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互联网小日记2011-1-26】电驴请走好 -- forsake

共:💬172 🌺103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互联网小日记2011-1-26】电驴请走好

    相应西西河管理层号召,另开新主题。系列索引请看这里:

    索引地址

    起立。默哀。电驴请走好。

    电驴同志不属于动物界,而是一款资源分享软件。所谓资源者,其实就是电影、音乐、图书,以及一切可以塞到你电脑硬盘里的东西。这些平时要花钱,甚至花钱也搞不到手的玩意,通过电驴就可以免费下载——怎么样,幸福吧?你要做的只是从网上找到资源下载链接,点击它,剩下的事情交给那头驴办就可以了。

    作为主要提供电驴资源下载链接的网站,多年以来,在中国网民心里,在谷歌和百度的搜索框上,VeryCD就是电驴,电驴就是VeryCD。再看看她曾经的辉煌吧:2011年一月份,根据著名流量统计公司alexa的数据,VeryCD的访问量在中国排名62,高于中华网、MSN、卓越网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其日均访问人数,估算一下,大概是60万。

    辉煌如过眼烟云。从2011年1月起,VeryCD不再提供下载链接。虽属无奈,却也必然。她要么变成土豆优酷那样的在线视频网站,要么变成豆瓣网类的讨论区——可惜主业即变,原有用户怕是留不住了。也许不会倒掉,但肯定会渐渐凋零。而VeryCD网站的最终转型,也基本上拔掉了电驴软件的插头。从今以后,从网上再找电驴资源,恐怕是没那么容易。虽然有自己的电驴搜索,但结果中往往冒牌货充斥,木马病毒防不胜防。如果缺乏可信的资源下载,即使拥有两只可爱的长耳朵,电驴的图标也只能从电脑屏幕上消失:毕竟,驴是干活的命,不是宠物,有没有电都一样。用户很现实的。

    没有电驴的日子,该怎么过?还真的不太好过。可能你还有BT(Bit Torrent),另一款资源分享软件。但那又如何?2009年开始,BT网站就开始被陆续关闭,剩下的也只能……你可以用苟延残喘命悬一发九死一生日薄西山等等等等来形容,反正这类成语多的是。重要的问题在于:免费午餐的日子就要结束了。至于迅雷、暴风影音等等其他软件,也大多利用了电驴和BT的下载方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000年到2010年,对中国网民来说,可谓免费资源的黄金年代。随着带宽的飞跃,我们的胃口也越来越大:音乐从MIDI到MP3再到APE格式的无损压缩,影片质量更是由VCD到DVD直至现在流行的蓝光高清……但同时,下载方式也在悄然改变:开始是FTP和HTTP下载,影片文件放在明确的服务器上,用户可以任意搜索下载;如今这些方式虽然还健在,但更时髦的是两种新招数:一种是网盘形式,文件还是在服务器上,但下载链接却总是藏着掖着,不那么容易找到,文件大小也有限制——高清电影是甭想了。另一种是电驴和BT类的共享模式,文件大小没问题,但已经不在服务器上,而是转移到各个用户自己的电脑里,然后大家互通有无。文件的总目录,则由VeryCD这样的网站提供。

    为什么要这么折腾?原因不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版权保护越来越严了。传播盗版文件的法律风险已经加大,在这个背景下,隐秘比公开安全,分散比集中安全。这个趋势不会改变。电驴和BT倒掉后,新的盗版文件传播方式,必然需要更加隐秘和分散,而用户也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有没有搞错,下载免费资源也需要成本?当然。首先是搜索成本:你要下载某部大片,首先要找到它。在有VeryCD的日子里,事情总是那么简单:你在搜索框里输入影片名字就可以了。但以后呢?无论下载方式如何改变,在公开网站上查询链接的日子已然一去不返。要想获得这些链接,你要么花费大量时间,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查找并且一一验证,要么加入某个私密的小圈子,和同好共享:这都需要时间甚至金钱来换取。接着,你还需要支付风险成本:下载到的文件货不对版,可能藏有木马或病毒,电脑因此死机、银行账户被盗用、个人信息泄露都是你不得不面对的。当然,风险里还包括法律成本:即使是共享方式传播文件,仍然可能违法。西方已经有多个案例了。

    这些成本不会降低,只能越来越高,直到——直到它接近盗版光碟的价格为止。但这年头,盗版碟的生意也不好做啊:先不说法律的铁拳照样会砸下来,就说现在影片文件的大小,高清格式动不动就10G左右,要是玩不转蓝光碟片,就只能拿普通DVD靠数量凑了。而且,现在劳动力价格飞速上涨,房价又高企,无论是流动销售还是开店,经营成本也都不低呀。这么累积下来,盗版碟的价格上涨恐怕大有超过CPI的可能。

