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 西域和怛逻斯之战 (一) by 狗狗鹰 -- Davi

共:💬3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 西域和怛逻斯之战 (一) by 狗狗鹰

    西域和怛逻斯之战 -- (一)

    前几天老沙提到了怛逻斯之战,突然来了兴趣,也许应该写一点关于这次战斗的东西。其

    实我对这段历史也不是很熟悉,大概有个印象,翻翻以前读过的书,重温一下唐朝的历史

    也是应该的。这些年来中亚地区尤其是新疆慢慢又成为一个热点地区,交代一下这次战斗

    的来龙去脉,也许能帮助大家对这个地区的认识。我不是专业学历史的,只能凭借自己粗

    陋的历史知识也有限的资料来写这篇短文,有些东西可能不很准确,大家就当八卦文章来

    读吧。因为不是学术论文,引用的资料也就不一一列出了。

    首先要指出的是现在很多文章都把怛逻斯写成了恒逻斯,怛和恒这两个字只差一横,但读

    音却不一样,“怛” 念 “达” ,在西方这次战斗叫做Battle of Talas。关于 这次战

    斗,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资料都不多,没有太多的细节记录。怛逻斯之战发生在756年7月

    10日,在中国的记录则是唐玄宗天宝十年的四月。唐朝军队在高仙芝的率领下和阿拉伯军

    队在怛逻斯河边激战五天,结果是唐朝军队大败,三万人马只有几千人逃回,大约有一万

    人被俘。战斗的地点大家都认为是发生在现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孜别克斯坦边境上的江布尔

    (Zhambyl) ,江布尔在1936年以前 的名字是Aulie -Ata,所以西方历史记录上这次战斗是

    发生在Aulie-Ata。江布尔的上 游在乌孜别 克境内现在还有一个城市叫Talas,但这不是

    当时的战场。怛逻斯之战的直接起因要追溯到前一年的塔什干(Tashkent) 屠城,为什么会

    发生塔什干屠城呢 ?这就有必 要解释一下当时这个地区的政治形势。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名字“西域” ,在汉朝西域指的是河西走廊以西,包括现 在新

    疆和中亚的一大片高山沙漠和草原地区。到了唐朝随着中国势力的扩张,西域的范围慢慢

    地缩小到了指葱岭以西的地区,新疆地区则被列入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管辖范

    围。葱岭以西咸海(Aral Sea)以东的中亚地区在西方被称为 “Transoxiana”,主要是指

    阿姆河(Amu Darya) 和锡尔河(Syrdaria) 流域。唐朝的文献 把阿姆河叫作乌浒河

    (Oxus),把锡尔河叫作药杀水。历史界认为中亚地区的原始居民包括Sogdian和Bactrian,

    这两种都是古代伊朗地区东部的居民分支。公元前6世纪,波斯的大流士(Darius) 统治了

    这片地区,到了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 马其顿帝国也短暂地统治过这片地区。至

    於这个时候的新疆地区政治形势则不是很清楚,大家倾向于是Sogdian人(也叫做塞人) 居

    住在这里。Sogdian在中国又有另外 一个名字叫粟特人,他们曾经到过中国的陕西和甘肃

    地区,并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建有自己的国家。这样讲起来粟特人应该是塞人的一支,这粟

    特人有很多不同的叫法,他们在甘肃建立的国家在史记上就是月氏。月氏人被匈奴人赶到

    了葱岭以西,重新建立国家,到了公元第一世纪,这个国家成为了中亚地区的第一强国,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贵霜王朝(Kushan Empire) 。这些人又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吐火罗人

    (Tokharian) ,吐火罗,粟特,塞人,月氏这些名词乱七八糟纠缠在一起,一下子 也不容

    易搞清楚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正在中国都把他们称为胡人,或者西域诸胡。

    到了7世纪,中亚地区的形势非常的混乱,贵霜王朝已经衰落分裂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城邦国

    家,唐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中记录了一大堆眼花缭乱的国家,他们的 语言风俗和人

