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卿本佳人,奈何做贼?——给向问天卸妆 -- 刘国重

共:💬216 🌺1865 🌵4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好文有宝啊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看你的这一段描述,很像我党的一位人物阿

      向问天并无“文成武德泽被苍生”的野心,而甘于当教内的二或三把手(后来他接盈盈教主位,那是意外,并非向问天处心积虑谋得)。然而,向问天成功地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无论谁担任教主,都离不开他的辅佐。向问天使自己对每一位教主都成为不可或缺。离了向问天,所有的大领袖都只有一个下场。

      =================

      像不像总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盗梦空间综合症呗

        正如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的LP,现实梦境已然分不清,她用虚幻解释现实,又用现实理解虚幻,又如阿蕾莎在黄澄澄的世界与自己创建的表世界里穿梭,时不时爆发一下呈现出构建“里世界”的神奇技能。话说查老爷子当初未必有如此缜密的邪恶解析,现在倒可以整理一下,写出《周恩来新传》,当然末尾一定要注明:参考文献:金庸,《笑傲江湖》,****年,**出版社……了。

        • 家园 他自己不一定认识得到,但作品达到了。”

          小说家只须写‘其然’,不须解释其‘所以然’。人物性格初步形成,其行事,有其自身的轨迹。小说家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凭藉的是他的人生阅历,以及对人性的认识,有时,根本是靠直觉。

          2003年,与金庸对谈时,王蒙的一段话说得再好不过:“至于(《红楼梦》)这本书还能起一些别的作用……我觉得这些都是曹雪芹自己没有认识到的。愈是伟大的作家,他自己不一定认识得到,但作品达到了。”

          • 家园 叫声Daddy太沉重,叫问天·向可能就不沉重了吧

            可怜莎士比亚,写了个哈姆雷特其然,到被人整了一千个所以然。说白了人家就打了个煤球,立马咱就可以展望成多管式火箭炮了。

            话说要骂诸葛亮,咱可以先从三国演义里找,叙述的时候三国志再加裴松之注混合使用,什么,罗贯中说没这意思?没关系,陈寿,裴松之,还有俺!咱来解释所以然,因为“他自己不一定认识得到,但作品达到了”呗。为啥?“小说家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凭藉的是他的人生阅历,以及对人性的认识,有时,根本是靠直觉”,呵,甚好,这样就算查老爷子不认,咱替他认了呗。

            • 家园 完全符合作者原意的对作品的解读,有吗?我是没见过。

              旧文,复制:

              忖度他人的用心,而断以己意,虽圣人不免,且优为之。只是切不可自信太过,自以为天纵英明,我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对金庸的解读未必准确,俺早自知。某些朋友则貌似掌握了绝对真理,认定它们完全、一定、百分之二百五不符合金庸本意,则鄙人只有浩叹:莫非月光宝盒重新降临人世,俺何其有幸,居然目击了全知全能的皇天上帝?!

              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将自己装扮成金庸或其他任何作家的唯一指定代言人以及预备役(或现役)的转世灵童,都是极端可笑的。

              “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我对金庸小说情节与名物的解读,提出了某一种或几种可能性,自知仅是臆测,未尝妄自尊大认定其必为不刊之论,却也不敢妄自菲薄至于稍遇质疑便亟亟认错。

              误读无罪,错解有理!

              余英时先生认为:“在文学作品中追寻作者本意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有时甚至作者自己的供证也未必能使读者满意。诗人事后追述写诗的原意往往也不免有失。因为创作时的经验早已一去不返,诗人本人与一般读者之间的区别也不过百步于五十步而已。传说19世纪英国大诗人布朗宁就承认不懂自己所写的诗。”(《近代红学发展与红学革命》)。

              《韦小宝这小家伙》中,金庸试图分析一下自己创造的这一人物形象,谈了很多。但他又说:“这里的分析半点也没有‘权威性’,因为这是事后的感想,与写作时的计划与心情全然无关。”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完全还原创作时的心路历程,虽作者本人,也不能够,何况我辈读者?

              自我感觉完全遵循、复制了作者原笔原意的,其结果,就能完全避免‘误读’吗?

              自知不可能完全遵循、复制了作者原笔原意的读者(如我),当然也会‘误读’。

              我不认为后一种比前一种,一定更“误”!

              ‘误读’既无可避免,以不过分脱离文本为前提,则钱钟书所言 ‘作者...寓意,只为己设;他人异解,并行不悖”(《也是集》),就成为最正确最恰当的态度。在《谈艺录》中钱先生又称述清人谭献的看法:“甚至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西方所谓‘接受美学’,大体与此同意。

              • 家园 直接冲豪哥去更好,阿蕾莎掉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

                你说他“解读”的不对?

                “某些朋友则貌似掌握了绝对真理,认定它们完全、一定、百分之二百五不符合作者本意,则鄙人只有浩叹:莫非月光宝盒重新降临人世,俺何其有幸,居然目击了全知全能的皇天上帝?!”

                你说作者先生还在呢,

                “他都不知道他创作时怎么想的!”

                以上先生的意思,应该就是真的都不存在,我可能不对,你们大概(50%,100%]比我还不对?也如下: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完全还原创作时的心路历程,虽作者本人,也不能够,何况我辈读者? 自我感觉完全遵循、复制了作者原笔原意的,其结果,就能完全避免‘误读’吗?”设为A;

                自知不可能完全遵循、复制了作者原笔原意的读者(如我),当然也会‘误读’。设为B;

                B>A(我不认为后一种比前一种,一定更“误”!),

                所以推出C:‘误读’既无可避免,以不过分脱离文本为前提,则钱钟书所言 ‘作者...寓意,只为己设;他人异解,并行不悖”(《也是集》),就成为最正确最恰当的态度。

                传播学里有一条基本理论:选择性接受(receive+accept)。人们总是愿意相信能证明自己正确的东西, 先生在陈述“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进而立论,无非是说“真读”现实中不存,自己“误读”有理。但是中文自有其奥妙之处,以至于俺们有时连解读和引申混而合之,夹叙夹议和掺带私货混而合之,您“解读”的时候,是不是也是所谓“这样解读而不那样解读,凭藉的是俺的人生阅历,以及对人性的认识,有时,根本是靠直觉”?

                希望您的直觉正确区间也在(50%,100%]之间。

                您的“呵呵,公公”,按您的说法嘛可能再也踏不回去了,不过俺的“误读”在您的理论上应该是能比原作者您更加准确的吧。邓女士当年在广州被李济深追捕,又难产致子夭折进而不孕,我想对任何一位母亲来说这都是不幸,您的“直觉”可有些……俺尊敬长辈,想来您也是长辈,如有不敬,敬请指出,俺同意您“误读无罪,错解有理”,俺也知错能改。

                通宝推:秋末冬初,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呵呵,公公?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