用筷子翻找,想搛一块小的。当时他正独自在饭桌上,正巧奶奶进来看他,连忙阻止他,说,想吃就大块的吃,不要乱翻,理由是:这一块块鸡肉,为了好看,像木柴架子一样虚搭起来的,一翻,就叠得实了,看上去还以为你吃了很多,一碗鸡肉吃得只剩这么一点了。

    这也不是主人家小气。那时候物资匮乏,过年杀两只鸡,要招待很多次客人。所以我哥当时虽然有孔融让梨的心肠,却也犯了一点点忌。

    我哥的儿子小时候,也出过洋相——不过是出我的洋相。他当时年纪太小,对餐桌礼仪不了解,暑假在奶奶家,有几个他的老表来看他,我就预先跟他讲了一些餐桌礼仪,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他仔细听了,小心记了。到了饭桌上,他就将这些规矩一一讲给他的表兄表姐听——呼呼!你是我侄儿,我才教你,你作为主人,怎么能这样教客人?我只好远避。

    有的规矩可能有地方差别。比如筷子不能入汤,那是一定的,不管你用没用过这双筷。但有的地方,吃饭前筷子必在汤里一浸,这个动作实在很奇怪,如果在我老家,那会非常让人“恶许”(音勿许,意思是憎嫌)。

    筷子也不能插在饭碗里。据说插在饭碗里的筷子,有点像插在香炉里的香。香烧给谁?神佛鬼。

    这让我想起锅盖,冒气的锅盖罩头也是不吉利的。锅盖有两种,一种是平底的,一种像帽子,无檐,顶上有把手,《九斤姑娘》中称为“有盖无底桶”。为什么冒气锅盖不能罩头?不知道原因,也许意味着要生闲气,致家宅不宁——据说旧时木匠,平日也不做锅盖,说这是“气头活”,做锅盖要等到腊月二十三以后。

    8、镜子

    那时候农村里几乎没有大镜子,每家梳头用的镜子,大小如盘子,有的圆形,有的长方形,一般摆在梳妆桌上,或者挂在墙上。

    夜里不能照镜子。

    什么原因?据说会在镜子里看到“彼处”。

    在镜子里看到“彼处”——鬼,也是有说法的。旧时过年演戏,有惊险的翻九楼,阴森的盘吊。盘吊时,边上要挂一面镜子,如果在镜子里看到了真的吊死鬼,演员就要马上停止演出,否则会让吊死鬼讨了替身去。

    不过也有一个说法,夜里不能照镜子的是孩子,照了镜子要做慌夜梦(恶梦)。可能是因为镜子里有另一个世界,身后有什么动静,会在镜子中闪烁,容易惊吓到照镜子的人。

    我曾经抱了一只猫,让它照镜子,它大吃一惊,用爪子往镜子下面勾,自然勾了个空。再给它照,它已索然无味,看也懒得看了。

    因为不能照,所以晚上镜子就要翻转了挂。夏天下雷雨时,镜子也要翻转挂,听说是为了避免闪电击中。镜子招引闪电,可能是从神话中电母手里拿着镜子的形象而来,但我还疑心是铜镜时代传下来的规矩,因为铜镜是上好的导体。

    9、毫光

    夜里不能照镜子的规矩,不用说,早就破掉了——夜间规矩多,比如不能哭,否则“牙爿白厉厉的”,有晦气。还有一个规矩:走夜路时切忌回头张望。

    据说原因是这样的:一个人夜里出门,就有祖宗大人的阴魂保护,防止邪祟侵袭。如果你一回头,祖宗大人误以为你在向他们告别,告诉他们已经到了地头,不必保护了,他们就悄悄回去了。你失去了保护,就危险了。

    小时候走夜路,想到这个传说,心里就很定:只要不回头,就会一路平安。

    我十四五岁时,有一夜,我与同龄一帮人村里村外疯玩到十来点钟,回家时经过一个墨墨黑的弄堂,陡然看见一片空地上,站着一个两丈高的人,披头散发,吓得我回头就逃。逃到大路上,定了定神,心想,这是不是一个鬼?又想,如果它不是鬼,那我逃什么呢?如果是鬼,它似乎也没想抓我,我又从来没有见过鬼,那不正好可以见识一下吗?于是壮了壮胆,回进弄堂,一看,原来是晾竿上叉着几把黄豆杆。

    所以我想,走夜路忌回头,原因大概是夜里有山有树,有岩石有草篷,影影绰绰的,乍一看会惊吓到人,所以戒你不要东张西望。

    后来我们经过试验,发现走夜路回过了头,也没发生危险,所以就不再顾忌了。

    而且,我又知道了一个能保护我们的说法:月亮下走夜路,你可以看一下你自己的影子,影子投射到水稻秧、红花草或者麦苗田里,脑袋周围会出现一圈亮光。

    这,叫做“毫光”,是人身上的阳气所聚,用来抵御邪祟侵扰。

    有了毫光,我们又安全了。夜路又刺激又可怕,怎么舍得不走?当然了,毫光不过是月光的反射而已,其实一点不稀奇。

    所谓禁忌就是这样,对不可知不可测的事物,又是害怕,又是探问,又是解释,又是防范,无非是希望平安生活,世世代代如此下来,也真是为难煞人。

    通宝推:履虎尾,一条溺水的鱼,十万朵莲花,李禾平,龙驹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