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军事科普】17。土共炮兵侦察指挥 -- szbd

共:💬91 🌺76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军事科普】17。土共炮兵侦察指挥

    提醒:点左键看大图

    炮兵作战的目的是让炮弹击中远方的目标,所以需要有一套复杂的指挥体系。包括搜索

    和确认目标,下定攻击决心,计算出目标到阵地的相对位置,进而计算出火炮射击诸元

    ,通知阵地,各炮计算出本炮射击诸元,然后攻击。炮兵指挥具体包括指挥,侦察,测

    地,通讯,计算等专业。炮兵连就有这所有的专业。营,团,旅,师都有更强大的这些

    专业力量。土共目前的步兵和装甲旅下辖没有管理机关的炮兵团,而其他兵种都是营,

    就是因为炮兵要有一个单独的指挥机构。

    炮兵指挥主要依赖人员的素质,尤其是土共广泛使用电子技术之前。比如计算兵只有计

    算盘,计算尺,数学用表和笔纸。过去土共炮兵指挥专业人员的培养主要由炮兵团教导

    队负责,被培训的也就是普通征兵招来的里面挑素质比较好的。侦察兵要有比一般步兵

    更好的军事素质,还要能使用侦察仪器,掌握观察目标,记录敌我动向的能力,和一定

    的计算能力等。计算兵就是学数学了。通讯兵要掌握器材的使用维护,也要有比普通步

    兵更好的军事素质,因为要查线,看守设备等。各级指挥人员包括炮班班长也都要具备

    很好的计算能力及各方面相关的专业技能。

    土共炮兵作战主要单位是炮群,为营以上单位,一般是团,也可以更多。一般连是最小

    作战单位,可以配属给步兵单位,连就有独立指挥手下6门炮的能力。必要时也可以以

    更小的单位配属步兵,或进行骚扰作战等。炮群是个独立作战的单位,除打击步兵或上

    级要求的目标外,可以在很大程度内自主决定部署和攻击的目标。

    炮兵指挥有很多的战术,简单说一下最基本的。炮兵作战分指挥和阵地两部分部署,土

    共的规定是炮兵部(分)队正职带指挥部门在前,副职在后指挥阵地。如营独立作战,

    营长在前,副营长在后。团组成炮群,团长在前,后面就不一定了,因为各营一般分开

    部署,可能各营营长在后。总之独立作战的单位正职指挥员一定在前,下级的指挥员除

    在阵地指挥的,也很可能带一些指挥专业人员前出侦察等。

    最基本的情况是在前线附近建立指挥机构,包括指挥,计算,通讯,侦察各部门。侦察

    有两个观察所,主观和侧观,相距几百米,选贴近前线视野好的地方。指挥所在主观附

    近,计算所也在附近,都分开一定距离避免被炮击时一起损失。通讯有两部分,一是阵

    地到指挥所,二是指挥观察计算各所之间。对越作战包括两山轮战时通讯以有线为主,

    两条线,分主备用,在需要的地方设立通讯站,有人值守。无线只在必要时使用。计算

    也分两组,同一个目标两组都算,一致了才算数,否则就重算。测地是侦察指挥人员必

    须掌握的,高级单位也有专门人员,主要是测量标志点的坐标海拔等,修正地图,以及

    各部门相对位置和在地图坐标系中的位置。

    当时侦察的基本原理很简单。主观测观选定位置后,设为AB两点。在附近找一标志物O

    ,在主观附近立一个标志C,通常就是标志杆。用卷尺量出标志杆到主观的距离AC,再

    由主测观分别用方向盘侧角CAB和角CBA。

    方向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就是一个基座上有刻度的望远镜。望远镜内分划对准一处,再转向对准另一处,读刻度

    差就知道两处到方向盘所在位置的夹角。

    这样已知两个角和一条边,确定一个三角形,就能算出主测观之间的距离。再用方向盘

    看标志物O,测角OAB和角OBA,加上AB,又确定一个三角形,就确定了主测观与标志物

    的相对位置,对照标志物在地图上的位置,就得出主测观在地图上的位置。

    发现目标X后,还是用方向盘测角XAB和角XBA,就能算出目标与主侧观相对位置,通知

    指挥所。由计算所计算出阵地到目标的相对位置,考虑气温,湿度,气压,海拔,地球

    自转等等,算出射击诸元。指挥员下命令后,通讯兵将诸元通知阵地,由阵地解算为基

    准炮射击诸元。

    以上的过程各个环节的误差会累积,所以一般进行试射,由基准炮发射一发,也可以用

    接近的两个诸元试射二发,或者设立两门基准炮同时发射。基准炮一般是火炮和人员状

    况最好的炮班。侦察兵看到试射落点,通报偏差,这时候一般就用简易测距的方法,不

    算三角了。然后计算兵再计算修正,指挥员下达命令,各炮班长根据早测好的本炮与基

    准炮射击的修正量,考虑本炮技术状态(各炮都有微小的差别),当前基准炮射击诸元

    等,决定本炮射击诸元。这时可以齐射一次再进行修正,然后进行效力射,或者直接效

    力射。效力射就是阵地各炮以最大射速连续发射若干发。

    关于试射修正可以看这篇文章,这个博克有不少有意思的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e0b700100bbiz.html

    以上过程可以看出来,主观测观和阵地的位置能不动最好不动,而且观察所越多,观察

    时间越长,炮击的反应速度和精度越高。所以炮兵作战很重要的是压制住对方炮兵,争

    夺主动权。一个大单位一般设立多组观察所,以及相应的通讯部门,往往由下辖各级指

    挥员带队。观察所不断测量对方地域各个标志点,以及观察敌我动向,包括微小的变化

    ,及时通报。对于已经观察测量好的位置,计算就可以简化,也可以作为参照辅助对附

    近目标的计算。

    阵地上也有指挥部门,一般每连一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在炸黄河的冰,就使用普通的无线电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两山轮战中我军的炮兵阵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军火炮射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炮弹飞行中弹尾产生负压区,在潮湿气候下水蒸气凝结显出炮弹尾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炮兵的后勤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年的炮兵指挥器材,这大概是连用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80年代的通讯兵。两山轮战后期已经有部队穿迷彩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两山轮战中的无线通讯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炮兵观察目标主要用炮队镜,两个物镜镜筒可以绕铰链轴转动,在0°~180°范围内任

