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胡耀邦和赵紫阳--胡耀邦的独立思考 -- 温相

共:💬11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胡耀邦和赵紫阳--胡耀邦的独立思考

    胡耀邦是一个勤于独立思考的人,这点既给他帮了大忙,也让他吃了大亏,但是,不论怎样,这种鲜明的特征一直伴随着这位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走完了他一生的征程。

    建国后,大家都毛泽东的崇拜和敬仰已经溢于言表,而这时主管共青团工作的胡耀邦给中央团校的学员出的题目是《论毛泽东思想也可以一分为二》,此前,他为了启发学员,还专门做了一番讲话,他说:“为什么要喊毛主席万岁呢?人哪能活一万岁?”,有的学员针对一分为二提出不理解时,胡耀邦说:“毛主席只有六十多岁,而人类的历史已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一个人不可能都懂得,都有办法。”作为正部级的领导干部和八届一中全会上选出的中共中央委员,敢于这样迎着那种气候下的个人崇拜不作丝毫回避的应该不是多数,而胡耀邦这种坦诚的发言至今仍旧停留在一批老团员干部的心中。

    八十年代初期,是批判毛泽东错误最为严厉的一段时期,那时候最高领导中没有几个对毛泽东的在文革中的错误抱有特殊好感的,就是叶剑英在这个问题上也选择了沉默,毕竟文革是一个罄竹难书的灾难。有人为了巴结、逢迎邓小平和胡耀邦,就把胡耀邦从历史上和邓小平联系到了一起,说胡耀邦从来都是紧跟小平正确路线走的。一次会议结束之后,胡耀邦突然对身边的同志说:“我去团中央工作和邓小平同志没有关系,是毛主席点的将。”邓小平被确立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之后,胡耀邦没有亦步亦趋,还是坚持当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在十二大的报告中并没有单独的对邓小平本人提出任何肉麻的吹捧,这就让一些好事者抓住了他的把柄,成为以后攻击他和离间他与邓小平之间的关系的炮弹。

    对于毛泽东的错误的批判,胡耀邦是参与最力的一位,但也是最为公正评价毛泽东以及毛泽东思想的一位,他不像林彪等人把毛泽东思想当作一种实用主义来看待,而是当作党的行动的指南来看,他曾经特别的指出社会上一直流传的毛泽东五七年坚持的”鸣放“是”引蛇出洞“的观点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双百方针十大关系主要是针对教条主义而发的,现在一些毛选五卷的辅助性材料说的不对,建议党校的同志看毛主席的原著,所谓引蛇出洞那是五七年五月之后主席看到日益尖锐的言论才有引蛇出洞的说法,认为性质变了,决定反右才有的观点,而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且,反右是政治局都认同的,少奇、小平都赞同,不能把帐完全算到主席一个人头上。”而对于五十年代最初的几年里的抗美援朝,胡耀邦对毛泽东的决策也有另外一番理解,他说:“毛主席决定出兵朝鲜时,睡不好,吃不好,不是担心胜负,主要的是考虑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并不赞成斯大林的两大阵营的说法,他坚持认为中国应该走自己独立自主的道路,他提出中间地带以及晚年的三个世界的构想都是由此而来。他一直想保持和苏联的距离,但是,那时候的新中国没有苏联的支持也是不可想象的,主席说‘不出兵,人家(斯大林)就不相信你’,可见出兵也有多重的含义。”抗美援朝的决定胡耀邦当然无从参与,可是,胡耀邦作为后来的中共中央名义上的一把手,他能够看到其他人看不到一些材料,也就从这些材料上他对毛泽东有了更与他人不同的理解。

    胡耀邦曾经这样论述毛泽东思想,他说:“毛泽东思想不是毛主席思想,也不能等同于毛泽东本人,毛泽东同志他自己也没有很好的执行和遵守毛泽东思想,比如他自己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他所讲的百花齐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他在南京出席南京军区、江苏、安徽三处的党员干部大会上公开讲阶级斗争以后用不上了,以后应该转向经济,可是五年之后,他在十中全会上大谈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还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他自己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以后基本没有按照这个思路办事,倒是按照相反的方向走去,我们今天批判文革的目的不是在于否定毛泽东,而是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给毛泽东思想一个本来的面目。”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胡耀邦很少屈从于所谓的权威,他自己也从不树立自己的权威,这也是他最终不能适应总书记那个位置从而走了下来的原因,跟随过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本色、透明的人。”有的人随着官位的不断拔高,已经脱离了人的队伍,而胡耀邦始终都还是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

