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经济学的本质与全球金融危机 -- zhangxl

共:💬5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经济学的本质与全球金融危机

    本文之所以使用上面这个标题主要出于三个原因:首先全球金融危机虽然不受欢迎,但却是最近两年来出镜率最高的词汇。没错,我们今天仍深陷全球金融危机的泥淖之中无法抽身。其次,经济学家或经济学者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因祸得福,据国内媒体报道,有关经济学者的身价(出场费)在两年内竟提高十倍之多,其中以郎咸平居首。看来金融危机不仅没有导致大家对经济学的不信任,反而强化了众人对经济学家的依赖。最后,经济学作为研究资源配置、经济部门运作的一门学问,或者说是分析工具,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所表现出的威力是相当苍白的,这应当是经济学之罪,也是当代经济学与全球金融危机的联系之一。所以本文笔者试图从某些更深层次的思考出发,去探讨金融危机以及未来经济学科的发展问题。

    经济学的本质

    首先我们谈一下什么是经济学的本质:从定义上讲,经济学是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以及资源的稀缺性,而导致的关于资源配置的学问。这包含两层含义,首先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第二层含义是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是稀缺的,或者至少在人类可以预见的范围内是稀缺的。因此需要一门学问来调节这种欲望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于是乎经济学便诞生了。

    而且经济学与具体制度选择无关,例如在20年前的中国,经济学也是存在的,只不过那时配置资源的方式或者主要手段是权利等级。比如逢年过节发东西,领导发好一点的,多一点的;中层略少一点,略差一点;基层只能拿最少最差的那份……这是典型的按权分配的机制。而到了今天我们初具规模的市场经济中,所有的资源分配就变成了按钱分配,有钱人可以住豪宅,穷人只能翘首期待政府的廉租房……,更有甚的甚至把教育资源也描述成了按钱分配的一种资源,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讲了。

    也正是由于经济学把人类的欲望假设为无限的,而资源假设为稀缺的,这更符合我们所处的实际情况,因此经济学才能具备解释世界的能力。而马克思的经济学则恰恰相反,他的前提为人类的无私以及资源(物质)的极大丰富,这显然都是我们可以预见的期间之内无法实现的,因此他的理论只能算作我们的理想,却不是现实。

    现在回到正题,既然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稀缺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到一种合理的模式,或者制度安排,将有限的资源发挥至最大的作用。在人类历史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私产的效率永远大于公产,如果是私产。作为所有人要考虑的事情往往是如何确保私产的安全以及有效增值;而对于公产,大家所考虑的事情往往是如何把公产捞到手变成自己的私产。也就是说,针对私产,我们是不需要监管也能确保其发挥效力的,但对于公产,我们必须设定一个监管机构,来确保公产的组织、管理、使用者没有以权谋私,于是乎公产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委托——代理”问题,管理公产的成本就会大幅上升了。

    在获得私产优于公产,至少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优于公产这个结论后,我们来看看针对私产的制度选择问题。我们都知道,在私产条件下,经济能够得以有效运行的最佳模式为市场经济——经济学家用了300年的时间终于通过不动点定理证明了“看不见的手”,也就是一般均衡理论的存在(当然这更像是数学的进步,而非经济学本身的进步)。这使我们的讨论更增加了一个共识,也就是说在私产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如何确保资源配置得更加合理?在这方面,菲利普科斯走在了同行的前列,他提出了有关产权的制度安排以及有关交易费用的解释,恰到好处地说明了在市场经济中制度框架对资源分配的影响,以及如何消除市场的外部性问题……

    基于上面的理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经济学的本质。由于私产是一个最优选择,而市场经济也是最优选择。于是乎,我们所面对的经济学就变成了在这两个大前提下,如何解决私产在市场经济中实现最优配置,发挥最大效力的问题。而政府是什么?税收是什么?如果说我们承认私产是最合理的选择,那么税收不过是我们私产的一部分,只不过这部分私产我们拿出来凑在一起交给政府来管理。政府是我们私产的代理人,他们的运作需要一定的费用,这部分费用是由我们所缴纳的税收来支付的。于是政府便成为了我们一部分私产的代理人,他需要确保我们这部分私产能够最合理地被使用,需要确保我们市场经济制度框架的有效维持……

