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讨论】毛时代普通人的精神面貌——上山下乡 -- 酥油茶

共:💬613 🌺1867 🌵7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些人真是没见过

                  运送知青的火车,汽笛一响,站台上一片哭声,火车上哭声一片的场面。

                  在那儿说话轻飘飘。

                • 家园 更准确地说,

                  是意淫历史享受快感是一种鸦片。

                  剪剪头发,洗洗脸,画个淡妆也就罢了,现在流行的那是整容,当然更前卫的是变性。这样历史小姑娘一转眼变成午夜牛郎。不知道,是否要过若干年后,我们必须通过别的语言来了解我们的历史呢?真心期待有外星人。地球人?不靠谱的太多了。

                • 家园 我一个堂兄是这样去的,

                  他父亲的建立我们这所谓人民医院的人,而那个时候是反革命知识分子,主要是家庭出生是地主,所以那个时候被送到麻风病院那里直接改造.我那堂兄初中没毕业,自己就跑去海南当知青去了.

                  无它,读书是肯定不行了,学校开除了,理由是成分不好.而且父母经常被批斗,他也经常被批斗.于是去干知青是唯一不被打的机会,所以他去了.是自己主动去的,而他那一批去的年,每人发了一百斤国票.这一百斤国票让他们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 家园 说一条我奶奶对那个时候的回忆(大连)

                  一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首先就是街道和居委会开始甄别家庭成分。

                  地富反右坏,没说的,赶紧给我走人。不想走?孩子不走,全家给我都搬去。

                  后来我奶奶到街道办问领导,俺们家是不是也要走?人家说,你家贫下中农的成分(这个时候,我奶奶说,多亏你老爷爷在老家那会儿把钱和地都变卖了,打点那些伪军,不然咱们家也不能在原籍定个贫下中农,这样看来在我老家的农村土改时,还是很有人情味的),不用走。结果我奶奶被三年自然灾害弄怕了,一定让我爸他们回来老家。所以兄弟姐妹几个人都回了山东老家。当然,我爸要是不回来,现在也没有我。

                • 家园 这是实话

                  至少我看到的如此,他们只是老百姓的孩子,就算他们“真挚热情”,他们的父母也更加现实。所以他们的走,伴随的有鞭炮,更多的是眼泪。

                  我妈是老三届,回忆上火车下乡那天,那场面,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 那是相当的壮观。然而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外婆送她出家门时的眼泪。她不愿意去,她不去,我阿姨去,就这么简单的决定,我妈自愿报名下乡。

                • 家园 下乡知情到底热情有多大我也不知道

                  不过感觉按常理热情应该总是有的。至少是那些容易“被煽动”的人。而这样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年轻人谁不愿意投身能改造世界的队伍呢?不止他们,54的学生,88的学生,和抗战时从大城市投奔解放区的青年人都有热情。不过热情不能保证人走对路就是了。

                  对于历史,我自己是比较绝望的。这个小姑娘只能任人打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对这个小姑娘有了自己心目中的形象。等自己有主动识别能力的时候经常已经难以改变了。不知到别人怎么样,反正我看你写的历史文章看的热血上涌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你改变了我的认识,而是文章拨动了我心中的那根弦,是共鸣。就是说我喜欢你给我捧出来的那个小姑娘。至于说你可能在迁移默化中改变我的一些看法,那我也认了,谁让我爱看呢。所以我觉得老萨你还是多给我们讲故事来的更实在更有效。至于说还原小姑娘的本来面目,那是专家、大牛的工作,实在不是我等老百姓的能力所能达到的。

                  还有一个想法:河里估计还是中青年居多,如果大家都能让自己的父辈象老光前辈那样写一写自己的亲历,那一定会对我们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有实实在在的帮助。英雄有英雄的视角,平凡百姓也应该有自己的视角啊。

                  • 家园 我母亲和姨妈都是知青,没有看到革命热情!

                    她们两个后来都下乡了,两个人的都不愿意去的,我外婆很伤心的。虽然我姨妈现在过得不错,但是她当时也是很不情愿去乡下的。我老妈是中专毕业,整个年级都被要求下乡(原来说家里有人已经下乡了,可以留下一个)。结果我老妈和姨妈两个人都没有留住,一个在极北,一个在老家乡下,扔下我外公和外婆两个老人在上海。其实从谈话中,我也了解到,大部分人都是不愿意的,她们那一代人都是带着牺牲精神走的,为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可以留在城里(那个上海的政策好像是除了出身不好,家里只要有一个下乡的,剩下的就可以留在上海)。我老妈的同学大都下了乡,换来了兄弟姐妹留在了上海,大部分都是家里的长子长女,其实他们更多是想我去了,兄弟姐妹就不用受苦了(家庭成分不好的除外,不管几个都要下去被改造)!

                    • 家园 有没有热情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付出,劳既是功

                      在国家生产紧张时,在农村与农民一起付出血汗劳动,生产出宝贵的物资,建起水利设施,为今天乃至以后,这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供献.

                      只要是作了实际的劳动供献,那么,就应该宣扬功绩.就应该享有今天在当年基础上,除的的发展红利.

