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要搞清楚你到底是真正的空头,还是真正的购房者 -- wrabc

共:💬131 🌺16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让你看清真正的上海和上海楼市(ZT)(三)

      为什么我说上海楼市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宏观调控有成效吗?

      有,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大,但对于上海,确有成效。。。

      经过这几年的挤泡沫,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目前上海基本上以自住需求为主,炒客基本上已无利可图,纷纷于06、07年的高位成功套现离场,国际炒家也正因看到了这一点,才敢于进入上海,国内KFS所遇到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沪上商业住宅的需求则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问题,只是暂时性受到了双重打压,这主要体现在银行信贷体系的支持方面,我以前说过,这种打压只可能是暂时性的(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就越大,早晚要集中爆发出来),银行既有放贷冲动,同时又为无形的风险所困扰(这种风险是全国范围内的),缓慢收紧也许是折衷之策。。。

      对双重压力的感受,我们实际上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有人说是温水煮青蛙,三盅没有否认,但也只是报以淡淡的回应,其实不过是媒体的概念炒作,就象现在的俯卧撑或拐点,其实没有人真的相信那只青蛙会最终死掉,说句大白话,改革开放那么多年,别的也许什么也没养成,就养成了这么一只大青蛙,就算它丫的不争气得了梅毒,就算它模样再丑,主人也没有非煮死它不可的必要性,我在《理性置业不应受市场噪音干扰》中分析了当前国内经济大环境,更揭示了全面通胀时代到来后的楼市走向,而这些思考,都是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上海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的。。。

      所以,我反复强调上海的与众不同,大的方面,是政策落实的不同,同样是政策,在上海所引发的最剧烈的连锁反应已经过去,其负面效应也已随着投机客的离场而逐渐被消化;而小的方面,是上海人对居住文化的理解,同样是安居乐业,在上海人眼中的“家”,也许与全世界都不太一样。。。

      宏观调控还会继续吗?

      会,但方向将会折返,目前的政策有矫枉过正之嫌,我们已经看到,为了抑制货币的流动性泛滥,我们已经将自身的快速发展之门渐渐关闭了,而一场空前绝后的雪灾、一场空前绝后的大地震、一场空前绝后的奥运盛世,以及一系列空前恶劣的国际金融形势,都将迫使我们的政府重新开启快速发展之门,因为没有哪个国家愿意为了单纯意义上控制通货膨胀而令几十年的经济成果毁于一旦,中国目前唯有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才有机会化解一切内外部矛盾,或许现在还没到全面调整的阶段,或许调整在现阶段只能与快速增长并存。。。

      我们以前经过了一段非常漫长的低通胀时代,这种低通胀被精英层定义为国家战略性的,我们输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基础资源,我们换回了低额利润,而目前我们的产业面临全面升级,我们也要开始追求边际利润了,国家战略实际上一直都在调整,而通胀就是一粒棋子,讲到这里,想到了一个有趣的比方,比如足球游戏,我们说玩这个游戏有三种境界,一是球玩人,二是人玩球,三是人玩人,如果巴西球员达到了第三层,而喀麦隆球员达到了第二层,那么我们中国球员无疑就是停留在被球玩的阶段。。。通胀也是一样的,如果它是你既定战略中的一部分(比如美国),它就是你的棋子,而如果它是一场游戏的最终产物,并足以主宰你的命运,那你不惧怕它才怪。。。

      所以,进而补充一下,宏观调控方向将折返,并伴随着高通胀一起激流勇进,否则就会坐以待毙,就拿房地产行业来说,金融风险有没有?当然有!而且任何国家都有,只是如果你认为压制它就可以换来低风险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你首先要面临的是投资面的全面崩溃,在中国,多了不敢说,投资,在房地产领域的资金沉淀四成是有的,谁有这个勇气?

