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05) -- 江南水

共:💬226 🌺89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吾爱YY,重于吾师

          军事学家YY所以有军事巨著,经济学家YY所以有经济巨著,政治家们YY所以有语录。和尚摸得,俺们也摸得。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西施。管他的,只要大家YY的高兴就行。

          军事院校中的战列分析也是对前人的YY,看来YY也能强国嘛........

        • 家园 说得好,送花
        • 家园 哈哈,提议纸上谈兵的是你,反手就说人家YY的也是你

          这个算诱敌深入之策么?

          俺您的逻辑:如果古人的智商不低于今人,纵横之术一定比今人丰富,怎么可能有什么外交和战略上的错误是人家看不到我们倒看得到的呢?况且人家也可能不是没看到而是史料没记载呢(不成功的不记载么)。正确的态度应该也是“在外交和战略上,还是认为古人做得对,因为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战术上不能谈(这个您不许大家YY),战略上也不能谈(这个按您的逻辑合理推论也应该是YY),那还谈什么呢?

          • 家园 建立在有记载的事实基础上的讨论

            理解有误,是我文笔不好。首先,没有什么不可以谈的,言论柿油啊!

            我的意思是讨论应该是建立在史书上有记载的事实发生了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假设史书没有记载的的事实没有发生的基础上。

            请回顾我前面的纸上谈兵,我的假设一是赵合纵是不是可以脱困,这个事实在虞卿蔺相如列传中有记载,赵王拒绝了虞卿和魏楚合纵的外交建议。所以我可以这样假设,假设成立。当然你会说,赵王表面拒绝了,暗地里还是派人前往魏楚合纵,只是没有成功,所以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个这个。。。。。也许吧!?

            我的假设二是赵军主动后撤,寻找另一个战场会不会有更好的结果。这个呢,史书上也有记载,赵括领军后是进攻,而不是后撤,所以假设成立。当然,也可以说赵括领军后其实后撤了,不过秦军没有尾随赵军到另一个战场,所以赵军只好重新返回大营开始进攻。因此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个这个。。。。。也许吧!?

            至于说赵军没有派奇兵骚乱秦军侧后,这个史书上没有记载“没有”,所以假设不成立。

            当然,说来说去这些都是个人意见,并不妨碍大家YY不是。

            看你语气,似乎是不喜欢YY这个词,其实也没有什么啊,其实无论大家如何讨论,如何指点江山,其实质不都是在意淫吗?

        • 家园 前几章都是看故事

          这篇您的分析还是挺有见地的,很有启发。

        • 家园

          至少赵括在这种情况下能维系军队战斗力,能组织起这种规模的突击,领军的本领应该比我们在这里敲字的人强!

          这句话也是我想说的,维持被困的40W大军有组织的突围,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而没有哗变投降,直到赵括死了才投降。可以说赵括领军方面能力并不弱。

      • 家园 从93节起,一句“杀人者白起”,跌宕起伏18个章节,赞!
      • 家园 也让武安君留下了一个魔王的称号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09)

      行还是不行,又是个问题

      十年前,在那么被动的情况下,赵奢都能后发制人,把不可一世的秦军,收拾得跟三孙子似的。根据老子英雄儿好汉的遗传学规律,赵括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赵孝成王也没有更多的选择了,好歹就是他了,赵括,你上!

      消息传出来,那就是粪坑里扔手榴弹,反对的意见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病得不行了的蔺相如,一眼就看出了赵孝成王选择将领的问题,只是因为赵奢曾经收拾过秦军,就想当然的认为他的儿子也能搞定秦军。

      个人一些先天的东西,如相貌、性格,可以通过基因交给下一代,但是很多先天的东西还是没法遗传的,比如某些天赋;那些后天学来的东西,就更没法通过基因交给下一代了,否则大伙儿也就不用瞎忙活了,查查家谱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再说,老子英雄,儿不一定是好汉,儿混蛋的比例可能还要高一点儿。

      再再说了,即便赵奢还活着,也不一定敢说自己肯定能搞定现在的秦军。他儿子又不是他的克隆版,咋就能一定跟秦军磕一下呢。

      除了从遗传学上否定了领导的选择外,蔺相如也对赵括本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赵括只是读了几本他爸留下的兵书,不知道根据战场上的情况随机应变。

      估计赵孝成王也知道靠DNA不怎么靠谱,但是蔺相如的说法也不一定就那么对,赵括还没上战场呢,咋就知道人家不会随机应变呢;随便翻一下兵书就走上战场,也有成功的,后来的霍去病不就是这样的吗。

      除了外人蔺相如反对,赵括自己的老妈,也不同意他出任赵军的前线指挥,就在赵括前往抗秦前线的前夕,赵妈妈向赵孝成王提出了反对意见。

      赵妈妈从两个方面否决了赵括,首先赵括架子太大,他往那儿一坐,下级都不敢抬眼看他;其次赵括太贪财了,上级的赏赐都塞进自己的腰包,还整天琢磨怎么能够买到既便利,价格又不高的高性价比房地产。

