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新农村建设在河南已被叫停 -- 种植园土

共:💬41 🌺125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明之处

      前面说文件已经叫停,后面又说上面要试点,上面不知道文件?明知故犯?不懂。

      • 家园 试点还在搞,但试点之外不准再搞了。

        这个传达到村干部了。

    • 家园 山东人历来老实,换了其他地界,早就

      不知道出多少人命了

    • 家园 "怪不得别人", 感觉这句话很让人不舒服

      你们那儿不知道情况如何,可是在山东农村,空出来的房子越来越多,房顶上长满了草,院子里一片荒芜,本来打算春节回去拍些照片的,可是一走亲戚没来得及.

      虽然有些房子看起来挺整齐,可是里面平时并不住人,只是被当作老屋保存着呗了,希望能够拆迁时可以有所补偿,又或者作为自己在村里的一种象征. 象我老公村里的三名村委,只有嫂子一名是住在本村的,另两名早就在城里安了家,只在村里有事情时才会回村.

      还有许多人家,年轻人也在城里安了家,城里可以统一供暖,干净舒适,只有老父母就喜欢住在老宅子里安享晚年.

      新农村建设,只是早晚的事. "怪不得别人",真是感觉非常不舒服

      • 家园 看情况来吧,我们村空巢化也很厉害

        90年之前村里有一千人,现在村里只有八百人,大部分在城镇上安家了,房屋空置得有四分之一,但归属感还是很强的,过年一般都会待足时间,新农村的思路不应紧紧盯住土地不放,如果不能安置,不能完成后续的扫尾的工作,提供些谋生之道,会出大问题

      • 家园 那你抽空再回老家去挨家数一数,是你说的空房子多,

        还是住人的房子多。

        另外,你所指的“山东农村”代表性如何呢?是大部分农村的村子都是这样,还是只是少部分靠近城市的村子是这样的呢?

        • 家园 应该是大多地方这样了,平时在老家,只见到老人和孩子。

          50岁以下在家务农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几乎没有,大多是兼做点其他事情,开个杂货铺,当个村长,贩卖点农产品之类的。

          年轻人,30~40岁的,许多在县城或者地市级买了房子或者准备买房子;20多岁的年轻人,如果读书成绩不理想,那一般就出去打工,如果有点手艺,一般能够挣到3000以上。

          等农村的50~65岁这批人逐渐老去,不能再作为劳动力,那农村真的可能是后续无人,只能走集约化耕作,不然土地只好荒废,年轻人会种田的,已经不多了。

          我老家在鲁西北,三县交界的一个偏远农村。

          • 家园 持怀疑态度

            年轻人,30~40岁的,许多在县城或者地市级买了房子或者准备买房子;20多岁的年轻人,如果读书成绩不理想,那一般就出去打工,如果有点手艺,一般能够挣到3000以上。我老家在鲁西北,三县交界的一个偏远农村。

            我今年春节刚在家过年,这些话题聊了不少。在县城买房,至少要10多万元以上。农村青年出去打工,3000元是非常好的工资了(可以参照城市工薪阶层的工资),并且

            1)一般不是全年都有工资,能干10个月就很好了,还要支付自己在外的吃住;

            2)丈夫在外打工,妻子多数在家种地和照顾孩子(当然也有留守儿童),全年的上学和生活费用是很大一笔。

            就我所知,我们村能在县城买房的人,一般是在外有自己的生意。拿工资的在村里盖一处大房子就很好了,现在也要5-6万元了。

          • 家园 继续问,

            ,30~40岁的,许多在县城或者地市级买了房子或者准备买房子;20多岁的年轻人,如果读书成绩不理想,那一般就出去打工,如果有点手艺,一般能够挣到3000以上。

            这个在村子里能够占多大比重?

            究竟30-40年龄段的是买房子的多,还是在村子里建房子的多?当然,某些地区禁止农民新建房和翻修房屋就另当别论了。

            还有20-30年龄段外出打工的,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多,还是3000元以下的多?这个要说清楚的。不能以偏概全。

            为什么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呢?原因很清楚,人多地少,人均1亩多点,种什么,能够得到供养家人的产出呢?亩产七八百斤的小麦还是亩产一千多斤的玉米?

