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观点转变】近期看空,但不悲观 -- 天涯路

共:💬3 🌺1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观点转变】近期看空,但不悲观

    一年多的行情对我最大的教育的就是A股的确是流动性的晴雨表而非经济的晴雨表。其实自己很早之前就意识到流动性开始收紧了,但是始终坚持认为今年的行情可以从流动性推动型转变为盈利推动型,结果事实证明我错了。在强大的流动性收紧的预期下,盈利增长对A股来说什么都不是,尤其是对大盘蓝筹。第二个教育就是说A股市政策市一点不假。今年的证监会主要政治任务是支持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为了完成任务证监会默许对中小盘题材股的疯狂炒作,而对大盘股的刻意打压熟视无睹。现在该轮到主板农行上市了,如果这是个急迫的政治任务的话,那么我相信证监会一定有办法把中小盘泡沫打下去,至少暂时性的把大盘蓝筹托一托直到主板上市任务完成。三是A股的退市制度一天不改革,价值投资就永远是传说。

    大盘蓝筹近期没什么行情,28转换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原因一是之前说的流动性收紧。虽然现在还是流动性泛滥,但只要紧缩的预期在主力资金就不会炒大蓝筹,只会把小盘题材股继续炒上天。二是现在没人倡导价值投资,证监会虽然提示过几次风险,但基本都是在做样子,为了完成中小盘和创业板公司的上市任务,对中小盘炒作实际上是纵容的态度,否则怎么解释海普瑞这种怪胎呢。

    银行股可能有个短暂的行情。主要原因是农行想7月份上市。如果大盘一直这个熊样,那农行上市是不用想了。所以为了完成这个政治任务。管理层可能出来托一托银行股。如果农行一定要年内上市的话,那么现在银行股没什么风险,如果不是的话,那银行股可能还要跌。

    在流动性完成收紧之前,全盘普涨突破3478的可能性为零。现在可能的情况是28转化,也就是小盘股跌,资金流向大盘。这需要两个前提。一房价全面下跌。房价不跌,大盘难涨。二是管理层开始整治题材股泡沫,倡导蓝筹投资。杀手锏是创业板退出制度正式实施,然后开始放风改革主板的退市制度。

    近期行情关键是农行到底什么时候上市以及未来一段时间主板和深市哪个上市任务是主要的,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继续炒小盘题材股还是大盘蓝筹。

    中期行情的关键一是流动性紧缩什么时候结束。二是房地产调控什么时候能完成。这两个不搞定,就不可能有大行情。

    长期依然看多。虽然暂时看空,但是并不悲观。主要是因为大盘继续暴跌的可能性同样不大。基本面、流动性、外部环境、管理层都不支持A股继续暴跌,而且这次局部熊市时间长不了,长期看A股还是个大牛市。具体就不展开了。

    • 家园 说得不错

      再一个就是看看美元指数何时见顶 从中国又大毛笔增持美国国债来看,美国的目的圆满达成了,下一步就是再步入下跌,套死你 买啥套啥

    • 家园 开始吹风了

      证监会酝酿重组新规 借壳ST或将严审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证监会或将对暂停上市的ST(特别处理)类上市公司恢复上市资格进行严审,退市后重新上市甚至有可能采用等同于A股IPO的标准。

        ST公司一直是A股市场上的“臭豆腐”,越臭越香。中国证监会一直对这些“坏孩子”教育着、批评着,但始终不敢动真刀真枪,这回是打算来真的吗?

        暂停上市的A股ST公司重新上市将会受到证监会严审。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此消息已经在证券公司的投行里蔓延,最着急的莫过于那些已经暂停上市的ST公司。

        风声紧 借壳忙

        一家资产超过数十亿元的南方企业董秘何胜利(化名)最近一直在“跑会”(与中国证监会沟通),他希望能在近期内争取促成他们和本地另一家暂停上市ST公司的重组方案通过。他也听说关于证监会正在研讨,对暂停上市的ST类公司恢复重新上市资格进行严审的消息,这让他不得不抓紧时间。

        何胜利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企业与借壳ST公司经营的并非属于同一类经营业务企业,而证监会将对暂停上市的ST公司恢复上市资格进行严审,即退市后重新上市可能采用等同于A股IPO的标准,因此他希望能在此之前将此重组顺利通过。

        最近像何胜利一样等待证监会能将重组方案批准过关的ST公司不在少数。如2009年暂停上市的ST北生,其与浙江郡原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组方案,现在也正在中国证监会的案头等待审批。

        在借壳重组大潮中扮演中间人角色的投行,也感受到了业内的这种紧张氛围。

        一位长期从事借壳重组业务的投行人士告诉记者,早在2009年底关于借壳ST公司将严审的消息就在业内传开,而他听到的版本是证监会正在研讨新的ST公司退市政策,ST类退市的公司重组上市一定要同行业,否则手续等同重新上市。为此,他手中的很多ST公司借壳重组项目也在加紧进行。

        “我们不会这么倒霉吧!”当ST三联的董秘沈睿听到暂停上市后重新上市将会严审的消息,她无奈的发出上述惊叹。2010年4月8日,ST三联发布公告,因历史案件和集团会计问题,2009年业绩将出现亏损,4月30日,ST三联正式停牌暂停上市。

