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少林拳法·对习法说》注解·点评 -- 京城马国兴

共:💬2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少林拳法·对习法说》注解·点评

    对习法说

    拳斗为非常险事,即同学对习时,亦多险象。

    然学拳术者,又万不可不对习,则非有安全之法不可。

    其法在对习互为攻守,攻者则不守,守者则不攻,庶其心专一而手得不错乱。

    且攻者无被攻之虞,则得专思攻守者之所不能守;守者有无出手之暇,亦得专思使攻者不知所以攻。

    攻守变化之数,不于此而互得之耶?

    【题名解】

    这是论述与人“对练”攻防技术方法的内容,其中到底论述了哪些内容?只有精心观读全文之后,方能知晓其中精旨妙谛呢!

    【注解】

    ①、拳斗为非常险事,即同学对习时,亦多险象: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双方比武较技的争斗是为非常凶险的事情,即是同学之间对习演练时,亦多是险象丛生的。

    ②、然学拳术者,又万不可不对习,则非有安全之法不可:

    然学习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又万万不可不对炼演习,则非有安全保护之法不可也。以避免伤亡的意思也。

    ③、其法在对习互为攻守,攻者则不守,守者则不攻,庶其心专一而手得不错乱:

    其法在对炼演习互为攻守者也,攻者则不守亦不忘守也,守者则不攻亦不忘攻击也,庶其心专一而攻防手法必得不能错乱者也。

    ④、且攻者无被攻之虞,则得专思攻守者之所不能守;守者有无出手之暇,亦得专思使攻者不知所以攻:

    且攻击者无被攻之忧虑,则得专思防守者之所不能守也;防守者有无出手之时间,亦得专思使攻击者不知所以攻也。

    ⑤、攻守变化之数,不于此而互得之耶:

    攻中有守、守中有攻的变化之数,不于此盘较而何能互得之艺者耶?

    【译文】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双方比武较技的争斗是为非常凶险的事情,即是同学之间对习演练时,亦多是险象丛生的。

    然学习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又万万不可不对炼演习,则非有安全保护之法不可也。以避免伤亡的意思也。

    其法在对炼演习互为攻守者也,攻者则不守亦不忘守也,守者则不攻亦不忘攻击也,庶其心专一而攻防手法必得不能错乱者也。

    且攻击者无被攻之忧虑,则得专思防守者之所不能守也;防守者有无出手之时间,亦得专思使攻击者不知所以攻也。

    攻中有守、守中有攻的变化之数,不于此盘较而何能互得之艺者耶?

    【点评】

    有关如何修炼攻防之道的攻防技术功夫,历代前贤多用清楚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张横秋先生传授习练手法秘要

    拳家秘要,总要一个身法,身法者,亦如用兵之有主将也。然身法道理,最难得至妙处,亦且正多弊处,何则?身法贵乎低,然低而腰曲,则腰失其真矣。身法贵乎竖,然竖而头仰,则头失其真矣。甚至有手到而身法不到者,有脚到而身法不到者,甚至有锋芒反逆者,此皆大弊病也。身法有三诀焉,一曰伸缩,伸缩者,如龙之灵变,如虎之快利也。二曰直射,如箭之快入也。三曰一片,一片者,手到脚到身到之谓也。能致此三者,则身法备矣。仅将练法、打法次序开列于后。

    第一练力法:两脚站定,先将左脚并身法略缩一下,缩时须右脚悬空在左脚一堆。又须左手放在胸前,右手缩在肋下,通身更要会意,一片缩紧,然后尽力,一片射出。务要身、手、脚一齐俱到,到时一齐尽力鞭开,后手比前手更要着力,此所谓百骸筋骨一齐收一齐放也。

    第二半步练法:两脚站定,先将左脚并身法略摆一下,右边射入,其百法俱要与前身法一样。

    第三出步练法:先将左脚略偷一步,以脚趾粘地,速即以脚跟一摆,转身,其到身之法仍与前无异,此练身法之秘诀,断不可轻易说破,且是拳家三昧,破敌全在于此也。拳家最难得者,在身力,苟不会意,虽工夫用尽,而其妙处未得,然其诀自有在也,其诀在何处?在后脚上得之,射去之时,后脚不可呆死,必虽要紧跟前脚半步,入地之时,更要往前尽力一抵,则身力自然得矣。此眉间一线在此悟也,一抵之时,虽是尽力往前,更要会意,脚跟往地一掀,脚趾往地一挝,方尽其妙。