    意张开;和观察镜,就是高倍望远镜。

    炮队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炮队镜也有测距功能,把物镜镜筒摆成水平,调节一个旋钮使像重合,读旋钮上的读数

    。不过测距距离不长。二战时期的舰炮和高炮指挥仪也都是这个原理。

    观察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边境海防哨所也用观察镜,另外一种。小金在朝鲜视察的宣传照里面出现的观察镜,就

    是土共边防哨所用的这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两山轮战中的侦察兵使用炮队镜,应为63式8倍炮队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63式16倍炮队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炮观内的侦察兵使用观察镜。当时使用了很多海军舰艇用的40倍观察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波纹钢掩体,还有台收录机。

    从外面看炮观,有观察镜和炮队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前线开设观察所相当危险,经常需要步兵配合。很多合成部队(军师团)的侦察分队

    执行掩护炮兵开设观察所以及掩护炮兵侦查兵进行敌后侦察的任务。炮兵侦察兵也牺牲

    了一些,军委还专门有“炮兵侦察英雄”这个荣誉称号授予立大功的人员。网上有一篇

    当时参战的炮兵侦察兵回忆“永远的十八岁”,非常详细。

    侦察兵在照片上标注的步兵阵地和标志物,也不知道标的是越南的还是自己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战争中后期前线已经建起大量永久工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工事中自然也有观察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时土共也进口了一些激光测距仪和微光夜视仪配属给炮兵,没有找到当时的照片。后

    来土共自己也能生产。

    激光测距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微光夜视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现在前面那些光学器材仍然在使用,也有些新的型号。但是应该不是侦察的主要工具了,用于对士兵进行训练和战时的备用手段。

    方向盘和炮队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训练使用方向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山寨风味的数码观察镜,带测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新的观察镜,看来还算新装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搬上直升机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网上查到两山轮战中国共阵亡939人,负伤3884人,统计击毙越军11700人,击伤21144

    人,俘获越军61人。越军的伤亡为不完全统计。双方的伤亡大部分都是炮兵造成的。

    两山轮战留下了很多照片,有激战的,安静的,摆拍的,抓拍的,牺牲负伤的,胜利欢

    呼的,阵地上下棋包饺子,猫耳洞里擦枪写字,等等等等。

    我在这里挑一张有点特殊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战士胸前挂着一枚作为光荣弹的82-2式手榴弹,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看上去瘦弱内向

    的孩子是一名随时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士。两山轮战共几十万人参战,他们中的绝

    大多数18,9岁,既没有负伤,也没有立功,在前线为国而战数月至一年上下,然后随

    本部队回原驻地继续服役,期满退伍回乡。

    总的来说我方炮兵占有绝对优势,但很多伤亡由于越军的冷炮造成,没有能够及时压制

    。加上80年代初土共与西方进行军事交流,看到了西方从70年代开始发展的依托电子技

    术的炮兵指挥体系,决定大力提高炮兵的火力反应速度和侦查指挥能力。首先在80年代

    练快反,就是缩短从确认目标到开火的时间。主要就是利用电子技术提高计算的速度和

    通讯水平,建立了自己的炮兵指挥系统。1990年进行了一番演习和验证,官泄回顾说“

    使我军地面炮兵的火力反应速度由1979年的5~6分钟,缩短到1分钟以内,实现了历史

    性的突破”,“1990年6月,刘华清、迟浩田等军委和总部首长及北京军区、海军、空

    军、国防火学等大单位的领导,专程到华北某炮兵靶场,参观了地面炮兵营连、群(团)

    和高炮群(团)三套指挥系统的汇报表演和实弹射击,给予了高度评价。实弹射击共射

    炮弹246发,平均火力反应时间为35秒,命中率达100%,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炮兵的差距

    。”

    现在就是建设数字化炮兵,主要在自行火炮部队。包括使用数字地图,精确导航,计算

    机火控,自动操炮,半自动/自动装弹,数字化侦察通讯设备等。

    比较简单的改进就是使用计算机,80年代土共进口了一批夏普的单片机配给炮兵,然后

    自己开发了一些炮兵用的计算设备。

    阵地用的计算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炮班班长的火炮终端,还不止一种。这种玩艺各国现代炮兵都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侦查有侦查车,无人机,侦校雷达,搜索雷达等。

    这种侦察桅杆各兵种都用,用于搜索目标,有卡车底盘的有装甲底盘的。估计牵引火炮

    单位就用卡车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种是比较标准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炮兵侦察车,这估计是自行火炮单位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侦察车顶部特写,包括激光测距,光学,红外,土共叫“三光侦察系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侦察车内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讯都靠有线那肯定是快不起来了。自行火炮部队都使用装甲兵那一类无线通讯手段。

    此外也有微波卫星等。世界陆军从来都是最好的通讯手段给炮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有炮兵侦校雷达。按网上的说法,两山轮战时土共进口了2台英国辛柏林炮兵定位雷

    达和2台瑞典的百灵鸟雷达。一台辛柏林配属在前线,被越军特工炸毁,后来又拉上去

    一台。具体多少台不知道,反正辛柏林确实是进口了,后来也仿制装备了。这类雷达通

    过测量炮弹飞行的轨迹和速度确定对方火炮位置以及校准本方火炮射击。

    辛柏林雷达英国定位为反迫击炮雷达,测量压制火炮恐怕精度不太高。该雷达还是半自动体制,搜索到目标后提示操作员,由操作员决定跟踪,解算出的数据输出后还要再另外经过一个计算环节才能变成图上坐标。

