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西方哲学史》(二) -- texasredneck

共:💬7 🌺4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读《西方哲学史》(二)

    读《西方哲学史》(二)

    严格说来,这本书应该叫思想史,和我读的其它哲学史都有些不同。

    读懂这本书的另一个难点是要懂一些西方的历史,罗素经常提到一些我根本不知道人和事。罗素在这里又犯了老毛病,认为人人都跟他一样是从剑桥毕业的,十二岁就以数学推理作为消遣。他居然把让我永远头大的数学当着消遣,所以经常说一些听不懂的话我就只好宽宏大量地表示原谅。

    当然,说他完全不讲不公平,的确是说了两句,但是,如果不认真读一点历史书,就根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比如说:他专门用一章讲了欧洲的宗教改革,重要点都提到了,但那只能当作一个索引,你不得不专门去读一本历史书才能懂。不过这好像并不能责怪他,他只是在说哲学史。

    我记得有个历史学家说过,近代欧洲只发生了两件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基本划定了欧洲的版图,欧洲的国家,民族的形成与这有极大的关系。

    它把死板一块的基督教撬开了一个大大的裂缝,这才能有我们称之为的功利主义,才能有工业革命;这也才能有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自由,以及以后产生的近代科学。

    没有宗教改革,这两者皆不可能。

    更直接的:才能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在宗教自由上有一种高度的歇斯底里,因为美国这个国家就是宗教改革的产物。

    为什么那些清教徒为什么放着好好的英国不呆,冒着说不清的危险,跑到远离家乡的美洲来与还在原始社会的印第安人为伍,那是因为有宗教迫害,为什么会有宗教迫害,那是因为有宗教改革。

    美国的政客为什么老拿宗教自由说事,那是因为美国的老百姓对这一点特别敏感,这一点是中国人难以理解的。考虑到现在宗教在美国巨大的影响力,而美国又主要是新教徒,说美国是宗教改革的产物并不过分。

    遗憾的是,我认为这种歇斯底里是正确的,原因我前面说了,从历史上看,科学和社会进步都有赖于此,当然,如果你认为那是进步的话。信仰自由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思想的自由,这是一个最根本的自由,要是连这个自由都没有,别的自由根本无法谈起。

    思想上的铁板一块,大家只信一个东西,或者只能信一个东西,从历史上看十分危险,几乎总是会堵塞向前的道路,造成死水一潭。中国近代的停滞是不是也因为孔孟之道太强大了而缺乏异端呢?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物种的多样性是进化的基本条件。

    罗素谈到宗教改革时说:“就宗教改革运动来说,这反抗也是政治性的、神学上的反抗:教皇的威信被否定,他原来凭“天国钥匙权”获得的那份贡赋不再缴纳。”

    他在这里讲了一个极重要的观点,在各种宗教战争,纷争背后,一定会有政治,经济因素在里面。

    比如说,今天的伊斯兰原教旨恐怖分子,背后就是伊斯兰国家在今天的世界,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被彻底边缘化了。伊斯兰文明曾经在世界上辉煌一时,现在却是到处受压,于是就产生了激烈的反弹。

    关键一点在于:如果单单只是政治,经济上的冲突,人们容易妥协,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一涉及到宗教,那就往往要你死我活。宗教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改变是极难的,要用强力推行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碰到拼死反抗才是叫人奇怪的。

    中国近代的历史就同样可以看成是一种强烈的反弹,当然采用方式要复杂得多。中国今天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冲击,马克思主义也好,资本主义也罢,都是西方的。

    所以人要是没有那些激烈的宗教和主义的偏见,这个世界要太平得多。

    那一段历史有点像中国的某些历史,战争是以上帝,信仰作为旗帜的,但那些头面人物却一点都不虔诚,特别是那时的教皇,完全是腐败的象征。他们用宗教来忽悠老百姓,其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来打仗。

    真正虔诚的是中,下层教士,像马丁.路德那样的人,看不惯教皇的专横,贪得无厌,认为这和耶稣的教诲不知差到哪里去了,奋起反抗。而老百姓则总是被忽悠,不是被这边,就是被那边,就像不是被三民主义,就是被共产主义,越有理想就越容易被忽悠,而最后都逃不脱被出卖。