    那该怎么办?也许是该考虑一下正版了?也许。但正版的问题也不少:价格过高,发行时间晚,甚至有很多根本买不到,大概是最明显的三个。其中价格问题解决方法可能最多,电子租赁也好,点播也好,软件缩水也好,都有希望。发行时间滞后,则取决于资源的类型:主要依赖实体渠道销售的,尤其是电影,其电子格式肯定要慢一些,这是没办法的。软件和音乐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电子书销售的空间也有。至于买不到——这似乎不是市场能够决定的。无论如何,需求既然存在,而且托电驴的福会大量增加,就有很多机会。

    挥别电驴,也许正版的春天终于来了?

    关键词(Tags): #互联网日记#电驴#verycd元宝推荐:老马丁, 通宝推:鼎革,渡泸,李寒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电驴借尸还魂儿了,楼主默哀早了……
    • 家园 正版市场对中国用户意义不大

      因为在中国,有些东西你是永远没法从正规渠道获得的

    • 家园 没有这么严重吧

      诚如您说的verycd的倒下,让资源的发掘成本提高了。我觉得最直接的打击是:没有强大搜索功能的P2P软件如阉割版的电骡“easymule”和迅雷无法轻易获得源。

      但是其他基于P2P网络分享的emule各mod存在不少全球用户,通过ed2k和kad网络,仍能轻易检索到大量资源。verycd的倒下只是对中国产生局部影响而已,我想在大陆今后几年可能出现除easymule以外的emule各mod的用户数量会回升,easymule的用户进一步下降。政府的管理力度越大,这种逆转会更明显,但只要P2P的这种模式存在,P2P的精神存在,资源就不会断绝,也不会形成什么小的分资源享圈。

      至于网络存储,感觉又类似与ftp的分享方式,没有太大分享前途。

    • 家园 Try www.simplecd.org

      It is same as verycd

    • 家园 很不错,宝推,请继续。
    • 家园 【2011-2-7】报纸:在线还是不在线?

      2011年2月6日,除了山姆大叔家喜闻乐见的美国春晚——超级碗橄榄球赛以外,另一条新闻也能引起一些关注:美国在线(AOL)将收购赫芬顿邮报 (Huffington Post)。当然,作为业界著名的冤大头,AOL的几次收购早已成为笑谈:比如在1998年,那个美元还算值钱的年代,以42亿收购Netscape浏览器,到现在几乎一文不值;又比如2008年收购一个名叫Bebo的社交网站,号称要击败Facebook——至于现在怎么样,就不用说了吧?原来花的8亿 5千万大洋自然也是打了水漂。

      这么算来,收购Huffington Post只用了3亿,已经是相当便宜了?这要分跟谁比。3亿美金,在泡沫四溅的互联网界几乎不能算钱,但要放在新闻界,那可就是巨款:别忘了,就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大名鼎鼎的新闻周刊,转手价格就是可怜的1美元而已。3亿和1,差别怎么会这么大?新闻周刊糟糕的财政状况固然是一个原因,而另一个主要的不同,就在于新闻周刊仍是以纸媒为主,而这个Huffington Post,却是一个纯粹的在线新闻网站。听听,什么东西一旦“在线”了,立马身价百倍——这像不像又回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便一个带稻康母(.com)的公司就能牛气冲天?

      不好说。对有些行业,上不上网也许区别不大;但对新闻业来说,是否在线,确实可以说事关生死。不在线,肯定是死:根据美国报纸联盟的数据,2009年美国报纸发行总量为四千六百万份——比1945年的四千八百万份还要低,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退回到了解放前。发行量崩溃,广告收入还能好吗?2009年报纸线下的广告收入不到250亿美金,数字上是1985年的水平——但别忘了还有通胀率,1985年的一美金的实际购买力可是现在的两倍。如果考虑通胀的话,这个收入就只能退回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了。

      报纸上了线,就一定能活过来么?在线广告的收入恐怕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2009年,美国报纸的在线广告收入是27亿,只有线下广告的九分之一——更丧气的是,在线广告收入上升势头也不明朗:09年比08年还下滑了12%。那么,不靠广告,靠订户?这在网上就更不靠谱。举个例子:英国泰晤士报2010年开始网上收费以后,原有的15万免费测试用户,立刻减少到了1.5万——整整十倍的差距。毕竟,这还是有勇气公布实际数字的报纸,其他人呢?恐怕只会更惨。

      上不上网都是死,怎么办?还是得上。没办法,新闻天生就是属于互联网的:在这里,事件的发生和更新都是以时、分、秒来计算,那种一天一期的报纸上,刊登的恐怕早就是旧闻了。更何况,互联网还能让我们直接看到,来自现场的第一手信息,甚至可以和当事人直接交流:这种身临其境感,传统报纸又如何相比?