    种都大同小异。这许多国家中比较出名的有所谓的“昭武九姓国” ,“新唐书” 记载这

    九国分别是康,安,石,米,史,何,曹,火寻和西安国。据 说这九国的祖先就是被匈奴

    赶出河西走廊的月氏其中一支,当时他们居住在昭武城,到了中亚后都“以昭武为姓,示

    不忘本也”( “北史。西域”) 。这些国家中康国是第 一大国,其余几国都是从康国中分

    出来的。康国就是汉朝史书中记载的康居国,唐僧把它叫飒秣健国,就是现在乌孜别克的

    撒马尔罕(Samarkand) 一带;安国在康国 西南,唐僧还是用音译叫捕喝国,现在乌孜别克

    的布哈拉(Bukhoro) ;石国就是现 在乌孜别克的塔什干一带。除了这昭武九国外,还有一

    个比较重要的国家是跋汗那,唐僧的记录中叫怖(音服)捍那,位於现在乌孜别克的

    Farghana,这个地区位於费尔干纳谷地(Farghana Valley) ,所以唐僧的记载中此地是

    “山周四境。土地膏腴稼穑 滋盛。多花果宜羊马” ,但这里的风土人情却是“语异诸国

    形貌丑弊” ,不知道他们 的祖先是什么人。Philip Hitti的著作“阿拉伯通史” 上讲跋

    汗那是突厥人建立的国家 ,有可能因此他们和周围国家的人都不一样 。

    这个时候中亚地区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和拜火教(Zoroastrianism,在中国则称为祆教),也

    有一些来自阿尔泰山的天神崇拜(Tengri) ,说明有突厥人的影响。中亚是古代 丝绸之路

    的东西交通和贸易中转站,这里的居民都善於经商,而且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暑热,利於农

    业,被西方称为是东方粮仓之一,非常富裕。这许多小小的城邦国家都是定居的农业商业

    国家,在中国就叫作“土著” 国家,以区别于游牧国家。 Buknoro和Samarkand后来在阿

    拉伯和波斯历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发展成为两个国际性大都市,也是当地的文化经济中

    心。

    到了6世纪末这个地区就四面受敌成了东方的热点地区之一,各种超级大国的势力开始介入

    其中战乱不断。这些外国势力包括来自北方的突厥,东方的中国,东南方的吐蕃和西南方

    的阿拉伯。

    首先是突厥:

    传说突厥的祖先是狼和人交配所生下的十个儿子当中叫阿史那的人,所以突厥人都在帐门

    外竖立一个狼头大旗。突厥人先打败了柔然王国(Juan-juan Empire) 建立了突 厥汗国

    (Turkic Khaganate) ,然后就不断向南方的中国施加压力,多次入侵中国北 方。北周和

    北齐都臣服于突厥,向它称臣进贡,突厥的可汗甚至把北周北齐称为是他在南方的两个干

    儿子。到了隋朝的时候突厥分裂成东西两个汗国,西突厥开始大规模入侵新疆和中亚,东

    突厥则慢慢衰落。突厥作为游牧民族,没有象中国一样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除了大可

    汗之外,有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可汗,互相打来打去,谁的势力大谁就是大可汗。汗位

    的继承也不象中国一样立长不立贤,突厥通常是立原来可汗的弟弟为下一个可汗,这样新

    可汗和老可汗的儿子(叔叔和侄子) 之间就会有许多冲突和战争,这也是东西突厥分裂的原

    因之一。隋朝末期中国经历了十八年改朝换代的混乱,这时候在北方的窦建德刘武周都曾

    经借助突厥的势力并向突厥称臣。唐朝建立突厥仍然是中国北方的一大威胁,这种情况到

    了唐太宗李世民当政的初期还是没有改变。公元626年李世民刚刚发动玄武门政变登上了皇

    帝宝座,突厥颉利可汗和侄子突利可汗带兵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了和长安只有一水之隔的

    渭水河边。李世民只好亲自出马到河边和突厥讲和,突厥才退兵离开。这个时候东突厥和

    中国大小冲突不断;西突厥则在和“西域诸胡”的战斗中完全占了上风,不过好在突厥是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来去不定,所以诸胡都还有自己的国家,但完全是被突厥控制。641

