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雅言,官话,和其他,以此纪念75一周年 -- 一一一一一一一

共:💬72 🌺40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东北是个例外

      河流,北方,再大的河流,也叫河,比如黄河。而南方,再小的河水,也叫江,比如闽江。另外还有什么什么水,什么什么溪,如此等等。

      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

      • 家园 东北不是例外,而是因为

        太古东方夷越人的北上路线是从东南到东北。所以嘛,辽河浑河是河,而鸭绿江汉江就是江了。

        • 家园 这个说法就有问题了

          东夷最南只到淮河流域,仍属北方。越人则从来没有北上过。

          古代的河就是黄河,江就是长江。其它的河流一律称水。东北也不例外,浑河古称沈水,小辽水。辽河古称大辽水。黑龙江古称弱水、黑水。松花江古称速沫水。嫩江古称难水、那河、脑温江。东北地区河流由水改河、江,始于隋唐。

    • 家园 【原创】雅言,官话,和其他(二)

      雅言,官话,和其他(二)

      现在我们自己普遍的看法是,汉民族这个民族的名称,来自于汉朝。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倒不是说这个名称来源的合理性,而是指,一群人(偶们的祖先们),其实正是从汉朝开始,才开始自认为属于同一个人文群体的。

      其中的意涵就是,当(东)汉衰微后,三国分裂,但是大家想的,不管是诸葛亮北伐也好,司马晋南征也好,最后还是要一统。

      前面的秦不算么?算,也不算。因为秦始皇开始了郡县大一统,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但是,秦朝太短,短到秦始皇一死,各地就开始造反。打的旗帜,正是秦之前战国以及再之前春秋各国的旗帜。而项羽的西楚,不过是继承了霸王这个名义上的共主称谓而已。换句话说,是封土建国的封建复辟。春秋战国时期,或者夏商周时期,我们的华夏先民自认为同属于同一个人文群体吗?

      应该还没有。或者有人说,那不是有夷夏之分吗?是的。但是,夷夏,分的是文明与否。所以才会有夷夏互变,才会有中原华夏,北狄西戎东夷南越。这里,靠的是文明的远近程度。而不是简单的人文区分。中原文明,中原文化本身,就是个混杂同一,和而不同的综合体,融合体。自然,慢慢有了融合的核心边缘,融合的程度高低,融合的时间先后。但是,那个时候的这个夷与夏的区分意识是不绝对的。对中原人而言,秦就是西戎。楚就是南蛮。而对楚越来说,中原的九鼎是可以问候的,天下的霸主也是可以争一争的。

      但是,匈奴与汉的关系不是这种关系。

      因为,匈奴,从来不认为自己应该融合进南边汉朝的文化中去,也不认为自己应该是全天下的主人。相反,他们认为自己是夏的直属后裔,自己是正统的夏文化传承。他们攻打秦汉,只不过是为了抢钱强女人。秦也好,汉也好,也不把匈奴当作自己远方的堂兄表弟,相反,那是不文明的野蛮人,那是另外一群人,是来抢自己财产,抢自己女人的强盗。对中原的华夏人而言,天下,五服以外,那就不是天下,而是天外了。(现在的我们倒老是觉得天下,就是全天下。。。)

      中原人,就是以匈奴为参照,认识到自己定居农耕民族的身份。同样,匈奴,也同样以中原人为参照,强化了自己马背上的游牧人的身份。中原帝国和草原帝国的对峙,开始在东亚正式展开。

      中原的文化开始正式有意识地进行传承。太学系统开始建立,博士制度开始发端。经典文献开始汇集到官方保留。这一切,都发端于周朝流传下来的古文献,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学说典籍,更重要的是,是诗经和楚辞。最后的这两项,直接演化成为两汉魏晋的古诗和文赋两大韵文系统。

      汉朝时人们的说话有没有标准音?好像应该有吧?要不然,刘备三顾茅庐还要带翻译么?

      那么汉朝时人们的标准音是什么?杨雄不是写了方言么,里边说得很清楚啊,有蜀楚越杨各种方言的,相互间都听不懂的。但是并没有说哪里的口音是标准口音啊?

      还是那句话。首先,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全汉朝统一的标准音。还不要说远了,就是长安和洛阳对同一个字的发音就很可能不一样。

      但是更重要的,是没有必要有全汉朝的统一的标准音。因为,洛阳口音就算和长安口音有差别,但是这个差别也是有规律的差别。换句话说。用洛阳口音读起来押韵的文章,用长安口音读起来也应该押韵。他们的差别,不会影响到对韵文的押韵理解。

      也就是说,当年刘备和诸葛亮很有可能一开始先说,俺叫刘备。。。孔明一皱眉头,柳。。。备?玄德赶紧接口,俺叫刘备,文刀刘的刘,诺,就是这样写的刘。。。。几句寒暄的话一说完,双方就知道该如何理解对方的口音了。

      这和八路军士兵(以北方农民为主)听刘伯承训话(四川话,川东口音)一个样。

      当然,如果你一定要说,不对不对,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都说的是标准的洛阳话,俺就真的I服了you了。

      不过,尽管没有硬性规定的,可能连想都没有想到过要去做这样的规定的,必须普及的全民族共同发音标准,两汉四百多年里边,文化人,或者懂点文化的人的口音,相互间还是听得懂的,而且大致都和长安(西汉),洛阳(东汉)地方的口音为坐标原点,进行摆动。摆动的方向以用韵为标准,摆动的幅度以受文化的高低为尺度。注意,是指受文化的高低,而不是以距离长安(西汉),洛阳(东汉)的距离远近为尺度。

      这是至关重要的标准。因为,这里说的口音,是指读书人的口音,或者说是人读书时的口音。而不是平时夫妻父母兄弟间说话时的口音。换句话说,中文,在古时候,就是文白区分的。汉字,不光是拿来记录口语的文字(用殷商的甲骨文记录周人秦人的土话么?)。相反,它更是拿来规范口语的文字(知道不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说啊?告诉你哦,在哪本哪本书里边,是这么说的哦,记不住!打手板心!打手板心!)。

      而对不同地区的口语(方言)而言,所不同的是,理论上纪录他们所需要的汉字,与实际已有的书本典籍中的汉字之间的差异。至于读音么,你爱怎么读怎么读(玩笑话。。。应该是父母兄弟所教,所谓母语),但是,作为文化人,你至少要知道这个意思在书本里应该如何写,如何读吧。而这,就是今天南方各方言里都普遍存在的,对同一个字却有文白异读的音的由来。其实北方方言也有文白异读,连北京话里都有。所不同的只是文白异读的多少而已。

      相对而言,中原的口语用字与书本上的文章用字重合程度更高一些,南方越人楚人蜀人,北方高丽人匈奴人旁边的地方文白差异更大一些,如此而已。

      不过话又说过来,经过了西周的国人野人同居,再经过春秋你来我往的争霸,再经过战国秦汉之际的你打我杀的兼并统一,再经过西汉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大汉境内的书本用字用韵(在诗经和楚辞里边的差别看起来还是蛮大的),原本就应该差别不大了。差别大的,不过是口语的口音而已。而读书人间的的规范用字,规范(还达不到标准)用韵,相互间的交流是不会有问题的。毕竟都是华夏嘛。洛阳读书音和长安读书音有那么大的差别吗?江东读书音和西蜀读书音就没办法交流吗,当然不是。虽然不尽相同,但是翻译好像还是不怎么需要的。至少在三国演义里边,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真正意义上对翻译的渴求。

      但是,这一切,在五胡乱华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通宝推:上善若水,一无所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