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二十年前西藏的衣食住行(3) -- 擎箭天使

共:💬12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二十年前西藏的衣食住行(3)

    天使一向很懒的,不过这次懒得有些不象话了。要说书接上篇,也隔了有半年多的时光。连天使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这些日子都做了些什么。

    还是先给大家一个链接,免得大家看得没头没脑的:

    二十年前西藏的衣食住行(1):

    链接出处

    二十年前西藏的衣食住行(2):

    链接出处

    上次杂七杂八的说了些什么水果罐头,红烧肉罐头,其实西藏的饮食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其实,大家都能猜到是什么: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

    糌粑,青稞酒都与青稞有关。青稞长得挺象麦子的(或者象谷子?反正天使五谷不分),炒熟了,磨成粉。要吃的时候,掺上一点水,象和面一样的捏巴捏吧,喜欢甜的呢就加点糖,要不就加点盐。捏成拳头那样大小,就可以往嘴里送了。好吃不好吃?入嘴的感觉是粗粗的,有嚼头,但也没有更多的什么。不过天使觉得那个捏巴捏巴的过程不是很舒服,就象现在看见印度人手抓饭似的。

    不知道现在要去西藏的话,是不是有更精致一点的糌粑,让大家吃起来赞不绝口。要吃到正宗的糌粑,天使以为还是要到西藏的农家,不一定好吃,但正宗。就象天使在国内的时候挺爱吃KFC的,到美国一来才发现真正的KFC很难吃。

    完全让天使搞不清楚成分的是酥油茶。酥油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样的茶?也不知道。(大家千万不要骂天使说了一大堆话没有内容,因为天使那时的确太小,就算大人讲过也都忘记了)唯一记得的是做酥油茶的工具:一个有半人高的圆柱桶,口径也就碗口粗细吧,把料加进去,开水加进去,用一个活塞样的东西捣鼓,捣鼓多久也忘记了,反正后来倒出来的东西就可以喝了,看上去有点黑乎乎的。印象中天使只喝过一次。实在喝不惯。

    真正不错的是青稞酒。秋天青稞丰收的时候,总是要酿青稞酒。新酿的青稞酒,色泽淡黄,喝上去甜丝丝的,让人不觉得象酒。酿青稞酒的时候总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如果有客人来了是一定要让他尽情畅饮的。天使有幸享受了这个待遇。那次到一个玩得好的伙伴家里去,正赶上这个时节。藏族的小女孩是很豪爽的,于是左一碗右一碗的劝,天使就当可乐那样喝下去了,结局是被小女孩和她的哥哥一左一右的架回了家。妈妈心疼坏了,等我酒醒了狠狠把我批了一顿。那年我6岁。离我第二次醉酒隔了16年。

    除了这三样,天使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一些“山珍”了。其实西藏的野生动物挺多,天上飞着的有大雁,地上跑的有獐子。这是两种最常见的野味。天使都吃过,只是都不记得什么味道了。后来回了内地,父亲的一个战友路过看望我们,给我们带了一箱大雁。可惜,因为长途跋涉,大多坏掉了。

    另一个印象深的是“四脚蛇”。学名好象叫“蛤蚧”。整个就是一个放大数倍的壁虎。天使没有见过活物,见到的都是一只只已经开膛破肚,用竹签撑起来放在外面晾的那种。天使曾小心翼翼的摸过,鳞甲粗粗的。蛤蚧好象是抗风湿的良药。不知道这个缺点有没有导致它的灭绝。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哈,真有比我还懒的

      糌粑,我在饭馆吃的做得很细致,味道不坏。后来,在哲蚌寺门前看见一些藏民坐在那里吃自己带的糌粑,就厚着脸皮跟人家扎西德勒一番要了一块,嚼了几下就觉得困难,很费了点劲才吞了下去。

    • 家园 非常喜欢这样风土人情的文章

      藏边獐子是常见猎物,我有一个川西的同学,寒假回来带给我一条獐子腿,见了十分新奇,但是实在不知道这种野味如何吃法。最后炖了来吃,味道却也不太好,有土腥味,同学说这是因为野味没有如同家畜一样宰杀时放血的缘故。

    • 家园 给天使配一张图,我存的1980年的一期NG封面

      看着怪有趣的,我手头这本80年2月的国家地理杂志的头条文章是西藏,有当时布达拉的照片,布达拉广场那时候是杂草丛生,居然还有那么多人在那里洗东西。文章一直没耐心看,不知道在讲些什么。杂志里还附有一张当时的全国地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关于西藏的高原反应

      当然天使本来就住天上,想来问题不大。

      俺没去过西藏,听人说西藏是老提到高原反应

      • 家园 不同的人不一样,我就没有

        一般据说胖子比较容易有反应。我是瘦子,所以没有?好象不太可信。。。

        我觉得高原反应一方面跟身体素质有关,另一方面跟心理素质有关,有的时候这种反应纯粹是种心理反应。听来的一个故事,说是有导游带团的去拉萨,去了,就请大家把海拔表摘了,因为有的人常常看,一看是3000多,觉得没事,一看已经4000多了,就咣叽一下自己主动倒下了。。。。:)

        我一共去了两次,加起来前后四个月,没有过高原反应,最高的地方到过海拔6250。觉得比较走不动的地方一个是界山大阪,一个是岗仁波钦的卓马拉山口。但好象还没有什么身体上的不舒适。我的同伴们都没有问题。

        但2002年我一个朋友的先生在四川稻城突然逝去,就逝于高原猝死症。之前还和她一起喝茶来着。

        所以高原反应这事情,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别问我要怎么重视啊,我也不知道:)

      • 家园 是啊,高原反应还是有的

        小孩子适应能力强些,感受轻些。

        我记得生病的时候用过氧气袋的,其他就没有什么了。

        刚到西藏的时候,一下飞机就吐,不知道是不是高原反应。

    • 家园 献花,敢情天使在西藏没呆几天呀!
    • 家园 终于看到下文了。献花献花。

      再接再厉。

    • 家园 再写一篇《第二次醉酒》吧,好奇亚
    • 家园 隔的时间是够长的,这个记录一时半会还真不容易打破

      还有一个特点,您这篇文章里表情特丰富,琢磨了半天...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