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大刀和日本刀的实战比较(一) -- 碧血汗青

共:💬29 🌺7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中国大刀和日本刀的实战比较(一)

    其实这事没那么严肃,连比较这样的词都搞出来了,难道还想搞个比较刀学不成?呵呵,随便说几句而已,就当讨论起个头吧。

    另外要多说一句的是,讨论这个事情,俺极不愿意涉及爱国和仇恨,不是说俺愿意不愿意说爱不爱国,而是觉得在纯粹的物理(俺不敢说学术,这个词比较高深优雅,不敢用#_#)比较上,带了过多的政治以及个人情绪,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很不客观,最后啥也说不成。所以俺在此如果说到任何兵器和其他事物的优劣,说中国兵器好的时候当然没啥问题,但说不好的时候请不要涉及其他,不然实为一大扫兴事。

    开始比较。

    在中日刀剑这个事情上,我的理论和数据掌握都不够多,也没认真就这个问题下过功夫,所以远没中虎、萨苏、锦候以及其他各位的水准,所以说错了大家别砸,我身子骨不够厚实,大伙点穴就够了,拜托拜托……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我唯一占了点小便宜的,是我自小练武,时间也不算太短,可因为俺颇喜拳脚,所以刀法、剑术从来都是一塌糊涂,纯粹属于糊弄,只算能说是练过几天,摆个架势还能唬一下人而已。正好家中收藏有一柄抗战中缴获的日本刀,而中国剑和刀也各有一柄,因此在使用上有些感性认识,可以很直观的做些实战使用比较。说句题外话,因为这柄日本刀,我还曾经去研究过一段时间的日本剑道,但在二十多年前,根本不可能有人懂日本武艺来人手把手地教授,所以是自己胡乱找了些书和资料,还是零散不成体系的东西,最后照猫画虎不了了之,连个皮毛也没得,唯一的收获就是知道了几个架势,此可为大家一笑。

    闲话少说,开始正题。

    日本刀的设计很贴手,手感极好,弧度、重心都配制非常合理,舞动起来,劈、刺俱佳,确实是兵中上品。但是,它在实用中,我认为至少是有两大缺陷的,而正是这两大缺陷,足以使其从极品冷兵的工艺品地位,沦为与铁轨打造的中国大刀无异的普通杀戮兵器。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个人意见认为,日本刀即使不被火器替代,也极有可能被大刀所替代,其工艺会被保留,毕竟是极优秀的工艺,但其形制极多半要起大变化,即使保留了形制,也会沦为仪仗品,从而最终退出制式兵器的行列。

    我想,如果没有火器,很可能会出现以日本刀工艺制作的大刀,最终形成类似当年宿铁刀那样的制式兵器,最终的兵中霸者将是中国大刀(在此,要允许俺开心一把,虽然,俺不想大喊爱国口号,而这个结论的推导过程也不带一点政治和情感色彩,但窃喜之心还是会有的……)。

    可惜啊,这仅仅是个假设,毕竟火器时代了,这个问题我们最终只能是猜想求证而无法验证了。

    元宝推荐:一直在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文摘】戚继光与明朝军事

      明朝是一个有独特魅力的朝代。

      这种魅力不是它的文治武功,因为明朝非常奇怪,它总是处在一种起伏的,激烈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让它在后世的评价毁誉参半。洪武和永乐两朝是武功极盛的时代,对蒙古采取果断的攻势,主动出击。但是到了英宗时的土木堡之变,50万豆腐军全军覆没连皇帝自己也作了俘虏。嘉靖时期倭寇在东南沿海各省肆虐,创造了一个世界军事上罕见的奇迹,一股50人至70人的海盗登陆后一路深入到腹地,杀人越货,从杭州进入安徽,迫近芜湖,又转到宜兴,绕着南京兜了一个圈子,如入无人之境。而南京是明朝的陪都,驻军就有12万,竟然没有出动。这股倭寇最后被歼灭时,据说已杀伤了4000多人。可见当时的军备已经差到了什么地步。但是这种局面很快得到了扭转,明朝在军事上出现了一次复兴,戚继光被起用,肃清了倭寇。进入万历年代,北方的边防和军队的素质都得到了加强,蒙古的一支铁骑在进行了一次无功的试探之后,没有敢接触就退了回去,然后首领俺答汗就正式放弃了军事进攻,改为和明朝互开边市贸易,北患从此基本上解除。这种军事复兴的另一个有力的实证就是随后在朝鲜击败了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的远征军。这支远征军的武将是: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九鬼嘉隆率领的15万先遣队,还有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衫景胜、蒲生氏乡、伊达正宗统帅的十万人马驻在名护屋做为预备队。玩过光荣公司的著名游戏太阁立志传的都知道这是多么朝豪华的阵容!集中了日本战国时代的精锐!明军在朝鲜惨烈的胜利背后应该归功于戚继光的军事改革和训练整饰军备的成果。但是这种的复兴并没有维持多久,从建州兴起到明最后忘于流寇,衰落之式是持续而一贯的。

