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推荐】从“第一”到“唯一” -- duanjian

共:💬7 🌺1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推荐】从“第一”到“唯一”

    老红军姚天成的博客正在连载《从“第一”到“唯一”——关于六十年代部队政治工作的一些回忆》,推荐大家读一读。现摘录几段有意思的细节:

    战争年代我们可以靠战争这样的“消毒剂”,去对各种不良倾向进行“消毒”,靠所谓的“枪一响就可以把怕死的变成不怕死的”的简单做法,去解决许多问题。但现在不行了,因为国家的“常见状态”是和平,战争是“非常见状态”,这样就使干部战士的少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锻炼机会。这也是部队建设遇到的难题之一。

    进入和平年代之后,情况则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部队的物质供给大大丰富,工作也相对稳定,特别是干部牺牲没有那么大了,国民党军队也不在干部战士眼前作对比了,特权问题也就显得突出起来。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50年代前期陆续实行的部队按级别区分的工资制度、军衔制、待遇制等,使我军的干部特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制度化了,造成的问题更多。比如说,那时部队就对规定,少将以上的军官,可以住独院(独楼)房,家里有专门照顾生活的公务员(也就是战争年代的勤务兵),有的还专门配有厨师等,使生活中的特权不仅影响到了干部本人,还影响到了家属,一些干部妻子理所当然地当起了“夫人”、“太太”,追求待遇,娇惯子女,影响确实不大好。

    解放以后,由于各种条件的改善,从吃吃喝喝、“拉拉扯扯”之类的事开始,有些同志开始把“搞关系”当作一种“本领”,一些同志在工作调动、个人待遇等问题上,有的就有“走门子”的现象,对部队风气影响不小。

    而进入和平时期以后,由于干部中的享乐思想,特权制度等影响,导致了官兵关系疏远;加之正规化等因素的负面影响,官兵平等、“三大民主”(指基层连队的政治、军事、经济民主)、深入基层等好作风,逐渐弱化;等等,都使官兵关系逐渐不如战争年代,越来越不如过去融洽,在个别严重的情况下,甚至还比较紧张。记得当时在某地就发生过退伍战士持枪到大军区大门行凶一事,当时震动了全军。

    60年代初,《解放军报》曾经刊登过一则图片消息,介绍某部“海防前哨两兄弟”张XX、张XX两兄弟“携手守海防”的“模范事迹”。但是,在不久后的调查中却发现,这兄弟二人其实是畏罪潜逃的阶级异己分子,直到地方来函揭发时才被发现。

    战争年代部队流动性很大,多数干部都没有固定的办公室,而建国以后部队稳定了,稍微有点地位的干部,都有了自己固定的办公室,于是特权就来了:虽然团级干部还没有单人办公室,但师以上就有了;军级、大军区,就更有带居室的办公室。又比如说乘车,以广州军区为例,师一级一般坐吉普车,军一级有卧车,又分为“华沙”、“伏尔加”,大军区又有“吉姆”(上均为苏式卧车的牌子),分得很清楚。记得好象是1960年,广东省军区进口了一批西德的“奔茨”,都配给了少将级干部,弄得很“显眼”。

    现在谈到彭德怀同志,都是作为一个有正义感、被迫害的光辉形象出现的,似乎当时就很被绝大多数人所同情。其实,真实情况并不完全如后人想象得那样。就我个人所知,当时部队很多领导干部中的主要倾向,对彭是“同感者多,同情者少”。

    外链出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