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西工大教科书 -- 晨枫

共:💬108 🌺33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感觉教科书这东西是三位一体之一,晨兄没看另两个就会不懂

      一门课,应该是课堂授课、教科书、习题或者其他辅助资料三位一体,结合起来才算完全。晨兄只看教科书,等于是凳子缺了腿,当然迷茫了。

      另外有些东西可能应该是提前知道的。比如讲印象派的教科书,里面提到拉斐尔前派或者巴比松画派,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会感到迷茫。但是关于印象派的教科书里面是不会有这两个名词的注解的,因为这个是之前就应该掌握的东西,属于基础知识。因此不能说是人家教科书变得不好不是?

      • 家园 其实晨枫应该和元帅是一个意思。不过,国内大学是这个三位一

        体多数情况下并未给学生建立起来。教辅没人告诉你应该看什么。“之前就应该掌握的东西”也没有任何提示。或者说,国内大学就是教哪一科的基本只管课本上的内容,并且默认你已经会了。学校图书馆找教辅也比较难。习题,基本是糊弄事似的留几道简单的。一群受了多年应试教育的刚从高中上来的学生,自己去校内校外到处找参考、教辅、习题是一件多么难得事情。我上大学时候,互联网刚刚在国内兴起(那时候网易的丁三石还在纠结电子邮箱要不要收费呢,当然,决定了、收了、杯具了……),上网查不到什么东西,ISDN都算高速网络了。学校就是,安排几门课,每门课一本教材,一个心思不在课堂上的老师,完全不管这几门课的前后衔接。

        我上学时候,学《数学物理方程》时候,刚学完同济的《高等数学》。我的所有同学根本没听过“实变函数”这个词。结果是第一节课,老师就在数学推导的关键位置用这个词给一带而过了。而且,这老师上课铃响才进课堂,下课铃一响立刻消失,我们从来没办法在下课时间能问他一个问题——他经常用“我有个急事儿,下次吧”来拒绝我们的提问要求。这门课上的时候,这位老师说“我教的这门课很有意思——往往是物理系的听得懂含义,但是不懂数学;数学系的懂数学,但是不知道是在说什么。最后,课堂上总是只剩下一个人,班长。”我在学完这门课后,回想起他的话,真想送他一块匾,上书两个大字——无耻!

        最搞的事情出现在我们班主任的课堂上——这哥们实标准的照本宣科,连讲义都没有,课本上有神马,黑板上就写神马,看一眼书,扭脸就在黑板上写几笔,然后,再看一眼书……某节课讲热力学统计(这节课是这本书的前四分之一页码上的内容!),正在写一个热力学过程的微分方程推导。写着写着就不对了,越写越奇怪,越奇怪越写。写到他自己也觉得很奇怪了,就停下来看,看,看(全体学生也看,我们几个人正忍着不笑出来……)。他自言自语道“杰斯为嘛捏?”(没听课的也开始找原因。我们几个人继续忍着不笑出来……)然后,转过身,低头看教材,用手指划过书上的每一行字,再扭脸看黑板,“对着呢呀!”(多数人都开始忍着不笑了,我们忍着很痛苦……)……再看书……突然“嗷!!!!!”我们笑翻了,他也笑。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哥们某次看完课本转身的时候,窗外的风吹过讲台,把摊开的课本吹得翻过很多页码,一直翻到了这本书的后四分之一的某一页停了下来。这过程,我们的班主任一直在黑板上写,所以没看到。等他再转过来,看到的已经是另外的内容了,恰好有个类似的方程推导步骤,他就接着这个步骤抄写了下去……

        • 家园 赞一个!

          国内有许多这样的混混老师,这种形象那叫一个典型,足可刻画天下许多大学里的“学者”,老兄讲的十分传神。

          讲句难听的话,这些老师十足缺乏职业道德,而现行制度如此促进催生此类人物,而制度设计者却无动于衷,不及时亡羊补牢,也是十足缺乏职业道德。这就叫做缺德对缺德,奇葩对奇葩啊。

        • 家园 花一个,确实是这样

          课程之间连接很差。

          美国很多教科书,特别是讲某个专题的,头一两章都是基础知识,例如基本数值方法,例如偏微分方程,还有经典的控制方程,都是从物质守恒开始推导的。尽管作者好像多事,但是对读者来说,没学过的可以快速入门,学过的可以复习旧知识,也方便查阅。

        • 家园 老兄很幸运啊

          送花。注:送花、宝推可能得宝 关闭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我还真没有遇到这样的老师。

          遇到最差的老是是讲教育心理学的,本来课程就枯燥,他还声音小+口音重,真的是什么都听不懂啊。

          • 家园 这其实也不能完全怨老师。也怪我高中没好好学习。

            要是当年高中守候拿出玩乐精力的三分之一在学习上,就能考进清华北大一级的学校,也许那里的图书馆会更好些,我找起来也就能省些力量吧。

            • 家园 您这不是打咱的脸吗

              要是当年高中守候拿出玩乐精力的三分之一在学习上,就能考进清华北大一级的学校

              若想考进国内的名校,全省的排名大约须是前0.5%(极少数没招够人的情况例外),而清华北大……这么说吧,当年我高考的时候清华北大在本省各招18个,您老拿玩乐的精力三分之就进北大清华了,怎么着也得省前0.1%,让俺这个两头不见太阳的人情何以堪

              • 家园 其实这是给我自己说冷笑话,您可别当真。

                其实,睡觉、吃饭,不是还要各占三分之一么!

                • 家园 哈哈,你若省下那三分之一的时间

                  剩下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就什么都做不成了考名校多少算个技术活儿,疲劳战术吃不开的

                  不过我上一届有个牛人,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每天四个小时睡眠,最后做了状元,给我们做报告的时候谈到最后那段经历时泣不成声。俺们可不是那号人

                  • 家园 牛人之所以牛,就是因为大多数人玩不转。

                    反正,就算现在有后悔药能让我从来一遍。我最多也就听老师的话,让干啥就干啥。每天睡四个小时是不可能的。

                    高考对于大多数人,实际上既需要智力又需要刻苦。很多努力的不得了的孩子就是在某一两门课程上不开窍,结果真是比较可怜;还有很多很聪明的孩子就是不努力或者不踏实,结果则是很可悲。这些情况,我见得比较多了,只能用我一位师傅的话说:“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演!”我则送给他们一句:“既然已经走过去了,就继续向前吧!”

    • 家园 那是个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

      一个除了努力和本分,毫无特色的同窗,现在是博导和一方学霸。另一个连机务都不愿意嫁的同事,居然也混成了博导。

    • 家园 为啥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平时看指定的英文教科书,到了考试复习的时候就靠超星上的中文版了,觉得比英文的好用多了。。。。

      • 家园 另外语言也有关系

        对大多数人来说,浏览式的看书,中文不但比英文快得多,而且不用分神在语言上,效果也会好些。

      • 家园 当然会感觉不一样

        一个是不懂到懂的学习,另一个是懂到熟悉的复习,提纲、讲义式的中国教科书对后者或许就更加适合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