      如果探究原因的话,还是出在重文轻武的文官制度上。冷兵器时代军事的一个规律就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一定是军阀部队或者说私家军而不是中央军或者政府军。农耕民族要组织和训练一只形成战斗力的部队,需要花较长的时间。统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纪律和训练的部队,在战场上面对敌军骑兵的第一轮冲击,可能仅仅是因为恐惧,就会溃乱,而且很容易引发全军的大崩溃。而军令纪律的服从需要树立统帅权威,战斗精神和士气需要对将领的个人崇拜,战斗素养需要成系统的重复演练和作战积累,这些都需要一个具有权力的长期固定的军事将领统领一支军队。宋明两朝因为吸取唐朝武人跋扈,藩镇割据的教训,都很严格的抑制武将,过于中央集权的后果是“将不知兵,并不知将”。明太祖立国之初,就制定了本朝的军制规定:常备军由200万军户提供,代代相因不变,设立军户的目的,既在于保证官兵的来源,又在于保障民户不会因战争动员而受征兵骚扰。这制度开创伊始,流弊即随之而来。民户被编入军户,大部出于强迫;既或出于自愿,也常常是基于权宜之计,所以各个驻兵的卫所刚刚成立,士兵逃往和换籍事件即已层出不穷。卫所的实际兵员往往比规定编制少得多,而且这些士兵还经常被用作运输和营造的仆役,极少进行有效的军事训练。和这种每下愈况的情形相始终的是明朝的补给制度,军队的粮饷补给竟然不是由户部统筹全局,而是由卫所附近的地方政府补给,这种后勤管理上的混乱使军队很难得到充分足额的补给。

      明朝的武官只是技术官员,最高只能做到一个省的总兵,高级军事统帅都是文官,象戚继光这样绰约的将领也只能做到蓟州总官兵。不懂军事的文官统兵的恶果在辽东与建州作战当中暴露无遗,同时明军许多武将素质也是极差,轻敌冒进,只知道逞匹夫之勇。当然文官当中也不乏懂军事,能将兵作战的统帅,比如谭纶以及后来的熊延弼,袁崇焕。但是在明朝文官制度之下,只能寄希望于进士出身又碰巧是懂军事,肯实践的官员又碰巧出任了尚书,总督。明朝最有战斗力的几支部队(不算太祖和成祖时期)都是军阀部队,比如戚继光的戚家军,袁崇焕的辽东军,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袁崇焕被杀之后,辽东军基本瓦解,出现整部整部的投降清军,最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也投靠清军之后,大明再也没有有战斗力的精锐部队,八旗军横扫中原已经是不可阻挡的了。