    辛柏林雷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仿制的辛柏林雷达,那门59-1上还多了个东西。土共各炮兵部队搞过不少电子改造老炮

    的东西,不过没见推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更为重要的是进口了美帝80年代新锐的AN/TPQ-37炮兵侦校雷达,可以看这篇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e0b700100boum.html

    美帝这一系列雷达采用相控阵体制,一直服役到现在,新改型刚刚推出不久。它的仿制

    型号是土共炮兵侦校雷达的主力,而且还提供出口。

    土共的型号叫704雷达,也发展了改进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土共自己装备的704雷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此外炮弹飞行中受气象条件影响很大,因此炮兵单位中也有气象雷达。

    这是比较新的一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外无人机现在也是土共炮兵的标准装备。

    这种是各兵种都装备的侦察无人机,大概这就叫联合训练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炮兵专用的无人机和发射车。这个无人机是西北工业大学开发的,具备一个观察所的功

    能,可以侦察校射。另外还有个电子战的型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09年阅兵出场,看来土共还挺满意。实际上该无人机90年代初就装备了,99年阅兵并没有出场。现在机上携带的设备应该已经更新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采用火箭发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降落伞回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无人机似乎还没有提供外贸。

    土共有些较新的火炮型号没有装备,只有外贸。出口提供侦查指挥气象修理等全系统,

    下一期介绍那些型号时再一起介绍。

    关键词(Tags): #射击诸元(嘉英)#炮兵指挥(嘉英)#炮兵侦察(嘉英)#主观(嘉英)#侧观(嘉英)通宝推:Trilob,回旋镖,嘉英,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炮兵连没有测地专业。

      “炮兵指挥具体包括指挥,侦察,测地,通讯,计算等专业。炮兵连就有这所有的专业。”

      通常团指挥连仅一个测地排。

    • 家园 向这些无名英雄致敬

      两山轮战共几十万人参战,他们中的绝

      大多数18,9岁,既没有负伤,也没有立功,在前线为国而战数月至一年上下,然后随

      本部队回原驻地继续服役,期满退伍回乡。

    • 家园 炮兵部长-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之父张相良

      外链出处

      炮兵部长

      这是一部炮兵英雄传,记述我军研发炮兵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之父张相良为了国家、为了军人的荣誉、不辱使命,拼搏奉献的故事。

      在上个世纪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打消敌人的嚣张气焰,前沿部队奉命集中炮火摧毁敌人的工事和指挥所,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准确地命中目标,在炮火中敌人精心构筑的工事、指挥所变成一片废墟……

      这是沈阳军区根据军委和总部命令,派出的二个轮战分队,携带刚完成设计定型,列入我军炮兵装备系列的八四式地炮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赴广西龙洲和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片断。

      前越南人民军武阮甲大将参谋官阮建同,在其退役以后发表了他自己对于中越战争的一些经历与看法中提到“中国炮兵配属了先进的激光测距机。实施对于静止目标直瞄射击,十分精确。”

      被称为“战争之神”的大炮,用高傲的炮口展示了中国的军威,同时向世人宣告:中国的炮兵射击指挥装备已经跨入先进领域。

      我军地炮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研发的倡导者和具体指挥者就是原沈阳军区炮兵部长张相良

      1987 年,这个指挥系统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由世界十四个国家参加的“国际防务展览会”的展览,赢得了国内外军事专家的高度赞誉,它标志着我国炮兵射击指挥系统的发展,已经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国家出版机关将两套系统收编到《世界炮兵年鉴》中,从而使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地炮自动化指挥系统展现在世界面前,反映了我军炮兵应用高科技成果的常规装备,已经大大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了武器装备更新上的跨跃式发展,某些作战使用功能和战术技术性能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991年,中央电视台反映我军炮兵研制地炮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和炮兵“快反”训练改革成果的专题报导节目《跃出东方的辉煌》,在全国进行了播放,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电视荧屏闪烁的光辉映红了电视机前一位老军人写着荣耀的脸,他看着一幕幕熟悉的画面,回想着和战友们走过的近20年洒满汗水的应用高新科学技术成果改善炮兵武器装备的艰辛道路,看着自己倾注了毕生精力的梦想转化为我军炮兵强大作战能力的现实,这个老军人激动不已,他就是时任沈阳军区炮兵部部长,我军炮兵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研制之父,托起“跃出东方的辉煌”的主人公张相良。

      一、炮火中萌生的智慧之光,一场没有硝烟的会战拉开序幕

      1958年,张相良怀着一颗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投身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从此和被称为“战争之神”的大炮结下不解之缘。

      他天生就是一个干炮兵的材料,入伍不久就以非凡的天赋崭露出炮兵所具备特殊的机敏与才干,并迅速地成长了起来,先后任侦察班长、指挥排长、指挥连长,后调入军区炮兵机关任科技参谋、作训参谋、科技处长……身后留下一串坚实的足迹。

      经过多年的实践,他精通炮兵射击指挥专业也深深地感受到炮兵指挥系统与实战需要不相适应的落后;深知炮兵作为“战争之神”,在战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常常为受炮兵射击指挥手段落后的制约“战争之神”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而困扰。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炮兵就成为陆军的主要火力突击力量,随着战争的不断爆发,各种口径和不同作战用途的火炮发展迅速。然而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国炮兵射击指挥仍然停留在原始的手工作业状态。仅有少数发达国家开始着手研制试装炮兵专用电子计算机,以解决炮兵射击指挥繁锁的射击诸元手工计算问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军大口径火炮射击仍沿用原苏军制式方向盘、炮队镜,使用图解式作业器材和计算盘以手工作业的方式求取炮兵射击诸元。这种落后状况,大大影响了炮兵射击指挥效能,是限制炮兵有效发扬火力的突出薄弱环节。