    【题名解】

    张横秋,即张孔昭,此乃张横秋先生口传身授的习练手法秘诀要言,似为曹焕斗先生笔录整理成文。由此篇文章开始,直至“迷拳用肩法”共计十个题目。每个题目的内容皆具练用的精旨妙谛,实战的攻防技法功夫即可由此诸精义中化出。由此可以看出,学拳者要善于总结师傅所传理法,笔之以成文,方便于后来者学习、修炼之用。这样,便于承传,可使传统拳术之理法得以流传而发扬光大。概述略过,下面分段释解其中练用的精旨妙义。

    拳家秘要,总要一个身法,身法者,亦如用兵之有主将也。然身法道理,最难得至妙处,亦且正多弊处。

    阐释:

    确实,拳家的秘诀要点,总的来说,最重要的是个“身法”。身法是拳术攻防之道的“法身”,此法身之身法,如用兵之道,要有“主将”。即“将以率兵”法纪严明,才能征战。然而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身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而利”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身法”。此身法以内气为将,以外形为众兵;另一种是:“以形为主,尚气用力,神从则害”的“身法”。此身法以外形为将,尚血力之横力。属于将兵不分的乌合之众。按历史习惯说,前者属于内家拳法之身法,后者属于外家拳法的身法。

    鉴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有如此之“身法”的说法,故其说:“然身法道理,最难得至妙处,亦且正多弊处”。发出这样的感慨!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身法道理”,而今看来,就是“健顺参半”的建德体,及致健顺和之至也的太和一气之“法身”。说乃好说,修炼起来,真是“最难得至妙之处”。也因为“身法”正是出现弊病最多之处。即“法身之体病多也”。不知改过,实难有成矣!为说明“身法道理,最难得至妙之处,亦且正多弊处”之论述精确。现引形意拳大师车毅斋先生《论形意拳练法及神形合一》之自述,以证验之:

    余幼年间血气盛足,力量正大,法术记得颇多,用得亦熟亦快,每逢与人相比较时,观彼之形式用某种手法正合宜技术浅者,占人一气之先,往往胜人。遇着技术深者,观其身式,用某种手法也正合宜,一到彼之身边,彼即随式而变矣,自己的旧力未完,新力未生,往往再想变换手法,有来不及处,一时要进退不灵活就败于彼也。以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将(外形)体法身全部脱去,始悟前者所练形式皆是血气,所用之法乃是成规。先前用法中皆有间断,不能连手变化,皆是因后天闭滞不得中和之故。昔年,有一先生也是练拳之人在余处闲谈,彼凭着血气之力,不明形意拳之道理(习拳者凭血气之勇者,看来不在少数)。

    所以,练拳学者自虚无起,自虚无而还也。到此时,无论形意、八卦、太极(诸家拳)诸形皆无,万象皆空,混混沦沦,一气浑然,有何形意?有何八卦?有何太极?(有何诸拳?)所以,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最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拳经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尔。”用神意合丹田先天真阳之气运化周身,无微不至,以至于应用无处不有,无时不然,所谓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也。所以练拳者不可守成规成法,而应用之成法者是初入门教人之规则,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先天之气也。以致虚无之时无所谓体,无所谓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是体用一源也。

    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至此,拳术无形无象,无我无他,只有一神之灵光奥妙不测尔。习练形意拳,务必内外兼收,神形合一,自虚无起,自神无还,习而悟之。拳经云:

    武艺虽真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

    祖师留下真妙诀,知者传授要择人。

    【注释】

    ①、本段文章中凡括弧内的文字,为说明文章之精义,由作者所加。

    上述车毅斋大师之论,已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三步“法身”,阐述得再清楚明白不过了,三层“法身”即“形、气、神”之法身。每个习拳者都要步步深入,层层历练的到,方能功臻大成艺境,即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是谓功成。至此方称“练家子”。

    然修炼者,必始于练形,练形就要守定本门修炼的成规、成法,是初入门之规矩,可以变化人的气质,以复先天之气也。而本《拳经拳法备要二卷》的练用内容,皆初始练形的成规成法,故多以身形言,是针对初习者而言的。其功成艺境,只能从“盖先生拳法,藏神在眉间一线,运气在腰脉一条,发如美人之採花,收如文士之藏笔。诸葛君之纶巾羽扇,羊叔子之缓带轻裘,差可仿佛,夫岂有圭角之可寻哉”的描述中自我揣摩了。明白了这一点,在观读此拳经时,就有一个始终过程,见明于胸了。这对理解谱中所述理法内容,也就能把握准确了。