      16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天才将领就是戚继光。倭寇入侵的初期几乎战无不胜,主要的原因在于战术的优势和武器的精良,倭寇主要是战国时代的武士和浪人组成,战斗素养极高,他们能及其娴熟使用武士刀,弓箭和标枪,在战斗中和身边的伙伴互为呼应,协同作战,小股部队的进止必在严密的互相照顾之下,用令人战栗的海螺声指挥协同,而且熟练派遣尖兵和斥候(忍者?),有层次的展开兵力。从戚继光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倭寇善于制造恐怖气氛,盔甲上饰以金银牛角,五色长丝,类如神鬼,估计就是类似武田信玄戴的那种头盔。日本的武士刀被誉为仅次于大马士革弯刀的精良兵器。日光之下,光亮夺目怯人。而当时江浙福建一带卫所的军户其实和农民没有太大的区别,和倭寇的战斗就是民兵和职业军人的战斗。这种情况直到戚继光出现才有所改观,他招募的新军是志愿兵而不是从军户中抽调,募兵的原则是只招农民而不招城市市民,戚继光认为来自市井的人都是狡猾无赖之徒,不过是把兵营当作解决食宿的救济所,一旦交锋,不仅自己会临阵脱逃,还会唆使周围的人一起逃跑,以便一旦受到审判时可以嫁祸那些言辞钝拙的同伴。所以他订立了一条甄别应募者的标准:凡脸色白皙,眼神轻灵,动作轻快的人一概摒诸门外。按照这种标准,戚家军招收的兵员都是淳朴可靠的农民。在戚继光以前,军队中最受到重视的是个人武艺,能把兵器挥舞如飞的是英雄好汉,很多各地拳师,打手,盐枭,苗人都被招聘入伍。等到他们被有组织的倭寇击溃以后,当局者才明白,战斗的成败不取决于个人武艺,而取决于组织纪律。戚继光训练新军的时候,就非常注意士兵之间的配合和协同作战以及各种兵器的配合。他发明的鸳鸯阵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一个鸳鸯阵就是一个步兵班,一共十二个人,其中四个人手持长枪,是攻击主力;前方左边两个人手持大长方盾牌,主要是防守和保持住阵脚;右方两个人持小园盾,凭配有标枪和刀斧,他们的作用主要是诱敌,匍匐前进,并在盾牌后掷出标枪,引诱敌人离开防御位置;他们后面还有两名士兵拿着大长毛竹,叫做“狼筅”,专门负责等的人失位之后扫到敌人,然后长枪手一跃而上把敌人刺死,四名长枪手后面还有两名弓箭手,可以放火箭攻击和掩护。这种战术可以看出是一种小团队配合作战,需要严格的纪律和协作精神,正由于如此,戚继光才不厌其烦地再三申明全队人员密切配合的重要性,并以一体赏罚来做纪律上的保证。戚家军从开始剿寇,攻坚,解围,应战,追击,屡战屡胜,未尝一败。除了战术方面,还有一条原因是建立残酷的军纪,戚继光会很果断的手刃后退的哨长,临阵脱逃一队的士兵都要“连坐”,离阵小解也会受到割去耳朵的处罚,他的第二个儿子因为违反军纪被他毫不犹豫的处死。

      戚继光不光运筹帷幄,同时也敢与身先士卒,他首次参加对倭寇作战,在前面的官兵马上要败退时候,跳上一块高石,三箭射杀了倭寇三个头目,一举扭转了局面。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任蓟州总兵长达15年,喜爱操练,阅兵。这些活动使他有机会在全军将士面前显示他体格强壮,动作敏捷。在对部下讲解各种近战武器的利弊时,他有一次当场命令一个下级军官用军刀对他做攻击,而他则持长枪防御。他经常巡视各部,一次驰马长城以外20里,周围没有一个侍卫。他还亲自攀着悬绳登上设在绝壁上的观察所,身为高级将领还具备这样的体力与作风足以自豪。

    • 家园 【原创】中国大刀和日本刀的实战比较(二)

      日本刀的刀身窄,细长,看上去似乎并不重。但如果实际使用过,就知道其实分量很重。国内工艺品店卖的那种伪日本刀和工艺刀就不要去试了,无论弧度还是重量以及重心分配,都和真正的日本刀相去甚远。刀身的弧度,在刀而言是相当讲究的,尤其是在劈砍的时候。当你用随便构勒弧度的刀抡圆了狠狠劈将下去,碰到了坚硬格挡的时候,那种不伦不类的弧度就足以让刀倒弹起来在你脑门上撞个大血包外加一道大裂口,要不就虎口震裂脱手飞出。那种刀和真正的日本刀是两回事情,如果在日本买的本地产工艺刀,则另当别论。

      我练武有年,膂力虽然不大,但也肯定不能算弱,现在还能用两个指头支地做俯卧撑,腕力和指力应该算还可以。

      但是在挥动日本刀的时候,我还是颇感吃力。日本刀做砍、劈时,借助其弧度和重量,确实出刀可有霹雳之势,杀伤力极大。可如果单臂使用,在回刀时,尤其是自下往上或反手提格的时候,虽然有靠腰腿力一说,但还是需要依仗腕力和臂力的,在这个时候,譬如我之流就觉得实在有点力有不逮,用起来很笨拙,回转之时备感不便。即使是双手刀,也一样不能收、放如一,收刀终究是吃力笨拙了些。

