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IT教师手记--虚拟社区参与 -- redbud

共:💬17 🌺3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IT教师手记--虚拟社区参与

    这个系列好久好久没更新了,刚开始写,特别没自信,后来慢慢地心思就淡了下去,最近在想,其实,人就是在错误里学习的,探讨时把自己的面子杀死了,就不会觉得难堪了,所以突然就又来了兴趣。

    今年我开了一门新课,叫做social computing for business,新到什么样,没有教材,没有固定的文章,只有什么,自己根据现有的一点皮毛资料编故事和吹呗,吹什么,从社会学吹到心理学,然后吹回business,这是我最不擅长做的事情,也许上帝要磨练我吹牛的能力吧。也是考较发散性思维的时候。

    言归正传,其实今天这个问题,是我一直非常感兴趣的。这个问题我已经想了6年多了,何不写出来将自己的思路理一理,顺便也跟大家探讨下。

    何谓虚拟社区,要弄清楚这个,先搞清楚什么叫做社区吧,或者从人的社会性来谈起,不管我们中国的文化怎么怎么谈论慎独,远离尘世的悠然生活,武侠里的独孤九剑等等,人的社会性其实才是最根本的,people need people,human need human,西方文化里很早就开始探讨社会学,德国的学者Tonnies(1887年)最早提出,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这样两种社区的概念,前者多指家庭和家族性的,当然有些共同的信仰,生活中同一个地区,也可以构成社区,后者纯粹指精神性的社区,或者叫做兴趣组成的社区。由于互联网络的形成,将不同地区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些人往往根据兴趣来聚合在一起,其实跟Tonnies所提出的Gesellschaft的概念很像,所以现代研究互联网社区的人,大半会提到这个概念,Mckinsey的两个consultant Hagel and Armstrong在1997年就很有远见,他们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出了一本书,Net gains: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es,直到今天,他们的书里所描述的商业运作模式,还一直在慢慢实现,虽然这不是一本学术性的书,但是其新颖的观点,非常敏锐的商业视角,让整本书充满了趣味性。所以,我多半在跟人讨论虚拟社区时,会采取他们的书中的观点,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而且每个参与的人都有membership,即会员资格,后者很重要,因为社区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identity。

    弄清楚虚拟社区的概念,你会发现,其实虚拟社区是网络一个主要的构成部分。网络上面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虚拟社区,从早期的BBS到中期的论坛,到古怪的网络游戏,到现在的3D社区,second life,而在网络设施建设的比较规范的韩国,cyworld风靡韩国的青少年当中,网络游戏和服务,成为韩国赚钱的新行当。现在热炒的web 2.0,其主要构成的因素还是虚拟社区,虚拟社区的概念是广泛的,技术是多变的,参与的动力是多变的。

    要说参与,虚拟社区的参与形态多种多样,现在已经不单单是回帖,发帖,还有贴照片,玩游戏,比如西西河的投草和投花,都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参与,但是早期的研究观察,就只有两种参与,就是潜水(lurking)和积极参与(active participation),所以,现在这一个时期段的研究,其实也才10年,都主要是围绕这两种参与来的。早期的虚拟社区是非常有趣的,很多人参与虚拟社区的时候,只看,不发言,甚至连花和草都懒得动手,有的人,比如在一些医疗类的虚拟社区那里,有人一次言都没发过,但是却承认自己是社区文章的积极浏览者。又有的人,每次都积极参与,统计上显示,大约5%的虚拟社区积极参与率,是非常非常高的了!

    因为维持虚拟社区运转,要有一个关键的人群参与率,或者我们中文说的人气,英文的critical mass,整个社区才能活跃起来,这个理论,从创新到媒体受众,到市场扩展,都是说的通的。所以,我们就要问了,怎么样才能推动虚拟社区会员的参与率?再落实下来的问题,你需要了解你的会员,那么,什么推动了虚拟社区会员的参与?什么在驱动虚拟社区成员的参与?

    这个话题,初初听起来好无聊的,为什么要参与虚拟社区,好像在问,你为什么要吃饭一样,又好像问一个爱美的女人,你为什么要打扮?你为什么一天换3次衣服?其实,这个是虚拟社区研究界目前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最成型的理论了。

    让我来先总结下,第一个出现比较多的是,归属感,sense of community,我把这类归结为寻找心理安全和心理认同类型。其他还有获得权力的满足感,还有一种叫做gift economy,这个纯粹是将人的社会行为经济化的产物,就是说,我的参与是给予一种公共礼物,这个公共礼物我给了你,其实是希望你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回赠我,我认为这个观点不可取,听听,把爱和付出世俗化了。

    再有一种自我理论,这个完全不考虑前面的那一套看人脸色的说法,而是老子该是谁就是谁,我就是想自我表达,我要做虚拟社区里经营我自己的identity,建立自己的虚拟形象,self-image,self-presentation, 典型的一点是芙蓉姐姐,这个分析起来是很好玩的,心理学里有很多自我有关的理论,是可以好好地来解释这些现象的。