    也许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把经济学的最核心的含义交代清楚了。接下来我们讨论经济学与金融危机的问题。

    尽管说经济学从创立之后不久便试图把自己包装成一门类似物理学的标准学科(或科学体系),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经济学仍然是一门后知后觉的学科。物理学之所以我们认为是最符合“科学”标准的学科,是由于他的模型是稳定的,使用物理理论进行的预测是准确的……,但使用经济学不仅不能进行准确的预测,甚至该应用何种模型或者理论来预测经济体,在经济学家中都无法达成共识!于是经济学理论似乎总是跟在现实的后面,用来解释现实。比如英国工业革命后,封建割据阻碍市场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自由市场的学说也就诞生了;再比如1929年大萧条了,凯恩斯主义甚至宏观经济学也就出现了……如今全球性质的金融危机再次来临了,又会有什么新的学派诞生呢?我们只要再等等,一定会有人走到经济学舞台的中央的。但我们必须承认,所有这些都是滞后于经济本身发展的,也即是说经济学似乎总是后知后觉的。

    经济的本质

    既然经济学是后知后觉的,那么经济学之下试图清晰解释的经济本质为何?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回到经济学的定义上来:既然经济学是为了解决欲望无限性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而诞生的,那么经济的本质必然与欲望和资源之间的这一矛盾相关。事实上就如萨缪尔森所言,你可以把一个鹦鹉变成经济学家,只要你教会它“供给”和“需求”这两个词。这恰恰说到了点子上,所有的经济问题都与供给和需求直接相关,供给和需求也是形成市场,决定价格的两极。而进一步我们看到,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都受到欲望推动以及资源的制约:从供给的一方看,欲望推动其创造更高的产能,而资源制约其供给的边界;从需求一方看,欲望推动消费者想要购买更多的东西,而资源,也就是自己的腰包,制约其最终能够买到多少东西。

    因此,从这个方面看经济的本质问题仍然是欲望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亦可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既然有了这个共识我们便可继续向下推进一步:影响市场经济长期稳定性的关键两个方面是供给与需求,如果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那么经济没有问题;如果偏离了均衡,就要看市场是否有能力向均衡方向调节;如果没有自发的向均衡状态调节的能力,那么需要哪些手段保证市场回归均衡?

    事实上,西方经济学者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来证明的一般均衡理论就是试图告诉大家,市场具备自发调整能力,确保经济达到均衡状态。但事实却并非始终如此,一些局部的不均衡问题可能会长期持续,并且日积月累,问题会逐步扩大,并最终成为破坏市场整体的潜在威胁。此外,政府在凯恩斯主义者的指引下,始终相信自身作为外部推动者对经济的调节能力。但政府错误的宏观调控或居于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往往会人为破坏市场的均衡状态,使结构性不平衡成为常态,甚至成为危机的根源。

    于是我们的认识日趋悲观:市场自身可能并不具备自发的调节能力,而且政府也不具备这种调节能力。或者说市场自身具备这种能力,但由于调整周期太长,最终不得不以一次经济危机或者泡沫破灭作为一次大调整。经过经济危机的重新洗牌后,市场再度回到理想的轨道,然后下一次危机的种子开始发芽……这似乎更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几百年来的发展历程。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悲观的认识呢?我想这不仅基于实证的研究,而是经济本质自发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看,站在供给的一方,几百年来,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变革,生产效率是不断提升的,因此社会总产能的提升就成为必然。而站在需求的角度,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可能会引发一波波结构性失业,甚至可能出现大面积失业。即便没有失业,普通民众收入的增长也很难保持与GDP增长同步。这就导致社会总需求总有一条会与总供给分道扬镳,当总需求的增长落后于总供给时,麻烦就来临了。

    让我们更形象的描述这一过程:在经济稳步增长的过程中,企业家预期良好,不断改进技术,提升产能。起初他们在市场中获得良好的回报,于是他们开始进一步增加投资,扩大产能,而更多的潜在进入者也同期加入竞争。因此他们推高了原材料的价格,生产成本开始上升,企业的利润开始变得微薄,员工收入的增长逐步与总产能的增长相互背离,也就是说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开始落后于总产能的增长速度。这会导致社会上供大于求,于是供给者被迫降价,企业的利润会更加微薄,员工收入会更少,于是总需求会更加落后于总供给,矛盾会更加严重。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供给者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确保自己的利润,往往会通过扩大规模获取规模优势的手段制造更多的产品推出市场,这更加加深了供需之间的矛盾……