    年中国历史上记载西突厥的两个头领内战,战败的一个跑到了石国避难,结果石国顶不住

    压力把战败的一个送回了突厥斩首。

    中国方面:

    李世民上台站稳了脚跟后就开始了对突厥的大反击。636年李靖率领李世绩,柴绍,李道

    宗,卫孝节和薛万淑共六路大军十几万人马向北大举进攻,一举击溃了突厥势力,把势力

    扩张到了蒙古沙漠。以后突厥还有许多零散的部落可汗时起时落,一直不停地骚扰北方,

    但已经没有能力威胁中国了。

    消灭了突厥威胁后,唐朝开始把目光转向西方的西域。先是640年侯君集为交河行军大总管

    灭掉了现在吐鲁番地区的高昌王国,至於为什么要进攻高昌王国,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

    了。对外战争都是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的,即使现在美国进攻伊拉克,也是打着

    “Liberty Iraq” 的旗号的。灭掉高昌后,唐朝的势力扩张到了新疆东部 。这个侯君集

    有一些很有趣的故事可以讲一下,据说以前他曾经跟李靖学习兵法,学了一阵子后,侯君

    集就向李世民告状说:“李靖要谋反。” 李世民问为什么。侯 就说李靖尽教我一些粗浅

    的兵法,他那些精髓根本不教我。后来李靖知道后就对李世民说“侯君集要谋反” ,原因

    是现在天下基本也安定,他这些“粗浅” 的兵法已经 足够维持现状用了,侯还不满足,

    看来这人是存心不良图谋不轨。听起来非常荒谬。但是也许是天意还是巧合或者根本就是

    冤案,几年后643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侯君集就卷入了太子李承乾谋反的案子被杀

    头。侯君集也是唐朝的开国元老,唐太宗把24个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里,侯是其中之

    一,另外的人当中有李靖,魏征,房玄龄,程知节和秦叔宝等。程知节就是演义小说中的

    程咬金,秦叔宝则是秦琼。

    从640年开始到648年几年间,为了进一步打击西突厥在新疆地区的势力,唐朝的郭孝恪和

    阿史那社尔(他原本是突厥一个部落的首领,受到其他部落的攻击后失败,归附了唐朝,成

    为唐朝的大将之一) 又连续发动了一系列战斗,分别灭掉了龟兹焉 耆等亲突厥的胡人国

    家,郭孝恪在648年战死。唐朝在焉耆(新疆库尔勒东北)、龟兹(新疆库车)、疏勒、于阗建

    立了四个军事基地,派兵镇守,称为“安西四镇” 。657年(唐太宗已死,唐高宗显庆二

    年)天山北道的苏定方又率领大军包括一些回纥和东突厥兵继续攻击西突厥势力,一直打到

    了碎叶城。碎叶城就是诗圣李白的出生地,在现在乌孜别克斯坦的托克马克(Tokmak)附

    近。这时候唐朝把安西都护府从西州(高昌)移到了龟兹。天山北部地区则归北庭都护府管

    辖,整个新疆地区加上伊塞克湖流域(Lake Issuk-kul,现哈萨克斯坦东部) 都在唐朝的版

    图之内,但这还不是 唐朝最鼎盛的时期。

    阿拉伯方面:

    先知默罕穆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地那创立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并很快的发展

    壮大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上的贝督因游牧部落。632年默罕穆德去世,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

    儿,所以阿拉伯的最初的哈里发(Caliphate) 是民主推选产生的。这 个新兴的阿拉伯国家

    向外扩张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发动圣战(Jihad) 推行伊斯兰教 。他们向东进攻波斯,向北

    打击拜占庭,向西占领了埃及和北非,并把势力一直扩张到了西班牙。637年阿拉伯军队开

    始进入波斯(Persia),波斯的萨珊王朝也曾经是一个超级大国,疆域包括现在的伊朗,西

    边和拜占庭相接,两国也是经常互相攻伐,阿拉伯这个鱼翁就是趁着两国相争的时机发展

    起来。642年阿拉伯人在Nahavan战役中彻底击败了波斯军队;651年波斯国王伊嗣侯

    (Yazdegird)去世,波斯就完全在阿拉伯的统治之下。中国历史上还记载波斯国王的儿子曾

    经跑到吐火罗求救。661年阿拉伯哈里发(记不起他的名字了)推翻了民主选举制度,把王位

    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於是就开始了阿拉伯历史上的奥米亚王朝(Umayyad Dynasty), 中国

