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遥感图像处理随笔 -- 驿路梨花

共:💬17 🌺13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讨论】遥感图像处理随笔

    此文的由来是这篇文章,尖石:【乱弹】嫦娥2号在月球背面发现疑似非自然遗迹,该文中共提到两个观点:第一,月球照片有一处疑似建筑物遗迹;第二,图像被虚化处理。第一个结论我不清楚,第二个结论我不赞成。作者认为图像被刻意虚化,并提出的依据是:这个模糊区域每帧的范围都不一样。

    我们还是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谈起,来讨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对于遥感图像来说,他的成像机理是探测由目标物所发出(或者反射)的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通过一系列电子、光学手段,来对目标物体进行成像。从广义概念上说,照相也是遥感成像的一种形式,因为光波和电磁波均属横波。事实上,在遥感成像过程中,往往使用多频段的电磁波,一般有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等,其中可见光波段遥感技术最常用也最成熟。这里应指出的是,电磁波的范围远不止这些,还包括紫外线以及波长小于紫外线的各种射线粒子,由于这些电磁波的散射严重,所以不适与应用在遥感成像技术方面 ——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这些不仅不合适在遥感成像技术中使用,而且会对成像的结果造成干扰。

    我们把遥感图片相对于真实物体所存在的失真,称之为图像退化,即图像的品质下降。从理论上说,从目标物到成像点之间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通过成像设备的对称轴中心(通俗的可以认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几何中心即对称轴中心,平面可认为是曲率无穷大的透镜),由于光路的可逆性,所以反过来,从成像点到目标物之间的直线和前者应重合,我们把这一点称之为傍轴条件。而在实际成像设备中,不可能存在这种傍轴条件,我们把实际成像系统的光路称之为非傍轴条件。傍轴和非傍轴之间即存在一个角度差,我们将这一点称之为像差 —— 像差会不可避免的引起图片退化。

    但是,为什么我们通常看上去的图像并没有出现像差引起的模糊?一方面这是因为日常照相时物点和像点相近,像差引起的退化可以忽略;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处理遥感图片的时候,首先是要对此进行补偿,我们把对这种由像差引起的图像退化的补偿称之为几何校准。几何校准分为粗校正和精校正两个步骤:粗校正主要在遥感图像传输前进行,其目的主要去除明显由噪声带来的干扰,其方法主要通过滤波实现 ——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虽然粗校正可以去除明显的噪声,但也由于滤波的原因,有时在图像频率和噪声频率有重叠的情况下,会导致图像的损失,比如,实验室进行人工图片退化的实验往往就是利用低通滤波实现的。

    而几何的精校正,其目的是消除图像的几何失真,或者称之为几何畸变 —— 就像哈哈镜一样。所引起的原因非常广泛,主要是两类:一方面是由于成像系统的像差畸变,比如地形的起伏,就需要逐个像点的进行调整,这是由于焦距焦点的原因引起的退化,一般称为焦点模糊;另一方面,由于成像设备自身的运动或者抖动或者转动,导致出现的图像退化,这点应该很好理解,拿着傻瓜相机拍夜景照就是这样效果,一般我们称之为运动模糊。

    除了几何失真之外,还有一种是图像灰度值的不连续变化,我们称之为辐射失真。比如前文所提到的,一些散射粒子射线的干扰是原因之一 —— 对于地球卫星遥感来说,主要是大气散射影响,对于地外空间,可能主要是宇宙射线的影响或者地表某些放射性物质的影响。其他的因素,例如地形变化引起的辐射强度变化,例如太阳光与观测的夹角的变化,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辐射失真。

    对于几何失真和辐射失真,我们分别采取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的方法进行补偿。其步骤大致是,首先根据先验知识(例如对地面的遥感,我们可以知道大气的分布情况,地表的高度,太阳光射角和卫星姿态等参数,成像系统的具体参数等资料)建立成像系统的退化模型,根据该模型和得到的失真图像做逆退化的处理,即我们所说的图像复原 —— 这里最为关键的步骤就是,如何建立退化模型?