      1964 年和1970年,张相良两次参加全军炮兵射击指挥作业器材选型工作,参与定型的我军六五式和七一式射击指挥作业器材,仍然没有摆脱手工作业的落后方式,他深刻地认识到,要真正发挥“战争之神”的突击力量,必须彻底摆脱手工作业方式。此间,他接触到了外军研制炮兵专用计算机的相关信息,一个改变炮兵射击指挥方式的智慧火花在他的脑海中点燃。

      1969 年,张相良参加珍宝岛自卫还击作战,置身在战火硝烟之中,他深刻体会到我军炮兵的侦察和射击指挥作业器材等装备的落后,严重地制约了我军炮兵在实战中发扬火力,特别是在山岳丛林条件下作战,炮兵侦察目标和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非常困难。在珍宝岛作战期间,为了做好火力还击准备,我军调上数个122毫米以上大口径炮兵营,张相良做为军区炮兵前指作战参谋,根据首长指示,拟制我军炮兵火力还击计划和绘制炮兵火力还击计划要图,并电传上报军区和总参谋部。由于当时我军炮兵侦察手段单一,装备器材落后,很多目标无法决定其精确座标,甚至目视敌武装直升机缓缓降落在树林后方,夜间看到敌炮兵阵地火炮发射的火光,却无法确定其准确位置,火力还击计划拟制相当艰难。同时,他也从苏军炮兵向我方前沿阵地和后方通道发射数千发不同口径的炮弹和冰雹火箭弹,而我前沿部队几乎未造成伤亡的情况中看出苏军炮兵侦察和指挥装备也非常落后和存在严重缺陷,以致其炮兵作战效能很低。

      这些亲身经历,使张相良内心感触极深,由此,他更加强烈地认识到我军炮兵沿用原苏军射击指挥手段远不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他默诵着古罗马军事著作家韦格蒂乌斯在《罗马军制》中的名言,一名军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了他彻底改革现有炮兵侦察和指挥装备的愿望和责任感,于是一颗智慧的火花点燃了张相良用现代化指挥系统重塑我军“战争之神”的欲望,研发炮兵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的构想在张相良的心中冉冉升起。

      作战结束返回部队后,张相良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资料,特别是着重研究了美英等国“法达克”、“塔克法”、“菲斯”等炮兵射击指挥计算机的有关情况,并先后深入几十个有关科研单位、院校和工厂进行调研,对激光测距机、电子计算机和数字通信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做了认真的探讨和可行性研究。

      经过大量的论证和分析,张相良大胆地提出了研制地面炮兵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的设想方案,根据我军炮兵装备现状和作战指挥样式,最大限度地应用当代最先进科技成果,把炮兵侦察、计算、通信等环节合成一体化的统一整体,摒弃外军炮兵发展射击指挥系统的思路和模式,形成我军独有的完全数字化炮兵射击指挥系统的设想方案和科研课题。

      张相良提出的设想方案及其独到的见解和详实的调查分析论证,得到了军区和军委炮兵首长的肯定和支持。

      1970 年8月1日,原军委炮兵副司令员吴信泉专程来沈阳听取张相良的汇报,详细了解了有关情况。返京后,吴信泉副司令员即派人与中国科学院协商,商请中科院纳入院军工局支援国防军工项目的国家科研计划。中国科学院遂于当年下发文件将该系统激光定位仪研制任务下达给所属沈阳自动化技术研究所和长春光机所(协作单位沈后3301工厂);电子计算机下达给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协作单位辽源无线电四厂);数码通信机下达给长春物理研究所(协作单位通化8201工厂)。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黎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于是,一场改写地面炮兵指挥系统历史,代号为“七0八一系统工程”的没有硝烟的会战拉开了序幕。

      二、重塑“战争之神”风采,一场攻坚战役全面铺开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人最可贵的是想像力和创造力,张相良的炮兵射击指挥系统构想无疑是具有想像力的,这种想像力和灵感的来源是他对军队和国防事业的现身精神,来源于他的丰富实践和实战经验。

      这个把炮兵侦察、计算、通信等环节合成一体化的指挥系统广泛应用的激光、小型电子计算机和数字通信等先进技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基本上还是处于科研探索阶段的前沿科学技术,没有现成的科技成果可以利用,系统各部分接口配套模式,在当时世界发达国家尚未有实施的先例,完全是自主创新的高科技科研课题,这一系列大胆设想,充分地显示了张相良在创立这个系统时最大限度地面向未来战争的国防意识和科技起点高,技术含量高的超前意识,从而推动着现代科学成果向国防军事领域迈进。

      为了符合我军炮兵作战指挥样式和战术技术使用要求,基于当时的科研水平和条件,每部单机重量要求不超过20公斤,既能车载,又能“人背马驮”,更为严苛地是要求能在-40℃至50℃环境温度条件下工作,还要达到常规兵器“冲击”、“震动”的试验标准。这些指标要求尽管在当时我国电子工业基础尚很薄弱的情况下,其技术难度是难以想象的,却反映了张相良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实战意识紧密结合的非凡的想像力。

      张相良以他独有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实战意识的想像力为塑造我军未来“战争之神”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展示了新的风采,也深深地打动了军委炮兵和中科院领导,得到了他们的全力支持,进而推动了军事科学的进步。针对研制工作遇到的许许多多困难,军委炮兵和中科院领导机关,及时协助解决任务立项和科研关系方面的重要问题。原军委炮兵孔丛周副司令员、杨毅副参谋长、魏云飞处长、中科院军工局刘作鉴局长等领导,多次在北京、沈阳听取项目进展情况的汇报。军委炮兵夏雨、耿基修、贾平原等几位参谋经常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工作,在原军区炮兵副参谋长毛效义直接领导下,张相良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技术抓总工作。军区炮兵和沈阳军事代表办事处为了发挥和加强部队在科研阶段的协调和技术攻关作用,派出多名教员、部队基层指挥干部和军工产品验收军代表,进入研究所和工厂,与科研人员吃住在一起,并肩作战,一道攻关,实行“科研、使用、验收”三结合。在研制工作中,张相良和他的战友们从元器件筛选,到产品结构设计;从样机例行试验到实弹射击检验;从项目关系协调,到开展思想工作,无不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工作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夜以继日的和科技人员摸爬滚打在一起。为了使激光定位仪能与电子计算机顺利接口,他们穿梭于长春光机所和沈阳3301工厂之间,最终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超小型绝对式光电轴角编码器先进技术,实现了光电模拟信号的转换。这一成果在当时国内外同类装备中是绝无仅有的。