    历史上 称之为“白衣大食”,首都在大马士革。这也是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分裂的开

    始,造成了延续上千年的纷争和内斗。阿拉伯内部也是内战不断,所以他们在波斯的统治

    也不很稳定,时来时回。吐火罗人等阿拉伯人兵退了以后又重新立伊嗣侯的儿子为波斯国

    王,但他的势力到底有多大就不知道了,也许就是一个类似于南明的亡命国王而已。

    吐蕃方面:

    吐蕃在青藏高原悄悄崛起,他们是古羌人的后代,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发现藏语和汉语有很

    多相似之处,所以汉语和藏语被划为汉藏语系。加上周朝的原始居民是在河西走廊一带,

    所以我认为汉人和藏人是从同一个祖先分化出来的。有时候真难以想象在青藏高原这么一

    个贫瘠的苦寒之地产生了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它向东进攻唐朝的河西走廊地区,向北入

    侵塔里木盆地,就是唐朝的安西地区,向东则打击帕米尔高原的小勃律大勃律等一系列小

    国家。670年唐高宗咸亨元年,“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罢龟

    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安西四镇落到了吐蕃人手里。唐朝的薛仁贵等曾经反击试

    图夺回失地,结果大败而归,薛仁贵自己也被撤职罢官,能保住脑袋就算幸运了。678年吐

    唐之间在青海又一次大战,结果唐朝又一次大败,副将兵部尚书刘审礼都成了吐蕃俘虏。

    689年这是武则天当政时期,唐军和吐蕃在寅识迦河再一次交战,结果还是唐军大败,“狼

    狈失据,士卒冻馁,死亡甚众,乃引军还”,寅识迦河在新疆霍城境内,此战后南疆地区

    已经基本上在吐蕃人手里了。这是唐朝在西部边疆的一个受挫时期。

    • 家园 【文摘】西域和怛逻斯之战 (二) by 狗狗鹰

      西域和怛逻斯之战 -- (二)

      形势到了七世纪末又有了新的变化,唐朝大军趁着吐蕃内乱的机会,发动了一系列

      反攻,夺回了西域许多地区。692年武则天长寿元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打败了吐

      蕃军,重新占领了南疆,於是重设安西四镇。722年(这时候已经是唐玄宗开元十

      年) 唐军在小勃律(现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Gilgit) 大败吐蕃,吐蕃势力基本被唐

      军压制 住了,“自是累岁吐蕃不敢犯边”。但是克什米尔地区仍然是唐吐势力交

      错的一个热点之一,基本上就是你走我来,你来我走的情况。阿拉伯方面又开始重

      新进入中亚,705阿拉伯军队在Qutayba ibn Muslim率领下发动了对中亚地区的圣

      战,709年占 领了安国(Bukhoro) 和康国(Samarkand) 。719年这几个国家派人曾

      经到唐朝求救, 但没有下文,否则唐朝和阿拉伯人的交战就要提前开始了。至於

      突厥的势力因为不停的内乱加上唐朝连续的压力基本上已经不能形成气候了,对当

      地的政治形势起不了主导作用。

      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是唐朝国力的鼎盛时期,“新唐书” 上记载,全国正州381

