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讨论】毛时代普通人的精神面貌——上山下乡 -- 酥油茶

共:💬613 🌺1867 🌵7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4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没有理想信念,人就是动物!!
    • 家园 人生观的东西估计谁也闹不清楚

      时代的变迁,有时候是历史造成的

    • 家园 成功的人经历都是财富

      先贤们也从来没有尴尬的过去

      所以圣人害怕遇到故里啊

    • 家园 【整理】史铁生关于知青的一些说法

      最近因为史铁生去世,河里有几篇纪念文章。说老实话,以前我还真不知道史铁生这个人,既然萨苏和陈郢客等几位大牛都交口称赞,想来必是很好,所以就去找来看看了。下面是一些关于知青的摘抄。

      我们能说点什么呢?上得了正史的想必都已上了正史。几十年前的喜怒哀乐和几百几千年前的喜怒哀乐一样,都根据当代人的喜怒哀乐成为想象罢了。我们可以讲一点儿单凭想象力所无法触及的野史。

      比如,要是正史上写“千百万知识青年满怀革命豪情奔赴农村、边疆”,您信它一半足够了,记此正史的人必是带了情绪。我记得清楚,1968年末的一天,我们学校专门从外校请来一位工宣队长,为我们作动员报告,据说该人在“上山下乡的动员工作”上很有成就。他上得台来先是说:“谁要捣乱,我们拿他有办法。”台下便很安静了。然后他说:“现在就看我们对毛主席忠还是不忠了。”台下的呼吸声就差不多没有,随后有人带头喊亮了口号。他的最后一句话尤为简洁有力:“你报名去,我们不一定叫你去,不报名的呢,我们非叫你去不可。”因而造成一段历史疑案:有多少报了名的是真心想去的呢?

      —————相逢何必曾相识

      当然,发自心底想去插队的人是极少数。象我这么随潮流,而又怀了一堆空设的诗意去插队的就多些。更多数呢?其实都不想去,不得不去罢了;不得不去便情愿相信这事原是光荣壮烈的。其实能不去呢?还是不去。今天有不少人说,那时多少多少万知青“满怀豪情壮志”,如何如何告别故乡,奔赴什么什么地方。感情常常影响了记忆。冷静下来便想起本不是那么回事。

      ——————插队的故事

      我们那时的插队,和后来的插队还不一样,后来的插队都更像是去体验生活,而我们那时真是感到要在农村安排一生的日子了,起码开始的两年是这样的。

      刚去陕北插队的时候,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接受些什么再教育,离开那儿的时候我明白了,乡亲们就是以那些平凡的语言、劳动、身世,教会了我如何跟命运抗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关键词(Tags): #乡下纪事通宝推:temptemple,水随天去秋无际,
    • 家园 这老阿姨可一点不普通

      现代点来说,EQ超强的人。这样的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会是乐观而坚强。

      问题在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拥有这种素质的人的比率都是低的,都是金字塔的上层。

    • 家园 关注与思考知青人,本身就有意义。人民两极,难求一致。

      花之,却未成功,待机再花之。

    • 家园 从雷锋价值观到走狗价值观的过度

      把另一个地方的回帖转到这面来一下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087099

      这些年和长辈们有所交流,又看了飞天鸭MM的文章,感觉长辈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对当今世风日下的描述。当年他们的淳朴,和现在社会的庸俗。当年他们想着奉献,现在长辈们纷纷告诉我奉献是傻X,要“现实”,要察言观色,要注意拍领导马屁……

      在刚建国的时候共和国无力付给为它工作的人足够的报酬,因此像雷锋、像老黄牛一样无私奉献成了宣传的价值观。那时的长辈们都年轻,也没见过当时的社会黑暗,自然都相信这一点。

      但实际工作压根不是这样。脱胎于封建社会的共和国采用的仍然是人治的手段,领导的手里拥有有上进心的青年们所需要的一切,密切联系领导是升官的不二法门,正如《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里说的那样。于是,率先意识到这一点的人纷纷得到提拔,他们用自己的成功嘲笑相信雷锋价值观的loser们。而后者也痛悔自己当初的幼稚,而把当年的信仰当成美好的记忆,把他们同辈的成功经验当成如今的现实。于是走狗价值观最终取代雷锋价值观成为了一代人的共识。

    • 家园 我们乡下把一些上海知青称做:

      “上海阿唔卵”,就是混混、流氓、二流子之类的意思,但无恶意,被称呼者听到一般也不会介意。

    • 家园 说起知青下乡,恐怕南京大叔最有发言权了。

      好像他写过一系列到插队的地方旧地重游的帖子。

      我小的时候,因为父亲是村里的教师,所以我们家是几个知青的小据点。那时候我实在太小了,能记住的事很少。有两件事印象很深,一次是下雨,我母亲在堂屋里摊煎饼,我父亲和几个知青叔叔就着葱和咸菜片喝白酒。那时候穷的板凳都不够做,有的就坐在摊煎饼用的柴火堆上,一个个相当的意气风发。再就是他们回城的时候,把剩余的物资都作价处理了,很便宜,村里人都挤在他们的宿舍抢购。有一个大辫子的知青阿姨给我们家端了一盆子辣菜疙瘩咸菜,连搪瓷盆子也送给了我们。

      后来跟父亲到外地教学,父亲上课的时候我就在学校里乱逛。快到中午的时候,逛到一间宿舍门口,一对慈眉善目的老夫妻非要留我吃午饭,吃的是大米饭和炸河虾,这是我第一次吃大米,也是第一次吃炸河虾。后来父亲挨家挨户找到了我,告诉我他们就是那位大辫子知青阿姨的父母。

      感觉你遇到的这位阿姨,有点稍微美化了那时的生活。大时代大背景下,知青的生活也是充满了喜怒哀乐,并没有非常的特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