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实现统一的大规则其二——计枰点围棋规则艺术版(已修改) -- 燕来

共:💬3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实现统一的大规则其二——计枰点围棋规则艺术版(已修改)

    实现统一的大规则其二——计枰点围棋规则艺术版

    (修改于2009年12月)

    向日本传播围棋的真理,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一千年前,日本遣唐史学习了中国唐代围棋数路法。一千年以来,日本棋人对唐代围棋存在着根本性的严重误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学到唐代围棋的真谛,只是照搬了唐代围棋的操作程序(惟一的改动是取消了唐代围棋数空时要扣除基本眼位的规定)。笔者作为日本人民的诤友,真诚地说道:日本人学围棋,一千年没学懂。于是,有友人问道:若是真正学懂了唐代围棋的数路法,今天围棋的计目法应当是怎样的?笔者答道:拙著《计枰点围棋规则艺术版》给出了一个范例,已经作出了圆满的解答。计枰点围棋规则艺术版非常适合于向日本传播围棋的真理,因为它的操作程序同日本围棋规则几乎是完全同样的(两者都照搬了唐代围棋的操作程序)。笔者要指出的是,日本围棋规则对其操作程序的理论解释是根本错误的,“惟目是地,子点非地”是自欺欺人的谬论。计枰点围棋规则艺术版就在这里,敬请阅览,批评指正。

    本文(计枰点围棋规则艺术版)向日本传播围棋的真理,有如下几条:

    1、仿子多为胜的唐代围棋比路法“子路皆子,子多为胜”之公理,在地多为胜的今棋比目法中提出“子空皆地,点多为胜”之公理。

    2、仿唐代围棋比路法“等子比路,路多为赢”之简便的比路算法原理,在今棋比目法中提出“等子比空,目多为赢”之简便的比目算法原理,推出科学计目法。

    3、从唐代围棋中发掘出“多下贴子”这致使围棋艺术化的判例,将其应用于今棋之科学计目法,计枰点围棋规则艺术版继承了唐代围棋艺术性的真谛。

    4、在计枰点围棋规则之科学比目法中给出了关于“目”的严谨定义。

    5、在计枰点围棋规则艺术版中给出了处理纠纷解决分歧的三个可供选择的途径,即依例裁决、恢复对局与实战检验,消除了日本规则不能实战解决的弊病。

    日本棋人没有学到唐代围棋的真谛,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在另一方面,日本棋人尊围棋为棋道为艺术,一千年以来,坚持了唐代围棋的艺术性和距离美,也实在是难能可贵。本人在这里向日本棋人坚持求道的精神致崇高的敬礼!在致敬礼的同时,笔者要向日本棋界的朋友们说,继承了中国唐代围棋艺术性真谛的计枰点围棋规则艺术版,不正是尊围棋为棋道为艺术的日本棋人的理想吗?

    关于计枰点围棋规则艺术版的问答

    问,计枰点围棋规则艺术版有什么特点?

    答:其特点是其“崇尚艺术,多下还子”的判例。这个判例就是:

    棋局过程中,若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棋,则这方应贴出n个子来对另方作出补偿(请注意,一次放弃不是一手棋)——这便是促使围棋艺术化的判例。这里,“子”指“子点”,贴出n个子即贴出n点。

    在子空合计的计点法中执行“棋局过程中,若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棋,则应从两方棋子的交界处取下这方的n个棋子,所产生的n个空点视为未收的单官由双方平分” 之程序来对另方作出补偿[具地说就是,当n为偶数时,应从两方棋子的交界处取下这方的n/2个棋子并换成另一方的n/2个棋子;当n为奇数时,应从两方棋子的交界处取下这方的(n-1)/2个棋子并换成另一方的(n-1)/2个棋子,此后再取下这方的1个棋子,所产生的那1个空点视为未收的单官由双方均分]。