    何则?身法贵乎低,然低而腰曲,则腰失其真矣。身法贵乎竖,然竖而头仰,则头失其真矣。甚至有手到而身法不到者,有脚到而身法不到者,甚至有锋芒反逆者,此皆大弊病也。

    阐释:

    为什么说身法道理,最难得至妙处,亦且正多弊处?如身法贵乎低架式,忌讳直立的戳杆架勢。然中盘架低,腰腿没有功夫,就出现了腰曲之病,则腰失去了一身上下之中枢的灵活圆熟的善变,直鞭坚固的腰頂发劲的功能。曲则气阻力闭,上下不能通矣,种种失真状态就不自觉的会出现了。身法贵乎竖直中正,然竖直而头仰,百会不能领顶而起,下颌不能收引含蓄,则一身之气无主矣,身必懒散,乃头失其一身统领气形的职能。甚至有手到脚不到,脚到手不到,手脚到而身法不到的现象发生,此乃不知身法三节顺逆进退之法,不明身法六合规矩造成的。甚至更有锋芒反逆的现象,一是外形血气之力的强施蛮用之,沾人之身反而自伤;一是内气不能周身贯通而有“隔断之病”的见肉锋伤。此两者皆为“锋芒反逆”之病因、病源。上述皆身法之大病者也。

    身法中正安舒,虚胸实少腹,“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阴阳对五而均匀。明顺逆之法,遵六合规矩。立如平准,偏沉则随,未有不通灵之处,温柔中锋芒锐利,是身法功夫备。可参照前面“用力”条目中的论述,逐条依法修炼之,正确地身法功夫的法身体自然齐备矣!

    身法有三诀焉,一曰伸缩,伸缩者,如龙之灵变,如虎之快利也。二曰直射,如箭之快入也。三曰一片,一片者,手到脚到身到之谓也。能致此三者,则身法备矣。仅将练法、打法次序开列于后。

    阐释:

    身法功夫之体备,何为证验?还要致用,在运用之能力上检验身法是否正确,这有三个方面的诀窍,一是伸缩,二是直射,三是一片。三个方面,一动便是,方是攻防较技之身法完备的最好之证验。下面详细论述之

    伸缩者,如龙灵变,似虎快利也。一身之法,健顺参半,即内气、外形相互为用以成之。如按“问答歌诀第一款”的“势去意来”及“势若去时要猛攻,意回旋时身步稳”的解释之意来理解、认识,此“伸缩”并非外形的单独之伸缩,而是内气、外形的“劲形反蓄”之一伸一缩同时并存的意思。然本拳经只从外形论述各种技法功夫,而此条“身法”亦不例外。但读谱者一定要看到内气、外形的双重作用,才能正确理解经文之内容的精旨妙谛。就以此“伸缩者,如龙灵变,似虎快利也”一条为证,这在《六合十要序十曰内劲》一文中早有明确的论述,其说:

    惟颤劲出没,其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天地交合而不费其力。总之,运于三性之中,发于一战之倾,如龙之用力不见其力而山莫能阻;似虎之伸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

    一从外形说,一从内气说。此两说皆以龙虎喻之,如出一辙,然并此两说为一种说法,显然就是“气形和一”的身法说。也就是“健顺参半”之德体的身法说。然在古谱中,或以气言,实含外形;或以形说,实含内气。论身法,二者不可缺其一,就要这样理解、认识,才能全面。这就得出身法之“伸缩”:“如龙之灵变,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伸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的更为精辟的诀言了。由此可知,身法,是内气、外形,相互为用而共同建立起来的;身法之运用,亦是内气、外形,“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的结果。

    直射者,如箭之快入也。拳势之用不外攻防,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曲化直发,乃基本法则。故直发如射,似箭之快。关于这一点,在《易筋经贯气诀》之古谱中的“点气论”中亦有详细的论述,记之如下,以资对照。

