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子欲养而亲不在2 -- 白鹤梁

共:💬5 🌺3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原创】子欲养而亲不在2

    上篇,《子欲养而亲不在1》链接在此。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845829

    还是一桩身后事,子欲养而亲不在依然。不过主角是个入了中国籍的外国老太太。

    老人有个独生女,独生女在中国的同学、朋友很多,所以老人的晚年不寂寞,境况要好得多。算是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另样结局吧。现在媒体、资讯异常发达,个人的空间越来越小。所以,这里隐去所有人名,也尽量模糊背景。

    某年某月某日,曾参加了一个追思会。一个外国老人故去了,终年90多岁。追思会上来了一大帮人,前同事、学生、亲友以及女儿的同学。当然,她的独生女儿也从国外回来了,满满一大会议室人。

    所谓追思会而不是追悼会,我理解是不要太沉重,显得假惺惺的。西谚曰人人都欠上帝一个死,要说90多岁,也是喜丧了。

    我理解,追思会这种形式,至少在有些国家比较被认可。大家在怀念故人的时候,会讲一些故者生前的笑话,哈哈一笑。看英国电影《四个婚礼一个葬礼》,那唯一一个葬礼上,死者生前的好友,在葬礼上眼含热泪致悼词后,还没忘调侃一下死者生前的“实验性烹饪方法”——言外之意,死者生前烹饪水平很臭,但还总想试巴试巴,结果总出丑。朋友们会心一笑。

    言归正传。

    年轻时,老太太是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外国进步青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中国人民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老太太在中国生活、工作了60多年,人生的三分之二留在了异国他乡。其间,中国政治风云变幻,老太太虽是爱华人士,但外国人身份还是使她受过一些不公正对待。但其信念不改,一条道走到底,叫人看到了信念的力量。

    她的女儿在中国出生、长大。大约在七十年代中期前后,去了自己mother的motherland。其间求学、工作,经历了怎样的刻苦与奋斗不细说。总之,后来得了个哈佛的博士学位,现在一个大学要么学术机构供职,真的不易。

    她是为数极少的生长在中国的外国人之一,正宗的出生在北京的“新中国同龄人”,标准的“老三届”高中生,讲一口地道的京腔,据说还写一手漂亮的毛笔草书。除了长着一张洋面孔,骨子里很中国。

    追思会上,她的一帮同学也来了。一望而知,关系特铁的那种。会上会下,他们半真半假的相互争论,透着关系的亲密无间。她不在母亲身边期间,这些同学经常去看望老太太,陪老太太散心、解闷;在老太太住院期间,这些同学轮流去医院陪护、料理。前些年,她还特意赶回来参加同学会,与一帮同学一起,带着老人去外地旅游。应该说,她的社会关系主要在中国了。为什么她没接自己的母亲回去颐养天年,以便更好地照顾?可能是老太太依恋自己已经熟悉了的环境,不愿意离开吧。毕竟,这里她的熟人、故旧众多,还有她女儿的一帮同学隔三差五的来家里看望、送温暖。

    这些人学生时代常去她家(别忘了,那是闭关锁国的年代,跟外国人来往密切是有点忌讳的。外人进她住的那个院得登记,为避免留下“案底”,这些人常翻墙进来,呵呵),在一起聊天、蹭吃蹭喝。老太太享受着外国专家待遇,工资也高,家里常有些外边买不到的好吃的。

    一望而知,年轻时她长得挺漂亮,加之性格开朗、为人仗义,属于跟谁都能成朋友那种,所以中学同学中,死党者众。追思会上虽没明说,但那帮男同学爱来她家,估计也是冲着美女而来的。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呢?呵呵。据说,爱因斯坦在解释啥叫相对论时曾打比方说,你要是和一个美女聊天,虽然时间长短未变,但会觉得时间很短,这就是相对论。人么,嘿嘿。

    她的同学回忆说,在“四清”那年,学校里传达一个啥文件,结果独独规定她不能参加,就因为她长了张洋面孔,那种被择出去的感觉可想而知,小姑娘(当年15-16岁吧)委屈的哭了。老师和同学很无奈,都来宽慰她。但据说文件规定如此,他们也没招儿。

    老太太也碰到过这种情况。文革期间,中国同事工作上来找她,不敢一个人来,得结伴来,免得到时说不清。凡此种种,这种被隔离感非常令人不快,搁谁都会有想法。当自己处处被防范,被周围同事怀疑与不信任时,这种情况下,你还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么?估计不多。老太太并没有因此转身离去。

    如果说老太太靠的是信念的话,那她女儿更多的是因与同学的铁瓷关系而感到温暖。在那严酷的年代,那种人性的光辉,在保护、温暖和包裹着她。这片土地,是她生长、熟悉并感到亲切的土地。这里,是她的祖国。一说中国的事儿,她总爱用“咱们如何如何”的句式,呵呵。

    记得还曾去过一个早就入了中国籍的外国人家里,看她客厅里挂着个盾牌形的东西,因好奇而问之。老太太(另一个哈)答曰,这是她们家族的纹章,上面的拉丁文家训是“永远忠诚”。每家的情况确实不一样,这个老太太倒是被子女接走了。老太太也挺有意思,也是一说到她的故国,总“他们、他们”的。说到中国,总是“我们、我们”的。

    参加追思会的,还有她原来的一些街坊,也是些在华出生的外国人。有一哥们讲话那叫一个粗声大嗓,跟扛大包的似的。他在跟熟人介绍时,“这是我老婆”,一口京片子。他夫人是个苗条文雅、不懂中文的白人女性。我几乎当场笑倒,哥们儿得意洋洋地看了我一眼,相互对视一笑。

    哈哈。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养老是个社会问题了,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还真是社会问题了:(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QyODM1NjQ4/v.swf[/flash]

        不过也有孝子,比如阳早、寒春的儿子阳和平就回来了,以便照顾母亲,现在对外经贸大学当老师。老太太现在已经很老了。:(

        他的《老工人怀念毛主席》的讲演视频在网上可是火过一阵。

    • 家园 沙发 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