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闲谈“民主”与“共和”两词的翻译问题【原创】 -- 神州遗少

共:💬33 🌺3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爱杰呀爱杰,用句温相夸花老乔的话:你人才呀,你!

        但是要当真人才,还是要在龙门客栈才能体现出来。

        A. 君王的主人:就是他爸和他妈,如果想群众演员那样娶了媳妇忘了娘的,还要加上他老婆

        B. 君子的主人:就是小人,不是冤家不对头

        C. 你的主人:就是你自己,这是句废话!

      • 家园 【添乱】报告老师

        学生以为,君主中的君,与“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里面的君是一样的吧~~~~

        就是把主都管起来的意思,呵呵呵

    • 家园 关于现代中文中外来词抄日文

      中国接受西方文明翻译西方语言有一个过程,和日文更有一个互相借鉴的关系。

      最早象利马窦和中国人合作曾翻译过西方书籍,传教士也翻译过圣经,很多相关词已经在挺早的时候就有中文翻译。据日本人考证一些日文中对西方文字的翻译实际参考的也是更早时期汉语中的翻译。

      后来日本从自中国间接学习西方变成了直接学习西方,他们对西方文字的接触也就比中国快的多也广的多了。时候汉字在日本地位很高,所以明治学者翻译的时候都是去汉语里找字凑词,不象现在片假名一拼就完事。

      另一方面中国虽然慢,也还是在进行自己的翻译工作,比如严复。不过后来跳出个梁启超,影响力不小,加上找准了从青年入手的角度,大量翻译日文小说,其中自然就夹带进来了很多夹生日文翻译。据说梁自己不懂日文,所以看到日文中这些似曾相识的翻译反而让他觉得挺有道理。年轻人多从看翻译小说接触西方文化,自然而然对梁式译文比较容易接受。

      除了“事半功倍”等等,还有一个原因使得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语翻译倒向日文,就是严复之流老学者翻得太古太臭,比如天演,母财等等,信达雅大概都埃不找边。另一方面日本明治学者翻得还很尽心的。除了少数字因为汉字在日本的演化造成歧义,大多数在达意上还是不错的。再加上被译的事物很多是中国历史上根本没有的全新概念,那一份似是而非劲反而更容易传意。要不然为何如一代中国文学大家梁启超,王国维等等,都支持从日文转译。

      这个过程持续了大概三十年。从democracy的翻译,大概可以看到这一切发生的年代。在54运动前后democracy还没有定名,所以有德先生一说。同期还有其他翻译,比如毛泽东用过平民主义。可是后来就全面转向了“民主主义”。

    • 家园 试析“民主”与“共和”两词的翻译问题(4)

      四、“Res publica”在拉丁语中的涵义

      英语里的“republic”是拉丁语“res publica”的简称。按照拉丁文语法,名词“res”前置,形容词“publica”后置。“res”的意思是“事务、管理、统治、财产”,“publica”的意思是“公民的、公开的”。“res publica”合在一起,就是“公民的统治、公民的事务”的意思,跟古汉语里的“共和”含义完全相反。

      “公民的统治”!这不是和希腊文中的“Δημοκρτια”(demokratia)意思一样了吗?没错,“res publica” 就是“demokratia”的拉丁文对译,正因为如此,拉丁文中才根本不存在“demokratia”这样一个名词(见第二节结尾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希腊文中至今也根本不存在类似“republic”这样的一个名词,英语里的“republic”,在希腊语里就叫做“Δημοκρτια” (demokratia)。

      结论:对于希腊人和罗马人来说,“demokratia” (democracy)就是“res publica”( republic),两者之间的区别等于零!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所总结出的六种国家形态里, kingship(君主制)、aristocracy(贵族制)、tyranny(僭主制)、oligarchy(寡头制)、ochlocracy(暴民制)都不能算是republic。republic只能是,也必须是democracy。

      一个无比痛苦的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光是废黜了君主,铲除了贵族,就可以自称是“republic”的想法是极端错误的。僭主制、寡头制、暴民制都不是“republic”,只有当一个国家的所有政治权利都属于全体公民,而且既不允许少数人压迫多数人,也不允许多数人压迫少数人的时候,它才有资格被称为“republic”。一个不由“public”统治的“republic”,就如同是一个不由国王统治的王国。所有打着“republic”旗号的僭主制、寡头制、暴民制政府,都是披着羊皮的狼。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现代人习惯于把“democracy”理解为政治理想,把“republic”理解为政治体制。考虑到这个因素,这两个名词的合理中文译法只能有一种:

      “democracy”=民治

      “republic”= 民国

      五、“Democracy”与“republic”两词在现代汉语里的译法演变(待续)

    • 家园 古文里面的民主,恐怕是“众民之主”的意思吧

      一个带定语的词组而已。

      现代的民主,则是“民作主”,主谓构造...

      所谓民主、科学、共和、主义这些词的现代用法,还是日本人先弄出来的吧......

      • 家园 当然,这些全是日本人搞的东西

        不符合中文语法的垃圾!

