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少林拳法·论劲力之别 -- 京城马国兴

共:💬2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少林拳法·论劲力之别

    论劲力之别

    崔寿山《太极螳螂拳谱》

    陷于肩膊者,谓之力;能通达于整体者,谓之劲,气力坚也。如端,就武术上“劲”字研究之,其最重要者有六,即刚柔虚实直横六劲是也。

    初练之时,多系刚劲、直劲;再进境,即找横劲与柔劲;再进境,可辨虚劲与实劲。

    直劲与横劲,字面上甚易辨识,其深奥却非熟语所能尽。如虎扑食,鹰抓鸡,此均直劲,苟稍避其锋则其劲无用矣!反之,如虎直扑时,稍闪而旁击之,则可借其力而扑之矣。此即横劲。至于虚劲与实劲,更为深妙,是非对武术稍有研究者莫辨,此劲乃用于交手时,人实我虚,乘虚即实,人刚我柔,乘柔即刚。柔中之刚是为真刚,刚中之柔是为真柔。此即刚柔相济之论。无虚无实,即虚即实,而随机应变者也。

    【题名解】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劲、力”是有区别的,劲,乃无形法身道体的功能也;力,乃出自于有形的“筋劲骨力”只简称“力”也。而且,修炼者必须将“劲力”分辨清楚。否则,误入歧途而不知也。是否如此?只有精心观读文章内容的精义,才能知晓其中的精旨妙谛以为己用。

    【注解】

    ①、陷于肩膊者,谓之力;能通达于整体者,谓之劲,气力坚也。如端,就武术上“劲”字研究之,其最重要者有六,即刚柔虚实直横六劲是也:

    传统拳术攻防较技运用肩膊之筋劲骨力者,谓之用力者也;内气能通达于整体者,谓之劲,气力坚者也。谈论武术问题就要就要从谈到武术问题的根本点子上说起,就武术的根本点子上乃是对“劲”字问题内容的研究清楚,其最重要者有六点内容必须辨别清楚明白,即“刚柔、虚实、直横”六劲是也。

    陷于肩膊者,谓之力:运用肩膊之筋劲骨力者,谓之力也。

    如端:乃“如会同,端章甫”句的意思之所写。谈论武术问题就要就要从谈到武术问题的根本点子上说起的意思。

    ②、初练之时,多系刚劲、直劲;再进境,即找横劲与柔劲;再进境,可辨虚劲与实劲:

    初期修炼的时候,多系刚劲、直劲而不灵巧也;再进一步艺境,即找横劲与柔劲;再进一步艺境,可辨别清楚“虚劲与实劲”了。

    ③、直劲与横劲,字面上甚易辨识,其深奥却非数语所能尽。如虎扑食,鹰抓鸡,此均直劲,苟稍避其锋则其劲无用矣:

    直劲与横劲,字面上甚易辨识,其深奥却非数语所能尽解其精旨妙谛也。如“虎扑食,鹰抓鸡”的手法,此均运用的是“直劲”法式也,苟稍避其锋则其“劲”便无用矣!

    ④、反之,如虎直扑时,稍闪而旁击之,则可借其力而扑之矣。此即横劲:

    反之,如虎直扑时,稍闪而旁击之,则可借其力而扑之矣。此即横劲。此正“闪展无全空”的法式也。

    ⑤、至于虚劲与实劲,更为深妙,是非对武术稍有研究者莫辨,此劲乃用于交手时,人实我虚,乘虚即实,人刚我柔,乘柔即刚:

    至于“虚劲与实劲”,则更为深妙了,是非对武术稍有研究者莫能辨别清楚矣。此劲乃用于交手时,人实则我虚而化之,复乘虚而进击即实也。人刚则我柔,人柔我乘柔即刚发之。虚实刚柔转化之法明矣。

    ⑥、柔中之刚是为真刚,刚中之柔是为真柔。此即刚柔相济之论。无虚无实,即虚即实,而随机应变者也:

    柔中之刚,是为真刚;刚中之柔,是为真柔。此即“刚柔相济”之论也。无虚无实,即虚即实,而随机应变者是也。

    【译文】

    传统拳术攻防较技运用肩膊之筋劲骨力者,谓之用力者也;内气能通达于整体者,谓之劲,气力坚者也。谈论武术问题就要就要从谈到武术问题的根本点子上说起,就武术的根本点子上乃是对“劲”字问题内容的研究清楚,其最重要者有六点内容必须辨别清楚明白,即“刚柔、虚实、直横”六劲是也。

    初期修炼的时候,多系刚劲、直劲而不灵巧也;再进一步艺境,即找横劲与柔劲;再进一步艺境,可辨别清楚“虚劲与实劲”了。

    直劲与横劲,字面上甚易辨识,其深奥却非数语所能尽解其精旨妙谛也。如“虎扑食,鹰抓鸡”的手法,此均运用的是“直劲”法式也,苟稍避其锋则其“劲”便无用矣!