      由此深觉日本刀的刀柄长至双手握把的长度,不单只是调节重心的作用,也确实因为其需要双手握刀才成,因此日本刀、剑自发展起便基本是双手使用的法度,极有道理。倘若单臂使用,一刀不中落于外门,就成了戚老虎所写武经中的“败势”,又因其收刀回转倍费气力,于是即刻会有性命之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单臂用日本刀,绝非常人所能,其他不说,只是对腕力和臂力的要求就要相当可观。于此,宫本武藏的二刀流难度可想而知,想来此人的腕力、臂力和膂力,定然超绝常人多多。

      故而虽说中、日的武艺以及刀制,各有长短之处,但中国大刀和日本刀这两种刀,却同样是双手刀的一种,无非是两者刀身厚度、宽度、长度不一而已。日本刀的刀背厚度要厚些,中国大刀的刀身宽点,长短略有出入,却都在一米上下,也所差无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片:二十九军大刀队使用的大刀

      这么一来,如果有两人武艺相当,一人使中国大刀,一人用日本刀做肉搏,我们便可以以这些基础条件来进行比较了。

      首先,在刀的制作、硬度、韧性、锋利等各类工艺水准上,无疑都是日本刀好。

      但是,大刀的刀身宽,所以虽然物理性能差,可也绝无可能被日本刀击断,相比较起来,倒是硬度较高的日本刀可能有此忧患。只是它靠着刀身的厚度来弥补了这一点,大家扳平。不过,因此双方的重量差异也就变得不是非常大了,而双方兵器刃口的锋利和抗击打度,此刻也已经无足轻重,因为双方的刀身都很长,在格斗中的兵器撞击总不可能把六、七十厘米左右的刃口撞击到全都卷了刃吧,况且真杀起来的话,生死也就几下子的事情。

      这一来又说到了很多朋友坚持的卷刃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仔细来揣摩一下,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在砍第一人的时候,刃是一定不卷的(除非这人偷懒从没磨过刀,那就赖不得刀了)。在砍过一人之后,这个刃再卷,也不可能卷到劈不进肉体去,这个我们观察自己家用的不锈钢菜刀就可以了,完全可以买几斤猪排或牛排来试试,兄弟我喜欢下厨房,有关菜刀使用的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因此无需再用人来做实验了。

      在砍肉体的时候,即使砍中骨骼,在刃口上的卷刃也只是骨骼粗细的宽度,除非是剁排骨,咚咚咚咚咚,这才能把刃口给彻底剁废了(你说没事在战场上剁人排做什么?所以不予考虑如此变态的可能……)。且再怎么地,在六、七十厘米长的刃口上就是有几个棒子骨粗细的卷刃,以大刀的重量、速度以及使用者的臂力三者叠加,也不可能砍不进第二具肉体。我想,也许等到四、五人后,这刀才有可能确实废了,被剁成了铁片。只是,如果一人可以砍掉四、五人的话,整个战场人人如此,那对手早就跨了。在实际战斗中,能有1:2的杀伤比例就相当之惊人了,最好的实证案例,是二十九军的大刀队喜峰口一战,我军和敌军的伤亡就是1:2.5的比例,因此震惊中外,日寇为之丧胆,以至于要人人戴上特制铁围颈才敢来和二十九军作战。

      所以从这几点上讲,日本刀的优异制作工艺,在战斗环境下并无太大意义,其工艺的精良基本上被大刀的形制所抵消掉了,这时比的只是谁能砍中对方,也就是比武艺和气力了,兵器制作工艺上的优劣已经可以忽略大半。

      而当年的明军不抵倭寇的日本刀,私下度之,应该是由于明军是采用舞动灵活而刀身单薄的单手刀以及单手刀持盾的制式,如此则应当落下风。如果其时改用双手大刀片,不太可能敌不住日本刀,盖因大刀与日本刀比,如上所述,并不落巨大劣势。

      待续

      表打俺……俺要睡觉……

      • 家园 关于卷刃问题

          楼主的意思是磨了刀不容易卷刃,我觉得刚好相反,磨了刀更容易卷刃。

          会不会卷刃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材料和热处理。如果是纯铁的就是经过淬火也容易卷刃,好钢淬火不足也容易卷刃,淬火过头不会卷,但会崩出缺口。

          第二就是刃口的厚度,刃口太薄了就容易卷刃,磨刀实际上就是把刃口磨薄,也就容易卷刃。如果刃口有足够厚度就是熟铁刀也不容易卷刃。八十年代国内有卖假菜刀的(熟铁做的,当时叫铁皮菜刀)。表演时可以砍断铁丝,刃口不卷,就是因为刃口做得很厚。买回后一开刃就不行了。

          说到作战用刀,这里说的是砍劈用的大刀,不是小匕首。我觉很不需要磨得很快,除非象小日本那样要把人头砍下来。就是把大刀打成一样长的铁棍,杀伤力也是很强的。

      • 家园 精彩纷呈,辛苦碧血汗青兄

        两个指头俯卧撑的功夫厉害,看来不用砸砖,换两个石头碾子压上也不会有多大问题。

        顺便问一下,那口大刀也是您的收藏品么?

