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油田轶事 -- 路人癸

共:💬64 🌺9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油田轶事

    【看了老萨的清丰之战,想起来家里的各种事情。清丰归濮阳市管,而濮阳市则是中原油田的所在地。兄弟生在清丰,家在油田,就写点油田的东西吧。】

    地名

    在濮阳,中原油田和濮阳市的地盘划分的还是比较明确的。大致来说,某些道路的以东、以北(往往包含沿线)是油田的,以南以东(往往不包含沿线)就是地方的。而油田的地盘上,很多地名是很奇怪的——水电,井下,物探,采油院,一公司、二厂……这些地方都是油田的下属单位,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住宅区,所以在油田如果有人说“我家住在井下”,那并不是说他真的住在井里,每天出门回家都要拿磕头机当电梯——如果没记错,井下是“井下特种作业处”的省略。而局机关一带呢——总部。呵呵。

    我小时候就是以为自己家在“一公司”,对濮阳清丰完全没概念,然后每次看河南天气预报都说:有什么好看的,光是安阳什么的,又没有一公司……

    早年间李扬(“疯狂英语”那个,不是唐老鸭)来我们这儿搞宣传,互动的时候让小孩上台开口说英语,问孩子:你是哪个学校的?回答——物资小学、水电小学、井下小学……结果李扬大为郁闷——这都什么名字啊……

    籍贯

    油田的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但是油田子弟基本上(尤其是85年之后的)都是生在油田,换句话说,大家都是河南人。但是我们户口本上的籍贯仍然填的五花八门——山东,湖北,安徽,辽宁,海南,黑龙江,宁夏,上海……(好像我的同学里老家除了西藏没有,港澳台同胞没有,海外侨胞没有,哪个省的都有。)对我们来说,籍贯,就是父亲的籍贯,就是我们所谓的“老家”。对我们,台湾有个说法事实上挺合适——“外省人”。

    问题是,我们到底是哪儿人?在油田我毫不犹豫的说我是山东人,但是到了大学这个问题让我很郁闷——我爹是山东的,我娘是东北的,我是生在河南长在河南,我是哪儿人?跟山东人也拉老乡,跟河南人套近乎,东北人也凑凑热闹,整个一个墙头草……直到大学毕业都有同学在问我,你到底是哪儿的人?我解释一遍后反问他:你认为呢?

    《炊事班2》有一段台词——

    老高:你一会儿吃大葱,一会儿吃醋,一会儿吃辣椒,你到底是哪里人呀你?

    小周:我爸是山东人,我妈是山西人,我生在四川,长在河南,你说我是哪里人啊?

    老高(囧):你是中国人……

    嗯,我是中国人……

    口音

    油田人来自五湖四海,所以我们虽然生长在河南,却几乎不会说河南话——很多人的父母都不是河南人,在家里不说河南话,出去也不用,自然就不会了。虽然有些父母是同乡的,子女也回说方言,但是河南话依然不会——俺一个同学在家就是说陕西话。结果就是,全油田人民都是说普通话,出门说,在家也说。

    到了大学就有点郁闷——每次跟家里打电话都觉得不方便。像广东、江西的同学,那一口南方方言比恩尼格码海南破译,浙江同学说话直接被认为是日语,而我们呢,说什么谁都能听懂……

    不过,因为我们说普通话经常被当成北京人,这就很好玩了。这种事儿甚至到了大四的时候还发生过。当时宿舍一北京哥们做毕设,另一个北京同学问他:

    ——那个老癸是你们宿舍的吧?

    ——嗯。

    ——他那个中学的?

    ——?……好像叫油田一中的吧。

    ——油田一中?在哪儿?海淀?昌平?

    ——……河南

    ——???他不是北京的???

    ——当然不是

    ——……

    ——……

    关键词(Tags): #油田轶事
    • 家园 虽不是油田的,但是这生活经历,咋那么似曾相识捏?

      从幼儿园到高中,不论是在家里和父母亲戚还是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全都是说普通话的,以至于我一直认为方言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基本上是绝迹了...结果等我上大学的时候发现同学不少说方言的,反而觉得挺奇怪的.