    第三种,还是回到我们的功利性,也就是说,我参与虚拟社区,是为了积累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或者说,积累关系,这个就可以用social networking的理论好好来解释了,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信息传递点,在这个信息传递网络当中,你所链接的信息传递点越多,那么你可能接触到的资源和信息也就越多,哇,如果这样去经营自己网络关系的人,会非常成功的。

    其实,这三种都有问题,比如说,sense of community,可能只占早期的社区当中存在,比如说,gift economy,将人的社会性抹杀,直接将人变成利益化的产物,这个我想经济学那里所给的文献和批评更多,我不知道,欢迎有这方面知识的朋友来探讨。那么,社会资源,也只是能解释一部分。

    我的看法,这三种都是表面现象,背后还有更大的框架可以全部解释和支持这三种。这个理论我称为人际关系基本互动理论,后来经过发展,我又把这部分加进了人的社会性的理论来源,比如说,我们常常说,身心灵合一,body mind soul,这种西方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流派,三位一体,也可以这么解释,feeling, thoughts,experiences,也就是说,虚拟社区的参与,是为了完成一种经历,一种自我表达的经历,一种灵魂自我表达的经历。

    好了,欢迎大家探讨。

    通宝推:当生,
    • 家园 computing 在哪里?

      从社会学吹到心理学,然后吹回business

      computing 在哪里?

    • 家园 2/8律?

      早期的虚拟社区是非常有趣的,很多人参与虚拟社区的时候,只看,不发言,甚至连花和草都懒得动手,

      ---------

      论坛里好像也有2/8律吧,潜水的还是大多数。不论早期和什么时期,不知对否?

      • 家园 对的

        论坛目前还是使用的最广泛的虚拟社区,比如西西河就是

        现在还适用,一个论坛里,活跃的成员一般不到5%。明天我要找更多数据来精确地分析

        • 对的
          家园 我觉得现在开始向着SNS转化了

          facebook,twitter之类的SNS开始用“关注”这种新型的方式来构成了新的虚拟社区。这种“关注”只需点击一下即可加入,所以数量可以极大,比如facebook的活跃用户有5亿,facebook上最大的几个group的成员数量都是千万级别的(Top 30 Facebook Fan Pages by number of fans - October 2010),这样的规模是论坛难以望其项背的。

          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年轻人使用SNS的频率比论坛大的多。最常见的就是学生模样的小孩到哪里都拿着手机上facebook和twitter,而论坛就没有这样的优势了。使用比较方便,与移动供应商合作得比较好,可能也是这类SNS的活跃用户比例远远大于普通论坛的原因之一。

          • 家园 技术是发展的

            现在的新潮流是SNS,因为它可以连接更多的人际网络,表达的方式更加广泛,所以30-40岁的人,喜欢bbs的多,青少年喜欢facebook之类的多,更年轻的孩子们,可能将来要玩3D了,技术是发展的,可是我们的接受力是滞后的,所以就会出现,接受力比较强的年轻人领导最新潮的技术

    • 家园 读者来信

      以前国内电台对境外广播时,是以读者来信x200估算听众人数的。据说VOA也是这样估算的。

      那时候互动非常有限,只能靠专门一个读者来信的栏目。

      自我表达也需要靠及时的feed back来支持。这个及时性可以视为一个参数。百度问问里好象有人回答了一个问题,然后发现是自己三年前提问的,居然三年了没人理。feedback的覆盖率也是一个参数。

      value added应该视为一个by effect,或者一个niche。人是社会的人,大脑在进化中形成了需要相互沟通的本能,这是人类的竞争优势。

      • 家园 自我表达也需要靠及时的feed back来支持

        这点很重要,社区有两个特性,一个是社会性的粘合度,或者互动程度的高低,过于低的像百度这种,社会性是比较松散的,而且聚集的目的也不是特别明确,所以会员的identity不高,然后互动性就会差啊

        所以社区的设计上面,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

    • 家园 del
    • 家园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粘性。什么是粘性,我借用啦游戏概念
      • 家园 这只是表面现象

        科学的目的,就是从表面现象里看出理论来

        比如苹果为什么落地,牛顿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为什么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嘿嘿,把这个弄出故事来,加上fancy的理论,才是有趣的

        你那个兄弟COO就很有趣,他说的熵增加理论很适合虚拟社区的研究

        • 家园 都是革命同志,只有分工不同,^_^

          找出来为什么?

          这个是科研,是你,coo,穿越教授们做的

          我已经忘记要问‘为什么’好多年

          我曾做的是不管为什么有‘粘性’,不管为什么会‘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这个表象是不是确实的一定会出现的表象

          如果是

          我想的能不能借助这个表象,看看怎么用,是不是能不能挣点钱养家

          555

          都是生活害啦我

          我那难以忘却的风华美少男的时光呵

          我亦本有科技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