        • 家园 萨兄过奖了,刀的照片奉上

          可惜没拍好,而且还出了点岔子,一张带刀鞘的居然坏了,图象只显示一半,回头重新拍了再传上来。先将就看看吧。

          那大刀不是我的收藏,呵呵。

          我家倒有一把自己找人打的练武用的朴刀,还比较厚重,不是那种武术比赛里一抖克啷啷乱响的软单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碧血汗青兄,谢谢您的照片,

            刀把是铝的吗?

            看不太清楚,很象军刀.下图是军刀图,没棒通.请兄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是这种刀很轻盈啊.没象您说的那样笨重,一般在1kg挂零,刀的重心在刀镡前10~15cm左右,很称手.

            以前瞎玩,截了95cm的4分自来水管,刚好重990克,握在25cm处,挥舞起来不是如意,颇感吃劲.后来有了打刀一试,1090g 的刀在手中很是称手,处理的极佳,试斩过草席,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有点疑问

        由此深觉日本刀的刀柄长至双手握把的长度,不单只是调节重心的作用,也确实因为其需要双手握刀才成,因此日本刀、剑自发展起便基本是双手使用的法度,极有道理。倘若单臂使用,一刀不中落于外门,就成了戚老虎所写武经中的“败势”

        我怎么觉得常识中是双手握刀容易导致招数使老, 变化不易呢?日本刀从来都是双手握当然有他的道理, 但中国的刀剑传统上很少双手握把的, 大都是单手使用, 我觉得应该也有道理的吧.

        汗青兄能否给详细解释一下. 谢谢.

        • 家园 理解有出入了:)

          我的意思是,日本的刀把那么不单只是调节重心,因为日本刀的重量使得它必须双手握才能比较容易挥舞。

          你说的没错,即使这样,招数还是容易使老了,我上面说了,一刀出去,回刀提格即使双手也很吃力。所以我觉得日本刀法通常一刀或者几刀内就见生死,也有这个原因在内。

          • 家园 谢谢汗青兄的回复

            其实后面我又读了遍文章,发现是自己理解错了。没想到汗青兄还不辞劳苦回复了一把。

            我感觉中国单刀其实更符合格斗的要求,因为出刀之后更容易回到平衡点的位置。当然刀不能像电视表演中得那么薄,否则确实容易被日本刀削断。

            中国单刀和日本刀的关系,是不是类似乒乓球中直拍与横拍的关系?

            请汗青兄指教。

      • 家园 【原创】中国大刀和日本刀的实战比较(三)

        既然开始说到了武艺,这便引发了日本刀的第二个缺陷。这个缺陷就是在它的使用技巧上。

        使用日本刀的技巧要求,要远高于中国大刀。

        日本刀的使用需要极高的技巧和长时间的训练,这是个常识,也是日本武士引以为傲的地方。但是在战场上,这个骄傲却成为了一个致命的瓶颈。因为大量的士兵不可能有如此长时间严格的系统训练,因此大部分士兵不可能纯熟使用,对他们来说,大刀和日本刀在使用上并无差别。只有那些自小训练有素的武士,才能充分发挥日本刀的威力。

        但这样训练出来的使日本刀的武士,实质上就是武林高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年倭寇几十人却可纵横数百里伤人无算,实因其乃是一支由几十或数百高手组成的特种部队,再加兵器上的优势,悠忽来去,自然在对付地方普通守备士兵的时候大占便宜,因此大可不用奇怪何以数十倭寇,就能横行沿海。

        以高手对士兵的战绩,可以看看日本本国的例子,也能看出是什么结果。譬如战国霸主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在天正伊贺之乱中,为消灭区区几千伊贺忍者,居然就动用了近六万大军扫荡,可最后还是没能彻底斩草除根,更差点被忍者伏击致命(当然了,对方用的是铁炮偷袭……)。