                      JY就没理由,偷国资刮地皮,骂老百姓,把发展的好处都归自己,说老百姓除了吃和累赘,就没干别的.

                      无保下岗是错的,新三山也是错的,认为老百姓要基本保障不应该,是大错特错.

                      老百姓不是乞丐,那些好处,是当年大家实际劳动应得的红利.

                    • 家园 不是每个人都是邢燕子!
                  • 家园 其实专家大牛们更不好还原,所以我们就写写所见所闻

                    还有我们自己的感动吧,那不是历史,而是我们眼中目睹的世界。才知道它有着无限的美丽和令人心折的感性。

                    因为是自己心中的感动,所以也能感动和我们一样的人。

                    上山下乡,那种所谓的热情其实是可以看出问题的。因为上山下乡提倡于1968年底,实际上是1969年初才开始,文革已经折腾了三年,您可以想象一下,谁折腾三年还能热血上头,那一定是很古怪的事情。所以,上山下乡的知青中,固然有热情在新的挑逗下死灰复燃的,但也有很多人是不愿意离开北京上海或者说不愿意离开家的,并不是一个热情二字可以解释。我们看到那些热血沸腾的场面,其实是值得想一想。

                    • 家园 看了一会,还是想说一下:没有人愿意离开家,但是

                      想一下:

                      没有人愿意打战。但是抗美援朝的时候,因为要保家卫国,很多爸妈也是流泪着送走儿女。

                      没有多少人愿意上山下乡,起码是现在没有多少,那时可能多一些。但是:如前面所说,当时的工业基础决定了城里解决不了多少就业,而工农剪刀差从农村抽血补贴工业很大,生活比较困苦。

                      上山下乡可以暂时解决如下问题:

                      1.缓解农村压力,和城市就业压力。减少了城市吃饭的人口,工农剪刀差抽的血可以更多的用在设备等实物积累上。

                      2.给青年磨练,有贴近农村实际的生活经验。

                      3.青年带一些好的文明的、知识的东东到农村

                      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人员没错。但是我们经验的知道,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并不是参与的人越多越好。设备等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人多了反而乱。当时的情况就是城市就业容量有限,而且需要从农业提取更多的积累用于发展工业。

                      这样,一部分城市富余人口到农村从事一定的生产就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能起到带动农村是最好的结果,不能带动太多的话,起码减少了城市压力。这个最基本的,这是应该正视的。在看到不好的时候,不应该否认上山下乡的积极意义。

                      当时的情况,简单说就是:需要有人去农村,去干农业,去做增加积累的被剪刀差;谁去?看到积极意义自愿去;看到艰苦实际还怀着积极的心态坚持;几十年后还能客观回忆,不怨天由人,这样的人是勇敢的人。

                      关键词(Tags): #个人精华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您对那个时候的农村情况不熟识,

                        所以很多东西看不全.比如为什么要人去下乡,本来农村征收多少东西,已经是家户内的了,给你加人,你就得多交东西,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管是农村还是知青,生活更不堪.

                        您上的

                        当时的情况,简单说就是:需要有人去农村,去干农业,去做增加积累的被剪刀差;谁去?看到积极意义自愿去;看到艰苦实际还怀着积极的心态坚持;几十年后还能客观回忆,不怨天由人,这样的人是勇敢的人。
                        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事情.

                        农业有多少产量,任何土地的关系等它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一亩田一个人耕和十个人耕它的亩产都是那么多.而加人的目的就是给增加计划来获得更多的征收,这里面的辛酸,也只有当时的农村和知青才能体会.

                      • 家园 几十年后客观回忆怎样定义

                        是否起到了带动农村的结果?

                        减少城市压力是好事嘛?

                        为何我们的城市不需要劳动力?

                        如果这些知青受到更好的教育,是会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还是相反?

                        一系列的问题,会造成无法回答的叹息。

                        客观对待的结果,就是为政者当为之戒,不要再出现类似的事情让人民无谓地去承担苦难。也请不要再为这样的失政唱赞歌,以免误人自误为好。

                        这是我的观点,当然您可以有不同,我们求同存异。但希望这样的话,让能看懂和愿意看懂的朋友,有所参照。大熊是个豁达的同行,可以交朋友的 :)

                      • 家园 抗美援朝是志愿军!

                        上山下乡可是志愿的?

                        我承认,我父母是“志愿下乡”的,估计档案馆可能还有“志愿书”,要是他们不志愿呢?我叔叔我阿姨下乡,这种志愿,我只能打引号。

                        没有多少人愿意上山下乡,起码是现在没有多少,那时可能多一些。

                        看来你也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上山下乡。

                        需要有人去农村,去干农业,去做增加积累的被剪刀差;谁去?看到积极意义自愿去;

                        你也知道“自愿”两个字,不自愿的呢?

                        看到艰苦实际还怀着积极的心态坚持;几十年后还能客观回忆,不怨天由人,这样的人是勇敢的人。

                        我父母现在还讲在农村时的趣事和囧事,甚至拿这个开玩笑,现在他们回城了,也常说“那段经历是笔财富”,但这不表明他们“自愿”接受这笔财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