      个 ,羁縻州府856,边境设了十个节度使来镇守。安西节度使管辖西域和四镇,辖

      兵二万四千;北庭节度使管辖北疆,辖兵二万;还有河西节度使管辖河西走廊,辖

      兵七万三千人。州是唐朝地方的基本单位,长官叫刺史,比州大一点是都督府,都

      督是长官。州又分为正州和羁縻州,正州就是中国本土,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

      户口上户部并以此为标准征收赋税;羁縻州则是边疆地区中央政府没办法直接管辖

      的地区,都是以当地部落首领或者国王为都督和刺史,而且都督和刺史也都是世袭

      制。羁縻州府户口不上户部,也不收税,只是一些象征性的朝贡,比如说鸵鸟蛋胡

      旋女和株儒之类的东西。安西四镇应该是属於正州,而中亚则全是羁縻州府,唐朝

      在这里设了十六个府八十八个州,其中有布哈尔(安国,Bukhoro)和撒马尔罕(康

      国,Samarkand),甚至还包括波斯,其实唐朝军队可能从来没到过这几个地方,可

      能都是一些使节象征性地册封一下当地的国王。这些羁縻州府可能受很多国家的册

      封,唐朝势力大就倒向中国,吐蕃来了又倾向于吐蕃,阿拉伯人到了再接受阿拉伯

      封号。

      唐朝的势力在八世纪中期达到了顶点,吐蕃方面也一直不断地在试图和唐朝争夺克

      什米尔的势力范围。吐蕃把公主嫁给了小勃律的国王,於是小勃律又重新倒在了吐

      蕃的怀抱里。小勃律是一个位於现在克什米尔北部(Gilgit)的一个山地小国,与唐

      朝和吐蕃接壤,是唐朝防守吐蕃的西方门户。为了夺回西边的门户,唐朝决定远征

      小勃律,三任安西节度使几次试图进攻都没有成功。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安西行

      营节度使高仙芝率军再次进攻勃律。高仙芝从新疆中部的龟兹出发,先向西到疏

      勒,再挥军南下翻越葱岭沿着现在的中巴公路到达新疆的塔什库尔干

      (Taxkorgan) ,在这里再往南就到了闻名全国的红其拉甫山口(Khunjerab

      Pass) 。高仙芝在塔什 库尔干折向西边,进入现在阿富汗境内的瓦罕走廊

      (Wakhan Corridor) 。这一次是异 常艰苦的行军,帕米尔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海