    也许有人认为我提到的这个过程不过是早期“蛛网模型”的一个特例而已,然而这种特例却是几百年来经济现实中长期存在的,而且它的负面效应会长期积累下来,并最终使经济整体陷入危机。而在经济陷入危机之前,首先恶化的是投资环境。由于上述提及的循环过程,也就是说企业家对实业的投资导致产能过剩,于是投资回报率逐渐下降,甚至可能导致亏损。这将导致原本投资于实业的资金开始流入股市,并最终推高资产价格,导致金融市场形成泡沫……持续流入的资金不断推高股市,会引来大量跟进资金的流入,最终导致股市的增站严重偏离基本面……最终增长难以为继,股市崩盘……股市崩盘引发居民财产大量蒸发,总需求骤减,产能过剩现象更加严重,最终经济陷入危机状态……

    例如1929年那次大萧条,在萧条之前是经济长期快速的增长,大量投资固化为新工厂、新设备。而到了1929年,消费品市场容纳不了增产的商品,也就不再需要扩充厂房和设备了。据估计1929年美国整个工业的开工率只达到80%,于是对实业的投资开始大幅下降,投资的缩减则导致了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破产和工人的失业。这个问题因住房建筑的减少而更加严重起来。住房营造在1925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后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动工兴建的住房只有五十万幢(1925年约有一百万幢)。1927年以后,汽车工业也急剧衰落。这项投资使建筑业、机床制造业以及钢铁工业等有关部门雇用了大批工人。因此,资本支出或投资一减少,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就会大批失业。

    在供给过剩而投资者拥有大量资金的情况下,他们把钱投往了股市。股市在资金的拉动下,大幅攀升。攀升后,民众开始从银行借贷炒股,进一步推动股市上涨。当时的美联储以5%的利率贷给美联储成员银行,银行以12%的利率贷给那些经纪人,经纪人再以20%的利率贷给投机者,而投资者则希望从股市中得到远远超过20%的回报。终于在1929年,股市道-琼斯指数在上涨了50%后,股市发生了崩盘。股市崩盘后,银行坏账增多,开始倒闭,人们信心下降,消费下降,企业销售额减少,有些企业投资缩减,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进一步增加,企业赊销坏账暴露,更多企业倒闭,企业倒闭反过来又使银行坏账增多,更多的银行倒闭。

    说了这么多,我们无非是想说明一个结论: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增长速度必然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当这种不一致恶化后,如果市场缺乏调节机制,那么最终将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也就是说总供给的增长由于技术进步与管理进步将是一种常态,然而总需求的增长并非常态,因此两者之间的矛盾会不定期出现。

    既然这种矛盾长期存在,并且不定期间歇性地发作,那么市场中是否存在一种纠错机制来制止问题的恶化呢?新的问题又来了,前面我们提到市场自身存在失灵的可能,于是这种调节只能依赖政府。但政府也不是理想的人选,因为一方面没有证据表明政府比普通民众或大型企业的CEO更具对经济趋势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由政府调控经济就会形成一个标准的“委托——代理”问题。所以说市场的这种不均衡如果不能通过市场自身机制加以调节,也很难通过政府调控加以解决。于是不均衡将成为市场经济内在的特征,并且成为经济的常态,直至经济危机的爆发而使经济重新洗牌。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

    如果市场经济中,不均衡成为一种常态,而非我们在经济学理论中所看到的均衡是一种常态的话,经济的失衡,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都将成为市场经济的常客。如果站在经济发展中一个个完整周期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将不得不承认上述认识更加符合经济世界的现状。

    由于经济体内部供给与需求的增长速度不一致本身就将导致一个存在周期性的常态不均衡状态,经济体内部既无确保供需稳定在长期均衡状态的机制也无自发的纠错机制(除非通过经济危机重新洗牌),也难以通过政府的外部力量使经济重归均衡。那么金融系统能够在经济体中起到何种作用呢?

