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祥瑞大讲堂】之 并不存在的马亲王 -- 养吾斋主

共:💬67 🌺7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祥瑞大讲堂】之 并不存在的马亲王

    (俺是心理学白痴,有硬伤请轻拍)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一个人,据说“和他接触的人都会有厄运,他的口头禅“祥瑞”就渐渐演变成厄运的代名词(引自百度百科)”。他就是马伯庸。曾经有很多科学家极力为自己的科学主义思想摇旗呐喊,试图解释这一现象,然而他们无一幸免地遭遇了不幸。下面将介绍一下这些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是被“祥瑞相对论”否定了的因果律。

    持有这种理论的科学家认为,祥瑞理论有时在时间顺序上存在破绽。举例说明,假设你是一个死上班族。3月7日,也就是星期日,你和亲王网上聊天至深夜。次日清晨,你踌躇满志来到单位;然而迎接你的却是上司便秘般的脸色。他盯着你说,你上星期写的总结报告完全是满纸废话,重写!

    当你呆呆地在办公桌旁坐下时你怔怔地想,祥瑞,一定是祥瑞。但是你不曾分析过这种可能:其实那份报告是老板在上个星期五看完,并扔进碎纸机的。亦即,这件倒霉事其实发生在你和亲王聊天之前。难道亲王是被冤枉的吗?

    一些学者指出,这种现象的发生并非否定了祥瑞的作用。恰恰相反,它证明了在祥瑞的时空相对性。因此,祥瑞具有了“负延时作用”。一种拟人化的叙述是,如果祥瑞一定要找上你,那么它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回溯到过去,通过改变事物的“因”来造成祥瑞的“果”。

    与这些祥瑞相对论者不同,另一些学者认为,祥瑞是一种概率波,其发生不发生依赖于被祥瑞者的观测。他们的理论是,不管你知不知道亲王这个人,只要你处于亲王的祥瑞作用场(Auspicious Field)之中,就有着被祥瑞的可能。而祥瑞发生的概率值与你个人的人品值无相关关系,至于一些人自称拥有的“御免体质”则更加是宣扬特异功能的伪人体科学。这种思想当然受到了祥瑞原教旨主义者的批驳甚至攻击。

    当然,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是为了整理这些莫衷一是的观点。笔者在这里要试图说明的是,所谓的祥瑞现象其实是子虚乌有。鉴于一些严肃的死科学家或者死理科生已经以强烈的唯科学主义态度详细地证明过这个问题,我不得不在此将我的论点进一步阐明:

    所谓的“马伯庸”这个人物,只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一个形象,是我们为了逃避不幸而产生的一种集体幻觉。

    在马亲王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人类的各种文化在他笔下以一种非常奇妙的方式结合起来,并在其中显示相互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这种冲突与融合可能是横向的,比如中西方文化的嫁接;也可以是纵向的,比如不同时代之间的嫁接。

    在这种关公战秦琼式的情节中,我们隐约可以感觉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这种奇特的叙述效果并非是单人可以完成的,它更像许多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合作,争论,冲突,博弈。

    那么,究竟是什么人在这么做?这些人的各方面差异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他们的唯一共同点可能就是百无聊赖。这是推动这个群体进行写作的共同动力吗?

    根据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人类的心灵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根据这一理论,个人平时被极力压抑或意识不到的情绪,比如焦虑,可以沉淀为个人无意识。而人类集体的心灵最深处又沉淀着集体无意识。在荣格的理论中,文学创作就是对无意识的揭露。

    因此,“马伯庸”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白天努力或者无聊地工作,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将内心的焦虑、烦躁、痛苦压抑在心底。而在夜晚,他们可以找到一种途径来释放无意识,那就是梦。他们通过梦游的方式相互交流,然后通过“马伯庸”这个统一形象,将无意识通过文学的形式再次展现出来。

    而在“马伯庸”作品中贯穿始终的一些写作手法,如隐喻、象征、讽刺(一些学者对它们的命名“白、烂和冷”似乎是更合适的),则显然是与梦境类似的,需要进行解读才能理解的意象。并且这些意象是无法仅仅依赖个体经验而存在的。它不仅需要“马伯庸”群体有足够多的共同语言来理解这些隐喻,而且需要“马伯庸”的读者们理解这些隐喻。 这更反映了“马伯庸”的社会性。

    由于荣格理论的先验主义色彩,它看起来可能不太好接受,但这也可以对“祥瑞”现象加以解释。之所以很多读者声称见过马伯庸本人,或者一些杂志社宣称因为刊登了马伯庸的稿件而遭遇不幸;其实那些目击只是幻觉,而发生祥瑞则是在寻求心理学上的解释。而对于“负延时作用”的产生,荣格的观点是潜意识能够从各种事实中推理、预测出将会发生的危机,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及时领会而遭遇危机,当他追溯过去的时候,就会用“祥瑞”来解释自己潜意识的预测。

    当然,在这个集体写作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人觉察到自己只是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份子,并且以隐喻的方式把这个事实写出来,而解读这类文字的过程类似于解读隐喻,也是解梦的过程。在此我愿意将一次“马伯庸”博客的暴露事件摘选下来作为本文的结尾,当然这段呓语式的独白也正是支持本文观点的一个例证:

    “我不是马伯庸,至少没有任何官方文件证明我是马伯庸。这是一个充满了哲学思辨的问题,从本我角度来看,“我”的存在是自觉的,是独立于任何其他因素以外的纯粹客观描述;但是贝克莱还是贝克汉姆说过,一个人的存在意义就在于被感知——从邮局的立场来说,一个人的存在就在于被官方感知。“马伯庸”没有被官方感知过,于是他并不存在。”

    ——引自马伯庸博文《存在即是被官方感知》(2006-12-31 10:38:03),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1ee475010006aj.html

    写完了 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祥瑞御免

    亲王呵,请饶恕我加了双引号,在你的名。

    通宝推:呆鹅,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