      为了验证系统原理样机的主要性能,早在1973年由张相良具体计划和组织,沈阳军区炮兵在大连营城子靶场进行实弹射击摸底试验。通过122榴弹炮、122加农炮两种火炮先后对不同距离的固定目标和活动拖靶发射数十发炮弹检验,各单机和系统配套的设计方案,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原理样机的试验成功揭示了前沿科学技术应用在炮兵射击指挥上,有效地提高了炮兵射击指挥效能,使炮兵射击指挥迈入了一个全新的自动化指挥方式。

      通过这次试验,不仅使张相良和科技人员受到巨大的鼓舞,树立了必胜的信心,也进一步引起了各级首长和领导机关的重视和支持。

      “ 人能为自己心爱的工作贡献出全部力量、全部精力、全部知识,那么这项工作将完成得出色,收效也更大。”在原理样机的基础上,张相良和科技人员以及战友们乘势而上,经过二年多的奋发努力,废寝忘食的工作,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计算机重量减至18公斤以下,开创了当时国内计算机小型化的先河;采取多种独特的保码先进技术取得成功,使数字通信方式在我军陆军常规通信装备上最先成功应用。

      三、新“战争之神”初露峥嵘,战地绽放中国军人的豪情

      “ 伟大的理想惟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实现。”1975年,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无数次的改进,更加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新试验型样机诞生。张相良组织科研人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对新样机单机做了反复的检验,同时精心筹划对试验型样机进行实际射击试验,满怀信心地期待着那振奋人心的时刻。

      八月的大连营城子靶场,骄阳下一尊尊火炮高昂着冷峻的炮口,处子般静静地屹立在海风中。在张相良筹划指挥下,新一轮全面实弹射击试验在这里举行。一声令下,“战争之神”一扫刚刚的文静,猛虎般地咆哮着,喷吐出鲜红的火舌,在隆隆的巨响中,远处盛开出一束束耀眼的鲜花。

      122 榴、122加、130加、152加榴四种大口径火炮对各种目标共发射200余发炮弹的实弹检验,系统配套从激光定位仪测定目标,到计算机计算出火炮射击开始诸元,并通过数字通信机传到炮兵阵地,炮兵连仅用数秒钟,炮兵营仅用十余秒钟,比过去传统指挥方式提高了数十倍至上百倍的速度,实现了炮兵从传统的手工作业到全自动化射击指挥的质的飞跃。

      试验表明,系统的设计方案对炮兵在射击指挥上所产生的革命性变化的前景,非常令人鼓舞。当军区炮兵司令员王亚夫向沈阳军区领导通报试验情况之后,原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当即决定与肖全夫副司令员、邹衍副政委、叶超副参谋长(曾任军区炮兵司令员)等八位首长,乘专机前往大连营城子炮兵靶场观看试验情况。军区首长在观看试验部队利用系统对海上靶船和坦克拖靶等活动目标进行试验科目射击时,看到炮兵营实弹射击火力反应迅速,均达到首群覆盖目标的射击效果后,都笑容满面高兴的拍手叫“好”!

      李德生司令员兴奋地说:“有了这个先进的东西,将来炮兵打坦克、打装甲车可就厉害了!”

      当首长观看试验部队122加、130加农炮兵连对八千余米距离上的固定目标,利用系统进行远距离超直射射击,首群炮弹即击毁目标时,都笑逐颜开地说:打得好!这个系统使炮兵如虎添翼了! 竟然忘却了军人的矜持。

      曾在珍宝岛自卫还击作战中任总指挥的肖全夫司令员更是兴奋地说:“炮兵是边境作战的主要力量,有了这个系统,仗就更好打了! ”

      珍宝岛自卫还击作战任副总指挥的孙云汉副参谋长(时任23军军长)感到这套系统对部队作战实在是太重要了,动情并严肃的对张相良说:“你就是死了,也要把这套系统给我搞出来!”

      试验间隙,首长们离开座席,兴致勃勃地来到试验人员中间,详细询问系统各单机的主要性能,并殷切地勉励参试人员:要精益求精,搞好改进提高工作,为国防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部队广大指战员会永远记住你们的!

      首长的讲话,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决心和意志,成为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的新的动力。

      首长的鼓励,让张相良感受到初步成功的心动,然而,他没有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为了让炮兵射击指挥系统更加完善,他把全部精力倾注在发现试验中暴露的问题之上:单机的技术性能存在突出问题,由于受当时电子原器件水平的限制,电子计算机在太阳直射一段时间后就会“中暑怠工”,不能正常运算;计算机数学模型采用“射表逼近”方法,远射程和高射界射击的诸元计算精度还不够精确;激光定位仪应用的激光物质“钇铝石榴石”质量不过关,测距只有数千米(设计指标为一万米以上);数字通信机误码率尚未达到设计要求,特别是使用两瓦电台通过无线传输有错码现象;各单机主机重量太重,人员背负困难……他细心地把这一切一一纪录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

      为了尽可能多地发现问题,张相良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不厌其烦地通过部队反复地进行各种条件下的单机和系统配套试验,反复地广泛征求炮兵部队指挥员和战士的意见。