    事实上,由于金融系统的存在,经济周期将遭遇难以预料的改变:要么被拉长了,要么被缩短了。

    先说一下拉长的状况,我们仍然回到最初的那个经济本质上来,由于需求与供给增速的不平衡,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但金融创新所发明的消费信贷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进需求的增速。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美国的汽车工业,早在20年前,北美汽车市场便以趋于饱和,但汽车消费信贷所制造的低利率、零首付,甚至零利率的购车环境又催生的新的购买力。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种被创造出来的需求其实质或者是寅吃卯粮,或者是鼓励浪费。最终,这种需求都将遭遇到资源稀缺这一瓶颈。而依靠消费信贷的兴奋剂刺激时间越久,经济体系内部不均衡的痼疾也就越严重,日后所爆发出来的危机也就越剧烈。除非在这一过程中发生某种转折,例如技术大幅进步,依靠技术革命又创造了新的需求,这样才能使经济逃过一劫,避免遭遇危机而重新洗牌的噩运。

    再说周期被缩短的情况:在经济向好的时候,由于投资的盛行,金融系统如在此时打开闸门,将通过杠杆效应加速投资步法,是产能迅速过剩,最终原本需要5年、10年才能进入过剩阶段的行业,如今只需要3年便可能达到饱和。如果需求没有受到干扰,那么经济周期将提前进入衰退……

    既然如此金融对经济的作用是否就变成有害无益呢?

    笔者决无此意,金融系统作为经济体系中交易双方低成本融得资金的体系对经济个体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必须注意到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所面临的群体失策风险:当每个个体都预期可以依靠金融杠杆获得更多利益时(事实上,危机来临前每次都是如此),金融系统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自身的借贷风险,无论将巨大的流动性释放到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当中,都会引发一次不小的麻烦。

    话题再回到眼下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来,我们同样看到前面所述的整个过程:以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实际上是新兴产能国家更为恰当)为代表的供给一方产能快速增长,但他们自身的市场却消耗不了这么多产能,于是多于的产品大量出口到北美。美国依赖自身的独特的美元发行权大举借贷,维持长期贸易赤子。这种结构性不平衡在2005年以后尤为严重,无论是中国的经常帐户盈余还是美国的赤子,都在以几何级数增长。与此同时,美国由于多年来依赖金融创新的兴奋剂不断“创造”需求,最终这种模式难以为继,次贷作为第一个破裂的泡沫首先威胁到了美国市场的需求规模。在次贷危机造成的影响之下,美国人的消费能力大减,结构性不平衡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瞬间变得更加畸形。而金融炒家此前囤积大量资金在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和股市中所创造出的泡沫也被逐个刺穿……最终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来临。

    而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仍然在使用延续危机之前结构性不平衡的策略行事:中国在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稳定人民币币值等策略保出口;美国在通过大举借贷试图恢复消费信心……尽管我们应当承认,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或是日本以及欧洲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上,他们目前的做法短期是有效的,但这些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本位主义的思考又使得他们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站在全局的立场上解决问题,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从全局出发去解决问题的一方不可能依靠自己的无私获得任何回报,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如此愚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很难判断危机将在何时结束,也许本轮我们会看到经济略有起色,但不久之后也许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又回到了危机的前夜。

    关键词(Tags): #经济 金融通宝推:捷克,
    • 家园 经济学是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以及资源的稀缺性

      经济学是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以及资源的稀缺性

      强烈同意这一句!

      不过我觉得更根本的层面是能源的稀缺性.

    • 家园 看一看,了解了解。
    • 家园 金融对经济的作用

      金融的作用看来不是拉长了经济周期就是缩短了经济周期。事实上,只有金融创新初期能够拉长经济周期,通常情况下都是缩短经济周期,使经济本身的波动更为剧烈。比如首次出现消费信贷的时候,延长了产能过剩的危机,这算是金融创新。但更多的时候,金融的作用却体现为助涨助跌。

    • 家园 读后感

      想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就像人一段时间不吃饭之后总会饿一样,没有办法不饿,至少目前没有,吃完饭之后总会饿的,饿了就再吃,只要不饿死,生命就可以为继。

      寅吃卯粮,也可以啊,为什么不吃呢,现在饿了,就先吃储备的粮食啊,原则是不能饿死,也不能饿伤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很难判断危机将在何时结束,也许本轮我们会看到经济略有起色,但不久之后也许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又回到了危机的前夜

      饿了,先吃点(明天的)粮食,再去找吃的,等找到吃的了,发现又饿了...,重点是没饿死就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