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笨狼读《论语》系列 -- 迷途笨狼

共:💬5 🌺1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笨狼读《论语》系列

    笨狼读《论语》系列

    作者博客笨狼出山http://mememevvv.blog.tianya.cn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这首歌大致意思不难理解,解释有很多种,不过笨狼看过的感觉都不够细致,笨狼认为“凤兮凤兮”与“凤鸣岐山”传说有关,孔子以“克己复(周)礼”为己任,“宪章文武”,而周德的衰弱已经无以复加了,“来者犹可追”后面应该是问号,反问的语气。《礼记》中所载“周礼”,多是周公执政期间制订,就是给贵族们找些消耗精力的事干(免得对抗周中央),孔子推行“周礼”是幌子,即使这样也“宪章文武”,为争取太平(“大同”、“小康”)世界不断求索。

    全句顺下来就是——周礼啊周礼,已经衰到极点了!过去行不通,将来就能行得通?早就礼崩乐坏了,这个世界已经这样了,现在的当政者都差不多不是东西,劝他们行仁道是缘木求鱼。

    “《论语》半部,可安天下”,笨狼理解是即使在开国皇帝手下做到宰相,每读《论语》一次仍然有所收获,不是当了宰相才开始学《论语》。《论语》一直是中国书生的重要精神食粮,毕竟这么好又这么短(古代书价很高)的大作凤毛麟角。当然社会不断发展,单靠了解并遵守社会、自然规律是远远不够的。想理解《论语》,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也是不行的,站在孔子肩上,后世却难出闪耀群星,与缺乏实践的精英化教育密不可分。主张其他学说的往往管中窥豹,没读懂甚至故意装傻攻其一点,“乡愿们”压根就不想真正的孔学发扬光大。孟子是孔子的(重)徒孙,对杨、墨攻击明显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精神。韩非子离孔子也不远,把“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理解为亲戚要互相包庇。子曰“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隐恶扬善,笨狼理解有两重意思,一是兴利除弊,二才是宣传好的教化,没有第一重意思,(舜)治理天下也太荒谬了。“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意思应该是父子互相帮助改正错误,孔子从来不主张愚孝,父对子要“慈”,“事父母几谏”,这里的“几”笨狼理解是屡次的意思,态度要好在别的句子。

    很多读者认为孔子鄙视体力劳动,笨狼不这么看,孔子说过“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没什么不好意思,不重视生产,是不会提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张的。孔子反对的是被人瞎指挥没有前途又违背自己意愿的劳动(体力、脑力都算),孔子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执鞭”就是赶马车。孔子对自己“执御”的本事非常自信,所传授“六艺”中的射、御两项都是体力劳动,问耕地种菜的樊迟小他很多岁,在战场上有所作为,说明这两项教得相当不错!“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古往今来甚至可以说成亘古不变的社会现象,跟鄙视体力劳动何干?

    接触《论语》很早,近几年才有所领悟,受益良多,“克己复礼谓之仁”,“复礼”不敢当,超越(而不是克制)自己是笨狼一直追求的,为了在讨论中验证和提高自己,故发此连载。今年(2011)年底前,《论语》前九章(乡党篇前)读书笔记会陆续发到网上,期待高手有的放矢的帮忙斧正。《论语》惜字如金,包罗万象,不过最侧重的还是管理和文化,因此发在多个版面,是为序……

    逐句解读开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笨狼认为前半句是学以致用的意思,也就是学过的东西在社会上有用武之地,是件很高兴的事情,不是什么复习学过的东西,那有什么可高兴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笨狼认为前半句是指在求学的时候结交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所以开心得不得了,不是朋友从远方来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笨狼认为是指向身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结果白问了,仍然和颜悦色,这很难得,这是君子的作风之一。

    《论语》后面有“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老师们往往只说前1/3,后面2/3往往不提,请教对象水平高跟着学习即可,交往对象水平低(多数以教师为职业的很差的),觉得不好的地方自己避免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另外孔子学习,别人拿不懂的东西请教他,他没接触过,问了下来龙去脉就掌握了,然后告诉对方。毕竟知识量和知识面还有深度相差太大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良好的观众回复是写作总结的动力之一,只是这个题目太阳春白

      雪,想帮忙也帮不上也

    • 家园 静不下心,不写了
    • 家园 孔子的收入和度量衡问题

      孔子的收入问题和度量衡

      周制,1里见方900亩,上等田每百亩养9人,下等田每百亩养5人

      孔子俸禄6万(豆?)/年,齐国豆1300毫升,约2.7斤粮食

      要是上卿,相当于养288个人

      按这样算,那时候上等田亩(341平米)产50斤,换算成现代亩产近百斤,考虑到平均三年要留一年的粮食,人均口粮标准400多斤而不是562斤(*0.75)略多

      另外那时候地广人稀,蔬菜靠野菜(《诗经》描绘很多),野兽什么的也少不了

      古代的轮耕,笨狼看法是人少地多种不过来,好地每年只种一季

      周代三百步一里,一步8尺,秦汉尺23.1cm,六尺为步

      周尺应该不是秦汉尺的3/4,否则孔子9尺被称作长人就太矮了,汉代孔子后人9尺6寸是最好的说明

      大汶口时期中国成年男性尸骨平均身高169-173cm

      礼记提到,从恒山向南到黄河1000里,从黄河到长江约1000里。现代直线距离前者也不止1000里,曲线就更难说了,看来中国古人很早就按纬度量了。按这个标准,周里554米差不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