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美国人的后代观念 -- 肥头

共:💬146 🌺421 🌵1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美国人的后代观念

    中国人的后代观是什么样咱中国人都很清楚。首先,要有个儿子,可以传宗接代。其次是希望后代要有出息,能做出光宗耀祖事来。美国人的后代观则很不相同,这可以从带孩子的文化中看出来。

    首先从带孙子讲起。中国人往往不理解美国的老头老太为什么不愿带孙子。是不是太自私啊?当然,美国的老头老太打死也理解不了中国的爷爷奶奶怎么那么愿意带孙子。从表面上来看,带孙子是中国老年人幸福的象征。含饴弄孙嘛。美国的老头老太偶尔也会含饴弄孙,但他们最多只弄半天。等该换下一个尿布的时候,就把孙子送回去,打自己的高尔夫去了。这里面到底在文化上有什么差别呢?

    从我自己的太太带孩子的方式中,我看出了一点门道。我太太,加大伯克莱分校文学系的高材生。有了孩子后,她就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一心一意的带孩子。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很辛苦,也很尽心。这一点,和中国的母亲没什么差别,但从她带孩子的心态上,我慢慢看出一点和中国父母不同的名堂来。当我太太和孩子在一起时,她随时随刻地给孩子一个信息,那就是她是在尽她的义务,而不是责任。这一信息,在孩子大一点以后,变得更为清晰。我经常听她对孩子说我带你们是在尽我的义务,而不是责任。我想这责任和义务有什么不同呢,不都一样嘛。我太太也没意识到我对这其中的差别看不清,就也没有多加解释。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我突然领悟到,责任和义务有关键性的差别。这个关键性的差别就在于掌控,责任有掌控的成分,而义务没有掌控的成分,是纯粹的做牛做马。

    比如说孩子的生日聚会吧。从孩子刚懂事起,我们就把很多的责任都推给了孩子。像聚会的主题是什么,选择在什么地方开,都要邀请那些小朋友来,等,都由孩子自己负责作决定,我们做父母的只是给他们做秘书之类的义务性的工作。

    这种父母尽义务而不是责任的心态也很明显地反映在孩子的身上。我们家的孩子,包括我八岁的小女儿亦孜,当她做错了什么事,或者是身边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时,她通常不会有让父母替她去承担责任的期待。记得,她刚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的同学已经开始用高档的手机了。有一天,她问我,“爸爸,我的生日就快到了,今年您能不能送个手机给我作生日礼物啊?”我的回答很简单,“那玩意儿很贵,爸爸还没把它放在预算里。”她很失望地哼了一声,就走开了。她心里很明白,手机很贵,而且她确实没有用手机的必要。当责任是在她身上,义务是在我们身上时,她自然也就会用负责的态度去作出最后正确的决定,不再来缠着我了。在美国长大的孩子独立性都很强,我觉得这一点也和父母的义务教育心态,和把责任推向孩子的潜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没有掌控欲,美国的爷爷奶奶在为自己的孩子做完牛马后,就绝对不会再去为孙子做牛做马。因为没有掌控欲,美国的父母通常不会按自己的想法去影响自己的孩子,更不会梦想去影响自己的孙子。孩子们孙子们长大后愿干什么干什么,自己的义务尽完后就算任务完成了,接下来唯一的任务就是享受自己的生活。

    中国人做父母的观念是偏向于责任。在尽自己的责任时,中国的父母也为孩子尽心尽力,但却有很强的掌控欲。这种掌控欲会从儿子一直延伸到他的子子孙孙。我老家是山东阳谷,按家谱,我是第十七代传人。但是,我老家的第一个老冯是被皇帝强行从山西的洪桐县老洼庄移民到山东阳谷的。当时的这个老祖宗很是气愤,他希望他的子子孙孙要永远牢记,我们不是山东人,而是山西洪桐县老洼庄人。记得回老家的时候,老人有时会半开玩笑的对我说,如果有人问你从哪儿来,就说是从山西洪桐县老洼庄来的。 据说老祖宗是被反绑着手押着离开老洼庄的,老洼庄村头有棵大槐树,当时老祖宗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回头,等看不到大槐树的时候,便放声痛哭,发誓有一天他的子孙能再找回来。所以,都十七代了,我还知道山西洪桐县的老洼庄及村前的老槐树。从我的老祖宗身上也能看出,中国人把后代当作自己的延伸,也很愿意把自己的愿望加在后代人的身上。