    在等子比目的计目法中执行“棋局过程中,若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棋,则应在回填做棋后将棋盘上黑白棋子所占据的枰点(子点)及未收的单官平分给双方”之程序来对另方作出补偿[具地说就是,回填了死子做棋完毕而终局后,设棋盘内黑白双方共有k个子(不计放弃,双方共下了K手棋,一次放弃不是一手棋),可以省略多下贴子的手续而认定每方有k/2个子,从而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

    说明:

    (1)在地多为胜的今棋规则中,1子表示1点,贴1子即贴1点。

    (2)笔者在这里指出,在唐宋围棋“可以不收单官,回填死子后,只数路不数子”的数路法程序中隐含着这“多下贴子”使围棋艺术化的程序,即唐代围棋隐含着“棋局过程中,若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棋,则应在回填做棋后将棋盘上黑白棋子所占据的枰点(子点)及未收的单官平分给双方,从而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之判例。其实质性表述为“棋局过程中,若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棋,则这方应贴出n个子来对另方作出补偿。理论上,多下贴子的手续是在两方棋子的交界处将这方的n/2个棋子换成另一方的n/2个棋子;实际操作时,多下贴子的手续可以省略”。笔者对唐代围棋的这个发现,是本人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若有人拒绝承认唐代围棋有“多下贴子”之程序,那么他就把这个致使围棋艺术化的伟大判例当作了笔者的原创并且是世界首创了。

    (3)“黑(先)收后贴1点” 是多下贴子最简单最常见的情况。可以有理由认为,“黑收后贴1点”是“多下贴子”的一个特例。显然可见,当这一方是先下子的黑方且n=1时,“多下贴子”的情形就是“黑收后贴1点”。就是说,多下贴子之判例包含了“黑收后贴1点”即“白先虚着黑贴1点”之规则。“白先虚着(或白先放弃或白先提议休止)黑贴1点”之判例系笔者原创,陈祖源先生在其介绍2008世界智力运动会围棋规则的文章中曾引用过。

    问,本规则为什么被称为艺术版呢?

    答:计枰点围棋规则艺术版采用了“多下贴子”之判例,因而使棋局具有艺术性。艺术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可以不收单官而产生距离美

    当一方多收了若干单官时,按本规则之“多下贴子”判例,就抹掉了其多收单官而获得的利益,他就徒劳无益了。于是,棋局便可以不收单官而结束,这就留下了余地,产生了距离美。

    (2)巧妙地解决了黑先收后贴1点的问题

    本规则之“多下贴子”判例巧妙地解决了黑先收后贴1点的难题,勿须关注由哪一方收后,避免了为确定收后方而产生的麻烦。

    (3)补棋损点损目

    按本规则,棋有毛病则当补,棋无毛病则不补。可以不补的棋若去补一着的话会损1目(而中国数子法会令棋手不去细查棋形,不管有无毛病都会补上一着)。

    (4)不下冗着

    按本规则,单方有权的单官,不去收(收则损点损目);劫材有利时,单劫不粘(粘则损点损目)。

    (5)不破坏棋形

    按本规则计算胜负时,可以从计目法的结果得出数子法的结果,从而保持黑白棋子的边界线不变(而中国数子法会破坏棋形)。

    (6)简单快捷

    按本规则,用比目法来计算胜负,最为简单快捷(这是世界围棋规则研讨会上对计目法、数子法、填满计点法进行测试评比后得出的结论)。

    计枰点围棋规则艺术版(修改于2009年12月)

    第一条、棋具

    1、棋盘

    棋盘由纵横各19条垂直交叉的平行线构成。横竖线交点称作“点”,棋盘上共有 361个点。为便于识别位置,在棋盘上标有 9个小圆点,称作“星”。

    2、棋子

    棋子分黑白两色,扁圆形,直径略小于棋盘上线距。棋子数量应能满足终局,正式比赛以黑白各 180子为宜。

    第二条、行棋规则

    1、对局者

    对局者双方,执黑色棋子者称黑方,执白色棋子者称白方。

    2、空枰开局

    空枰开局,黑先白后,交替着一子于盘上空点。

    3、棋子着于棋盘上后不再移动。

    4、轮流着子是双方的权利,但允许任何一方放弃着子权(pass)。

    说明:

    放弃方不着子于盘外,也不向对方交俘虏,一次放弃不是一手棋。但放弃时应计算手数,记谱时注明该手棋为放弃。

    第三条、棋子的气、死子

    1、与盘上棋子紧邻且有线相连的空点称为这个棋子的“气”。

    2、一方的若干个彼此紧邻且有线相连的棋子为一个整体,其周边的气为整块棋的气。

    3、提走无气的棋子。一方着子后,致使盘上某一方(己方或对方)的若干棋子无气,这些无气的死子应从棋盘上提出。

    4、着子后双方棋子同时无气,提走对方无气之子,保留着子方之子。

    说明:

    从棋盘上提出的死子(俘子)要妥善地加以保留,采用计目法来计算胜负时,做棋时要将它们回填。

    第四条、禁止全局同形再现(禁全同)

    盘内黑白棋子与空点组成全局棋形。禁止着子后,某个曾经出现过的全局棋形再次出现。禁全同由日本围棋学大师池田敏雄先生提出。

    禁全同,其最常见的形态为打单劫。一方提子后,另一方不可以立即回提(否则将导致对方提子前的全局棋形再次出现),要在别处下一手棋,此后,若提子方不粘劫,另方方可回提。

    双方轮流在盘上其他地方变着一手的方式,反复争取提回,称为打劫,变着称为找劫材。

    三个以上的劫关联在一起循环,为循环劫,类似的还有如长生、送二还一、双提二子等其他形式的循环棋。其性质同打劫,如要争取提回,理论上也应在循环以外找劫材。上述循环棋可判为无胜负,也可按禁全同规则来处理,由主办方决定。

    颗子自尽后,导致着子方下子前的全局棋形再次出现,故不得颗子自尽;但块子(两个或更多个棋子)自尽产生新的全局棋形,故允许块子自尽(允许块子自尽系应昌期先生所创所倡)。

    说明:

    我国陈祖源先生提出了禁还原(禁止全局同形还原),其实质仍是禁止全局同形再现,但全局棋形的构成元素要包括轮走方。如果笔者看到禁还原确实优于禁全同时,会在本规则中改用禁还原。

    第五条、终局

    1、休止

    双方连续放弃后,棋局休止。其连续放弃被默认为提议休止与同意休止。

    2、终局

    棋局休止后,双方就终局问题进行协商。协商时双方应以语言或手势明白无误地作出表示,对盘内信息进行交流,若双方对棋子死活与空点归属达成共识,则按此共识来实现终局。

    在“等子比目,目多为赢”的规则下,清理完死子并将死子与俘子回填后,要将盘内黑白棋子占据的子点平均分配给双方而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盘面上呈现等子局面时为终局。

    在“子空皆地,点多为胜”的规则下,清理完死子并确认了空点的归属后,要由多下了n手棋的一方从黑白棋的交界处取下该方的n个子,所产生的n个空点由双方均分。多下了n手棋的一方像这样贴出n点后为终局。

    3、处理纠纷(依例裁决与实战解决)

    棋局休止后,双方若在确认棋子死活与空点归属时发生分歧,本规则有“依例裁决”、“恢复对局”与“实战检验”三个选项供采用。

    3-1、依例裁决

    棋局休止后,双方若在确认棋子死活与空点归属时发生分歧,由裁判依照判例来裁决。

    各国棋院可对日本规则之各判例进行研究,以棋理为依据为准绳,采用其合理之判例,修改其不合理之判例。笔者个人认为,对于各种分歧,采用计枰点规则之科学版(A版与B版)经实战解决而得到的结果来作为判例,是正确的途径。