            不要担心地没人会种。人非生而知之。学习种田有个两三年亲力亲为的学习期,自然就会了。更何况,现在卖种子化肥农药的,都带有技术服务的性质。到了40岁以后,由于身体条件和家庭生活的影响,自然会有很多外出打工的回家乡过日子的,接过父母的务农的接力棒,平日里在附近打打零工。一样还是农村人。

            • 家园 我觉得,除非经济萧条,在外务工的回老家生活的可能性不大

              30多不到40的年龄段,应该有30~40%比例的已经在城里买了房子,更多的人在准备买房子,或者已经付了首付。我的估计,最终70年代的人,留在老家的不会超过40%,80年代的人,留在老家的,不会超过20%,甚至更低。

              年轻人稍微有些技术的,比如我一个表弟,泥瓦匠,在2000左右,每月就能拿到2000~3000,大多时候2000出头,当然,不是全年每个月都挣这么多。估计平均下来,1年能剩接近2万,随着年龄增长,技术水平提高,现在应该更多些。

              我的观察,每月挣2000以上的,算中等偏下,混的不大好的;挣3000以上的,属于中上水平;如果一个小伙子打工挣不到2000每月,基本上说属于非常失败的那最后10%。

              种地不是你说的这么简单,我的观察,还是有一些技术含量的。种田的利润本来很低,技术差一点,产出比别人少一点,就无利可图了。再者,种田的利润和打工相比,差距太大,不走规模经营,收入水平是很难上去的。另外,农业的风险比工业高很多,看到过一个说法,风险相比,狩猎》采集》牧业》农业》工业,所以,对于农业如果没有合适的补贴的话,愿意种田的人是越来越少的。

              • 家园 纠正你一个常识性观念,

                种地和做泥瓦匠外出务工不冲突,因为种粮食的话,农忙就那么几天而已。不管怎么说,土地是农民的最后的依靠和保障,如果农民离开了土地,那么就像鱼儿离开水一样

                • 家园 我觉得,要看经济大势。

                  大势好,在外面能找到工做,农民工无论如何是不愿意回去的。

                  大势变差,外面找不到工,那肯定会出现大批农民工回流到农村。

                  土地是农民最后的依靠,这点我是认可的。不过,农民工对于土地的感情,和五六十年代人已经非常不同了,没有以前命根子的感觉,只是谋生手段的一种,目前情况下,最差的一种,或者最不得不选择的一种。

                  即便如此,如果有人想动农民土地的主意,我觉得最大的可能还是居心不良,用城市资本来对付农村农民,会出现羊吃人的现代版。

            • 家园 就我老家的情况来说,和冻雨说的几乎一摸一样。

              我老家是浙北的杭嘉湖平原,历来是农业和轻工业发达的地区,现在农村基本没有多少劳动力,原住民几乎一走而空。

              原来我爸那批的时候是劳动力最多的时候,后来大部分都进县城了。现在在农村的就是老人,孩子也要送到县城的小学去。如果不是外来人口过来农村租房子住,好多房子就都废弃了。

              但是外地人也不愿意种地的,宁愿到附近的工厂里打工,因为务农太辛苦。农村也没有娱乐设施,年轻人就是当混混也不愿意在农村呆着的。

              另外我老家的教育算很好的,跟我同龄的人要么在镇上,要么天南海北的都有。

              农村劳动力空缺非常严重。今年菊花的价格空前高企,一亩地有一万多好挣,但还是没有什么人愿意去种。只有少数50来岁比较能吃苦的一边打工一边种地。

              以后大概随着城市的扩大,这些农地也要走集约化的发展,种蔬菜水果,供应当地的城市,以这样的形态发展。

              要知道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书上还是说杭嘉湖平原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现在米一点都不种了,宁可撂荒都不种了,因为种地还不如打工。

              所以我觉得网上说的粮食危机可能不会太严重,只要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或者加大补贴,像我老家的地几乎都可以立即变成粮地,自给自足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