        尽管国美集团极力想挽救ST三联暂停上市的命运,将ST三联的主营业务从亏损变成了盈利,但由于会计计提账务问题,ST三联最终难免暂停上市的命运。

        记者就ST公司借壳重组恢复上市从严一事咨询中国证监会的有关部门时,不过,在截至发稿前,该部门并没有给予记者明确的答复。但是,这条消息依然让不管是已经暂停上市还是面临退市的ST公司都感到紧张。

        对于这个消息,颐合财经公司的王吉周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中国证监会应该是鼓励做借壳重组而不是打压这种行为,据他了解,在今年下半年中国证监会将会出台一个针对ST公司并购重组的系统性规定,但这个规定出台的方向应该是鼓励ST类上市公司继续进行借壳重组,而非打击这种行为。

        壳市场行情变化

        风水轮流转,2010年的ST公司壳市场已经有了新的变化。

        对于多年从事借壳重组的方恒来说,他笑称自己是专业撮合“借壳婚姻”人士,多年来他一直在各类ST公司与借壳企业之间摸爬滚打,对于近些年来ST壳市场的变化他颇有感触。

        “近三年来壳市场行情最好的是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也都还不错,最差的就是今年了。”方恒告诉记者,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IPO市场被暂停,因此当年的借壳市场十分火热。而2007年和2009年的ST公司,更有所谓“皇上的闺女不愁嫁”的感觉,其中尤以股本小,债务少的ST公司追求者众多。

        “在2007年,一般的企业想要同ST公司谈借壳重组,没有3亿~5亿元的资金,那提都别提重组的事。”方恒告诉记者。2007年的IPO市场,等待IPO上市的企业依然庞大,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是稀有资源,而当年的房价上涨,地产市场火爆,在当年的ST重组市场里,急需融资的房产企业是参与重组的主力大军。

        而手中持有壳资源的ST公司,虽然年年亏损却依然“手中有壳,心中不慌”。“ST公司大都坐在家里等着买主来上门谈判,但基本上一个借壳重组项目要谈下来,那是要经历非常艰难的谈判过程。”一位投行人士表示,这其中主要与ST公司大都要价不菲有关。“重组双方都在博弈,这是一场心理战,哪怕谈判到了最后,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双方很容易就会不欢而散。”

        严控重组过程是关键

        在各大证券投行人士中流传有一句笑谈:“3月一IPO,3年一重组”,意思是撮合一个“改嫁”的借壳重组项目可能需要3年才能拿下来,但运作一个IPO的上市项目相对而言则要快得多。

        然而,2009年A股IPO市场的开闸,以及当年10月创业板的推出,让参与借壳重组的企业大军发生了变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纷纷转向IPO市场。因此参与借壳上市的大军变成了几乎清一色的房产公司。在2009年变身为地产股的ST公司不下于30家,如隆鑫地产重组ST得亨(9.23,0.00,0.00%),海航置业重组ST筑信(6.80,-0.02,-0.29%),凤凰置业重组的ST耀华,浙商集团重组SST亚华(8.45,-0.08,-0.94%),中住地产借壳ST重实(10.85,0.34,3.24%),天津松江集团重组ST天香,中弘地产重组*ST科苑(10.62,-0.46,-4.15%),ST潜药(11.39,0.15,1.33%)重组成为中珠控股等。

        “科技、生物、医药等有技术含量概念的企业都去创业板了,当时来找我们谈借壳重组绝大部分是各种房地产公司,这与当年房产市场的火爆,而房地产企业参与IPO进行上市的难度比较大密切相关。”方恒表示。

        到了2010年,中国证监会突然加设的一道房地产企业关卡让ST公司的壳市场则变得萧条了许多。2月,有消息称,证监会将限制房地产企业借壳,严格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的审核标准,并将进一步提高借壳上市的房产企业资产实力和合规性门槛。

        之后,各种矿产企业又成了2010年参与借壳上市的另一支生力军,在2010年,继*ST威达(11.42,0.54,4.96%)、ST 金瑞与矿业“攀亲”之后,与矿业传重组绯闻的还有:ST零七与金泰矿业,ST雄震与银鑫矿业(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银鑫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但目前矿业公司的借壳重组也面临了一些现实的难题。“主要是矿产企业大都面临资产估值的难题,在滨地钾肥重组乌龙事件之后,证监会对矿业的资产评估方面审查也较严,而国资委目前也加强了对矿产的监管,但矿业企业大多还是愿意借壳上市,因为矿产企业更难通过IPO上市。”上述投行人士表示。对于今后的ST借壳市场,无论是投行人士还是ST公司,都认为通过重组来挽救ST公司是条可行的途径。“中国证监会应该会从股民的角度去考虑,不可能让股民血本无归的。”沈睿表示,“证监会可以在重组方案各方面审核从严,但是不可能把重组这条路堵死。如果有的行业处于衰退状态,那么将好的行业和资产注入进去重组就是可行的。因此关键是把控好ST公司的重组过程,严审重组才是关键。”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