      所以,我前两天发了个标题《楼市目前是稳定压倒一切!别争论,发展是硬道理》,不知尊敬的读者们是否已经理解。。。

      上海楼市维稳的“泰山石敢当”

      上海63%的市民拥有产权房,加上使用权房的比例18.8%,则是8成强,我认为这个数据基本上是可信的,以前被三盅采信的产权拥有比例一直都是7成,非常讽刺的是,这个比例拿来与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最繁华城市做横向对比时,我们发现正好是相反的,所以我说上海与众不同,他还不够发达,但他的居民占有固定资产的高比例却是世上屈指可数的,在中国,社会保障与福利少得可怜,民众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了世人,中国人、上海人的安全感究竟寄托于哪里。。。

      这压倒性多数的人群,势必是维稳的“泰山石敢当”,维稳的表现形式当然不是声嘶力竭地“唱多”或“蛊惑”剩余二成民众接盘,而是实实在在地控死流通。。。很显然,一个以自住需求为主的市场,其流动性并不大,二级市场更多的交易行为则体现着房产梯级消费理念。。。

      但遗憾的是,直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幻想着市场存在大量的超级炒客,幻想着崩盘的那一天会有巨量抛盘被逼出,这是不现实的。。。

      事实是,63%的上海市常住人口已经顺利完成置业,民生问题可以说已基本解决了,剩下27%的常住人口其实只是刚需的一小部分,而刚需的大部队来自于流动人口、上海以外地区、中国以外地区。。。话再说回来,63%的拥有产权比例不是一年两年内完成的,同理,27%的非产权也同样不可能在一年两年中被消灭,不但消灭不了,63%的里面每年都有动迁,更何况,这个百分比仅仅是常住人口。。。

      对于开发商来说,目前要做的不是手忙脚乱地降价,而是找到根源上的那根茎。。。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总有其正反两面,楼市百态也概莫能外。。。

      1、事物总有其正反两面:空军队伍从来没有如此庞大过,说明什么?刚需空前高涨~

      开发商从来没有过如此战战兢兢地徘徊在生死边缘,说明什么?供应将减少~

      降价从来没有如此疯狂过,但观望气氛也从来没有如此浓重过,说明什么?是降价导致了观望,而不是房价合理不合理~

      万科从来没有过如此之众多的粉丝(拥跌者),也从未遭遇过如此严重的背叛(退房者)和信任危机(老业主、同行)~

      当面粉贵过面包、土地贵过楼价时,价格传导规律告诉我们,PPI高涨会导致房价被抬升,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预言这种抬升同样增加了风险~

      2、否定之否定(否定假象,就等于肯定真相):拐点声浪一浪盖过一浪,但不是万科降价所致,而是宏观调控发生方向性改变,市场不是需要拐点吗?结束长达四年之久的升息周期便给了你一个伪拐点之后的真拐点--政策拐点~

      3、物极必反:霉体一边倒的叫嚣声,最终换来了绝大多数的不信任票,本意是炒作,结果死于炒作~

      政府的宏观调控意愿是善良的,矫枉过正的结果也同样是可以预测的,但是否已经过了头则不那么容易判断,因为效果是滞后的,方向调整是需要研究的,是否救市是要看经济基本面的,而经济又是必须与政治挂钩的~

      4、凡事不能以偏盖全(一叶可以知秋,亦可以障目):站在某一立场上的观点无疑都是片面的,但其结论未必都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在所有的结论中,总会有一个是对的。。。所以,要想得出正确的结论,经常换位思考是必要的。。。只有那些不善于换位思考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屁股决定脑袋者~

      5、万事万物都不是静止的:三盅每次的预言都没有在一二天内实现过,一天没动静,二天没动静。。。有人想,一定不会有动静了。。。但事物内部则在不断地积蓄着能量(只是你没看到而已),从量变到质变只是时间问题。。。

      有人抱怨,香港楼市暴跌过,台湾楼市暴跌过,美国楼市暴跌过,为什么中国楼市还不暴跌?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

      • 家园 上海楼市的真正需求不是没有房的人

        不是外地人,不是炒客,不是刚需。而是那已有房的67%的人!!!

        谁告诉你有了房就不需要房了?

        • 家园 请不要匆匆浏览几句就下结论好吗

          谁告诉你我转的文章表达的意思是有了房就不需要买房了?

          文章的意思是,现在的调控,是以为限购了,限贷了,楼市里面的投机客就被挤出来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在一个自住率高达70%的城市,用现在的调控方式无疑是方向性的错误。

          当然,如果加上你的说法,那么你认为房价会跌吗?

