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人什么时候会参加革命,从马识途的革命经历说起 -- 本因坊幻庵

共:💬45 🌺149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人什么时候会参加革命,从马识途的革命经历说起

    马识途,四川忠县(今重庆忠县)石宝寨人,他的小说可能大家读过,改编的电影大家可能看过。但是,他的出身大家可能不太清楚。

    马识途出身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当时摆在马识途面前有三条路:1、浑浑噩噩鱼肉乡里;

    2、攀附权贵同流合污;

    3、学有所长随波逐流。

    可惜这三条路他都不是很满意,但是新的出路他也不知道。好在——或许是坏在——革命之风内渐,乡里办起了新学,请来了新式教师(据马识途后来分析其中颇有共产党员),向同学灌输革命道理,马识途大为振奋,虽然因为他爸是学校董事长,大家不带他革命,但是马识途不管这些,开始他初次的革命实践——向广大贫下中农宣讲革命道理。可惜广大贫下中农根本不理视他,末了某贫下中农被说的烦了,反问他:“五少爷,你的意思是可以不给你家太爷交租么?”于是这次实践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后来马识途到北京上学,围观一二九运动,上了第一堂革命课——某运动领袖出卖运动换了一县长文凭。然后马识途又辗转考入中央大学,在开学典礼上罗家伦校长的口沫横飞夸张学校前景的讲演之中,从前辈那里得知了毕业即失业的悲哀前景。之后,在国民党的野蛮军训中发现了同学们隐伏的不满情绪,目睹学生对军训的巧妙反抗。中大最终成为马识途革命的起点。

    马识途无论如何不是吃不上饭的人,相反他参加革命后一度吃不上饭,还有性命之虞。更微妙的是,他的父亲知道他有参加革命后还不断支持他。

    这样看来,人什么时候参加革命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啊~

    ps:月色,你为啥屏蔽我,我又没有人身攻击造谣污蔑死缠滥打~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老老狐狸,
    • 家园 通篇就看到了一句话。。

      “从前辈那里得知了毕业即失业的悲哀前景。。。。”

    • 家园 “一二九运动领袖出卖运动换县长文凭”

      头一回听说,google不到

      求详情,送花谢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是这样

        九一八以后北平京群情激愤,有很多抗议活动,最激烈的有去卧轨抗议,当时学生以为在北平抗议效果不大,决定南下向国民政府请愿,但请愿活动即被国民政府用软硬两手镇压,除了学生大部押解回北平,请愿团的团长则得了个县长职位

        我把两件事给记混了,一二九是我党领导的,哪能出这等事呢

    • 家园 “毕业即失业”那年头有这样的事吗?

      那年头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即失业”,建议LZ另贴科普科普,否则,你这种文风我想不偶都对不起你。

      “。。。。。。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1937年抗战爆发,中央大学迁至重庆松林坡,后又在重庆嘉陵江上游的柏溪建设了新校区。1949年8月8日,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规定,去掉“国立”二字,迳名南京大学;。。。。。。”

      引楼主主贴......然后马识途又辗转考入中央大学,在开学典礼上罗家伦校长的口沫横飞夸张学校前景的讲演之中,从前辈那里得知了毕业即失业的悲哀前景。......

      关于“毕业即失业”多说两句。在美国哪个找工作求职信不是几十几百地发。不知道中美两地哪比哪更“悲哀”,只知道美国更贵,未找到工作先开始还贷款大有人在。有意见?谁也没拿枪逼你上大学不是。

      • 家园 百度一下,民国大学生失业调查:13%的人毕业即失业

        一组残酷的数字

        1934年9月,山西省官方在一份报告中透露这样一个信息:山西兴学30余年,全省专科以上毕业生不过8905人,但失业者就达4700多人。就连中央大学(现为南京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都不容乐观。1931年的《教育杂志》披露,“中大本届毕业生二百余人, 半数未获相当职业”。

        在当时的经济中心上海,繁荣的背后却是为数甚多的失业大学生的艰辛求职历程。1927年成立的上海职业指导所,宗旨在于调节教育人才与职业需求的关系,为失业青年提供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据报告,1930年至该所求职者共2772人,其中国内大学毕业生821人,国外大学毕业生133人,专科毕业生292人,三者占到求职者总数的45%。

        截至1936年6月,全国108所高校中,已向教育部报告学生失业的学校达80多所。依据已报结果,平均每百名大学毕业生中失业人数约为13人。按此比例计算,每年有1000多名大学生处于“毕业即失业”的状态。

        上世纪30年代是中国高等学校飞速发展时期,特别是私立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吊诡的是,大学教育的突飞猛进,往往带来大学生谋求生计的不堪经历。

        外链出处

        • 家园 "黄金十年“期间,总的来说还好

          13%,比现在的就业率也不算低了,再说,当时的私立大学,教学质量着实良莠不齐,而能够上大学的人,家境普遍都还不错,所以找工作也不那么迫切。真正毕业即失业的是抗战以后那一段

          • 家园 当时一年也就一万几千大学生毕业,还13%失业,

            和现在一年几百万大学生毕业无法相比吧,毕竟物以稀为贵是不。

            不过当时的私立大学和现在的三四流大学相比,质量谁高谁低,我还真不知道。

          • 家园 当时中大工学院仅有的两个女生之一对马识途说

            你(指马识途)到政府部门去多少还算个摆设,我去不过是花瓶

            至于为资本家打工,也不过是当帮凶,不能算是出路.

      • 家园 抗战前不至于,抗战后应该差不多

        大中专学生的就业形势与经济形势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抗战前,国共内战只在有限的不发达地区进行。对发达地区影响较小,“黄金十年”虽然是畸形繁荣,但至少表面上经济发展还是较快,所以为数不多的大中专学生,找工作应该不算难。抗战时,中国原有的工业遭到了很大的破坏,KMT对外援过度依赖,对战时工业也领导的很不得力,因此军工产业在战时发展也不快。特别到了抗战后期,前方吃紧后方紧吃,1944年还有豫桂湘大溃败,可以想象当时的经济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抗战后,KMT搞接收,又搞得一塌糊涂,沦陷区的工业也没有能够得到恢复,还和米国签了那个要命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而且TG的势力也今非昔比,足以能够对国统区的经济产生很严重的影响,马甲的文章里似乎就提到过,陇海铁路在抗战胜利后似乎就一直没有全线通车过,这几个因素加起来,可以想象,抗战胜利后直到解放,国统区的工业生产基本上就是一种苟延残喘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无法吸收新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就业也是很正常的了。

        • 家园 江泽民传里有记载

          江泽民从交大毕业后,发现学电机的最适合的工作单位在东北,当时正打仗。只好在本地找工作。江忙于地下工作,没时间找工作,他的一个同一专业的好朋友到处奔走,为两个人找工作,找到了一个美资的外企。该企业生产冷冻食品,要懂电机的工程师。江泽民进了外企后,国民党政府把这个企业收购成国企了。解放后,江泽民作为地下党骨干,参与接管了这家企业,成为领导。江泽民决定把该厂生产的“美女”牌的冷冻食品改为“光明”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