    从最近的一些国内的报道,及我和我自己的长辈的交往中,发现这种掌控欲甚至还会延伸到别人的后代身上。比如说,一个在国外土生土长的中国后裔,如果那天出人头地后,中国人都有点强制性地期待着他(她)能当着全世界的面说一声自己是中国人。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前两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但他在面对这样的提问时,说了一句水平很高的话。他说:“不,我不是中国的科学家,我生在美国这片土地,长在美国这片土地。但我希望我的获奖一事能激励中国的年轻科学家。”言外之意就是,中国人,你们省点劲儿,别老琢磨着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我的身上了;好生生地为我的成绩感到骄傲吧。是这样,咱中国人,应该摆好自己的心态,放弃这种掌控的欲望,好好地为自己的子孙骄傲。

    再说说我自己的子女吧。我父亲有一天看了一个有关一位华裔美国青年到中国来旅游,不但不会说中文还不认自己是中国人的新闻。他看了后,很气愤。立即给我打电话,让我一定要让我的两个女儿时时刻刻都牢牢地记住自己是中国人。我心想,我的妈呀,至少没让我告诉她们是老洼庄来的。不让老人生气,我说天天都在提醒她们是中国人。我在说谎吗?一点也没有。我的两个女儿虽然是混血,但面孔都有很强的东方人的特征。不用我提醒,他们的面孔就时时刻刻地在向人们展示她们是东方人。你如果再看她们的姓,不用说就是中国人。所以,还用得着我去刻意提醒吗?那不成画蛇添足了吗?

    在我看来,刻意提醒不仅是画蛇添足,而且是对在美国成长的孩子的一种危害。因为如果孩子对这种刻意的提醒理解不好的话,会产生两种后果。一种就是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自己是中国人,产生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在美国这样的社会里是危害极大的,因为,在美国,在各个领域,任何一个人种或民族都有极为优秀的人才辈出。中国人并没有优势。另一种后果就是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进而产生自卑感。无论是优越感还是自卑感,最后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对自己的孤立,为今后走向社会带来严重的心理障碍。在美国的中国父母,如果有什么应该刻意去做的话,那就是提醒自己的孩子他(她)们和其他的美国小朋友都一样,都是美国人。在这儿,我也提醒在美国的中国父母,你们传给孩子们的东方面孔和姓名已足够告诉世人,他(她)们的心中流淌的是中国人的血液。

    以下是美国的大诗人,画家,哲学家 Kahlil Gibran 的一席话。作为一个儿子,作为一个父亲,这席话是我听到的最伟大的一席话。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他们是生命的后代期待着他们未来的自己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但那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来自于你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他们虽然与你在一起,但那并不意味着他们属于你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你给他们的应该是你的爱,但绝不应该是你的头脑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头脑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你房屋里关住的可以是他们的身体,却不应该是他们的灵魂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住在你做梦也不一定看得到的未来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你可以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像他们,但别期待着把他们变得像你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因为生命总是一直在向前,昨日早已变成过去。

    通宝推:pxpxpx,南加菜帮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要是中国虎妈看了楼主的文章就好了
    • 家园 这就涉及到让自己子女当中国人还是美国人的问题。

      您的说法是典型的中美文化冲突。

      在美国这块土地上当中国人当然比当美国人更难,所以您让自己的孩子当美国人我可以理解。

      但如果您是中国人的话,对坚持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当中国人的人,希望您保留一分尊重。

    • 家园 其实与掌控不掌控没有关系

      这基本上就是西方文化里“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包括你的后代在上帝面前与你平等)的观念和中华文化里的家族观念造成的文化差别。你引用的Kahlil Gibran的话是很好的旁证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他们是生命的后代期待着他们未来的自己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但那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来自于你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他们虽然与你在一起,但那并不意味着他们属于你

      看不出这方面的中西文化差异有什么绝对优劣,取长补短就可以了。

      • 家园 花!如果可以把这个称做是反驳的话,眼下反驳也就能做到

        这个份上了。

        不大的事情背后,其实透出的是一个极大的话题,两种文化倒底哪个有更强的生命力?

