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上德与下德(一) -- 魂与梦

共:💬1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上德与下德(一)

    上德和下德(一)

    老子的《道德经》分为《道经》(上篇,共三十七章。)和《德经》(下篇,共五十四章。)。对老子而言,“道 ”和“德”是分开的两个概念,不像现代那样混作一谈,变成了一个词。他的“道”,指的是宇宙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见我写的《老子的“道”》)。或者说得“玄”一些,“道”指的是一个生育天地、运行日月、滋长万物的“本体”,按易学的言语说,是“体”;而生育天地、运行日月、滋长万物都是它的“用”。“体”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而“用”是可以感觉到、认识到的,“体”通过“用”而表现,人类也只能通过这种表现(用)来认识“道”。至于“德”,实际是“道”在人类社会中的反映和表现。说得更清楚些,“德”是按照“道”这个本体的规律,在人类社会中所应该具有的观念和准则。这样理解“道 ”和“德”,我想基本符合老子的原意。因此,在老子看来,“德”是“道”的一部份,先道而后有德。这也是他先写“道”经,后写“德”经的一个理由。

    老子在《德经》的第一篇(总的第三十八篇)中,就说了“上德和下德”。先将原文引述如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 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一大段话,是典型的老子语法。对现代人而言,不熟悉他的语法,理解难免有些难处。其实这一段并不太难解,关键是要理解他的含意,而不要被一些“不德”、“不失德”、“无为”、“为之”、“无以为”“有以为”所迷惑,以至堕入五里雾中。

    先说“上德”和“下德”。我们可以大概地理解为:上德是最高的、最好的德行,下德就是比上德差、次一级的德行(当然还是好的德行)。

    这一段话的前两句的意思是:“最好的德行是不想到(自己)在做好事,这样就能具备真正的德行;较差的德行是老想着在做好事(不失德),这样就不具有真正的德行了。”

    后面的几句可以这样解释:“最好的德行是自然而然(无为)的行事,是无心而为(无以为);较次的德行也是自然而然(无为)的行事,但却是老想着在做好事(有以为)。好的仁者是有目的(为之)地做好事,但做时并不执著(无以为);好的义者也是有目的(为之)的做好事,但做的时候是执著(有以为)的。至于专讲‘礼’的那些人,他要做好事却没人响应,于是就就举起手臂,强力执行。”

    所以老子接着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在老夫子的观念中,这几个词代表的意义和差别是非常明显的。“道”是宇宙的总规律,是不可违逆的“本体”;“德”是“道”在人间的反映,真明白了“道”,“德”便自然知晓;只有不明白“道”(失道)时,才需要专门来讲“德”。对万物的仁爱之心和对事物的坚持正义,都是德的具体要求,对“道”“德”而言,“仁”“义”是等而下之的。所以对不明白“道”和“德”的人,才需要专门用“仁”“义”来要求。这就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含义。

    至于“礼”,我们还是留在下一篇再专门分析吧。

    关键词(Tags): #老子#上德#下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