    • 家园 我二中的~~

      一中的死对头~~

      我家本是胜利油田的,老家就在东营,后来我爸调到中原,89年的时候,我妈带着我姐和我搬过来了。

      本来中原油田的大本营在我们运输,办公地点就在文体中心和胜利路中间的那栋楼。运输小学和二中原来的招牌都以“中原油田职工子弟”开头的,可没有“第一”“第二”等序列词啊~~因为那时它是唯一的。后来87年左右在总部现在的地方新建了局办公中心、文化宫等建筑,总部就正式从运输(实际上油建和建工里也有一部分)迁出了。总部新建了一所中学,完全仿“中原油田职工子弟中学”形制,连教学楼都是直接按他的图纸建的。

      新中学建好后,由于是总部所在地,于是被冠以“第一中学”的头衔,我们学校只好屈居老二了。但是二中人士有股基于历史的傲气的,具体表现就是初中升高中统统不报一中,只填二中。我们那届二百多人前十名都留在二中(我是第八~~),最终去一中的只有三个人,这三个人里只有一个人是考进去的。

      我们对二中是深怀感情的,尤其是那种独特的学习氛围。二中和一中不一样,一中一切以升学率为中心,我在一中的同学都觉得那里太压抑。二中则宽松很多,我们更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我们更愿意参与各种奥赛,二中的老师也是积极支持这些事情的。举我们那届为例,高二是各种奥赛扎堆的一年,全局物理进入复赛的二十人中二中占十二个,化学具体人数及不清了,但过半都是我们的,生物十五个我们占九个(全局前五名都是二中的)。因此二中和一中彼此都有些瞧不起。

      比较感慨的是后来校长换为原六中校长吴克祥后,二中也开始一切以升学率为目标。体育特长班的设立带来了斗殴、争风吃醋等很多事情。再到后来,有一年回家发现招牌换成了“第二高级中学”(初中部被撤并了),教学楼重新喷涂了,楼前茂盛的月季花圃被草坪替代,那一排高耸的雪松死不死活不活,满校园的法桐被剃了光头,后操场外的麦田(那里承载了我多少个夏天的欢乐!)成了南江苑小区。更恐怖的是学生数量的激增,我上高中的时候只有八个班,可我这次在楼里转了一圈,却一直看到了高一二十二班,连以前的语音教室都占做了教室。据说在校生数量早已超过了三千人,然而二中原本是以一千五百人的规模建设的。

      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我很怀念在老二中的日子。

      • 家园 参加过植物动物的奥赛,很郁闷。

        为什么呢?两本教科书,一本说是要考的重点,另一本参考资料。大家分享一本就有些挤。参考资料没有人想要,就放在我这。结果选拔的时候,很多问题来自参考资料。有时我就想,如果那时多看看,也许结果和以后走的道路就不同了。

      • 家园 啧啧,花老前辈,原来二高还有这故事啊……

        一中不重视竞赛,这倒是真的。

        六中那个校长据说极其狠毒极其高压……

        • 家园 与之前的刘庆很不同

          他是湖北人,所以湖北各地的试卷二中最全,黄冈,荆州,武汉三镇等等,这么说吧,吴来了以后卷子多了一倍。

          另外,别说二高,这名字我听着腻歪。

          二中的校名演化史是:

          胜利油田东濮凹陷指挥部职工子弟中学(1977-1980)

          中原油田职工子弟中学(1980-1988)

          中原油田第二中学(1988-2001)

          中原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01- )

    • 家园 都是中石油子弟啊.

      我是来自大庆油田的,不过我不是采油人的子弟,我家长都是大庆石化公司的.跟铁人王进喜不是一个单位的.大庆也有叫"井下"的地方,一直不明白,听你一说才知的是怎么回事.

    • 家园 握手

      我也是来自一个国有大型企业的子弟,虽然爹妈都是来自本省但是实在没有学当地语言的环境。好处是自己普通话一向自认标准,坏处就是大学时代打电话总得躲一边去。上回几个同事猜是我是哪个省出来的,知道底细的倒无所谓,不知道底细的我都给出范围了却半天都猜不住,倒也好玩。

    • 家园 报到

      油田一中的报到

    • 家园 “我就住在井下”
    • 家园 握手,俺家虽然不是油田的

      但是沾边。我小时候开封长大的,父母是石油物探单位的。跟老兄一样,大院里五湖四海的都有,就是河南本地的少。口音也是大家都说普通话,在开封上地方的中学因为不会说开封话受歧视,吵架的时候也很吃亏~而且我家里籍贯本来就复杂:爷爷祖籍浙江,但是他扬州生人,上海和西安工作。奶奶武汉人,北京长大。我爸西安长大,工作在河南河北。我妈河北人。我又是河南长大,北京念书混了个北京户口……对我自己而言还是对河南最留恋,现在有人问我哪里人我就说是河南的。

      感觉我们这种跟部队大院有点像,算是“大院文化”里成长起来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