      为了使单机高低温性能指标能够过关,为了使系统满足严寒条件下作战使用要求,军区又调部队到黑龙江省黑河地区的龙镇,在零下40℃的环境条件下,对系统进行实弹射击试验,全面检验低温条件下系统各单机的配套使用性能,为系统定型和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希望是漠漠沙海中的一片绿洲,昭示着新的生命;希望是茫茫狂涛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希望是生命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能量。张相良和他的战友们一次又一次地忍受酷热和严寒,反复进行元器件测试和整机高低温试验;为了整机冲击、震动设计性能指标能过关,他直接参与产品的结构设计,积极吸取其它相关产品的结构特点,出主意,想办法,献计献策,为系统全面达到设计要求发挥了关键作用。经过精益求精的反复改进,系统日臻完善,终于全面达到单机和系统配套设计指标要求。承载着无限希望的中国“战争之神”的指挥系统绽放着中国军人的豪情。

      四、中国“战争之神”的荣耀,无声的较量胜券在握

      1977年,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期间,试验样机被送到军事博物馆参加展览,之后又被调往军委炮兵,向总部领导机关进行动态模拟汇报表演,受到总部领导和机关人员的一致好评。

      但是,受到当时一度出现的出国考察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热潮的影响,总部机关派员到国外考察,并从英国引进五套“菲斯”炮兵连用指挥系统,并打算引进其生产技术,仿制“菲斯”指挥系统装备部队。从而在总部出现了是发展国产系统还是引进外国系统的两种不同的声音,形成了强烈的竞争局面。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件事情激发了张相良更加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他隐隐感觉到,发展国产系统不仅仅是打破炮兵传统指挥方式,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还是提高民族自强意识,树立民族尊严的艰巨任务,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地完成试制,用胜于雄辩的事实来证明中国军人意志是无比坚韧的不仅在战场上是举世无双的,在现代科技领域也是无以比拟的。

      1981 年2月3日,中国科学院在第七十三期《科学动态》中央内部刊物上,反映了这一情况。邓小平、胡耀邦、方毅、张爱萍等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都作了圈阅和重要批示。同年八月,原军委炮兵司令员宋承志率有关总部机关人员,前往南京汤山炮兵靶场,观看部队利用“菲斯”指挥系统进行实弹射击汇报表演,并对“菲斯”指挥系统的战术技术性能进行了评估。九月,宋承志司令员等军委炮兵领导又率人来到了大连营城子炮兵靶场,观看部队使用我们自行研制的射击指挥系统进行实弹射击汇报表演。当他们看到炮兵营、连、应用这套系统对地面各种目标和海上靶船多科目实弹射击,均达成直瞄射击首发命中,间瞄射击首群覆盖目标,在予有准备的情况下,实现了不经试射的直接效力射时,这些多年驰骋战场的炮兵将军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宋承志司令员为了鉴别实弹射击的真实性,亲自来到激光定位仪前,仔细搜索目标区域,最终向操作手指定一个远处倾斜度较大山坡上的石头为目标,下令道:“下面就打这个目标。”

      炮兵营长下达射击口令后,系统从测定目标到计算出射击开始诸元,并数传到炮兵营三个连阵地,仅用数秒钟时间,加上炮手操作和射弹飞行时间,计30余秒钟后,12发炮弹就准确地覆盖了目标,当炮弹爆炸的硝烟消失后,目标不见了,被打掉了!看到这个情况,全场欢声雀跃,掌声四起。

      两次汇报表演结果表明,张相良倾注多年心血组织研发的指挥系统在火力反应速度、射击精度、打击运动目标功能等主要战术技术性能上都明显优越于“菲斯”指挥系统。从指挥方式上看,张相良组织研发的系统既可以指挥炮兵连射击,又可以指挥炮兵营射击,而英国“菲斯”指挥系统只能单一的指挥炮兵连射击;从系统造价成本看,张相良的每套系统仅30万元人民币,而“菲斯”指挥系统一套高达100余万元人民币。

      汇报演习结束后,军委炮兵首长办公会研究立即作出决定:不再引进和仿制国外的指挥系统,加快研发我们自己的国产指挥系统,并尽快通过国家靶场定型试验。

      一场与国外先进军事科学技术无声的较量中,张相良和科技人员胜利了,他用自己的民族责任感与坚定信念赢得了中国“战争之神“的荣耀。

      在总部、军区首长和机关的鼓励、支持下,张相良和科技人员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夜以继日地进行设计定型技术攻关,表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骨气和奋斗精神。经过辛勤的劳动,终于达到了胜利的彼岸,通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完成了三套设计定型样机的研制。在国家靶场(原白城31基地)进行定型试验鉴定的全过程中,严格地进行单机和系统配套检测和试验,并通过四种火炮对各种试验条件和多种试验科目进行实弹射击,共发射四百余发炮弹进行检验,最终全部通过了国家常规兵器军工产品验收标准,所有战术技术指标全部达到设计要求。该系统开创了当时我军常规兵器应用当代激光、计算机、数字通信等前沿科学技术,全面通过国家靶场验收标准的先例。

      五、“战争之神”崭现新貌,中国炮兵神威绽放

      系统完成国家靶场设计定型试验后,总部决定将我军炮兵第一代射击指挥系统列入装备系列,并定名为“八四式地炮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沈阳军区决定先行筹措三百余万元经费,尽快组织生产十套系统下发部队试用。为了加强十套系统生产的组织领导工作,军区特成立七0八一系统工程领导小组,由原军区刘振华政委亲任组长,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孙文清、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唐作厚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张相良具体组织协调生产工作。经过严格把关,坚持质量标准,狠抓系统配套总装调试,确保十套系统按时完成生产,交付部队试用。

      在 1985年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科学大会上,根据总部安排,八四式系统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的展览,会上时任国家主席、军委主席的杨尚昆同志、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同志等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先后仔细参观和询问了系统的有关情况,并充分肯定了研制成果的重要意义。会议期间,八四式地炮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地炮射击指挥系统研制成功并投入部队使用,为炮兵部队进行训练改革,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中国炮兵绽放出独有的神威。