    胡耀邦本人对于三峡上马是抱有一定看法的,他自己后来说过:“老老人家要搞,新老人家也要搞,我有什么办法呢?”(参见李蓉《平民风骨赤子心》)实际上,胡耀邦的这种精神还可以追溯到历史上去,六十年代,胡耀邦担任过陕西省委主要负责人,他到陕西之后,发现西北局在领导阶级斗争中犯了扩大化的错误,当时的西北局第一书记是刘澜涛,刘澜涛原来是中央书记处四办的主任,是刘少奇所信任的领导干部,六大行政区恢复之后,刘澜涛被毛泽东从中央派下去,和李雪峰、宋任穷齐名,势力还是蛮大的,可是,胡耀邦并不看到这些背景,反而给中央和毛泽东写信直接反映刘澜涛和西北局的错误,被刘澜涛得知之后在西北局和陕西省委两级单位上批判胡耀邦,把胡耀邦整的够戗,后来还是叶剑英给胡耀邦解围,他跟胡耀邦说:“你在旧社会生活太短了,经验哪里有人家那么多,人家是一群,你不过是一个,我看你胡老弟还是跟我回北京养病去吧。”文革开始后,胡耀邦被整倒,以后下放劳动,九大开幕之前,是周恩来向毛泽东建议胡耀邦担任九大代表,获得同意后,胡耀邦得以参加中央的全会,哪知道,胡耀邦的脾气仍旧没有改变,九大小组会上,胡耀邦公然提出为什么洪湖苏区没有中央委员呢?(指的是贺龙这一系统),他自己曾经说过:“我对林彪的怀疑从九大就开始了,当时感觉有两点比较奇怪,第一,林彪对人不公正,对干部不公正,把他的人都拉上来,黄永胜、吴法宪这些人都上来了,这些人我在历史上都是了解的,相反对其他系统的干部狠整,整下去,第二是林彪的干部政策。所以,我回黄湖之后就不喊林副主席了。”(参见陈模《伟大的人格力量》--《怀念胡耀邦论集》)当有人问及九大上胡耀邦对毛泽东有何看法时,胡耀邦说:“以前我开会离毛主席很近,现在离毛主席很远了。”这句话被形容成屡教不改的恶毒攻击。据说,在九大会场上,康生是准备和胡耀邦握手的,然而,胡耀邦拒绝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回过头去看这些事情

      好象一切都清清楚楚黑白分明,可当年呢?记得1987年元旦的国内各大报纸的头条--耀帮辞职的消息,也没听身边的老百姓有什么打抱不平的,也没有人知道那么多背景材料。

      看了温相的文章,更觉得一个人的历史评价不应该由当代的人来写,原因很简单:不客观。

      所以89年以后不再随便评价当政的人和事了,谁知道人家有什么难处,更何况,资料不全,不敢妄言。

      一直在看温相的文章,有年头了,很长见识,千万别停笔,我这可一直在等着呐

      • 家园 你叫一直在看,我就叫一直在写好了:

        这样听起来感觉不错,呵呵。

        胡这个人上台时大家还没有感到他的宝贵,而他死了人们才慢慢的明白过来,这总比那些上台时大家对他赞不绝口,下台之后大家感到上当受骗的强的多啊。

        • 家园 温相这名字不错,千万别改

          说到这还真想起一档子事.在国内时,我们单位的头儿少年得志,高级领导干部的水平没几个看上眼的.可有一次参加完国务院办公会后服了.回来跟我们感慨:都说温相(那时还是温付相)有水平,今天我算见识到了,开会时按照温相的发言(没稿子,会后总结)记笔记,回来一看,不用修改就是一篇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好文章!

          出国后看到温相的文章,心里直纳闷:没听说领导还有研究历史的爱好呀,不过也能体会到我们单位那头的感受了.呵呵

          • 家园 哈哈:

            虽说我是假温相,可是,听了你老兄的话也很兴奋呢,我们看来都要向真正的温相学习,把文章写的严谨一些为好。

        • 家园 我不懂这些

          不过觉得胡锦涛不错,很内敛.

          温相怎么看日本抗议中国潜水艇"入侵"日本海域?今天已经召大使抗议了呢...中国不能再装糊涂了巴...真是的,怎么被发现了呢,技术还不够麽?

          • 家园 呵呵:

            我们换一个轻松的话题谈,我写了一个关于唐国强、陈道明的,请你看看,这个我们就有的聊了。

      • 家园 评价当代人物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所以很多人有些束缚。

        胡耀邦的一些话却很令人深思,比如胡对林彪的评价,仔细想和历史正丝丝入扣,林彪是一个出色的元帅,但,侯君集故事也可一看。也有看到时有用某某说或者某某回忆的方法来谈史,就算当事人这样说,纵然不乏惊人语,和历史对照就会发现这些说法的苍白。历史人物的形象与其说是他的文章写成的,不如说是他的行动写成的。

        惟其如此,胡耀邦坐总书记,的确令人珍惜。

        我和一直一样,胡下台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但是这之前倒是家里对胡挺推崇的,这位在科学院口碑不错,而且个性鲜明。现在还有胡总跳墙的故事,可惜我只听了一个影子,否则肯定是很有趣的事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