    反之,如虎直扑时,稍闪而旁击之,则可借其力而扑之矣。此即横劲。此正“闪展无全空”的法式也。

    至于“虚劲与实劲”,则更为深妙了,是非对武术稍有研究者莫能辨别清楚矣。此劲乃用于交手时,人实则我虚而化之,复乘虚而进击即实也。人刚则我柔,人柔我乘柔即刚发之。虚实刚柔转化之法明矣。

    柔中之刚,是为真刚;刚中之柔,是为真柔。此即“刚柔相济”之论也。无虚无实,即虚即实,而随机应变者是也。

    【点评】

    关于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论劲力之别和刚柔虚实”的内容,历代前贤多有论述,以资对照,分别录而并解之如下:

    太极“气力力气”解

    气走于膜、络、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于筋脉,象也。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明于“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气”之由来矣!知“气力”之所以然,自能知用力、行气之分别。行气于筋脉,用力于皮骨,大不相侔矣。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三》

    【题名解】

    本文从“太极‘气力力气’解”命题,从“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的论述,“大不相侔矣”的结论,就分清了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功于内壮的就是内家拳法的修炼者,功于外壮的就是外家拳法的修炼者。其功果是不一样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历来就存在着气力之内壮的内家拳法与力气之外壮的外家拳法之本质不同之认识的现象。故而可以知道,历史上内家拳、外家拳的说法,并非是空虚来凤,扑凤捉影的事情。有了这篇“太极力气解”的精辟论述,就可以基本上认识清楚: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历来就存在着气力之内壮的内家拳法与力气之外壮的外家拳法的两种修炼的法式。而各家皆遵从内家拳法修炼的宗旨以弘扬。所以,内家拳、外家拳的说法不能成立;而是内家拳法、外家拳法的分别。

    【注解】

    ①、气走于膜、络、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

    内气游走于膜、络、筋、脉,运用者为内劲,就是气的能力,拳家将此简称为气力;力气出于血、肉、皮、骨,运用时为外力,拳家将此称为力气。

    ②、故有力者皆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于筋脉,象也:

    故而,拳势攻防有力者,皆是外壮于血气骨力者尔,拳家称此为外壮有形之力也;而拳势攻防运用内气者乃是内壮于筋脉者也,拳家称此为内壮之景象者也。一内壮、一外壮,内外论述分明矣!

    ③、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

    内功修炼气力的功夫,功成于内劲功夫的气力之内壮;外功修炼外形力气的功夫,功成于外形功夫的力气之外壮。

    ④、明于“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气”之由来矣:

    明白了“气血”二字所表达的“气血”者气力也,内劲之功夫的功能;“血气”者力气也,外形之功夫的功能。自然也就知道“气力”、“力气”之分别来源的根本缘由了。

    ⑤、知“气力”之所以然,自能知用力、行气之分别:

    知道“气力”之来源的所以然,自然就能知道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用力者乃外形外壮的尚血气、用横力的血气之勇的功夫;运行内气者乃内壮之太和一气的大德之勇的真功夫。行气之内壮、用力之外壮,这两种功夫分别的就清楚了。

    ⑥、行气于筋脉,用力于皮骨,大不相侔矣:

    行气于筋脉的内壮功夫,用力于皮骨的外壮功夫,两者的内外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理法、步骤是完全不相同的概念。

    传统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气机气道”论与“力”之区别

    概论

    综合上述明白了劲来源于作用于地的足下之反作用力,变化于身法的变换方法,则内劲的表现形式不同,就应该研究内劲在体内的传导。即来源于足下的反作用力和体内是如何传导内劲达到击发点的部位而发挥作用?即劲道的作用及劲道的概念。下面分析:

    人为天地万物之灵,得天地阴阳五行之气最全,人体本身的身体结构,按阴阳学说论:头为阳在上,足为阴在下;人体外为阳、内为阴;身体上部、脊背为阳,胸腹为阴;下部、腿前面外侧为阳,腿后面内侧为阴;上肢外为阳,内为阴。凡身体属阳位乃经络阳脉分布之处,凡身体属阴位乃经络阴脉分布之所。按全身各部位乃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得阴阳互用之理。天地已成,定位不变,人体已成阴阳之部位不变。可见天地自然造化人生之妙尔!子曰:“酌两而用中”。就是说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必须分辨出内气和外形,使之成为天地、阴阳、动静、刚柔、虚实、方圆匹配合一的法式,才能达到神明的艺境之至道用,

    人体内劲的气机以脐下丹田气海为中心,由丹田气海向身体及四肢端部运劲,为发、为顺、为动,乃走阳面腰脊背、上肢臂外侧,下肢腿外侧阳面,是为出劲之道;由四肢端部及身体向丹田走劲为收,为逆、为静,上肢臂内侧胸腹肋,下肢足指端、足心、下肢内侧,少腹阴面,是为收劲之道。虽劲道阴收阳发之理已明,仍然不全面。易经两仪生四象之理,更进一步将劲道的具体运用的道理阐明“阳道发顺劲的同时,阴位劲道亦有少许顺劲同发。阴道收逆劲之同时阳位劲道亦有少许逆劲同收。则劲道之用全矣!此乃太阳、少阴、太阴、少阳四象之理法尔。此乃传统拳术中“用半不用偏”之理论又得一证明。

    但单此阴阳收发逆顺的‘劲道’,仍不能满足于传统拳术技击瞬间多变的内劲运用之要求。则前人在“气以直养无害”的理论指导下,引入了内劲的“腾挪”运用之方法,来满足内劲达到技击的要求。所谓腾挪即指内劲不按劲道的走向,而由原击发点直接转到另一个击发点的用劲方法。如通臂猿拳之通臂乃两臂劲道贯通,便于左右两手的内劲腾挪之用,其他门派两臂左右相通亦指此义。腾挪法是实现技击过程中意在人先的战术意图的意到、气到、劲到的用劲方法之一。腾乃上下运动,挪乃水平之平移运动,此两者又不能断然分开,故腾挪同用。这样内劲在体内的劲道一目了然。这也是传统拳术招法快的一个艺境。能明此理,能运用内劲腾挪之法,则形体不快而疾,招法虽慢实快的功夫上身矣!此乃初级、中级艺境说法。

    地面作用于足下的力,实质乃是由丹田气机催动内劲,由丹田向足下发出而走腿外侧阳面劲道之内劲的结果,又一次证明有的拳种要求脚外侧踏地,足心空起,乃根于此理的正确性.与此同时由丹田气机催动内劲向脊背通过臂外侧,传到手击发点的结果,由丹田发出的内劲,同时作用于地和击发点处,即运用内劲的实质。故拳法中“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进击时身手步三节同到之理即此义。不如此则“形散劲乱”,乃出现“散慢呆乱”之病拳。至于是采用右手对右足,左手对左足,右手对左足,左手对右足,只是劲道长短的问题,因内劲在体内运动极快,技击过程中,体内劲道的长短不必顾虑,只在腾挪尔。至于采用六合劲中的什么劲势,那就要看身法招式采取什么方式来决定。拳谚云:练有定法,用无固法。既是说随机应变便是。劲道运用大致如上所描述,乃全身法的劲道运用。局部的击打动作,就是在全身法劲道运用的基础上多采用腾挪法的结果。但仍尊阳出阴入之法则。

    如果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将传统拳法中劲道问题研究清楚,能明白内劲腾挪的方法,而在较技攻防招法中纯熟运用,则能悟出“动作不快而疾”之理,则传统拳术攻防技击水平的提高则有事半功倍之效!上面所谈的劲道之理法,只是传统拳术中内劲在体内运行的通行道路的知识。此点相当重要,是初学传统拳术之人必修的技术功夫内容之一。多有习拳多年之拳手,拳技不能提高,而不会运用内劲,乃不明劲道之理法尔。

    明白了劲道以后,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还要研究内劲的特点。尤其是初习传统拳术和未能达到中级技击水平的人,必须研究内劲功夫不同层次水平的特点,使自己习艺而不迷途。