    建立退化模型,是整个图像预处理或者图像复原过程中的核心,研究的最多,可参考的算法也多,但实际做起来也最复杂。虽然有统一的算法理论做参考,但具体各个项目的图像复原的算法各不一样,因为先验条件不同。对于已经运行了若干年的绕地卫星传来的遥感图片,我们用已有的经验退化模型做图像复原的时候,尚且会出现无法完全复原的像点(表现在胶片上的图像可能是白斑点,表现在预处理后的图像上是一个虚化点,表现在频域是一段强噪声),那么又怎能完全保证月球照片的完备呢?这些无法完全复原的像点,其原因往往是某些先验条件出现了变化所致,而这些,是预先建立退化模型无法预计到的 —— 我曾遇到过的事例:在一大片连绵山峦的一段出现了某个明显的断层(图片上显示一处黑斑条),并且用多帧插值的方法不灵,后来用其他波段抽象出该处的像素灰度值进行逐一复原,但最后的复原效果也不佳。

    以上列举种种,只是遥感图像技术里难以避免的图像退化。然而,成像设备越精密,所建立的退化模型越完备,所得到的高分辨率的图片越多,那么图片的拟合度就越高。具体到嫦娥二号所公布的月球照片,即使目测判读也可以明显的分辨出地貌高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成就,以往我们都是根据已有的地面高度数据做好相应的模型来克服遥感图片的二维性的缺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可以完全避免遥感成像中所固有的一些缺陷。

    引起图像退化的原因还很多,比如传输过程中数模模数的转换,编码解码误差等等,但不想写了,遥感图像的复原处理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方向,国内外对此的研究都很深,但我接触的不深,主要还是研究项目中实际的一些经历,所以要往深里讲就写不下去了。这里对开头的那个结论做个总结吧:

    我们看到的月球照片所出现的虚化模糊,其原因是没有对遥感图像的相应点像素做很好的复原处理。至于为什么,如前所述可能性很多,我猜想或者是因为卫星制动引起转向或者抖动,或者是该处有放射性物质,或者因为地形突变,或者因为你其他 —— 当然,我也是瞎猜。实在要认为是刻意模糊的,那就这么认为吧,我并没什么证据去证实或者证伪,但应该指出的是,在处理地面遥感图像时也曾遇到此类问题,即每帧都会出现同样的噪声点(如果不是每帧都出现,那么也就不易出现模糊虚化了,可以通过三次插值算法来建立退化点的先验模型)—— 那时,又是谁闲着去刻意模糊的呢?我相信嫦娥二号上面绝对不会就放了一台CCD相机,所以,会有足够的技术手段在随后的图像判研中对退化像素点做进一步的复原。

    注1:此文杂乱无章,信手涂鸦,多有谬误,烦请指出,不胜感激。

    注2:如果斑竹觉得此类随笔闲扯性质的文章放在科经版面不合适,移步水上乐园亦可。

    【完,晚安,睡觉】

    元宝推荐:海天,晨枫, 版面翰林推:游识猷,
    • 家园 写的非常清楚

      难得的科普佳作。

      上花。

    • 家园 这贴让小猫想起了大学时候的数字图像处理,送花
    • 家园 写得极好,不过

      用来说明那个图片是大炮打蚊子。

        那个图像根本不是照相机拍的,是嫦娥二号上附带的摄像头拍的一段视频,分辨率极低,从下面的照片看分辨率可能有五百米到一公里。[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可以从月面的弧度估计出分辨率。

        这样的分辨率,如果能拍到“人工”建筑,这个建筑的尺寸只能比胡夫金字塔大十倍以上。

        另外关于那块模糊的问题,因为视频数据量极大,传输时都要经过压缩,还原后就会有畸变。嫦娥二号上附带的几个摄像头本身就是带着“玩票”的,对科学考察基本无用,从这个摄像头主景是火箭喷管就可以看出来,只是在嫦娥二号出问题时分析故障有点用。为不影响主要数据的传输,这些视频的压缩量应该很大,还原出来畸变就很厉害,犹其是一些特征不明显的图块就是模糊一片,只要整个图像有所变化这一小块压缩还原出来就会不同。