    当然,结果还是有的,却是要等很多年以后。

    总的说来,他的这本书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那种开明英国绅士对历史的看法,这主要指他那种乐观主义,认为人类在不停地进步。他在自传也承认,他是在非常乐观的气氛中长大,大英帝国日不落,什么都在控制之中,不好都是暂时的,终归会过去的。

    然而,世事难料,战争最后把大英帝国击了一个粉碎,一战,二战让所有的欧洲人不寒而栗,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还有没有前途,乐观主义就和战争难民一起跑到美国来躲避一下,该美国来乐观了。但是,人早年的东西肯定要影响一生的,罗素的确一生都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自传里讲得万分清楚。

    因为罗素乐观,要是由尼采来写哲学史就肯定会完全不同。

    不过这倒是一个事实,没有人能写一部所谓客观的哲学史,因为的人们对历史,哲学的分歧太大,太多,没有人能是客观的。这样说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在骗人。

    这本书只能说是罗素,或者一些人对哲学史的看法,有很强的个人观点,罗素对此直言不讳,从来不想冒充“人民“的想法。维特根斯坦就比他要悲观的多,他和巴菲特一样放弃了财产,不同的是,他还没有死,只是认为钱不是一个好东西。可想而知,他的想法和别人是多么的不同,死后裸捐,那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还没有死就裸捐,那一定是一个疯子。

    他跑到一个山村去做老师,然后就写信给罗素,说:那里的人都很邪恶。罗素回答:人都是很邪恶的。他又回信:那里的人更邪恶。他就没有想一想自己的原因,别人会怎么看他这个怪人。

    最后他还是回来接替罗素的那个教授职位,看来大学比较的不邪恶。

    就我看来,现代哲学家大都是有点悲观的,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这可不是什么乐观。现在的人比过去的人都要悲观一些,当然是指西方。比如康德,黑格尔,包括马克思都是很有些乐观的。

    不过也难怪,一天到晚都在找那个找不到真理,难得高兴。而过去的哲学家是个个都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理,至少是一部分。

    在罗素看来,人成年以后几乎是不可以被改变的,他又是生活在所谓民主制度的国家中的,深知舆论,普通老百姓的的巨大力量。他在一战的时候坚决反战,原来认为战争不过是那些政客的阴谋,普通人不会喜欢战争。但是,有一回差一点挨了一大群支持战争的狂暴妇女的一顿棍棒,这有点莫名其妙。人们被所谓的爱国主义,极端的宗教信仰弄晕了头,对战争满怀着期望。一个不认识的妇女救了他,那一下他肯定认为他的妇女解放的确是有道理的

    说莫名其妙,是因为那是一些下层妇女,战争总是要由她们来付出惨痛的代价,政客最多不过是失掉权势。看来普通人一旦疯狂起来,比那些政客还要没有理智,不知死活。

    从这里他认为,关键就是要人从小要生活在一个偏见尽量少的环境里,于是他就去办学校。这就能看出他的乐观来了,相信教育的人多少都是有些乐观的,他劝维特根斯坦的话不过是为了宽心。更进一步从他的哲学来说,说人都邪恶,不过是感情语言,并没有可靠的根据,人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人;但说那里的人邪恶,却有可能是真正的感受。

    我同意他人不可改变的看法,但后一点未必正确,就像他的学校不能成功一样。要是现在的心理学是正确的话,人生来就不是那么的好,教育未必能改变人的本性。

    当然,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没有定论。所以罗素到底是天真呢,还是眼光过人,只有历史才能做结论。

    罗素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这也是读懂这本书的关键之一。

    比如他渴望,并且追求爱情,他人不是地狱,而是能心心相印来摆脱孤独。我总认为,相信爱情的人就决不是一个悲观的人。

    总的说来,在罗素身上,看不到在杰出人物经常有的那种沉重的十字架,他好像总是十分纯净,十分阳光,这是很少见的。我想恐怕他总是敢作敢为,因此就没有什么事情让他悔恨而不得安宁。