    其一,内劲是正确的方法练出来的,独立存在于人体之中。丹田气海之“气”可以催动内劲而发挥作用。内劲习惯在人之外形有序的松静虚空状态下运行,运行速度极快,如将内劲比作胶囊里的水,而又是装不满的水,来回晃动胶囊,则水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对胶囊的冲击效应,即同内劲在人体内的作用。太极拳所说的“皮囊劲”之“皮打抖弹震死牛”的功夫既是此意。水量增加,则皮囊受冲击的力量即增加,内劲浑厚则劲势力量大,乃同理。如果水灌满了胶囊,则冲击力消失。同理,传统传统拳术中如将身体或肢体筋劲骨力内外用力充满,而成拙实之体,已非内劲矣!使其在传统拳术技击中运用,则为蛮、僵、呆、滞、横的无可变化的力了。已不是传统拳术要求的内劲之运用,已无传统拳术功夫可言。故拳谚云:“内劲功夫,实非满,虚非无”。于此处可明白内劲运用的虚实之理法。如果胶囊中无水,则无冲击力产生。犹如拳手无内劲功夫!即使用拳较技亦是空架子,其理在此可明了。上述现象,乃传统拳术技击方法中,内劲通过劲道产生的劲势而与形体的形势结合造成拳势运用的道理和法则。各家拳法皆是此理。

    其二,内劲的又一个特点:即聚之有“劲形”,散之则成气。此乃指“内劲”收敛入骨但尚未入骨而在骨外之膜处的功夫艺境,即传统拳术中的钢条发劲功夫。此功夫特点:肌肉呈松静自然状态。故发招用劲时劲势沉重为主。顺自己骨向直发犹如铁棍头击人一般,对方感觉极硬无比;如以横自己骨向而击人时,犹如用铁棍横击对手一般,对方感觉有入骨之硬。此两者对手虽觉极硬而透肉煞骨,但都不伤人,如欲伤人则立见,然以此功夫用轻灵是为妙手。然此钢条劲的功夫亦是文练法而练出来的功夫。如以武练、横练是不能出此艺境的。

    其三,内劲的另一个特点:即象给球充气一样,气足球涨,为实;气少球缩(即渺),为虚。就如内劲在人体内一样,“丹田气海”向身体击发点按劲道充的气足,则有鼓涨击打的作用是为发。俗云“劲硬”。有两种解释:一为太极拳的“皮打抖弹震死牛”发劲的功夫;一为形意拳硬打硬进没遮拦的功夫。此劲之硬乃“其柔而劲者之中气”并非横气之硬,希修炼者认真区别之。肢体被击将内劲圆形收回到丹田气海或其他部位的过程是为化,可有防击打的作用而又引对方失根之用,此法亦为渺。如同时利用腾挪法将收回之内劲不通过丹田气海而直接转移到击发点部位,乃传统拳术中以腾挪的方法完成闪展的动作。上面谈到论述内劲的三个特点,是为了认识技击过程中内劲在身体内的作用和效果。目的为了明白“劲势”产生的道理。达到更好的在传统拳术技击中发挥劲势的作用。

    内劲能在肢体有序的松静虚空状态中运动疾速,有聚而成形的作用,有升降涨渺的作用。故内劲渺即闪,涨即展,即是传统拳术技击攻防转换的“弹簧效应”的实质所在,如传统拳术招法的攻防变化以内劲涨渺作用变化而用之,则拳法攻防“以无形迹”可见,此乃拳法用之无形的上乘功夫。内劲有作用于形体而产生冲击力,正是传统拳术用招攻防的拳势之本质,亦是发劲的一个方法。但内劲必须与形体之拳式合而为一为用,才能在传统拳术技击中体现“劲势”的积极作用。故知形体的拳招招式不同即可产生不同的劲势之效果。则可知拳势对“劲势”的作用。这正是传统拳术中“意为主导,形为宾辅”主宾相辅相成的道理之根据。然必须在拳招六合的形态下,内劲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这是不可改变的法则。

    还有一点必须要剖析明白,即“丹田气海”的放大作用,即足下对地的作用力,通过丹田气海的气机的作用,将劲传导到肢体击发点时,能产生大于“作用力”的劲势效果。因此现象就好象声音能放大的麦克风放大原理一样,劲势的威力即此原因,可称为内劲的“丹田效应”。为什么各门派各拳种都强调内练一口气的道理所在。并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练“丹田一口气”的方法,乃产生了奇妙的功夫现象。如气沉丹田、气入丹田、气射丹田、气炸丹田、声田内转的与发声法联系到一起的练功方法。如谚语云:气沉丹田德润身;气入丹田功乃真,行拳用招惊人魂;丹田气炸,胆比天大;气炸丹田劲充沛,空架行拳何能对;吐气须发声,发声使精怪;哼哈二气妙无穷,问倒天下众英雄;呼喝风云变色,开拳山岳崩颓。从上面所引的一些谚语可以看到“内练丹田一口气的丹田放大效应”对传统拳术用招的作用。尤其是声田内转功夫,都是由丹田的炸力来发声的,要求声圆劲整是功夫。从上述的认识,可以看出这也是内劲与力的区别点之一。力是不能通过丹田放大的,而内劲可以。这又是传统传统拳术能产生弹性效应的道理!明此,则知传统拳术内劲为何矣!亦是传统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精深奥妙处之一点!