      赵妈妈的这两条也不怎么靠谱,将军不是政客,不需要跟任何人都打成一片,后来的霍去病,也很脱离群众,但是没耽误打胜仗,还有最近的林总;至于贪财,对将军来说,也不是什么大毛病,岳武穆的名言是“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命”,并没有要求武官也不爱钱。上了战场有今天没明天,为老婆孩子攒点儿家底,也是人之常情嘛。

      也许赵孝成王没把赵括这两个缺点当回事儿,也许是实在没人可用了,所以很坚决的回应了赵妈妈:这事儿您就不用管了,就这么定了。

      赵妈妈出于自身的安危,向赵王提出了一个要求:万一赵括出什么差错,能够不株连我吗?

      既然不能管你怎么用人,那就要考虑一下万一你用人不当,给我自己造成的后果。

      都火上房了,赵孝成王也顾不了未来那些细枝末节了,很痛快的答应了赵妈妈的要求。

      突破了种种阻挠,赵括终于来到了长平前线。

      一来到前线,赵括就对廉颇的军事部署做了调整,一些人事也做了重新的安排。这也是必然的,赵括来到前线,带着一个change的使命,啥也不变,咋change啊。

      赵孝成王换赵括上场,就是希望他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当前的前线状况,以解决赵国眼下的国内困境,萧规曹随的话,还用费那么多唾沫换人吗。

      一通鸡飞狗跳下来,赵军内部的一切,达到了赵括的理想状态,接下来就该改变一下自己的外部状况了,赵括指挥赵军对秦军发起了试探性进攻。

      先前跳着脚骂娘的秦军士兵,一看赵国人出来了,立马就怂了,向后转,向前进,开溜了他娘的。

      这才几天啊,秦军就从虎狼变成了绵羊,面对这个基因突变,赵括可能会做出两个判断:

      A,廉颇同志打下的基础比较好,把该死的秦国人耗残了,先前他们鸡飞狗跳的来主动找茬儿,只不过是走夜路吹口哨,给自己壮胆儿;

      B,这是一个陷阱,前面不是地雷阵就是万丈深渊。

      这是一道非A即B的单选题,赵括必须做一个选择,否则他那个change的使命没法完成。

      赵括选择了A,率领着几乎全部的赵军,展开了绝地大反击。

      如果赵括知道此时秦军的统帅,也做了变动,新来的统帅是谁的话,他在做这道选择题的时候,应该会再长考一会儿。即便为了change还是选A,那后续动作也该会谨慎一点儿。

      可惜赵括并不知道,就连秦军的很多将士,也不知道他们的统帅已经鸟枪换炮了。

      听说赵国真的让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接替了廉颇,秦国知道赵国要变招儿了,于是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动用了另一杆大車。

      白起来也。

      千军易得,良将难求,一个优秀的将领,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白起当得起那杆大車。

      昭王十三年,左庶长白起攻陷韩国的新城;

      昭王十四年,左更白起在伊阙打败韩、魏联军,俘获联军主将公孙喜,夺得五座城池,斩首二十四万;

      昭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打魏国,夺取垣,而后又还给了魏国;

      昭王十八年,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马错攻打魏国,夺取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昭王十九年,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马错攻打魏国,再次夺取垣城;

      昭王二十七年,大良造白起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斩首三万;

      昭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打楚国,夺取取鄢、邓、西陵;。

      昭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打楚,夺取楚国都城郢,焚毁了楚国在夷陵的历代王陵,白起被封为武安君。

      昭王三十一年,武安君白起攻打魏国,夺取两城;

      昭王三十四年,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客卿胡阳,在华阳打败赵、魏联军,斩首十三万,并把两万赵军赶入黄河;夺取魏国的卷、蔡阳、长社;

      昭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打韩国,夺取九座城池,斩首五万。

      昭王四十四年,武安君白起,切断了太行山道。

      昭王四十五年,白起攻陷韩国的野王。

      三十多年的征战,由一个十级的左庶长成长为武安君,白起靠的,就是上面那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