          • 家园 关键是破除房价的上涨预期

            只要房价上涨的预期存在,那么就会被不断强化,直到最终破裂为止。

            而不管怎么调控,都没有触及这个上涨的预期,房价如何会跌?

            • 家园 问题在于现在zf的政策,都不是要破除上涨预期

              而是为了房地产平稳的发展。

              所以,当调控出来,买不起房的老百姓应该抱有的心态不是开心,而是郁闷。因为调控的目的是拉住缰绳,不让房价飞涨而最终失控崩盘,而绝对不是降低房价让老百姓买的起房。

              如果是后者,那么放开土地供应,给小产权房转正。。。太多的手段可以用。而现在的政策,明摆着是zf希望房价走得更稳一些,涨的时间更长一些。至于目的能否达到,谁也不知道。

            • 家园 你说的太对了。跌跌更健康。

              只想让他不涨,这房价怎么控制的住!

    • 家园 让你看清真正的上海和上海楼市(ZT)(二)

      源极度匮乏的状况下,竞争压力无处不在

      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竞争什么?资源,各种资源!而竞争的实质又是什么?有着公平游戏规则的相互间的资源掠夺!遗憾的是,在当今中国,现在的上海,这种看似公平的游戏规则尚无法保证游戏过程完全符合被广泛认同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掠夺变成了理所当然,人少的时候不明显、不激烈,人多的时候就难说了,有时竞争本身不杀人,而压力则足以杀死人,这是一种如同服用慢性毒药一般的死法,它可以使人从精神放松状态进入极度紧张状态,它会使原本的风平浪静变得危机四伏,它可以使人越来越焦虑,有时甚至会把人推到“生存还是死亡”的思考边缘,它可以使人从健康变成亚健康,再从亚健康状态推向灵魂灭亡、躯体灭亡。。。

      来说说土地资源,建设用地,内环内已经没有了,很少有开发商能够拿到,往外延伸,也是要按照时间顺序和距离中心的远近来计算成本,当然,象交通、配套这样的市政规划也是因素之一,另外,区域周边有无概念可炒也直接关系到这一区域未来的开发前景、销售前景和商业价值前景,这个不光是开发商在炒,一级市场中,政府卖地之初也在炒,进一步说,我们可以认为从土地交易到开发链,再到销售链,再到二手房置换,一、二、三级市场,从土地批出到在这块土地之上有了房子,再到房子里住进了人,再到房子里的主人变更了,来来往往,哪个环节、哪个链条上不在炒?所以,世上值得炒的资源,一定是稀缺资源,满世界都是、没人跟你争的资源是不值得炒的,比如空气。。。而如今,上海的土地资源也是越来越匮乏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土地租价水涨船高。。。

      另外,土地够不够用,看看每年新开盘都在什么位置就足够了,我向来不是地荒论者,但我依然想说,楼市供求这杆大天平上,质量最大的砝码永远是土地,但也是最滞后的砝码,有人建议向容积率要土地,这都是不了解城市规划和建设立项的人提的,你知道每多盖一层,相关问题就又多出来多少吗?道路、交通、绿化、小区配套、公共设施等人均资源占有率都是有承受极限的,为什么卫生间和厨房之间最起码还要留那么一个过道?物质生活水准不单纯是面积可以满足的,而是人均资源占有率。。。毕竟人不是沙丁鱼,只要能塞进罐头里就是成功。。。

      其实这些都只是讲到了城市的硬件资源,而竞争压力体现最明显的,应该还是在就业机会方面,这是一个城市非常重要的软件资源,也是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最为基本的谋生手段问题,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多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外来务工人员问题,人才流动、人才引进问题,退休养老及其他社会福利、保障问题,自由职业者生存空间问题,小型创业团队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一大堆,错综复杂,好在我们有那项宽裕的资源--网络,在网上我们每天都看得到,也都能参与其中说长道短。。。所以,在所有的竞争压力中,最大的压力是就业压力,这是最基层的生存压力,而就业压力所反映出来的则是这座城市的淘汰机制。。。

