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后知后觉看中国的核力量:4 潜艇上的女人们 -- 黄河故人

共:💬107 🌺921 🌵2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后知后觉看中国的核力量:4 潜艇上的女人们

    原来的楼有9层了,另开一个。超过10层的楼自己都不愿意去。

    按照迷信的说法,潜艇是女人的禁区,原因是不吉利。不过,太祖立国的一项重要政策就是破除迷信呀。

    核潜艇上有女人,中国在世界上目前是独一份。美国要到明年才有女军官上艇,北欧国家虽然已经有了女军官上潜艇,但是核潜艇他们可是没有。而在中国,潜艇上的水兵应该早就见过若干次了 。

    中国常规潜艇第一次出海试航,上面就有女人;战略核潜艇第一次发射导弹,上面有不止一个女人。

    先从常规潜艇说起,这不知道是不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女人下潜艇。中国刚刚从苏联引进潜艇的时候,连参观都不让女人上,那怎么会有女人跟着下潜呢?这个女人不简单,谁呢?

    她是薛君智,海军中将方强的夫人,不过她的下艇可没有粘到方强中将的光。

    薛君智是当时苏联专家的翻译,现在大家还可以买到很多她翻译的俄文著作,相当牛。当时从苏联引进的第一艘潜艇在青岛,准备由苏联专家和水兵带领中国潜艇兵下海试航。

    顺便插一句,中国潜艇兵的起点很高,全部是朝鲜战场上下来的战斗英雄,这是选人的一个标准。估计哪天万一他们要是被拉去陆地上打仗,一般的部队都要靠边站。

    薛君智是当时中国海军总顾问的翻译,这个总顾问是个海军少将,专业就是潜艇。当年的中国人比较土,对于女人不能上潜艇这一点没有考虑到,大家都到了,才发现没准备男翻译。现从青岛市内调,不能让一票领导、专家等着一个翻译啊,也太不像话了。薛君智光想解这个急了,就跟着总顾问上艇了,要求参加试航。总顾问很郁闷,无奈之下还是同意了。

    一看到女人下潜艇,苏联水兵比总顾问还要郁闷,但是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了。试航的结果,用方强的回忆录的话说,就是天公作美,一切顺利。

    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苏联顾问在潜艇下潜到40米深处的时候下了一道命令,大意是:小伙子们,你们可以光膀子了。相应的注解是薛君智那年虽然只有24岁,不比艇员大多少,但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所以不用太顾忌。

    这个是第一次,下一次,轮到核潜艇了。

    战略核潜艇的第一次试航,上面有两个女人。一位是负责武器的陶宏梅,一位是负责造水设备的杨丽华。先从后者说起。

    核潜艇的动力,说白了就是一大锅炉。锅炉对于水的要求是很高的,这要有点水垢,发生点锅炉爆炸之类的,可就有得麻烦了。为了确保造水设备的正常运行,这要有人跟着。

    当时艇上一共要上一百多人,挤得要死。这些人可都是精英,不是那种送到米国糟蹋米国粮食的精英。

    杨丽华申请上艇,引起哗声一片。

    有直接的,“你去?找死!?艇沉了,上不来,算谁的?为了图个吉利,女人不能上艇”;有委婉的,“艇上没有女厕所!没有女宿舍”;有指出困难的,“艇上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掺进一个女的,算是怎么回事?我们还活不活?”

    能不哗声一片吗?除了方强夫人那一次是情非得已,后来所有潜艇上的人都从了那条“潜规则”,也就是潜艇上的规则,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虽然那帮人全是不信神党员,但是水底下这玩意其实听天由命的时候可不算少,有些东西能不招惹就不招惹。

    眼泪是女人最强大的武器,当杨丽华在负责安排上艇人员名单的李占一面前哭出来之后,李占一就开始从做女人的思想工作改成做剩下的男人的思想工作了。李占一决心是下了,可这也是心上压着千斤重担下的决心。

    上艇之前,李占一特意单独嘱咐杨丽华,要少吃少喝,尽量忍着点。这两点后来成了上核潜艇的女人们都要遵守的“潜规则”

    既然开了口子,那就能继续,第二个是陶宏梅。这次试航她俩都在上面。陶宏梅是负责武器的,她参与的导弹发射次数达到了两位数,估计她应该是米国大统领比较忌恨的女人之一。她创立的另一条上艇女人遵守的“潜规则”,是把伤湿止痛膏贴在肚脐上,可以治晕船。

    在1982年,大连海域,那条大黑鱼上,负责给导弹瞄准保驾护航的就有两个女人。另外,西西河的人应该大部分都知道,当时老萨的父亲,软件所弓惠生研究员,也在那条黑鱼上,上面的人都是留了遗书的。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冰官儿,旧时月色,梓童,holmers,hzjc,小乌龙,浑水摸鱼,游识猷,daharry,
    • 家园 在爱民屯偶然认识一个来自中国的孤儿,他讲他母亲就是艇上的
    • 家园 这些人可都是精英,不是那种送到米国糟蹋米国粮食的精英。