    3-2、恢复对局

    棋局休止后,双方若在确认棋子死活与空点归属时发生分歧,恢复对局以实战来解决之。

    计枰点规则艺术版,有赖于双方的道德良知与互相信任。为追求艺术性,棋手可以放弃着手。双方连续放弃时的潜台词是“相信在确认棋子死活与空点归属时,对方会与自己达成共识”。而在双方意见分歧不能达成共识时,当初放弃的条件已不复存在。因此,棋手便可改变主意,不放弃而继续下棋了。

    因互相信任这艺术性的基础已不复存在,故恢复对局后要弃用艺术版,改用计枰点规则科学版。按计枰点规则科学版,要用虚着来表示放弃。

    (1)恢复对局

    恢复对局就是解除对局的停止状态,改用计枰点规则科学版(例如A版),继续竞技。从休止时的全局棋形开始,由轮走方(即休止时的先弃方)先下。执行禁全同规则时,不再考虑棋局休止前曾出现过的任何全局棋形。

    (2)以虚着表示放弃

    恢复对局后,棋手应以虚着来表示放弃。虚着着子于盘外。若采用计目法来计算胜负,回填做棋时,虚着之子要与提子及死子一并回填。

    (3)两虚休止

    恢复对局后,棋局要进行到双方连续两虚而停止,是为棋局的再次休止。

    (4)平衡手数(着手相等)

    恢复对局后,棋局的过程要平衡双方的手数。若是先下方收后(即先下方下出了再次休止前的最后一手棋),则应由该方下出一手B类负着来平衡手数。这里的先下方,指恢复对局时的轮走方,即前次休止时的先弃方。

    B类负着:一方从其地盘内取下己方的一颗棋子,就是该方下出的一手B类负着。一手B类负着使手数减1,所产生的空点成为该方的1目。若采用计目法来计算胜负,下负着取下之子,做棋时不回填。

    3-3、实战检验

    棋局休止后,双方若在确认棋子死活与空点归属时发生分歧,以实战来检验之。实战检验应以休止时的局面为初始局面,由双方轮流先下,以两次的实战来验证各方的主张。若两次检验结果一致且与某一方的主张相符,则实战检验完毕后,先将全局棋形恢复到休止时的局面,再按实战检验的结果来实现终局;若两次检验结果一致但与任何一方的主张皆不相符,则判无胜负;若两次检验结果不一致,则判无胜负。

    实战检验包括验证棋子的死活与确定空点的归属两个方面:

    (1)提取证死活

    实战检验过程中被提走的棋子是死子,死子分为无条件死与有条件死两种情形;最终能够存在于棋盘上的棋子是活子,活子分为无条件活与有条件活两种情形。对局者在提出自己的主张时,不仅要对有争议的棋子的死活作出声明,并且要讲清其关于死活的条件。实战检验完毕后,先将全局棋形恢复到休止时的局面,再据实战检验的结果按下述手续来实现终局——直接提掉实战检验过程中棋盘内被提走的那些棋子,并取下实战检验过程中棋盘内增加的所有棋子。

    说明:

    在休止时的局面上,在某个交叉点上有一方的棋子,若在恢复对局后的过程中该棋子被提走了,但该交叉点最终又被该方所着棋子占据,则应保留该方在该交叉点上的棋子。

    (2)围占定归属

    实战检验过程中最终被一方棋子单独围住的空点(包括一方棋子与边界围住的空点与一方棋子与公气围住的空点)属该方;最终被一方落子占据的空点属该方;双方均不可落子占据的空点(如公气)与双方均可落子占据的空点(如未收的单官)为公空,公空由双方均分。实战检验完毕后,先将全局棋形恢复到休止时的局面,再按实战检验的结果来实现终局。

    第六条、胜负

    1、子空皆地,点多为胜

    将子与空合并计算的计点法是计算胜负的基本方法,简单说就是“子空皆地,点多为胜”。中国棋院数子法实为计点法,其地的单位“子”应改为“点”。(称地为点系应昌期先生所创)