        几次敲键盘,最终都放弃了。感觉这是个需要更多思考才有较好答案的问题。

        在得出最终答案之前,不妨大胆假设一下:诚然,西方现在整体局面的优势可以说明,他们的文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的,(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借鉴中),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这个事实:中国人经历数千年,几近灭顶,最终仍圪立于东方。

        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美国人也经历一下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哪怕百分之一,美国会变成什么模样(这个可不全是假设,怕是正在变成现实,不然奥8也不会在议会嚷嚷美国不接受NO 2,我们不妨拭目以待)。到那时,好莱坞是会继续悠哉地为“与狼共舞”者立传,还是像AVATOR里的陆战队一样向BETRAYER开火。(其实西方的历史,主要还是陆战队们写的吧?)

        也不知道楼主会不会认为这里写的与他所说的风马牛不相及?任何人不要在这个方向上提出质疑,想质疑的,请先回答下面的问题:

        怎么两年过去了,就变了俩女儿了呢?

    • 家园 宽容和理解

      个人观察,其实生长在海外的一代面临的挑战和磨难往往要多过他们的父母。

      很同意LZ的一个说法,就是别替他们去谋划打算,更不能要求他们非得和自己一样。

      这些孩子已经够不容易的了,做中国人如何?做美国人又如何?

      说到底,那都是别人的事情,别人的选择。

      为人父母,尽到自己的义务也就可以了。

      对别人可以宽容和理解,对自己的孩子更应该如此吧。

      • 家园 如何尽到自己的义务是关键

        "在海外的一代面临的挑战和磨难往往要多过他们的父母"。

        是啊。 是什么造成了这么多的挑战与磨难呢? 可能父母们从没有获得认同的期望,但是孩子们有,在亲身经历了不被认同,而又对自己的传统一无所知后这种挑战与磨难更是难以应对。

        赞同 "为人父母,尽到自己的义务也就可以了。"

        但是我们的义务是什么? 古人说养不教, 父之过。 教孩子什么呢? 是从文化上断绝他们与自己传统的联系,去全盘西化(融入主流), 还是和而不同,为自己的传统骄傲,同时有一颗开放心去学习所在国的文化呢?

        • 家园 对孩子有义务,对文化也有义务- 简单说说自己的想法

          个人感觉,父母的义务里,比较重要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中国悠久的文化沉积很容易给人优越感,从而对国外的文化缺乏兴趣。而孩子们在国外成长,每天都浸泡在当地的文化氛围中,如果不和孩子一起成长,那沟通会变得相当困难。即便是从介绍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说,多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也是非常有益处的,了解了才能和孩子有共同语言,才能通过比较更好的让孩子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

          身边的一些朋友过分注重向孩子介绍中国的文化历史,不和本地的文化历史联系起来,孩子往往很容易就会厌倦,失去兴趣,其实这完全不是孩子的错误,身为父母是需要反思这种做法的。

          就拿学中文来说吧,其实父母的英文水平越高,教孩子学中文就越容易,个人观察而已,不见得十分准确。

          还有,作为父母义务的一部分,个人觉得应该对孩子坦诚,不要总是想应该教给孩子什么,而是换个角度看问题,想想如何与孩子更好的平等相处,如何更多的提高自己,和孩子分享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喜悦。

          比如孩子问我当初为什么出国,我会很坦然的告诉他/她当年就是随大流,觉得外国不错才出来的。要是孩子问我后悔吗,我会告诉他/她说不好,也说不清楚。再比如,孩子嫌我胖,又是列数字,又是举例子的,那就减肥呗,几个月下来,每天锻炼后和孩子一起过过秤,分享一下感受,很享受的事情,孩子也觉得和父母很亲近。

          再比如说,工作中有不顺心的事情,最好也和孩子多讲讲,包括自己的工作性质,近期和远期的目标什么的,孩子是听得懂的,而且这对父母本身理顺一些想法也很重要。自己孩子,没什么需要隐瞒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就和父母无话不谈了,包括自己的一些烦恼。