      你说的太对了

    • 家园 呵呵,我就认识上过核潜艇的女人

      做舰艇消防的,后来光脱密就花了6年时间。

    • 家园 【原创】后知后觉看中国的核力量:5 核力量中的TZD们

      中国的核力量中,有两个人的身份比较特殊。一个是刘允斌,刘少奇的长子,苏联副博士(就是其他国家的博士,去掉“副”字博士要从事工作之后有一定成绩才行,有这资格至少副教授没问题);一个是彭士禄,彭湃的独子,第一艘核潜艇的副总工程师(没有总工,他干就是总工)。

      中共曾经送到苏联一批烈士和高干子女去读书学习,其中相当部分的人后来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苏化,比如高岗和陈伯达的孩子;还有不愿意回来的,比如张太雷的儿子(患精神病、不能自理之后总理还是把他接了回来);比较坚定地恰好是建国后三个常委的长子女: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朱德的长女朱敏。

      这个原因其实也比较简单,主要原因是他们是这些孩子中间年龄相对大一些,同时也遗传了一些他们父亲们思想坚定的基因。长子如父,也许真是有些说道呢。

      刘允斌本科学的是钢铁,之后转入化学,并获莫斯科大学副博士,专业方向是放射化学(当时就是核化学,核物理外国人不能学)。他是以翻译的身份首先进入中国核力量的。当时的中国缺好的俄语翻译,到了从清华找的苏联代表团首席翻译都有在翻译过程中被总理多次指出错误的时候。这个翻译是邢家鲤。

      1955年4月,中国的原子能代表团到了莫斯科,正在苏联的刘允斌就成了这个代表团的翻译。很难找这么合格的翻译了,专业就是原子能,政治上信得过,在苏联已经生活了十几年,中文还不错。当时代表团定下的方案是谈钚-239,谈的过程中苏联专家偶然提到同一条路线还可以搞铀-235,经刘允斌回忆翻译的情况,认为苏方确实提到了这一点,由此才把我们的研究重点从钚-239转到了铀-235。这是中国能够顺利且快速从原子弹转到氢弹的关键。搞钚-239可以比较快的完成原子弹,苏联人就是这么走的,但是不搞铀-235是基本不可能转到氢弹这一步的。

      (注:刘允斌当时的任务是把中文翻译成俄语,所以他只能靠回忆,而没有明确的记录。)

      都知道为了回国,刘允斌是离了婚的,老婆孩子都留在莫斯科。刘允斌在他的丈母娘,一位苏联老红军的妻子那里是很受欢迎的,因为他不喝酒,不打老婆,还干家务,还在莫斯科大学工作,知道他是刘少奇的儿子还是结婚以后很久的事。缺点嘛,烟瘾不小。

      刘允斌回国后没怎么再好地方呆着,401在房山,就算是现在也是离北京很远的远郊区,现在坐他们的班车都要7块钱才能回到市区;202厂在包头;还要去青海;

      在莫斯科大学月收入1800卢布,转到中国代表团成了700卢布,回国以后人民币100块,而苏联老师给中国学生讲课除工资外每堂课另加80卢布;

      1967年11月.刘允斌卧轨自杀;他在苏联的妻子也是莫斯科大学的副博士,1990年去世;留在苏联的儿子从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退休;女儿嫁到了美国。

      彭士禄和刘允斌同岁,都是1925年生人。但是当刘允斌登上去苏联飞机的时候,彭士禄正从香港逃出来去参加东江纵队;当刘允斌从莫斯科大学拿到副博士的时候,彭士禄还没有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毕业;当刘允斌自杀的时候,彭士禄任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基地副总工程师;当刘允斌去世20周年的时候,彭士禄正任秦山二期的董事长。

      核潜艇本来是彭士禄、赵仁恺的副总工,因为拆庙赶和尚的缘故,赵仁恺被调去了搞生产钚的反应堆,只剩下了彭士禄一个人挑大梁。

      为了给那些并不懂科学,但是管着钱还说话算数的领导们解释反应堆和原子弹的不同之处,彭士禄煞费苦心想到了用啤酒和白酒作比喻。原子弹可比白酒,是能够点着的;反应堆可比啤酒,无论如何也是点不着的。

      和刘允斌不同,彭士禄要大量承担拍板的工作,谁让他是总工呢。这个板不好拍,一艘核潜艇,上百个亿很正常,一辆车,到了核潜艇上也就值几个阀门,弄不好连一个阀门都不够。这仅仅是算艇上的东西,人的成本还要另外加上,比如训练这些艇员要多少钱呢?人命就更不要说了。

      彭士禄拍过的板有很多很多。比如首先建那个几乎被连骨头都被榨成了渣的陆上反应堆;这个陆上反应堆的类型(这个是顶过江青的意思的);设计思路要复杂体积小还是要简单体积大这些大问题。