      很多“人才”来到上海,一年半载体验下来,就感觉到这是一个极度不公的社会,严重缺少人性化,似乎他们的所得实在太少了,而为上海所作出的贡献又实在太大了,我要说,这种不公几乎是不存在的,是人才,就有相应的待遇摆在你面前,谁也没本事克扣你半分,如果到你实在混不下去的那一天,却没有任何不动产或婚姻的牵袢,你依然可以小铺盖卷来,小铺盖卷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淘汰机制本身就是柔性的人才换血,指望它有多少人性化,那是不现实的,都市的面孔是妩媚的,它吸引着向往者来,都市的面孔同时又是冷酷的,它催促着失意者离开。。。

      现在的房子,随随便便就是二三百万一套,最苦的恐怕就是80-85年出生的年轻人,也就是刚从学校里出来一直到工作了几年,将近而立之年,谈婚论嫁已迫在眉睫的这一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有压力是正常的,他们大多事业上尚未取得非常大的进展,却要马上面对置业这一重大课题,其实三盅也是这个年龄段过来的人,很能理解,28岁是个槛,我很多后来相继走上创业之路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年龄上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蜕变,思考过很多问题,罗列过大量的方向与决策,其过程是比较痛苦的,但一旦决定后,只要义无反顾,几乎看不到失败者。。。

      现在上海本地居民中,走在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不起眼的来问一问,家庭或个人资产八九百万的真的不在少数,两三套好点的房子,手里再握着一二百万现金。。。以前好象一听说千万富翁感觉多少有点牛B,而现在呢,所有资产加一加,你发现自己其实也不会差太远。。。而在这种不动产定价下,打工族的一二十万年薪怎么买房?确实难!而且,以后会越来越难,因为淘汰机制真正产生作用的时刻目前才刚刚开始。。。

      拥挤不堪的街道,逐渐枯竭的资源,被危机感笼罩的城市,空气中弥漫着不安、躁动的情绪,现代化的上海又显示出它灰暗的一面,这是光鲜亮丽的外表下真实的上海,一座人人向往、人人陶醉、人人疲倦、人人亚健康的城市。。。

      其实推及全国,各大城市的情况都是雷同的。。。

      • 家园 一座人人向往、人人陶醉、人人疲倦、人人亚健康的城市,花

        拥挤不堪的街道,逐渐枯竭的资源,被危机感笼罩的城市,空气中弥漫着不安、躁动的情绪,现代化的上海又显示出它灰暗的一面,这是光鲜亮丽的外表下真实的上海,一座人人向往、人人陶醉、人人疲倦、人人亚健康的城市。。。

    • 家园 让你看清真正的上海和上海楼市(ZT)(一)

      大上海,这个面积634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79万人,常住人口1858万人(2007年统计公报)的国际化大都市,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海纳百川的姿态笑迎世人,投资、创业、返城、引进(技术、人才)、求学、交流、旅游、外来务工。。。熙熙攘攘,使得这座城市愈发显得繁荣而有生气,几十年来,我们见证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高架在城市中穿梭,立体交叉式轨道交通更是令人倍感便捷,城市资源的极大丰富,带给我们每一个市民的,是生活在都市里的惬意和优越感,我们曾经为这些领先或部分领先国内的城市资源而倍感骄傲,甚至拿它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比肩对照,细细品味这中国的纽约、亚洲的巴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曾陶醉过,并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生活在上海,真好”。。。

      但是,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就是这样一座国内城市资源的姣姣者,在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年头,即将面临城市资源枯竭的严重危机,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笔者更不想语惊四座、哗众取宠,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严酷的现实。。。

      要说整个上海市区,公共设施齐全、有玩头、有吃头、有看头的地方,基本还是集中在这几个区,就算再加上现在的徐家汇、陆家嘴和五角场(其实五角场和莘庄这种地方都不能算),适合人类居住、活动的区域仍然只有儿时对城区的记忆。。。而今天的人口是多少呢?大半个加拿大的人口数量都集中居住到了同一个城市里,难免让人感觉拥挤得令人窒息,城市资源虽然越来越丰富,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广,但只要简单除以这样一个人口基数,一切资源就少得太可怜了,在上海,人均美术馆是多少座?人均医院是几家?人均高等院校是几所?人均书城又是多少?人均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呢?这样一问,大家都傻眼了,随着城市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我们平摊到个人头上的人均资源不是越来越多了,而是越来越少了。。。而且,大部分对功能设施的要求,远不是若干类似徐家汇这样的集大成式的商业板块可以满足的。。。