    当然,我也只是从他的书中得到这个印象,我没有可能认识他。所以在很多时候,读他的书是一种享受,当然,不包括那些难懂的地方,那还是让人很有些抓狂。

    通宝推:88BaBa,本嘉明,
    • 家园 作者是个自由主义者

      反抗和顺从是双生的。重要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社会进步来源于两大动力一个是秩序与秩序对抗产生的。一个是秩序内部个利益群体不一致导致的矛盾姑且叫阶级矛盾所产生的。前者在现代以前一直是主流动力。成功的例子很多秦灭六国,美苏争霸。

      后者成功的例子就我有限的知识就知道一个就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例子很多比如南北朝门阀政治。宋明时代的士大夫和皇权的矛盾。

      为什么失败呢。。。。。。

      在平等理念下反抗一直在继续根本就没有什么一言堂的事情发生。

      我觉得后者才是人类以后的动力来源。从美苏争霸的例子来看前者作为动力已经很危险了。至于罗素为什么谈宗教改革。我只能说没有中世纪教廷的压制就没有后来欧洲思想的繁荣。这里有一个关键人物斐洛·尤迪厄斯。

    • 家园 谢谢你勾起我的回忆

      此书是在大学时候读过。本人非哲学专业,对于历史有点业务爱好,所以还知道一些希腊罗马历史的常识,觉得此书已经是够通俗了。当然也要感谢中文的译者。如果现在的翻译,电脑软件加上学生捉刀,不知道又能闹出什么穿帮。

      我书没有带在身边,有很多也忘记了。不过印象深的一个是普罗提诺,这个人出生在罗马的后期,在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把理想放在另一个世界。一个是斯宾诺莎,他的道德伦理观点和泛神论。后面的康德,罗素似乎夹带的私货多点,去批驳“二律背反”。后来又有别人说,罗素批驳的不对。我当时在读赵鑫珊的书,谈到康德和古典音乐的关系,康德对于后来科学家的影响。我一度对于康德有点兴趣,但是终于不得其门而入。当时最常见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译本,还是蓝公武解放前的充满之乎者也的东东。

      看出罗素反对基督教,反对共产主义。他设计了一段尼采和佛陀的对话,里面显然是用佛陀来否定尼采的,对于佛教则是比较肯定了。但是我当时没有体会出他有很多的乐观。

      • 家园 罗素

        罗素当然不太理会德国哲学,他更看重休谟的哲学。如果哲学也讲流传有序,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是一条线,休谟-杜威是一条线。

    • 家园 印象中罗素对杜威主义的评论很有意思。

      印象中罗素对杜威主义的评论很有意思。

      假设有人对我说:“您今天早晨吃早点的时候喝咖啡了吗?”我如果是个平常人,就要回想一下。但是我如果是杜威博士的徒弟,我要说:“等一会;我得先作两个实验,才能告诉你”。于是我先让自己相信我喝了咖啡,观察可能有的后果;然后我让自己相信我没有喝咖啡,再观察可能有的后果。我于是比较这两组后果,看哪一组后果我觉得更满意。

      所谓无中生有,混淆黑白,指鹿为马等等都可以引而伸之。

      • 家园 知道就是他带头反对构建心理学和铁钦纳

        罗素是在挖苦杜威的实用主义精神。.我觉得杜威等实用主义者完全带歪了美国心理学的方向。不是说实用主义不好而是它必须局限在某一领域才能完美的发挥他的作用。英国人在政治领域很实用主义在学术领域则很有科学精神。美国人某种程度上在政治领域有点理想化。但在这些学术领域则完全体现了美国人的商人精神。感觉构建心理学后来的学派就像是把一锅没煮熟的饺子端上桌呈给大家吃。当然估计也没有那个商人愿意用几个世纪的时间去投资一个在普通人看来看似无聊的问题。这种事情也只有教廷这种人类组织愿意去纠结。

        不过话说回来没煮熟的饺子大家吃的也是美滋滋。考虑到杜威在中国由一个大师级的徒弟这个徒弟在大陆也有不少粉。所以最后我还是大大的夸一句杜威同志你真是国际共运久经考验的好战士。

    • 家园 分歧就是力量

      消费两枚通宝推荐。注:送花、宝推可能得宝 关闭

      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4;铢钱:20。你,乐善:4;铢钱:-32。本帖花: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