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兄弟们,历史不只是严肃,也是很可爱地~ -- 碧血汗青

共:💬20 🌺1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兄弟们,历史不只是严肃,也是很可爱地~

    呵呵,最近在写的一个集子,写着写着,有些事情实在觉得太可乐,就贴上来给大家轻松轻松,里边还有些挺有趣的掌故习俗,说不定那位写小说什么的还可以有点用:P

    另:大路兄,我手上有点资料,是关于萨尔浒的,网络可以肯定没有,现实里大约也只能图书馆才能看见,我看你的那个文章,估计你没见过,所以应该可以给你填补些孔雀,但是实在打字太麻烦了,改天我或者扫描或者照片上来,也可以给大家看看:P

    三,崇祯的

    甲申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日,崇祯一大早去皇极殿接受朝臣们的元旦朝贺,可一个大臣也没来。

    去年仅有的两个准时赶到来朝贺臣子,被我揣测为比较老实的那位勋戚,今年也终于不来了。善于让崇祯解意的周延儒因为自作孽不可活已经被杀,大殿上就只有崇祯皇帝朱由检孤零零的一个人。

    按道理,应该是臣子们等皇上临朝才对。不过,就是这等,也不是可以乱等的,也有等的规矩。

    等皇上,大臣们是不能进宫等的,而要在东、西长安门(原在长安街上东、西面)的门外等。

    大臣们不知道皇上什么时候就会上朝,但只要午门上的钟一响完,东、西两门就关上进不来了,所以臣子们大多得天不亮就从家里出来,先在门外侯着,等着击鼓开门。庙堂上的称呼谓之“廷臣待漏”,意思是怕皇上比臣子们先到,所以臣子们先到门前看着沙漏等着,故而谓之“待漏”。这另外还有个别称呢,就叫做“坐门”。万一皇上有天由于什么事情给耽搁了,鼓就响得晚,在那一直站着人也是吃不消,尤其那些年纪大的臣子或是腿脚不好的人,就会先坐在由府里仆人带来的小马扎上歇着,等着开门,所以大臣们私下把这叫“坐门”。坐门的辛苦之处在于,不管天冷天热,刮风下雨飘雪扬砂,什么时候都得在那等着。

    在皇城午门正中的门楼两边,分别有两座阙亭,里边各有钟鼓一座。这钟鼓的鸣法也是很有讲究的,错乱不得:天子祭祀坛庙,或要出行午门,只鸣钟;祭祀太庙,只击鼓;升殿行大典或紧急事情,则钟鼓俱鸣。

    平时早上只要鼓一响,长安门就开了,然后文武大臣进殿站好朝班,之后鸣钟,两门闭。这个过程,叫“鼓严肃班,肃班鸣钟”。

    等钟声一歇,天子鸾驾就升殿了,接着是打响“静鞭”。静鞭一旦响后,两边站着的的文、武大臣就必须保持“有容无意,有意无声”的仪态,然后朝贺或者开始讨论朝政,也就是说,大家已经打卡完毕,开始正式上班办公干活了。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只要鼓声响,就说明皇上起来了,而鸣钟则意味着皇上临朝。

    于是那日崇祯令再开门,再鸣鼓钟,并且说“钟不歇,门永不闭”,一定要把大臣们给召来。

    结果又是“久无至者”。

    这下可把崇祯给气着了。可他见不着人又无可奈何,于是一气之下,决定自己先去拜谒太庙,然后再回来接受朝贺。可这个仪式原本是在朝贺之后的,因此皇上出行要用的一百多匹马和鸾驾依仗均未准备妥当,结果太监和侍卫们把朝臣预先准备在长安门外下班回家用的马给牵来了,打算先将就用着。

    不过司礼官却又担心这些马会认人,万一惊了崇祯,又或者咬了踢了什么的,那可是要杀他头的。于是死活不给用,最后崇祯只好又决定先受朝再去太庙。

    这么来回来去的一折腾,消息早已传了开去,终于大臣们开始急急赶来。

    那时节,武官们大多住东城,但站朝班却在西面,而文官大多住西城,站朝班是在东面。这会儿殿门大开,崇祯又在殿上正对着大门坐着,从大殿到殿外广场上的情景可谓一览无余纤毫毕现。而这些大臣们是分别从东西两面入来的,走路多是沿边走,不然穿过一个天安门走到对面去也确实远了点。可是这次等他们来到大殿的两侧,才发现还需要走到对面去才能站朝班,可他们现在是谁都没这个胆子从崇祯的面前大摇大摆地穿过走到对面去站班的。

    这崇祯皇上现在可是窝了一肚子火的,万一不小心惹着了他,那会触霉头倒大霉的。

    于是这一天的景象蔚为壮观,只见那些文官们一个个纷纷从台阶下“龟行而过于东班”,而武官们则匍匐前进到西班,犹如前线阵地上的士兵,贴地避开崇祯的视线爬到自己应该站的方位后,再站起身来上殿去站朝班。

    就这样,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靠着大明朝这无数天朝上国的文武官员在地上爬来爬去,才算把人员给齐整了,勉强行完了元旦给大明天子朝贺的盛大典礼(1)。

    这次失朝颇为怪异。大臣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来,而且连续鸣钟也不见一人至,此为一怪。不知道是他们隔夜吃喝腐败太过,还是全然不把朝贺当回事情,又或者人人以为别人总会去,缺自己一个也不打紧,总之,一个都不到有点全无道理。就记载看,崇祯十六、十七年的这两次失朝,似乎是中国历史上在平安时期仅有的两次,可称得上史无前例。

    但崇祯如此脾气,居然事后没有惩处任何人,也是一怪。

    不过崇祯没拿这个乱朝纲失体面的事情做文章出气,多少还是有因可循的。此前各地坏消息不断,譬如西安陷落等等,我觉得他也许压根就没心思和大臣们在这样鸡毛蒜皮的事情上较劲,而更大可能的是,他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和大臣们翻脸,因为他马上就将有求于他们。

    说求也许有点不妥当。确切的说,崇祯是想让大臣们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元宝推荐:香山居士,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