        所以如果要这样对比,窃以为用几百中国高手去日本登陆骚扰,结果也一样。

        不信的话,就给倭寇们换上旗鼓相当的对手比比高下,结果就出来了。想当年少林寺的月空、月忠、自然、慧正、智囊等三十一名棍僧对倭寇,就是高手对高手的比试。只是和尚们的七尺长三十斤重的铁棍一落,日本浪人刀折人亡,上海白沙港一战,毙倭寇上百,这回大家武艺是相当了,却是被和尚高手们占了兵器上的便宜,此可为一证(不知道换上狼牙棒又如何,戚继光的狼筅不知道是否便是这般变化出来的……一笑)。

        又,日本的士兵足轻,也确实是不用日本刀的,而用竹枪一类的武器,用日本刀者的基本是大将和武士们,另外日本的浪人也是武士,无非是没了藩主的没落武士。所以日本刀并不是人人可用,人人能用的,基本是专业人士在使用。

        相比较之下,中国大刀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大刀由于结构上非常简单,杀伤则主要靠的是本身重量产生的惯性和使用者的力气,颇有点类似斧头、铁棍之类,大多只需以刀锋对着敌人硬砸就是,使用便利,无需太复杂的技能,只要经过制度化的系统军事训练,人人可用。

        先师之一的叶先生,出身于南京中央国术馆,据他所说,当年的血战日军的二十九军大刀队刀法极简单,早在国术馆期间,就专门有研制刀破长兵的招数,发起者是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先生,二十九军正是他西北军的旧部,研制者则是他寻觅来的长刀名家郭长生。蒙先师恩宠,曾给我们演示过一次,一干人等如我辈也因此比照着演练试验过,感觉确实相当简单易学且颇具威力,尤其是如果第一次碰上这样的刀法,那多半就要吃亏,长兵尤甚,譬如枪刺,大多情况下一招过后或死或伤,侥幸可以脱出战圈的,也会被追砍不止,不易扳回局面。于是对前辈们之造诣高深,化繁为简之能,极是景仰。

        这里再提一句闲话,我的另一位启蒙师尊蒋先生,也已故去有年,她也是前南京中央国术馆的高材生,并且是当年第一届国术大会短兵组第一名(短兵是当时五大项目中唯一允许男女混合比赛的项目),使用的兵器是剑,据她自己说,她所用剑法叫“武当对剑”,属于双兵,可惜当年愚一意孤行愚昧不堪,不甚以兵器为念,以至痛失良机,既未见先师用过也未想到要观摩一下,现在想来,倒真可以套用一句流行用语:“如果再……”了,可惜悔之晚矣。

        兵器的比较,到这里就已经说得差不多了,只是这一扯又扯到了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刀法,而关于这个,也是一直传说很多的事情,众说纷纭,所以不妨最后闲话几句,一起讨论一番。

        其一,说宋哲元将军在北京时曾延请京、津一带国术高手在军中培训。另有一说,说佟麟阁将军之母是大刀王五之女(此说不知道真假如何,现代史我不是很在行,没有细究过,应该不难考据,有心者不妨探察一番佟将军家世,倘若是,也是一段佳话,王五助谭嗣同变法,本就传奇,佟将军又是抗日英雄,这事要是真的,可称一门忠烈两代佳话),刀法自然是绝顶,后来佟将军传授给了部下以此杀敌。又一说是名镖师李尧臣和原南京中央国术馆教练郭长生等人在军中所授(此即先师所云,先师所演示的刀法,也是自郭先生处得知)。再有一说是八卦门的一位前辈研制出了简单实用的刀法训练部队,他将八卦刀法融成了一招,所以威力颇大。

        在此处,我要来和个稀泥了。

        我觉得以上诸说都可成立,也都确实发生过。宋将军和佟将军在北京时期确实都请人训练过部队肉搏和武器拼杀之术,此有记载和很多当事人的颇多记叙,无需赘言。因此,窃以为当时是有相当多的国术高手们,而不是一人,以他们拳拳报国之心殚精竭虑地将各自所习技艺之精华,用最简单易学的方式传授给了二十九军将士,所以这并非谁的一人之力。

        再以后的喜峰口一战中,五百大刀队壮士仅生还二十余人,却杀毙了一千二百日军,这里面除了壮士们个个以必死之心报国之外,这些在幕后的英雄们也居功甚伟,不可忘记。借此,向当年的抗日壮士们致敬,并缅怀我两位师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