        如果看过早期的VCD就知道了,制作不太好的VCD节目中这样的情况多得是,如果有数据丢失还会出马赛克。

      • 家园 谢谢鼓励,三个问题探讨一下

        1、成像的问题。虽然都称之为CCD相机,但实际上,它所探测的频率范围并不只是可见光范围,否则,西光所真该关门了。

        2、我们所说的图片分辨率来说,一般指图像融合后的分辨率,这样的话,达到7m-1m的精度也是可能的(多帧低分辨率融合高分辨率)。当然给出的照片肯定没有这么高的精度。

        3、数据传输这一块确实会有损失,但我不是很了解其原理,只是自己觉得,相较于成像及预处理,传输过程虽然有损失,但应该是可以预知并可以在后续处理中补偿的。

        • 家园 单从尖石引用的图片上说,

          那是摄像头拍摄的视频,不是CCD相机拍的照片,所以可以认为只有可见光。你犯的一个小错误是把低分辨率的视频截图当做CCD相拍摄高分辨率照片,所以我说你是高射炮打蚊子。

            如果是嫦娥2号上用于拍摄月面的CCD相机,100公里高度分辨率可以达到7m,15公里高度分辨率可以达到1m,当然公布出来的照片可能不会拿出最高精度。但那个摄像头的分辨率肯定达不到这么高,从尖石给的视频截图看,是几百米的数量级。这样的分辨率,根本看不出有什么“人工”建筑。

            数据传输,如果传输的是数字信号,在信号足够强并没多大干扰时应该可以做到没损失,损失是在数据压缩和还原中造成的。后续处理只能做到一定程度的补偿,不可能完全消除损失。这种非重要的视频信息压缩和解压都有现成的程序,不会多下工夫去补偿。

            当然我只是知道一些泛泛的知识,具体细节就不清楚了,俺只能定性分析,定量就有劳你这样的专家了。

    • 家园 好像就是一台CCD相机,但装了2个CCD传感元件

      不会就放了一台CCD相机

      嫦娥二号卫星安装了三台监视相机与一台降落相机,是CMOS。

      主相机是星载单镜头TDI-CCD立体相机。“我们是一个相机装两个CCD,即相当于两个眼睛飞一圈一次推扫实现立体成像。而美国是一个相机装一个CCD,即一个眼睛,卫星要调姿且飞两圈完成拍摄,或两个卫星装两个相机且配合好、同时拍摄一个区域才能获得立体成像。”

      2007年日本发射的“月亮女神”中也有一台CCD立体相机,它的地元分辨率是10米,但仅能得到月球南北纬60°间的立体影像。

      2008年印度发射的“月船一号”中的立体相机的地元分辨率是变的,从5米到160米不等,亦即在目标光照条件好时,它可以达到5米;而当光照条件较差时,它仅能做到160米.

      在15公里×100公里轨道上,嫦娥二号CCD相机的技术指标大体与美国2009年发射的LROC中窄视场相机持平,后者的地元分辨率为0.5米至1米,但它仅拍摄月面15%的特定区域。

      按照嫦娥二号CCD立体相机设计目标,它既具有获取地元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面立体图像的能力,又具有获取虹湾地区地元分辨率为1米的局域超高分辨率立体图像的能力。前者为国际领先水平,因为至今尚未有地元分辨率优于10米的全月立体图像;后者为国际先进水平,即与美国LROC中窄视场相机指标大概持平。

      通信上嫦娥2号验证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采取了低信噪比下的载波捕获数字处理算法的仿真验证,采用数字基带处理技术,采用FPGA+DSP的框架,在保证精简电路同时,提高系统设计灵活性;利用单机、分系统联试及星地对接试验全面验证。

      • 家园 应该你是对的

        要判断高度的话,得至少有两个,才能形成三维。当然,同一台CCD相机同时有两个传感端也是可以实现的。

        7m或者1m的分辨率,在地面遥感中并不罕见,但由于对月遥感的诸多参数未知,所以这个分辨率就显得很高了。分辨率的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对月探索的数据进一步积累才能实现的。

        传输过程中也肯定会有损失,但我没深入接触过,不能说的很清楚,就没说了。

        • 家园 月球的问题主要是相机不能太大吧?