      拔都在5000米左右,到处都是高山深谷,雪山冰川。唐军经过一百多天的行军到达

      了连云堡(现阿富汗东北) ,经过苦战 打败了吐蕃守军攻占了连云堡。然后从这里

      再南下进入克什米尔境内,巧取了小勃律,俘虏了亲吐蕃的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

      主,并把俘虏押解到了长安。

      阿拉伯在中亚的势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在八世纪中期重新兴起。749年阿拉伯

      内部以波斯东部的克乐珊省(Khorasan) 为基地阿拔斯人(Abasid) 打败了奥米亚王

      朝 ,并杀了奥米亚王朝的哈里发,建立了阿拔斯王朝(Abasid Dynasty) 。阿拔斯

      人自 称是默罕穆德叔叔的后代,所以是正宗的哈里发继承人,他们和伊斯兰什叶

      派以及克乐珊人联合起来反对奥米亚王朝,最后建立了一个以波斯人为主的阿拉伯

      国家。波斯经过阿拉伯一百多年的统治,原来的摩尼教已经让位于伊斯兰教,居民

      都已经成了新的穆斯林。这次起义实际上是在阿布(Abu Muslim) 的领导下成功

      的,他原来 是波斯的奴隶,后来成为阿拉伯的将军。由於起义的时候他们以身穿

      黑衣高举黑旗为代表,所以中国历史上称阿拔斯王朝为黑衣大食。虽然阿布是起义

      的实际领导人,但哈里发则是阿拔斯家族的人。奥米亚王朝的一个王子幸免于难,

      逃到了西班牙,重新建立了奥米亚王朝,中国还是叫他们叫白衣大食。中国历史上

      还有一个叫绿衣大食的,那是后来在埃及建立的一个伊斯兰国家。

      唐朝和阿拉伯势力都不停地向中亚扩张,两个超级大国不可避免地要在这个地区冲

      突,这就导致了751年的怛逻斯大战。

      怛逻斯之战的直接起因是750年的塔什干(Tashkent)屠城。塔什干当时叫石国是昭

      武九国之一,原本和唐朝的关系比较密切,唐朝册封他的国王为顺义王,并赐给了

      他的儿子免死铁券。但是高仙芝借口石国“失藩臣礼” ,大军压境讨伐石国。什

      么是 “失藩臣礼”?史书上没有详细资料记载,但是借用一下唐太宗年间灭高昌

      王国时候的例子,当时“失藩臣礼”也是唐太宗灭高昌的借口之一,主要原因当然

      是高昌国倒向突厥,并扣押杀害唐朝的使者。“高昌数年以来,朝贡脱略,无藩臣

      礼,所置官号,皆准天朝,筑城掘沟,预备攻讨。”这是唐朝李道裕质问高昌使者

      的话语。高昌国王?L文泰回话说“鹰飞于天,雉伏于蒿,猫游于堂,鼠噍于穴,各

      得其所,岂不能自生邪。”也就是说你有你的地方,我有我的地盘,你不要来管我

      的闲事。大唐天子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无礼的言语,这是“失藩臣礼”的一个例子。

      至於石国国王是如何失礼的,我们不知道。有人说高仙芝是贪图石国的财宝,因为

      石国“东南有大山,生瑟瑟”。这个瑟瑟到底是什么东西,一般书上都只说是绿颜

      色的宝物,到底是什么宝物呢?有人考证出来是绿宝石,后来诗人经常用瑟瑟来代

      表绿色。白居易经常用到瑟瑟这一词,有两句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

      红” ,半江瑟瑟就是半江青绿的意思。弹丸之地的石国自然是无法和强大的唐朝

      军队相抗衡的,於是石国国王就向高仙芝求和。高仙芝假装和石国签订和约,但却

      在周围埋伏了大军,出其不意一举把国王公主全部逮捕。唐军进城后高仙芝纵兵杀

      掠,连城里老弱病残也不放过,并获取了许多金银财宝。“资治通鉴”上记载“悉

      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得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