          其实,很多时候,和大人一样,孩子只是需要倾诉。

          老话讲言传不如身教,实际谁都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自己始终尽力向好的方向努力就好,孩子是否会效仿,那就看造化了,没准孩子更出色,也可能孩子有别的想法,总之自己做好,其他的就由它去吧,勉强不得。

          再有,身为父母,时时刻刻都要保护自己孩子,包括在孩子受委屈的时候坚决站在孩子一边,千万不可以怕麻烦,尤其是孩子上学之后。

          世界不是一个完美的地方,有人就会有不公平,身为父母,我觉得应该让孩子懂的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和权力,如何去尊重他人,该争的一定要争,该出面的时候也不要犹豫。同时,也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这方面,有一位来自韩国的父亲做得非常好。

          这位父亲曾在韩国国家队受训(很可能是跆拳道队),2004年移民到加拿大的Keswick,那是一个离多伦多不远的地方,曾经发生过多起攻击亚裔钓鱼者(很多是中国人)的事件。

          09年初的时候,他的儿子十五岁,成绩优秀,还是跆拳道黑带。一天,在学校玩球的时候,这个孩子与同校的一个学生(白人)发生了一点口角,结果那个白人学生不仅先动手打了他,还骂他"fucking Chinese"。因为之前孩子的父亲一再嘱咐,不到非要自卫的时候,绝对不要出手打人,即使是万不得以,也只能用左手还击。结果这个韩国小孩就出左手一下把那个白人学生的鼻子打坏了。

          因为出手伤了人,学校要开除他,当地警方接报后也要以伤人罪指控他。

          这个时候,那位韩国父亲表态了。

          他说,这种事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离开那里,但是他不能那么做,因为:

          "I don't want to run away. If another Asian kid comes to this school, what happens to him? Will he run into problems? Will they think they can just kick him out? I don't want to set that example"

          "Personally, for my kid, I should move. But as a Canadian I cannot move."

          结果是孩子所在学校400多学生上街抗议,要为那个韩国小孩讨公道,警方也很快收回对他的指控,开始调查白人小孩是否有"hate crime"。

          最后的调查结果是两个孩子其实是因为玩球起的争执,接着白人孩子动手,韩国小孩还击,在打斗的过程中,白人小孩说了那句"fucking Chinese",而不是在最开始的时候用这句话来挑衅。所以整件事情是:

          "A schoolboy slugfest that became an international feel-good story about bullying, racism and fighting back is actually a schoolboy slugfest."

          但是不管怎么说,那位韩国父亲的表现可以得满分!

          越写越多,有点收不住了,hehe

          也就是有感而发而已。

          总之,身在海外,我们对本国的文化有义务,从这个角度讲,为中国文化多造就传承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我们毕竟同时也为人父母,对孩子也有应尽的义务。

          严格的讲,这两种义务不一定矛盾。但是,个人感觉,在发生矛盾的时候,至少我个人会尊重孩子自己选择文化的权力,尽管这样会使我觉得对自己的文化没有尽到义务。

      • 家园 EASY. 俺家小领导给俺讲的故事。

        华人如何读子女的成绩报告。

        A --- AVERAGE;

        B --- BAD;

        C ......

      • 家园 自己迷失了,失去了对孩子的引导。孩子当然不容易!

        不少在海外的华人,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于自己地位和生存价值完全迷失。这个对孩子当然很有冲击。

        孩子从父母那里等到的是似是而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岂不是很痛苦?孩子辩思到父母的痛处,父母岂不是只能“宽容和理解”。

        自己不能安生立命,还置孩子于困惑的境地,不对自己宽容还如何生活?这个我理解了。

        • 家园 话说得太满了吧

          都在外面混饭吃,得意也好,失意也罢,怎么对待孩子应该还是个人的事情吧?这个也一定争出个对错来?

          西西河里还是平和厚道的多,有事说事不挺好的吗。

          • 家园 不满,不满。对孩子就像对抗美援朝,您接着反思接着宽容

            俺呢,接着吃资本主义的,化资本主义的,骂资本主义的。

            俺尖酸刻薄又不是第一天了,您也就接茬“宽容和理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