      沈阳军区炮兵机关于1982年开始,在全军率先指导炮兵部队实现人员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进行提高炮兵整体“快反”能力的改革试点,充分地发挥了试用的地炮射击指挥系统的龙头作用,把提高部队整体战斗力作为深化炮兵“快反” 训练改革的出发点,并以“滚雪球”的方式,使快反训练改革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通过几年的探索,炮兵“快反”训练改革已经从连到群、从地炮到高炮、从间瞄到直瞄、从陆地到海上等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改革成果,这些改革成果对提高我军炮兵装备整体作战能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983 年10月26日,由沈阳军区组织在大连隆重召开庆祝我军第一代地炮自动化射击指挥研制成功大会。国防科工委、总参谋部、总后军械部、国家靶场、中国科学院、电子工业部、沈阳军区司、政、后机关的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及科研人员共1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原军区副参谋长杜长青(后任总参炮兵部部长)主持,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聂力、总参装备部部长曹刚川、军委炮兵副司令员孔丛周等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并分别在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沈阳军区张怀瑞副司令员代表沈阳军区党委和军区领导同志,向参加研制的单位颁发了奖旗,并向科研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聂力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地炮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研制成功的重要意义,指出广大炮兵指战员彻底改变几十年射击指挥手段落后状况的迫切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对科技人员和军代表十余年付出的心血和做出的贡献,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表扬。会议强调指出:系统的研制成功,不是小改小革,而是一次深刻的技术革命;系统装备部队使用将有效地提高炮兵部队作战能力,使“战争之神”更显神威。

      与会人员在观看系统实弹射击汇报表演时,年近八旬的孔丛周副司令员,亲自指示一棵位于目标区域山坡斜面上的小树为目标,看到炮兵营仅用30余秒火力反应时间,十余发炮弹即全部覆盖目标,高兴地说:“我见马克思之前,终于看到我们自己的炮兵自动化指挥系统搞出来了,真是了不起! 了不起!”

      1985 年军区精减整编后,新的领导班子刘精松司令员、石宝源副司令员对系统的进一步研发和炮兵部队“快反” 训练改革非常重视和关注,明确指示:要把系统的改进提高和“快反” 训练改革继续抓紧抓好。训练改革的深化,又进一步反作用于系统的改进和发展。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为先导的新技术,在提高炮兵武器装备效能方面的潜力是难以评估的。发达国家把武器装备的技术构成的重点放在微电子和计算机等新技术上,这正是我军武器装备质量上存在差距的关键所在。继研制成功八四式地炮射击指挥系统之后,在沈阳军区炮兵部部长张相良和参谋吴敏的组织下,充分发挥多年积淀的技术优势,积极追踪当代世界科技先进水平,进一步发扬锲而不舍的攻关精神,积极采用国内外最新推出的原器件,集中了国内外十余项最新技术成果,并充分吸纳了试装部队指战员所提出的系统改进和提高的合理化建议,于1986年又研制成功轻便型炮兵营连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和炮兵专用气象数据处理计算器。轻便型系统配备新研制的手持式终端信息机,使炮兵指挥员在数据的接收、处理、射击口令的传输以及炮兵阵地的勤务保障等方面,更加方便灵活。该系统具有自动接收气象通报,自动管理,自动检错,自动转换语音应答等先进功能。此外,轻便型系统各单机的重量也显著减轻,计算机和数码通信机的重量由原来的十余公斤降至二公斤;系统的的造价也仅几万元。除激光定位仪外,其余原部件部队可以自行采购,在科研单位协助下,改装成简易系统。这套系统一定程度地解决了当时全军炮兵部队装备不足的问题,为推动全军“快反”训练改革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保障。

      1986 年6月,总参炮兵部在沈阳军区大连营城子靶场,召开了全军炮兵“快反”训练改革经验交流会。会议着重推广了沈阳军区炮兵“快反”训练改革的经验和科研成果。这次会议推动了全军炮兵部队的“快反”训练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对全面提高全军炮兵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作战效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8年1月,经全军科学技术评审委员会评审,轻便型地炮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荣获了全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张相良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章、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六、中国“战争之神”之路,不断开拓跃出东方的辉煌

      系统的研制成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各级首长、领导机关帮助、关心和支持的结果,凝结着张相良和他的战友们以及众多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心血,浸透着试验部队指战员辛勤的汗水。十多年的研制历程证明,任何一项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都不是一次就能够取得成功的,既要认真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也不能妄自菲薄,没有一股狠劲、韧劲和专劲,没有敢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革命精神,是不能够取得成功的。事实也充分地证明,只有和科研人员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为实现国防现代化积极做贡献的高度责任感和坚定信念,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努力拼搏,就会有所作为,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研制过程中,张相良没有停留在系统的现有配套样式上,又通过查阅资料和外出调研和来源于丰富实践经验的灵感提出拟将GPS卫星定位装置与系统配套应用,以提高连测炮兵战斗队形的精度和速度。GPS卫星定位装置由中科院下达给广州电子研究所研制,该所已研制出原理样机,但由于当时只能使用国外定位卫星(国内尚未发射定位卫星),定位精度达不到炮兵使用要求,技术条件尚不成熟,只好暂时放弃。为了缩短炮手操作时间,又提出研制火炮半自动操作执行机构的并组织工厂试制生产系统的终端设备—火炮射击诸元显示器,经多次试验,最终成为系统的组成部分。1980年在系统进行国家靶场定型试验之前,张相良又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系统与现部队装备的小322对海侦察雷达、373炮位测定雷达实施直接接口配套方案,以进一步扩充系统侦察目标的能力。

      “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通过反复试验,采用RS—232数字接口技术取得了成功,使系统具备了与雷达直接接口配套使用的功能。为了减轻科研任务的压力,特别是针对海岸守备炮兵装备小322对海侦察雷达,为了有效提高海岸炮兵对海上运动目标射击指挥和作战效能,张相良建议由原旅大警备区炮兵处来组织研制“对海射击指挥系统”,该系统科研课题引起了原旅大警备区司令员张德庆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后在军委炮兵研究所等多方协助下,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国内首次研制试验成功。

