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文革中学生人数统计表看“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谎 -- 天棒

共:💬715 🌺2233 🌵25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大概要看你用哪个尺度来衡量,3年还是10年

        如果挑“文革”最坏的三年,那肯定比改开后任意的连续三年都砍得厉害,因为“停课闹革命”了;

        如果挑整个“文革”十年,那改开后随便哪个十年都比它砍得厉害,因为根本就不重视教育。

        • 家园 改开后随便哪个十年都比它砍得厉害?

            现在多少大学生?文革后几年多少大学生?

          • 家园 del

            del

            • del
              家园 关键是这样有助于官僚独霸教育资源,有利阶级固化,当然好了

              面子还好看:花重资培养的温室花朵,比田野、工厂里风吹日晒的野花,当然漂亮多了,虽然这种漂亮对于中国生产力的提高的作用并不象投入的资源那么大。

          • 家园 现在的大学生谁付费?当年的大学生谁付费?

            本来是政府出钱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管吃管住还管发人民奖学金可以省几块钱寄回家;现在明目张胆地说就是要通过扩招拉动内需,学费住宿费逼得父母借钱甚至上吊,就这还好意思跟当年比谁重视教育?

            你可以说,经过三十年高等教育有大发展了,但是这大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承担代价的,是他们省吃俭用用血汗钱支撑起来的,你不能把这个归于当局“更重视教育”了。

            • 家园 当年大学免费是不假

              但是有多少人能上大学?“幸运儿”一出校门就成为ZF财产,让你去东你不敢往西,ZF其实不亏

            • 家园 要说出钱,现在政府出的只多不少。

              不管谁出的钱,最终还是老百姓的钱,政府的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象三十年前那样,越到高等教育个人出的钱越少,你说这合理吗?这种做法能供出几个大学生?

              • 家园 教育从来都是比例问题,是是否公平、基础是否广泛的问题

                古代中国的教育人口远比西方国家多,为什么《天工开物》是西方的启蒙书籍,在中国就无人问津?因为中国20%的识字率普及不到手工业者人群。

              • 家园 你这就不讲道理了吧

                重视不重视,第一是态度,第二要看相对比例,对吧。你把这两者都去除掉,光看出钱绝对数量,就不讲道理了吧。

                我认为三十年前高等教育倒贴钱非常合理。第一,当时的中专生比今天的本科生更顶用,本科生远远比今天的博士生顶用。第二,当时的体制逻辑是国家让你去哪就去哪。那国家等于是用这些钱买断你的就业选择么,今天国防生、军校军籍学员还不都是这样。

                当然了,你可以批评那样搞,高等教育无法从社会攫取足够资源发展壮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让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这我是同意的。但是你要说“供出几个大学生”,那我就觉得无意义了,因为今天绝大多数大学生,扣除掉社会发展因素,其水平是远远不如当年的工农兵学员的,工农兵学员还不用自己交学费哪。

                • 家园 以及官僚对普及教育和高等教育爱憎分明的阶级态度

                  历史资料显示,大跃进后中国官僚系统采取重城市轻农村策略。1962年小学入学率大幅降低至56.1%(在校生7157万),而普通高中招生更只有43万人,占同龄人口约2%(表四),而大学生占全部在校生比重却从1951年的0.3%大升至1961及1962年的1.1%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p101)。当时大学生都是解放前入读小学,自然绝大部分来自解放前的上层(识字的20%)家庭。在国家仍文盲充斥时扩张大学教育,不先完成普及基础教育,并采取重城市轻农村策略,似乎显示当时官僚阶层(他们主要住在城市)确是开始显示上述“惯性”。有意或无意地,为自身所属阶级谋取私利。为所属阶级子女谋取最佳教育机会,以持续自身阶层在上层社会的地位。

                • 家园 还有教育投入分配比例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显示,1963年前普通教育开支约占教育总开支45%,1963年后大幅提升至1969年的95.4%。1976年毛去世时为67.1%

                • 家园 跟他们争什么,看看这组数据就不会纠结于这种枝节了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入学率便由民国时期的23%,大升至1952年的49.2%,在大跃进开始时更在毛泽东大力鼓吹“开门办学”及办学权力下放下,由1957年的61.7%大增至1958年的80.3%。后来随着大跃进的失败,毛泽东退居二线,教育政策亦随之改变。小学入学率便跌至1962年的56.1%。在文革前,随着毛泽东重新掌权,1964年小学入学率便提升至71.1%,1976年则达96%。历史资料亦显示毛泽东在发动文革前,对当时教育体制提出很大批评,认为缺乏实践,学校又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亦不满大跃进后国家发展侧重城市,忽视农村。所以文革期间毛便推动城市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工业政策侧重内陆(大三线),提高农村医疗水平(赤脚医生)。取消专科中学,大力提升普通中学学额,普通初中入学率达80%至90%,及到后来,甚至大学停招四年,至1970年才重新招生,招生又只招“工农兵”等激进政策。

        • 家园 还有什么时候比文革更不重视

          考虑到现在在校大学生数量最多了吧

          • 家园 改开后就是比“文革”的平均水平更不重视

            “文革”再折腾,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国家管吃管住管发工资吧。小学教学水平可能是不高,没听说政府讲我们办不起学让大家捐款修神马希望小学吧。

            “文革”的时候,教育发展是有缺点的,但那是教育路线的问题,政府承担教育任务,大力发展教育,这是没的说的。而改开以后,政府公然不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任务了,让人民捐款办小学交钱上大学,这还好意思跟“文革”比谁更重视教育么?

            “文革”时代那是生产力水平低。要是有今天的生产力水平,那肯定是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国家全包的。

            • 家园 除了产油国谁包幼儿园到大学啊

              大学生凤毛麟角时国家管管也就罢了,人数

              一多,谁有这个钱?这年头哪个发达国家能

              幼儿园包到大学?

              文革大学可是关了好几年,鼓励批斗老师,

              就这个还跟以后比?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