        我在原文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吧:

        “民主”的含义:“民众的主人”,即国家和民族的最高统治者,说穿了便是商、周的“天王”、诸侯,以及后世的皇帝。

        蔡邕曰:“民主,天子也。”

        “民作主”这样的主谓构造词组根本不能用,因为中国人本来没有这个语法习惯。再说既然已经是有固定含义的词组了,就不应该再拿它去乱翻译。

    • 家园 哼,为什么没有人理我,看来题目起得不好啊,55……
    • 家园 【原创】试析“民主”与“共和”两词的翻译问题(3)

      三、“共和”在古汉语中的涵义

      公元前842年,暴君周厉王胡被首都镐京的市民驱逐出境,次年被西周人称为“共和元年”,是为“共和”一词的由来。关于“共和行政”,学术界历来有两种说法。传统的《史记》说法是: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而晋朝出土的《竹书纪年》和《鲁连子》均认为是厉王被逐,太子宣王尚幼,诸侯联合推举卫武公共伯和代理天子事,所以叫“共和行政”。现代学者多倾向于后者,连中学历史教科书都已经作了相应的改动。

      在使用“共和”翻译“republic”时,国人一般还都相信“召公、周公二相联合行政”的“共和”说法。按照这个理论,“共和”应当被理解为oligarchy(寡头制):由一些,特别是少数几个人或家族组成的小集团统治的政府(Government by a few,especially by a small faction of persons or families)。

      如果我们相信《竹书纪年》中“共伯和干王位”的说法,那么这个“共和”就是卫武公名号的简称,与国家政体毫无关系。按照柏拉图的六国体学说,由卫武公临时托管的周王国应该属于tyranny(僭主制)。请注意,僭主制与君主制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僭主取得权力的手段不合法(比如说不是通过世袭制度而获得政权)。君主不必施行仁政,而僭主也不必施行暴政。“tyrant”在希腊语中的本意就是一个高级贵族头衔,和“暴君”全无关系。只是由于历代的“tyrant”多数施行暴政,并被贵族和人民相继推翻,才把这个头衔的名声搞臭。

      把“republic”等同于寡头制或僭主制的译法,显然是对“republic”的亵渎。那么,“republic”的本质究竟又是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 家园 试析“民主”与“共和”两词的翻译问题(2)

      二、“Demokratia”在古希腊语中的涵义

      近现代西方人所说的“Democracy”,一开始来自古希腊文中的“Δημοκρτια” ,拉丁拼音的对应写法为“Demokratia”,但在希腊语中其实应该被念作“Thmokratia”(西莫克拉提亚),晚清和民国学者多沿用其英语发音,将其音译为“德谟克拉西”。“Demo”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民众”,“kratia”则来自“κρατοσ”(kratos,国家、权力、统治),合起来就是“民众的国家、民众的统治”之意,其汉语翻译理当是“民治”而不是“民主”。

      “Demokratia”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前5世纪初古希腊哲学家Aishylos(不清楚他的汉语译名如何,权且念作“艾师罗斯”吧)的名著《Iketides》,后来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之为三种国家形态(与君主制和贵族制并列)之一,其特点是:公民权力上的平等性、言论上的自由性、义务上的普遍性。公元前4世纪,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总结出了六种国家形态:1、kingship(君主制);2、aristocracy(贵族制);3、tyranny(僭主制);4、oligarchy(寡头制);5、ochlocracy(暴民制);6、Democracy。由于老师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以投票方式处死的原因,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Democracy均无好印象,认为它极易发展为多数人压迫少数人的暴民制,或是被部分有权势的公民架空为寡头制,或是直接被颠覆为僭主制,总之还不如君主制和贵族制。

      自公元前683年推翻君主制以后,雅典的Democracy就开始不断发展,至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而蔚为大观,公元前443年伯里克利上台后臻于极盛,并流行于周边的希腊城邦中。但雅典的Democracy仅针对于本国自由民,外国人和奴隶均是其压迫的对象,确实近似于“暴民制”。梭伦与伯里克利等人富可敌国,很容易就能为自己的提案争取到多数投票,因此也常被认为有“寡头”之嫌。

      颇为值得注意的是, Democracy后来在雅典逐渐演变成了一位神祗。公元前4世纪初,Demokratia已经被刻成雕像,置于雅典的演说家广场内。其形象是一位女子,常被雕成给象征民众的Demos老人戴上象征权利与荣耀的桂冠的样子。自公元前332年起,Demokratia以神祗的身份与雅典娜并祀,还拥有专门的祭司,希腊被罗马吞并后,她的这一地位也未改变。从公元4世纪开始,基督教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宗教,Demokratia女神因而被基督徒们以“偶像崇拜”的罪名广泛砸毁,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若在当时恐也在劫难逃。

      Demokratia(右)与Demos(左)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古希腊文明的历史地位最终为罗马文明所取代,奇怪的是,拉丁文中根本不存在“Demokratia”这样一个名字,就连拼写与之类似的名字都没有。莫非古罗马人对于“民众的国家、民众的统治”没有认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其中原委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