      我相信,面对这么一个恐怖的对手,就是赵括他爹,也得费点儿脑细胞。

      先前廉颇采用老鼠不出洞的战术,秦军将士连吃奶的劲儿都拿出来了,还是没法拿那只老鼠怎么着,就是换白起来,也一样是外甥打灯笼。

      破密集防守,不仅是足球比赛的难题,也是真正战场上的难题。

      如今内力不济的赵国,首先变招儿,秦国也拿出了杀手锏,双車合璧,隐然已呈绝杀的态势。

      既然对手的死神来到了前线,那先前的秦军统帅王龁,就只好让位喽,降为裨将,给白起打下手。

      这也没啥丢人的,不是谁都有资格给武安君打下手的,王龁凭借先前的战绩,也足够有资格给白起打下手。

      白起从咸阳出发的时候,并没有大将军出征的威风凛凛,反而像是在做贼,悄没声儿的就离开了咸阳,来到了长平前线。

      白起来到前线,除了带来了替代王龁的王令外,还有另一道王令,有敢泄露武安君到达前线者,立斩不赦。

      面对赵军的试探性攻击,白起下令,扯乎。

      与此同时,白起在赵军的两翼安排了两支奇兵,悄没声儿的向赵军的后方迂回。

      看到秦军要开溜,赵括决定宜将剩勇追穷寇。

      很难推测赵括当时的动机了,也许他也是不想学习霸王吧。

      就此一战,彻底搞定秦军,把秦国彻底弄垮,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这个美妙的前景,绝对能够让任何一个将军的怀中揣上一只兔子。

      也许赵括已经看到流芳百世的前景,在向他招手。

      所有的人都说赵括这不行,那不行,其实都没有说到点子上,知子莫若父,赵老爷子一句话就指出了赵括的病根儿,这小子把打仗看得太容易了。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打仗不是玩儿电子游戏,将令如山,一言既出,火箭也追不上,绝对没有存盘,重新读取进度的机会。

      将领的一句话,往大里说,能够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往小里说,也能让无数的小兵血染疆场。

      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是每一个成功将领的背后,又有多少殚精竭虑,心力交瘁呢?

      谁都不容易啊。

      赵括应该参与过赵国的一些军事行动,并且还从这些军事行动中,赚到过便宜,否则的话,赵孝成王就太有创意了,让一个从没有实战经验的人,去统领数十万大军,这个创意足以空前,也足以绝后。

      即使后来霍去病率军千里出征,那人家也是个有前科的人啊,以舅舅下手的身份,用八百人搞定了两千多人。

      不管赵括以前从对手那里捞到过多少便宜,那些经验都不能照搬到长平前线,他这一次的对手,实在是太恐怖了。

      连对手是谁,都没搞清楚的情况下,赵括就下令乘胜追击,数十万大军,开始了猛打、猛冲、猛追,正经的“三猛”战术。

      赵军将士以猛虎下山的气势,冲到了秦军的大营。

      两军对垒,赵军也扎下了营盘,这次就跟你丫的死磕了。

      自从跟秦国人接上火的那一刻开始,赵军将士就一肚子的窝囊气,除了失败就是失败,还天天听秦国人骂大街,在一个有种儿的老大指挥下,这会儿该好好出一下那口鸟气了。

      老天有眼啊,也让你们这些狗娘养的秦国人,尝尝被进攻的滋味儿。

      进攻,进攻,再进攻,我们就胜利了。

      攻了半天,赵军将士发现味儿不对,秦军的营垒并不比赵军自家的钢桶阵差,不像其它的败军那样,整个的防线就是豆腐渣工程,兵败如山倒嘛。

      也许赵括这会儿回过味儿来了,先前秦军要开溜,是给自己他下的套儿。

      被忽悠了?

      不过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算是白跑一趟,收兵回长平,再好好想一想,一定可以找到搞定秦国人的办法。

      打仗嘛,跟治病差不多。

      治病的时候,一个方子不行,再换个方子。

      打仗的时候,一个策略不能凑效,也再换一个嘛。

      都不要指望一下子就搞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有时候,还是妈妈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 家园 预备队的重要性啊
      • 家园 还是赵妈妈狡猾啊

        说赵括架子太大,言外之意是他人缘不好,没有篡权的群众基础;至于贪财,那可太好啦,人家赵王怕的就是你不贪财,贪他头上这顶帽子。40万大军给你,领导也肝儿颤啊。

      • 家园 重读了一次史记,有几点想法

        第一,没有证据表明是粮食问题迫使赵王下决心换将出击。年初秦军攻上党,4月攻赵,廉颇领军出战不利,7月据壁坚守。最晚7月底8月初就换将——至9月赵括已被围46天了。

        很难想象廉颇采取坚守阵地的战术还不到一个月(就算是闰九月,也不过一个多月),赵王就会因这样守下去吃光粮草的担忧而换掉他。史记中说得很明白,赵王是因为廉颇屡次失败,反坚守不出,加上秦国反间计,才换掉他。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第二,赵括上任后,出击秦军,真的是几乎全军出动了吗?

        赵军出击带了多少部队,我们不知道,但我相信不是全军,甚至不是全军大部。我猜测只是攻击力最强的精锐主力。

        史记中提到秦军合围部队有两支,一支是2万5千人,“绝赵军后”。另外有一支5千的骑兵,任务是“绝赵壁间”。

        如果真的是赵军数十万全部出击,很难想象如何2万5千人如何挡住数十万大军,5千骑兵如何绝赵壁间。

        这就引出下一个问题——

        第三,赵军真的有40多万吗?

        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问题——这降白起的四十万人都是军人吗?这中间逃难的上党民有多少?长平当地的赵民有多少?真正的赵军有多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