      其他的中等问题:比如核潜艇的种子-那个核动力室实际上90%的人是外行,怎么培养他们;反应堆的技术条件等等。

      某些较小的问题:比如未能满足设计要求的零件能不能装上(设计要求本来也不是完全确定的,也要在实践中去修正);反应堆启动时军心不稳;某个安全阀漏气的时候干脆给他关上;压力超标了,是传感器的问题还是确实快出大事了等等。

      搞定了这些事情,搞秦山核电站应该轻松多了吧,至少不用那么多人在反应堆边上几十米内晃来晃去几十天。

      还有一位略有关系的是毛远新。他没有参与过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去辽宁的船厂视察过。视察之前来了一堆人,给他标了一大批所谓的不安全区域。他来了之后晃荡晃荡就走了,然后被船厂的人鄙视了一顿,因为那些所谓的不安全区域,大家都在那里工作多年了。

      PS:最后加一个,因为看到张爱萍的纪录片快出来了。1975年,张爱萍带着妻子和女儿上了一艘刚刚回到港口的核潜艇,并直接进了堆仓。艇长提醒潜艇刚刚关堆,张爱萍回应说,兵去得,他就去不得?在兵看来,老头子全家都不怕,当兵的该咋表现呢?

      通宝推:daharry,金各,hzjc,
      • 家园 还有因为中苏交恶回不来的

        谢唯进大校(曾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妻子安娜·谢·卡佩娜(西班牙人)和儿子都因为中苏交恶滞留在苏联。后来直到80年代末(?)安娜才回来参加了谢唯进的骨灰安放仪式,同时办理了定居苏联的一些手续。安娜的研究方向是航空医学,曾经在国内出版专著;他们的儿子(忘了叫什么了)研究核技术,入了乌克兰籍。

      • 家园 我爱这个国家,我爱这个民族,我爱这些人。

        一人对一个帖只能 [送鲜花] 一次!!

      • 家园 毛远新口碑很好啊

        毛泽东侄子毛远新刑满后 在上海的生活近况(1)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4/62/20030507/11464499.html

        “李实同志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的高才生,毕业后一直在空军工作,1989年转业到江西省公安厅工作,考虑到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现在调到上海,来我们所工作。”报到时,所长的介绍可谓虚虚实实。

          毛远新被安排在总工程师办公室,职务是“办事员”。他埋下头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快熟悉了业务,不久便成为所内技术管理的骨干。两年后,主管技术的副所长发现李实是个难得的管理人才,向所长建议提升他担任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所长一时不知如何向副所长解释才好,就向毛远新征求意见。“你就说我身体不好,本人不想再承担更重的担子。”毛远新说。

          所长舍不得“浪费”人才,便把制订、实施全所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交给毛远新负责。那两年,毛远新拖着两条病腿,蹬着一辆旧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常常加班加点,成为全所下班最晚的人,终于全所顺利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多次评审。毛远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得到全所上下的一致称赞。

        毛远新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在全所有口皆碑,加上待人处事质朴谦和,他几乎年年被大家推选为研究所的先进工作者,放大的照片挂在大门口。

          1997年,上海某报透露了毛远新在上海汽车工业质量研究所工作的消息。“李高工就是毛远新”在研究所已成心照不宣的事实。好在一起共事多年,大家早已熟悉了毛远新的处事为人,不仅没有另眼相看,反而更加敬重,只是没有主动去捅破这层窗户纸,许多人已成了他的好朋友。

        在当年对手控制下的媒体还有如此高的评价。

        江青的事情也很有意思。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no05&idArticle=108346

        • 家园 毛远新公开露面了

          毛泽东侄子露面 参观南水北调工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十八大在即,这新闻出得离奇的高调。看来高层斗争波诡云谲,不知道伪共这是忽悠的哪一道。同一天还有薄熙来被剥夺人大代表的新闻,刚好纽约时报又抛出当代和珅的重磅炸弹,2012年10月26日还真是非同寻常的一日。

        • 家园 乌有之乡关于张志新案的帖子,好像是内部人士,共参考!

          外链出处

          • 家园 此文更说明张志新被杀是冤案

            76年以后把张志新塑造成一个先知先觉的斗士形象固然是滑稽可笑。但是,难道因言杀人就是正确的么,割断声带还不够残忍么?张志新无非是有些婚外恋,N夜情之类的事情,这就得被杀掉?文革中也没这条啊。

            • 家园 帖子的关节点是讲张案的来龙去脉,以及毛和张案的关系。

              帖子的关节点是讲张案的来龙去脉,以及毛和张案的关系。

            • 家园 拜托就别拿死刑犯割声带来说事了,这方法是从民国流传下来的

              到80年代才废止。直接源头是处决犯人游街时塞核桃不给乱喊。跟新加坡现在还有的鞭刑没有道德上的高下之分。

            • 家园 拜读了链接

              感觉文字是真诚理性的,我儿时读到张志新被杀前曾割喉既震惊也不解,自刎不是自杀的方式么?看《虎门销烟》关天培不就是割喉自杀的么?张志新为何被割喉而不死还要枪毙?

              读了这篇文章,原来作者也在质疑这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