      为了使地炮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形成部队制式装备仅在1991年至1996年,总部组织生产了200多套ZXJ91-200型地炮营连简易射击指挥系统,陆续下发全军炮兵部队装备使用,从而使系统的科研成果真正转化成部队战斗力。这套系统由总部下达给总参炮兵装备技术研究所,做为系统抓总单位组织研制和生产。其中信息机和火炮终端机、激光观测仪的光电轴角编码器等,均由中科院长春物理所、沈阳计算所、长春光机所负责生产配套。原总参炮兵装备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蒋一亭讲:“这个系统基本是按沈阳军区的模式生产的。”也就是张相良组织研发的炮兵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的模式。

      1995年原总参兵种部炮兵局局长郭德华,对沈阳军区多年来研制炮兵指挥系统和推动炮兵部队“快反” 训练改革的成果评价说:“沈阳军区炮兵是走在前面的,张相良部长是全军研制炮兵指挥系统的奠基人,是组织炮兵部队“快反” 训练改革的带头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军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各种技术兵器在战争舞台上的更新换代,现代局部战争表明,火力交战已上升为战役样式和战役致胜的关键因素,交战双方的火力角逐,将更加的尖锐、激烈、复杂,火力打击的深度、密度、精度和频度都将有全新的表现,炮兵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陆军的火力骨干和主要火力突击力量。当前,在世界范围兴起的新的技术革命,正对炮兵武器装备的变革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面临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走具有中国特色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质量建军”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因此,发展炮兵武器装备,要根据我军现有装备的实际情况和军费投入的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走出一条一般装备和高技术相结合的路子,努力使炮兵现有装备作战效能产生质的飞跃。所以要着眼于战斗力标准,优先发展炮兵侦察(激光、红外、微光、雷达、无人机等)和指挥(群、营、连计算机、数字通信机)以及相关的配套装备,形成各级炮兵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C3I指挥系统,以更加适应未来高科技信息化条件下全天候的作战要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炮兵装备建设之路。

      张相良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近二十年来组织与研发、我国自主创新的地炮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的启示看出,为适应我军在未来现代化战争高科技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要求,常规兵器装备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成果的广泛配套应用。研发和生产这些新的技术含量高的常规武器装备,我们仅仅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百尺竿头,任重道远,面临着今后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变化,我们必须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一步一个脚印的继续迈出新的步伐,不断提高和发展我军常规武器装备性能和质量。才能更好地履行我军国防现代化所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

      作为我军现代化装备建设的标志,我军炮兵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研制之父张相良不仅为我军的炮兵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也用他的实践给予我们长久的启示,激励我们为了跃出东方的辉煌而不断开拓奋进!

      通宝推:shuzhu,桥上,
    • 家园 【讨论】谈谈炮兵兵种之一计算兵

      先要进行数字训练0~9反复写,看谁写得多(一般水平高的一分钟能写20组以上)。接着是8位数的滚加滚减计算,滚加,就是先给两组8位数,所得之和与上一组在加。。。一直到一分钟结束(这个也是20组以上比较高),接着就是使用计算图版,俺那时先用59式,过一年又用71式,图版的使用比较简单,会解析几何的都会用(标坐标)。下面就是真正要计算了,用8位对数表进行计算,时间长了有的东西忘了。

      计算兵的工具——对数表,笔,计算图版,小板凳。

      • 家园 计算兵是炮兵专业兵之一。

        各个军、兵种内部称呼专业,但是侦察兵分为步兵和炮兵侦察兵,新兵干了半年炮兵侦察兵,最感兴趣的是敌后侦察,擒拿格斗捎带点,接着改计算专业。还是有些不情愿。一年后任炮班长。计算兵是个重中之重,虽然现在有计算机了,但是简易射击器材还是随身携带。几年后才发现营里4个当年新计算兵变4个网兜了。

      • 家园 这个兵种现在消失了吧?
        • 家园 【讨论】离开时间久了

          不清楚

          • 家园 应该是没有了

            俺们上学那会儿还背对数表呢,现在的孩子不背这个玩意了吧

            • 家园 计算兵取消不了。

              过去被誉为炮兵“大脑”的计算兵,如今已悄悄淡出前台,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炮兵自动化快反系统,它使火炮快反速度成倍提高。现在开始伺候计算机了,但是计算兵们无一例外的把老的家伙挑个携带方便的,以备万一。新型炮兵自动化快反系统,使火炮反应速度更快、打得更准。过去单炮定位、确定诸元依靠人工操作,全部改为自动生成、数据传输,速度快、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如今从观察所到单炮已构成了无缝链接,侦察兵通过手持终端机将“敌”目标信息数据传给营指挥车,营指挥员只需轻点鼠标,目标性质、射击诸元、弹种数量等指令直接传输到单炮,炮兵射击的关键环节——诸元计算报知已被计算机取代,

    • 家园 65哨所镜不错,

      是双目镜,两边各一转塔,25和40倍双倍率,100mm口径。另外那张图里比较新的绿色哨所镜是新品,据说4万块还没地方买,相比之下老的25-40X100只要五六千,16-40连续变倍,80mm口径。激光测距仪我估计是仿英军80年代LD1000的,那时候有小批量进口过,外形数据什么的也非常像。63炮队镜很多人也喜欢,可玩性颇高,实际上还有一样神器,61对空,大视场,高亮度,据说观看效果绝了。

    • 家园 贴两张两山轮战的照片:男兵着裙装

      看了挂着一枚作为光荣弹士兵的照片,很有感触,战争真是很残酷。对越战争前线很潮湿,在猫耳洞里呆久了,烂裆现象普遍,男兵被迫着裙装。记得河友雪君提到她当时正在军校,学校把应该发给女生的裙子先给了前方,她们拖后了几个月才拿到。这两张照片就是那时前线的情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北京雪君:【原创】裙子的另类功用

      关键词(Tags): #两山轮战通宝推:大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