    似梦地着惊,似悟道忽省,似皮肤无意燃火星,似寒浸骨髓打战悚。想情景,疾快猛,原来是真气泓浓……。气之为用大矣哉!但须知其聚,明其发,神其用,方能入壳,如射之中的。坚刚形体(形整气正),不偏不倚,如矢之端直,簇羽均匀;会聚中气,神凝气冲,如开弓弛张,弓圆弦满,而其中之神勇,可穿叶,可透七札,乃在撒放之灵与不灵也。故气发如炮之燃火,弩之离弦,陡然而至。

    此论内气、外形的“以柔用刚”之直射者,如箭之快入也,极为准确,将身法发放之运用的技法功夫解析的惟妙惟肖。

    一片者,手到脚到身到之谓也。手在指尖,身在百会,准在鼻尖;脚在脚趾尖。三尖相照,必能三尖齐到。拳形不外动静,静则敛神蓄势。动贵气擎不散。静若山岳难摇,动若游龙灵利,方能来去无失,皆在三尖相照也。三尖相照,必究三尖动静一齐俱到,不“此先彼后,此速彼迟,互有牵扯而不到也。盖气之着人,落点虽只一尖,而摧此一尖之气则在全体。一尖不到,即有牵扯,身气不入矣。自练不灵快,催人不坚刚,皆是有此失者也。练形者留意此三处,方为合窍。诀云:“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动辄跌倾。”身、手、脚三位功能如此。故拳论曰:至于气之发劲,要从稍节领起,中节随,根节催而已“。拳诀云:手到脚不到,打人必不妙;三节一齐到,打人如薅草。”皆言此也。可知,一片者,诸家拳法之规矩、法则也。难怪拳经云:“拳法要神形一片,左右烂熟,齐进齐退,思过半矣”。始终言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而用之道理,因其太重要了。然而,身法的一片之攻防技法功夫,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这就是双方攻防的比武较技过程中的“不撄人之力”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功夫概念,能如此者方可谓之“神形一片”的攻防功夫。

    综合观此“身法三捷”之论,已得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体、用之精义妙旨矣!握其神韵矣!这并非想象而来。故其言:

    仅将练法、打法次序开列于后。

    阐释:

    好的身法,是按一定法规程式的方法正确修炼出来的。打法亦是在具备良好身法的基础上通过“喂手、盘较、模拟实战”系列方法中磨练出来的。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成果。那我们就依经文所述练法、打法次序而阐释之,方可知其所论述的内容究竟如何?

    第一练力法:两脚站定,先将左脚并身法略缩一下,缩时须右脚悬空在左脚一堆。又须左手放在胸前,右手缩在肋下,通身更要会意,一片缩紧,然后尽力,一片射出。务要身、手、脚一齐俱到,到时一齐尽力鞭开,后手比前手更要着力,此所谓百骸筋骨一齐收一齐放也。

    阐释:

    此练力法,实是练气力之法,外练形、内练气。气形同步运行的“明劲法”式,就是各拳谱中所说的“收束势、展放势”。也是本拳经“问答歌诀 第十八”中所说的“卷收势、舒放势”之内容。此又名“打展手”,内容极为丰富,可有“明劲法、暗劲法”修炼之不同艺境。而此法,可无拳势修炼,只取一特定法式修炼自可。又可以种种现成的攻防拳势修炼,皆可由自己任意选用,效果极佳。先看经中所述之法式。

    两脚平分稍比肩宽站定,先右脚站定,左脚并身法略缩一下。再左脚站定,右脚悬空在左脚一堆。同时左手放在胸前,右手缩在肋下,通身会意,由皮毛敛内气归少腹丹田,气形一片紧缩,是在用意,非是用力,此乃百骸筋骨一齐收也。然后,丹田气涨,外形尽力一片射出,只在抻筋拔骨的拉长,务要内气与身、手、脚一齐俱到,到时外形一齐鞭开,内气极致体表、四肢指梢,后手比前手更要着力,此乃百骸筋骨一齐放也。然后再复收缩为左脚站定式,复而展放之。此周而复始练去。可内外一贯、上下相随。练至一动便是,即可操练第二法了。

    第二、半步练法:两脚站定,先将左脚并身法略摆一下,右边射入,其百法俱要与前身法一样。

    阐释:

    此乃练半步打法的方法。两脚平分稍比肩宽站定,先将左脚并身法略向左摆开一下,双手抱肋,右脚悬空向左脚略堆,内气收入丹田,此为收缩式。右边手、身、步向前射出,左手同时向左前方射出。手、身、脚一齐俱到,到时外形极力鞭开,内气达到体表、四肢指梢,此为展发式。然后复做收缩式,再做左边射出式。这样周而复始的练去。此法重在手与脚之合的功夫。比第一法的不动步之难度稍大一些。然其所说“其百法俱要与前身法一样”。说明第一法为基础方法。打此势时,其它内容与前身法一样。