          7m或者1m的分辨率,在地面遥感中并不罕见,但由于对月遥感的诸多参数未知,所以这个分辨率就显得很高了。分辨率的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对月探索的数据进一步积累才能实现的。

          月球卫星想来载荷比地球卫星的载荷要小很多。这么一来星载相机从尺寸到重量都会受到影响,即便轨道降低,没大气层,分辨率仍然比地球遥感低也可以理解吧。

          • 家园 成像设备不占什么空间

            相较于星载的控制、通信等设备,成像设备基本不占空间。

            分辨率难以提高的关键是先验模型的问题,即使是对地遥感,缺少某些参数的话,一样是这个效果。只不过对地的参数很多我们可以得到(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实地测绘),但对月不能这样做。

            • 家园 但镜头占空间很大。

              要分辨率高,镜头口径要大,焦距也要长,象太空望远镜,美国的高分辨率光学侦察卫星体积比大巴还大。

    • 家园 请教一个问题

      请教一个问题,是不是嫦娥采用垂直向下,每次只采集一条遥感图像,而不是一个面,再利用卫星自身的运行,顺着轨道向前平推方式来成像,就是考虑到图片退化问题最小化呢。因为成像部分都是与镜片的光轴同轴,当然在一条遥感图像的宽度上还无法做到同轴。

      很专业的解释,花

      • 家园 在月球上立体成像问题多多

        采用96级的TDICCD技术,这相当于用96条线阵CCD对月面同一可分辨条带成像,然后图像信号累加,以提高图像的强度。但这时必须要做到在轨运行中使96条线阵CCD中每一条都对月表同一条带成像,不能有大有小,否则图像累加后就会变模糊,为此,他们采用了速高比补偿技术。因为卫星在轨实际运行时,高度与速度都在随机变化,因此卫星越过可分辨条带(1米或7米)的时间是不相同的,所谓的速高比补偿技术就是当卫星飞得快时,就把相应的曝光时间缩短一些,也就是把相机的帧频提高一点,从而使每条CCD采样的信号都是同一条带。

        由于月面起伏大、卫星轨道低、没有精确的月球高程图、不能采用GPS定位技术等多种原因,月球探测采用TDICCD技术要比地球卫星困难得多。研究人员同时采用两种速高比补偿技术,即激光高度计的辅助行频计算技术及地面轨道预报辅助行频计算技术。前者由激光高度计直接提供卫星高度数据,在卫星上闭环实施,它适合于星下点较平坦区域的成像,如虹湾地区。后者可结合轨道参数与嫦娥一号所获取的月面高程数据两方面的因素确定行频,适合于星下点月表起伏较大区域的成像,且可以人工干预。两者互为补充。

        为了确保图像质量,研究人员充分利用TDICCD的图像质量特性,结合嫦娥二号CCD立体相机的具体情况,以创新的思维进行总体方案设计,从而使整机具有非常高的静态图像质量,发射前静态CCD立体相机整机全视场MTF大于0.4,比要求值提高了一倍,这样即使速高比补偿有残差,仍能保证满意的图像质量要求。

        • 家园 速高比补偿的技术应该还是较成熟的

          不确定参数的转动引起的运动模糊这个还没有特别好的算法克服(06、07年的时候),当然现在也许实现了,或者卫星设计时避免了此类问题,也许没有实现,实现的话,应该会报道出来的。

          缺乏月球高程图,这是个很困难的事情,根本解决只能靠绘制高程图。因为当地形变动较大的时候,高度计的作用有限。两个传感探测器可以实现三维成像,但无法避免同时出现退化。只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数据融合,这个算法应该还是很先进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