    通过上面的分析知道,内劲是按正确的方法训练出来的身体内在的功夫。内劲发放运行于劲道之内,而体现劲势的威力,通过气机的丹田效应可增强劲势运用的效果,但内劲必须与形体之式结合才能体现:内劲运行迅速,聚可成劲形,散则化气存,具冲击力作用、涨渺的功能。但要知道内劲的:动则有,静则无的特点。那进一步研究人体横断面的结果,搞清楚“劲道”的实质内容是什么,如何锻炼才是内劲生成的方法,即可明白如何练拳而不犯错误。内劲动之用乃初、中级艺境,静之无乃大成艺境。

    四肢横断面:外为皮毛,皮内为肌肉腠理、血筋、筋,最里为骨、骨腔、髓。

    胸腹部位为皮、肉、脏腑,胸部有胸肋骨。

    背部:皮、肉、筋、脊骨(尾、腰、颈、胸)骨腔、髓。

    头骨、脑。

    但就传统拳术概念而论,只有三个部位概念:皮毛、筋(包括血管、肌肉、神经系统)骨、骨节。全身肢体部位横断面结构已清楚。下面引古拳谚来说明劲道的部位:“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柔若无骨,骨响齐鸣,功夫上乘;传统拳术高手与常人无异。”从上引用谚语说明,皮内骨外及骨关节间隙内乃是内劲的通道。骨响齐鸣功夫上乘,乃说明了这点。并自然产生了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并非肌肉发达者的信念。从现在练健美的肌肉发达,但不会传统拳术功夫可知。那习传统拳术技击功夫,不是练成肌肉发达,其理可知。谚云:“宁练筋长三寸,不练肉厚一分”。更直接点明筋骨在传统拳术中的重要性。所以中华传统拳术功夫有其自己独特风格的内劲锻炼和运用的法则要求。即是在平常的身体形态条件下,练出具有实战攻防技术的本领,即中华传统拳术功夫。能明白此点可知劲道存在身体皮内虚空之中。那对如何修炼内劲和运用内劲就不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和错误的锻炼方法。这是修炼传统传统拳术攻防技击者必须认真了解和分辨明白的问题,明此,则六合劲的修炼、运用的方法也就清楚了,容易把握了。

    但是,由于传统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功夫艺境,分为小成的形拳招熟,中成的气、意拳懂劲,大成的神拳神明,三个层次。就有关气道的概念内容不能一概而论,故下面分三个层次具体论之。此不赘述矣!

    刚柔体用法说(二)

    弟子问曰:师父所论刚柔的修炼、建体、至用之精义,只是泛论而说的。虽能对传统拳术的刚柔之概念,略有体、用之分别了。但是,尚未能一而贯之。弟子对刚柔体用的概念还是处于一种迷懵的认识状态,诚请师父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的诸方面立论,细致精辟的阐明刚柔之要义,弟子可遵之而修行;并一解历代各家以刚柔论拳之精义,可使修炼传统拳术者对刚柔的体、用有个统一的认识,不知可否?敬请开示!

    师父答曰:弟子好学之精神可嘉!又问的仔细,可属善学者也!前论刚柔一文,虽说属于泛论,已将刚柔之体用的精义阐明。对一般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读之来说,初读之的理解上确实有些困难。如果能反复通读,细心领会,也就不为难事了。从中可以领会到以文观法的妙谛!这种善学的方法、精神,才是习拳练艺的方法、精神。既然今天弟子有所请求,那就以理、法、术、功,形、意、体、用,一而贯之将刚柔之体用的精义阐明。可使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对刚柔有个统一的认识,这也有便于同道相互之间的交流。

    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闔闢动静,柔之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太极拳经》

    太极拳经中的这段论述,充分说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以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为指导而修炼、建体、至用的,是一项系列的方法,系统的自修成才的工程。而天人合一的理论之精典,首推《易经》学说。我们再看《易经》中又是如何论述的。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 《易辞下传第六章》

    此段论述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