      其家”。石国国王被押到长安后被斩首,石国的一个王子也侥幸逃脱,他逃到了其

      他胡国,把高仙芝的种种卑劣行径都告诉了其他胡人,於是“诸胡皆怒”。他们就

      向阿拉伯人求援,企图利用阿拉伯军队把唐朝军队赶出去。这就是塔什干屠城。关

      于这个事件,柏杨在1987年写了一篇非常煽情的文章,想象出了许多令人发笑的情

      节。很早以前就看过这篇文章,但那时候不知道是柏杨写的,现在觉得一个严肃的

      学者实在不应该写这种无聊的文章。

      高仙芝后来得知阿拉伯要进攻唐朝的消息,决定先发制人打击阿拉伯人。他率领汉

      军藩兵共三万人,深入七百里,到达了怛逻斯城。关于这个深入七百里,有一些问

      题值得研究:怛逻斯(江布尔Zhambyl)从地理位置上看是在塔什干的东北,更靠近

      唐朝边境。如果是从塔什干出发,那就不应该是深入了,而且阿拉伯还在塔什干的

      南面,从这里和阿拉伯交战地点不应该是在东北的怛逻斯。高仙芝从塔什干班师回

      到了长安,所以推测应该是高从长安回到了安西都护府龟兹,再从龟兹“深入七百

      里”到达怛逻斯。高仙芝正月还在长安,四月就到了怛逻斯,这来回几千里路也够

      他折腾的。751年7月10日,唐朝军队和阿拉伯军队在怛逻斯遭遇,於是就发生了中

      阿军队之间的第一次正面冲突。阿拉伯方面四万大军由Ziyad ibn Salih率领,中

      方 记载唐军是三万人,西方人则说有十万人之多。一开始唐朝的骑兵占了压倒性

      的优势,但是在关键时刻,唐军中的突厥雇佣军葛逻禄人(Qualuqs)叛变临阵倒

      戈,反过头来把唐军包围起来。葛逻禄人还用硬弓向高仙芝射击,唐军一下子阵形

      大乱溃不成军仓惶撤退。

      葛逻禄人为什么叛变,中国史书上没有记载,西方历史上则说有可能是阿拉伯人已

      经和葛逻禄人有了协定:葛逻禄人反过头来进攻唐朝,阿拉伯人则给他们自由,一

      个条件是葛逻禄人要改信伊斯兰教。唐军副将李嗣业劝高仙芝赶紧撤退,他对高仙

      芝说:“若全军没,嗣业与将军俱为贼所掳,则何人归报主?不如驰守白石岭,早

      图奔逸之计划。”( “新唐书。列传六十三”) 。高仙芝这时候可能也慌了手脚,

      就对 李说:“你是战将,我们收拾残兵,今天先走明天再战。” 但是唐军兵败如

      山倒, 主将一退,各部的残兵败将也夺路而逃。其中雇佣军跋汗那部可能是负责

      辎重车辆,他们也是慌不择路逃命要紧,结果是人马车辆都塞在路中间把路堵得死

      死的,谁也无法通过。李嗣业这时候显出了战将的气概,他亲自挥舞着大棒在前头

      开路,“人马应手俱毙。胡等遁,路开,仙芝获免”。这里的胡不是指阿拉伯人,

      也不是葛逻禄人,而是自己帐下的跋汗那人。李嗣业夺路逃命还真有一着。这一次

      战斗持续了五天,高仙芝的三万人马只逃回了几千人,唐军中有一万多人成为了阿

      拉伯人的俘虏。

      西方历史上认为这次战斗的意义重大,首先是唐朝的势力被赶出了中亚地区,这个

      地方是阿拉伯势力一统天下,以至于后来这里的居民都成了穆斯林。二是唐军的俘

      虏中有懂造纸的人员,於是中国的造纸术通过巴格达传到了欧洲。从中国方面来

      讲,这次战败并不是决定性的,怛逻斯后安西都护府继续存在,并没有撤退。唐朝

      好像没有把这次败仗当回事,高仙芝也没有受到很重的处罚,他入朝述职,节度使

      的职位让给了他的副手封常清,高留在长安任他的右金吾大将军。封常清接任节度

      使后还继续征伐西域,曾经打到了大勃律。大勃律是在南方的克什米尔,估计阿姆

      河流域一带的中亚地区已经全部被阿拉伯人占领了。

      对於唐朝来讲,在中亚真正的致命打击来自于四年后的安史之乱和在西南地区的军

      事失利。几乎是和怛逻斯之战的同时,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八万兵讨伐南诏阁罗

      凤,结果在泸南大败,八万大军损失了六万多,“仲通仅以身免”。以后几年,唐

      朝在西南地区陆陆续续投入了几十万大军,但大多都葬身在深山丛林当中。四年后

      安史之乱爆发,这才是真正致命的打击,唐朝从此一厥不振,从辉煌的开元盛世走

      向衰落。唐玄宗唐肃宗征召各地大军平叛,756年从河西抽了五千人,后来安西行

      军司马李栖筠又发精兵七千人入内地。怛逻斯之战安西四镇就损失了二万人马,再

      加上抽调精兵平叛,剩下的只能是些老弱病残来镇守边境了。757年的时候阿拉伯

      人军队和西域诸胡的军队已经攻陷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763年吐蕃人卷土重来攻

      陷了陇西的几个重镇,於是整个河西走廊又落到了吐蕃人手里。这个时候新兴起的

      回纥汗国(他们是突厥人的一支)在新疆地区有很大的力量。后来虽然唐军也勉强收

      回了河西走廊的几个州,又有瓜州张义潮的起义,但唐朝在新疆和中亚的领地已经

      完全丧失。如果不算蒙古的元朝,这一地区要等将近一千年后才又回到中国的版

      图。

      下面2个link是乌孜别克斯坦和新疆的地图,对着地图看能更清楚一些

      http://www.lib.utexas.edu/maps/uzbekistan.html

      http://www.xbq818.com/xbq/xb2/dt-xj.htm

      • 家园 文中的观点too old了。

        白寿彝教授研究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从怛罗斯战役到伊斯兰教之最早的华文记录》是他回族史研究的代表作。这篇论文的重要价值在于它以严密的研究成果论证了唐天宝年间中国同大食间的这场战争之后,中国国势并不绝迹于西方,而且唐在西域仍旧保持相当的势力。战争带来的偶然性影响是:中国造纸术的西行和伊斯兰教义之开始有汉文的纪录。另外,考古发现证明,西域失陷远远比历史记载中更晚得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