    第三、出步练法:先将左脚略偷一步,以脚趾粘地,速即以脚跟一摆,转身,其到身之法仍与前无异,此练身法之秘诀,断不可轻易说破,且是拳家三昧,破敌全在于此也。

    阐释:

    此出步练法,就是探步入身法的练习,神形一片的练习,可有不同步法的探步,入交叉探步入身法,皆在此法纯熟以后,加强各种练习内容。此已接近实战身法练习了。入能再以退步法练习,乃知诈败取胜之法了。

    先将右脚略偷一步,即探步,以脚前掌踏地,脚跟一摆,脚碾转身,右边身、手、步一齐射出,百法俱要与前身法一样。复收回,再将右脚略偷一步,脚前掌踏地,脚跟一摆,右边身手步一齐射出,百法俱要与前身法一样。以此用法周而复始练去,此练身法秘诀。秘诀之处在哪里,凡入身、杀手、猛迅、精微之要,皆从此法而出之,各攻防招法的得以实施自如无不从此法中出之,各种攻防招法变化实施自如亦从此法中出之。

    以此法修炼,外形舒展以长其筋,则筋长力大(舒以长其筋①);动作和缓以蓄其气力充沛(缓以蓄其力);动作迟缓细腻以运其神之灵明(迟以运其神);外形、内气含蓄运行以得攻防招法伏应变化之妙用(含以招其妙);触而便知谓之短,故此短可以应其变化之用短以应其变;劲势悠长以发其攻势之威力(长以发其威)。可立意修炼法式内容丰矣!可以本乎天之一,养真气于至清;则乎地之一,融精(外形)于至宁;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以灵神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而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轻身健体,,精足气清,气足神灵。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浑成一片,身自能轻,正所谓:

    内外全无渣滓质,养成一片紫金霜。

    阴阳造化都归我,变动飞潜各有常。

    摘自《浑元剑经内篇》

    其文所说:“此练身法之秘诀,断不可轻易说破,且是拳家三昧,破敌全在于此”。今日就此以解之。即习拳者按法修炼以自悟之。因为不练不得,不得不悟,今日说破,亦为练得而悟者说之。此乃练身法蓄发之能力的妙法。

    【注释】

    ①、(舒以长其筋)等,括弧内的五句话,皆是《浑元剑经内篇》中的诀言。括弧前面的语言,都是我的解释。如此行文,方可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拳家最难得者,在身力,苟不会意,虽工夫用尽,而其妙处未得,然其诀自有在也。

    阐释:

    此句最难明处,在“会意”二字的理解和运用上。如以“会心”解之,不为误也,但非经文本意。经文运用会意二字,取六书之一,是说每个文字的整体的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以此意义理解拳法,拳法是由“健之体、顺之体”,有机匹配组合而成的。健之体内气也,顺之体外形也,内外主从有机匹配组合而成为“身法”的。此身法乃涵容手法、步法的广义之身法说。

    再就是“身力”二字,依此拳经多次批判“努筋突骨,任气用力”尚后天外形血气之功的力气之说法。可知本拳经崇尚“健顺参半”的先天一气之功的“气力”说法。宗健顺德之体的“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之旨意的。因其有解释“拳法”二字的明确论述,曰:“造乎神者,方称为法;化乎一者,始谓之拳”的一说。自然可以证之无误了。

    这时,我们再理解经文的而其“妙”处未得之精义,就会无差误矣!“妙”字,古文之意乃言“体”为“妙”。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就是说:在内功修炼法中“常从无欲妄的清境之地,以观道体的无形无象之体的景象”。又“入妙入神”,妙者为体,用者为神。一个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而其妙处未得”,就是“体”未建立,则“用”亦未知。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拳家最难得者,在身力,苟不会意,虽功夫用尽,而其妙处未得,然其诀自有在也”。这句话时,就知道“身力”是自身攻防“机体”中的重要机制的一部分。就是“健顺和一”的攻防机“体”,如不得诀而修炼,虽功夫用尽,而其“体”未得,无“体”则无“用”矣!理之所然。然其“身力”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