      再联想到房地产,真正有着巨大的商业利用价值和增值空间的地块都集中在中心城区,这样的地越来越少了,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了,而发展城市建设之手,现在已经伸向了外围,那里有地,而且便宜,但问题是,越往外延伸,人口密度就越小,资源优势也就越分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政府目前考虑的是能否多建几个徐家汇,而且为了将各种资源顺利地输出到这些边沿区域,他们正在考虑多建轨道交通线路,当然,这的确是个办法,但我想说的是,如今徐家汇的繁荣,并非可以生硬复制的,它当年依托其地理位置及轨道交通的便捷,历经几十年才奠定了如今的商业价值,而且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地理位置依然没有脱离老城区的小圈圈,我们如何能够寄希望于短期内在城区外围迅速崛起第二个、第三个徐家汇?明智之举便是放弃大而全,有区别地走宜居功能化道路。。。

      这种规划实际上是很无奈的选择,离中心城区越远,就愈发只有采取这种资源集中化的办法解决居民的生活供应,否则人气无法保证,资源分散所带来的浪费也是令施政者难以接受的,这实际上跟多年前乡下的集市贸易是同一个思路。。。多年以前我们说,看得见肯德基、麦当劳的地方,你就能看见商业的繁荣,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各种品牌的连锁加盟是遍地开花,别说肯德基、麦当劳了,星巴克也是随处可见,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当然,人要多),只要是两条城市交通主干道的交叉处,就都成了这种连锁经营模式的覆盖目标,就连沪青平公路(老318国道,天,那可是国道)也成为了商家追逐的热点,为什么?因为现在很多上海人(泛指生活工作在上海的人)住到那里去了,是的,58年前的江苏,及若干年前的直辖县,当然,还有更离谱的,买房买到昆山也是听说过的,那边的开发商和业主似乎都挺会自我安慰,远离喧嚣的闹市,寻找宁静的空间,高速的交通作为保障,XX分钟可达市区。。。这哪是交通能解决的矛盾?如果未来有朝一日我们的磁悬浮、高铁已连接全国各地了,是不是全国人民都可以认为自己是上海人、北京人、深圳人了呢?

      所以,“上海概念”,在土地面积被扩大10倍、城市资源向外无限延伸的过程中被逐渐稀释了,中心城区的城市资源在人口达到过饱和状态后显得十分匮乏,外围,则更是配套跟不上,集市化生活供应远远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城市资源陷于极度匮乏中。。。

    • 家园 想太多了

      房子根本不是问题。自己的想法才是问题。

      客观的说,房产市场最多10年,一定要跌,为什么?人口增长下降的问题在10年内一定会成为市场降价的主要因素,到2020年,90后成为婚房主力,他们的刚需不足以支撑房市上涨。

      原因很简单,一是90后出生人口是80后的一半。这个从小学入学人数可以看出来。所以总需求(包括有效和潜在需求)下降一半。

      二是购买力下降。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好时机给了60后和70后(没房的70后只能怪自己)。大量的高薪职位被70后所占据,而他们要到2030年以后才开始退休,所以85后90后的实际工资增长水平很难超过他们的前辈。而且90后大学毕业后会有更多人经历动荡10年,比如继续读书,出国游学,创业失败等等。直到30前后才会安定下来,所以手里的积蓄不会太多--这个也是发达国家目前的情况。

      三是大量的保障房。10年时间建上亿套?5000万套就很厉害了,一家三口的话就解决1.5亿人了。算15亿总人口,那也是解决10%的住房问题了。

      四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延伸和汽车的普及造成可开发地域扩大,供给增加。

      所以未来10年主要是解决80-90年出生人口的住房问题。90后的问题在2020-2030年间轻松解决,00后出现房子过剩,而且房市恢复将遥遥无期。。。。。。

      所以真要是不买房就下定决心再忍10年。70后和80后两个人口高峰里面70后的刚需已经基本释放完毕,目前的这一波高潮主要是80后的刚需和70后的改善需求造成的(没房的70后主要是自己的问题),80后的刚需最多10年也将基本释放完毕,房产盛宴快到头了。