      到这里,自然会有人发问:既然我们自己拿到的新闻更快、更直接,那还要报纸做什么?答案是:我们也许不需要传统报纸,但我们仍然需要靠谱的记者、编辑和评论员。互联网时代,永恒的问题并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的过量以及真实性。一个理想的新闻模式,应该具备实时的更新,当事人的直接信息,也要有记者对真伪的查证,编辑对信息的组织和筛选,以及——像我这篇文章一样,事后诸葛亮摇头晃脑的分析。评论员或分析家们暂且不论,记者和编辑——尤其是兼具专业和职业道德的记者和编辑,可不是人人都能干,一抓一大把的。当然,比起传统报纸来说,记者的任务不在于发掘第一手新闻,而是对事件进行核实,以及深度报道;编辑们则要具备从海量信息里挖掘真金的能力。但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总要有一些机构把这类人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同时给他们发钱。至于机构名字叫不叫报纸,已经无所谓了。

      当然,不管怎样,整个新闻界的大饼在缩小。所以,传统报纸的前景也很清楚:那些大众脸几乎必死无疑:新闻不及时,没有深度报导,还不愿意查证事实的家伙,要来有什么用?社区论坛比如facebook、twitter,国内的天涯、微博是他们当然的取代者。幸存的,大都是声誉良好的专业报纸,比如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之类。但即使是这些贵族们,也要做出深刻的变革:不仅仅是将内容搬到网上,增加更新次数,还要在不影响信誉的前提下,增加实时新闻,提供当事人与读者的互动渠道——或者,像经济学人那样,放弃即时性新闻,而专注于高人一筹的深度报道和专业评论。当然,即使如此,还是要面临盈利问题。一个方案是吃大户,投靠大集团,就像Huffington Post一样,靠慷慨的AOL养着;但在肥羊可遇不可求的情况下,还是要靠自己。广告看起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太多的广告会影响阅读兴趣,而越专业的媒体,其读者群就越挑剔。传统纸媒还能搞一个广告増页的名堂,但网站就做不到。那么可行的法子,也只有靠付费用户了。

      希望总是有的。泰晤士报就发现,付费用户中,iPad使用者和电脑使用者的数量相当接近——鉴于iPad远没有电脑普及,这意味着掌上电脑用户更愿意为阅读电子版信息出钱。这也正是各大报纸杂志纷纷推出iPad客户端的原因。其中,默多克走在最前面:就在几天前,新闻集团甚至推出了专为iPad打造的收费电子报纸。这么大胆的实验,真是让人捏了把汗:毕竟,现在iPad的使用者多为高端人群。而掌上电脑普及后,新用户们还有没有花钱看报的习惯,恐怕没人能够回答。

      在线还是不在线?这看来不是一个问题。报纸会灭绝么?不会,但是要优胜劣汰、改头换面。而真正的问题:报纸在线以后如何生存?很遗憾,现在还没有答案。

      关键词(Tags): #报纸#新闻#互联网日记元宝推荐:老马丁, 通宝推:1cat,trunkzhao,老马丁,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说到AOL的收购,我一直在琢磨

        那些大公司一些看似巨亏的收购会不会是在洗钱?

      • 家园 呵呵。报纸(或者其他媒体)自己害死了自己!

        送花。注:送花、宝推可能得宝 关闭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

        记得美国一个读者调查什么的,相信媒体内容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压根就不是什么商业模式的问题。

      • 家园 有人算过, 默多克的日报要1M用户才能收支平衡

        大致是美国 8.5M ipad 用户当中, 超过十分之一的人订阅才行. 当然, 它以后可能会出本地化版以吸引全球用户, ipad 也还在继续卖, 另外广告收入也许会超过预计, 但总之赚到钱是不容易的事情.

        昨天试了一下 the Daily, 刚出来时候只有美国能用, 现在其他地方也行. 但新闻仍旧是美国版的, 体育版超过一半是超级碗. 两星期免费体验. 目前这个 app 做得还很差劲, 下载缓慢, 界面滞涩. 板块分为新闻, 八卦, 意见, 艺术与生活, 程序和游戏(有介绍, 也有能直接玩的数独和填字), 体育. 多媒体效果不错, 但是新闻本身没多少特色, 网上别处都能看到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