    现今,围棋之目的为双方用棋子争夺棋盘上的361个交叉点。终局后,棋盘上存在着双方的活子与若干空着的交叉点。其中,一方夺得的交叉点包括该方棋子占据的子点、该方的独立活棋围住的空点与双活棋中该方棋子单独围住的空点、双活棋中在黑白棋子之间该方单独有权着子占据的空点(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单方权利官子)、双活棋中在黑白棋子之间该方单独拥有的作为气的空点(单方的气),还有劫材有利时不粘单劫而持有的打劫处的空点。此外,该方还分得公共空点(如公气与未收的单官)的半数。

    (子点简称为子,空点简称为空。)

    地的单位名称是点,1个子点与1个空点都是1点。以点为单位将各方的子与空合并计算,再加上公空之半,得点多的一方为胜方——这便是子空皆地,点多为胜。

    2、路与眼位

    棋局休止后,按双方的共识清理完死子,棋盘上的空点应分为如下两类:

    (1)基本眼位

    基本眼位是活棋的充分必要条件。每块独立活棋的围空中,要保留两个空点作为基本眼位;双活棋中有眼一方单独围住的空点中,要保留一个空点作为基本眼位;双活棋中一方虽未围住但单独拥有的气点也是该方的基本眼位。双活棋中的公气是双方共有的基本眼位。

    说明:

    这些基本眼位(含公气)是不会被消灭的气,它们确保了棋子的存活。

    (2)路点

    “路点”,简称为“路”,是在保留基本眼位条件下能有棋子生存于其上的空点。具体说,一方的空中基本眼位除外的空点就是该方的路点(路点简称为路)。笔者要特别指出,双活棋中单方有权着子的空点(如单方的假眼与单方有权的单官)是该方的路点;一方在劫材有利时不粘单劫而持有的打劫处的空点是该方的路点。此外,未收的单官是双方共有的路点,由双方均分。

    各方的路点上可以填入己方的棋子,也可省略填子的手续而将路点与子点等同看待。

    3、崇尚艺术,多下贴还

    棋局过程中,若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棋,则这方应贴出n个子来对另方作出补偿(请注意,一次放弃不是一手棋)——这便是促使围棋艺术化的判例。

    在子空合计的计点法中执行“棋局过程中,若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棋,则应从两方棋子的交界处取下这方的n个棋子,所产生的n个空点视为未收的单官由双方平分”之程序来对另方作出补偿。在等子比目的计目法中执行“棋局过程中,若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棋,则应在回填做棋后将棋盘上黑白棋子所占据的枰点(子点)平分给双方”之程序来对另方作出补偿。

    说明:

    (1)笔者在这里指出,在唐宋围棋“可以不收单官,回填死子后,只数路不数子”的数路法程序中隐含着这多下贴还的使围棋艺术化的程序。笔者对唐代围棋的这个发现,是本人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若有人拒不承认这一点,那么他就把致使围棋艺术化的伟大判例当作了笔者的原创并且是世界首创。

    (2)多下贴还最简单最常见的情况是“黑(先)收后贴1点”。可以有理由认为,“黑收后贴1点”是“多下贴还”的一个特例。显然可见,当这一方是先下子的黑方且n=1时,“多下贴子”的情形就是“黑收后贴1点”。就是说,多下贴子之判例包含了“黑收后贴1点”即“白先虚着黑贴1点”之规则。“白先虚着(或白先放弃或白先提议休止)黑贴1点”之判例系笔者原创,陈祖源先生在其介绍2008世界智力运动会围棋规则的文章中曾引用过(文见《围棋天地》2008年第16期)。

    4、等子比目,目多为赢

    (1)按“多下贴还”之判例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

    棋局休止后,要将各方在棋局过程中被提走的死子(俘子)与盘内的死子回填到各自的围空中。填后,按“多下贴还”之判例将棋盘上黑白棋子所占据的枰点(子点)与未收的单官平分给双方,就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双方拥有的子点数量相等的局面)。