      不过这里说的是一般情况,北上广是例外。而且房产贬值也是从不发达地区,偏远或交通不便的地区开始的。好的地段还是很有保值,增值意义的。房产正在进入细分时代。

      我说的这个基本面是不大会改变的,下面要说的是心态问题。关于房产的心态无非有几种,买了,希望涨;没买,希望跌;买了一套不满意的,想改善。

      先说买了的人。如果你只有一套房,还在还贷中的话,开心过日子最重要。房价和你没关系。还清贷款的,手里也没闲钱的,还是老实过日子。有很多闲钱的又不怕赔的,应该考虑商铺。

      没买的。如果有钱又有刚需,那就别犹豫,是火坑也得跳,如果那一半值得你这么做的话。只有一点钱也有刚需的,量力而行,买个小的,相信领导会支持你的。没钱有刚需,那就租房吧,不过要有追求,要努力工作,潜力股也很受追捧的。没钱也不愿上班的,恭喜你!保障工程很快就轮到你了,心态一定要好,没事也要多吵吵--会哭的孩子多吃奶。不过千万控制好收入水平,别超标或者饿死。

      最后是有房又不满意,想改善又嫌贵的。恭喜你!最时尚的就是你了!走日式风格最适合不过了。全面日式装修,多买几本日式装修杂志,充分利用空间,该扔的全扔掉。地板都不用铺,直接上地毯。床什么太占地方了,扔掉!电视挂墙上,家具全用组合式的,买和扔都方便。电脑一律笔记本,台机统统送人。房间小好处太多了,打扫起来方便,家人更亲近,制冷取暖都更快,物业费和物业税都低,还能有效治疗购物上瘾和减少购物后悔。。。。。。省下的钱可以大吃大喝,出国旅游,经常换车。。。。。。

      俺在日本的时候,居16平米,丝毫不觉得狭小。回国看到空荡荡的大房间就觉得浪费,而且房间的大部分装着很少用的东西,还要买很大的家具来填充空间,打扫起来也很累。说实话,二人世界,规划的好的话,60多平方就很舒服了,有孩子再加1,20平方也就够了。不过国内的建筑布局不是很合理,造成空间的利用率低下,这个也是个问题。

      说到底对于没有刚需的人来说,房价其实是个很无聊的问题,如何改善心态和提高生活质量才是我们应该持续思考的问题。

      • 家园 说的很好,其实你是用你的事实来佐证我的观点

        如果一个潜在的购房者,用10年,哪怕3年5年的时间来等待一个捞便宜货的机会,我宁愿相信他是在用投机的想法来赌自己生活的幸福,当然,人各有志,既然他们能从中得到乐趣,我还是祝福他们的,呵呵。

        • 家园 花你

          人生能有几个物欲强烈、追求幸福的"十年"。

          而且十年后是个不确定的"可能性"

          各位"看房客"十年前一百万是个什么概念?今天是个什么概念?十年后会是个什么概念?

          二十年前我手上若有10万.20万现钞、当年我决不会背井离乡!

          • 花你
            家园 谢谢你的花,我想你是明白了我要表达的意思

            我一直说买不买房和看不看空是两回事,意思就是你对生活的需求和对投资的把握是两码事,你可以为了投资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但是你很难为了你的需求而去等待很长的时间。

            谢谢你的花,能够让人读懂,也是一种幸福的事情。

        • 家园 花这句:用投机的想法来赌自己生活的幸福,

          其实对于一个人,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宇宙亿万年,属于你的只有这短短的几十年,还不好好珍惜,拿大块大块的时间赌这赌那的,这才是最大的浪费。

          还有特赞成上面油老板的讲法,买不买房完全是心态,开心过每一天才最重要。过10几20年房价一定维持不下去,由于独生子女的政策,想想我家独女到成家的时候,爸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手上可以或最终能到她手上的房子有7,8套,这还不算男方家里的,这房价不跌才怪呢。可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10几二十年之后也就中年后了,一生最黄金的时间也就过去了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