    (2)目的定义

    经清理并回填死子,按多下贴点判例将棋做成等子局面后,盘面上各方的路点与基本眼位是各方的目。

    具体说就是,在所做成的等子局面下,一方的独立活棋与双活棋中该方的棋子单独围住的空点是该方的目;一方棋子的假眼是该方的目,一方在劫材有利时不粘而持有的劫空是该方的目(假眼与劫空也是该方棋子单独围住的空点,在这里笔者是重复地说话了);双活棋中一方单独有权用子占据的点(单方权利单官)是该方围空之外的路点,是该方的目;双活棋中单方拥有的气点是该方围空之外的基本眼位,是该方的目。

    说明:

    在认定单方有权的单官时要由权利方指定留作公气的空点,公气不是单方权利的单官。

    (3)等子比目,目多为赢

    在等子局面上,分别数出各方的目数,目数较多的一方为胜方。

    (请注意,未收的单官与公共气点是由双方均分的。)

    (4)从“等子比目,目多为赢”返回到“子空合计,点多为胜”

    显然,在等子条件下,两方目数之差等于两方点数之差。利用两方点数之和为361,便可得出黑白各方得点的总数。

    5、贴先

    为平衡先行之利,使对局公平,通常要求先行方作出补偿,称为贴先。贴先数由比赛组织者确定。本规则建议采用黑先贴6点半(6目半)。

    说明:

    黑方贴多下一手之利(黑收后贴1点)已隐含在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的判例中。

    6、一方认输

    任何一方均可随时自行认输,则棋局就此立即结束。

    第七条、计算胜负

    计枰点围棋规则艺术版以“等子比空,目多为赢”的比目法来计算胜负,又可从计目的结果得到“子空合计,点多为胜”的计点法(即中国数子法)的结果,还可用应氏填满计点法来进行检验。

    计枰点围棋规则艺术版做棋与计算胜负的手续如下:

    (1)棋局过程中要妥善保留俘子(被提走的棋子)

    (2)棋局休止后,要回填俘子与死子

    双方连续放弃致使棋局休止后,双方对棋子死活与空点归属达成了共识时,应将盘内各方的死子提出,并将它们与各方被提走的俘子一并回填到各自的围空中(若一方的死子与俘子太多,填满了其围空时,可平衡双方留在盘外的应填而未填棋子的数量)。

    (3)依“多下贴子”之判例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

    回填俘子与死子后,将棋盘内黑白棋子所占据的全部交叉点(子点)平分给双方,就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两方拥有的子点数量相等的局面。

    (4)在 “等子比目,目多为赢”的规则下,将棋做成等子局面后为终局。

    (5)等子比目,目多为赢

    在等子局面上,分别数出各方的目数,目数较多的一方为胜方(请注意,各方分得的公空数量总是相等的)。

    黑先贴6.5点时,应从黑方的目数减去6.5后,再同白方的目数作比较。

    (6)从“等子比空,目多为赢”返回到“子空合计,点多为胜”

    显然,在等子条件下,两方目数之差等于两方点数之差。利用两方点数之和为361,便可得出黑白各方得点的总数。于是,我们便从计目法的结果得到了数子法的结果。

    (7)以应氏填满计点法对上述胜负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

    若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棋(请注意,放弃一次不算是1手棋),在回填做棋后的棋盘上这一方就会比另一方多出来n个子,则这方应贴出n个子来对另方作出补偿。补偿的方式是——从两方棋子的交界处取下这方的n个棋子,所产生的n个空点视为未收的单官由双方平分。

    由多下了n手棋的一方像这样贴出n点后,就可以采用应氏填满计点法(可适当变通)来计算胜负并对计目法的胜负计算结果进行检验了。

    本规则共七条,其顺序仿中国棋院2008世界智力运动会围棋规则而排列。

    2009年12月25日

    北京

    .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