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阅读笔记】夜读东坡 -- 用舍、行藏 -- 意闲

共:💬11 🌺10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阅读笔记】夜读东坡 -- 用舍、行藏

    小时候就很喜欢苏轼的一首《沁园春》,林语堂《苏东坡传》里说他颇有些好作品都与弟弟子由有关,千古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一,《沁园春》(孤馆灯青)即其二。这种例子不胜枚举,超然台脱不开子由,子瞻写“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是熨贴贴的激励、展望。而《沁园春》的下阕最打动我: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人,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但我读词不精,曾据此判断这首词应当出现在苏轼年谱早期,而事实上,他早年不涉填词。这是北赴穷壤密州之后的闪回了,作者已非“初来少年”。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澄阔志向难于舒展,“用舍由人,行藏在我”的潇洒帷幄也实行得跌跌撞撞。于是他又回到当下,以及比当下更远一点的寄意,“身长健”可堪“但愿人长久”, “且斗尊前”,暂歇性麻痹,倒是“还酹江月”一路,背后水远烟微,无涯无奈。

    《编年校注》论此篇,引元好问的责评,以为其“醉饱而后发之,虽鲁直婢仆且休道”,故而绝非东坡所做。又扯到乌台案,所谓“用舍由人,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那么好了,神宗“不能平,乃贬坡黄州,且言:叫苏某闲处袖手,看朕与王安石治天下”。我读此发笑,虽然诗案弹劾条绝非一例,但宋神宗会这么发脾气,首先于时序上讲不通--苏不是落此笔立即获罪,也不是一获罪就立即贬派黄州的,二则神宗颇有袒护之意,最后也是他挽苏轼于九死一生,如此重磅罪,判得相对轻,远比之后远遁海涯琼岛轻得多。此等文句,至多触碰御史台神经,神宗多半一笑置之吧?于是这非但“小说家以神宗之言实之”,而更像“小说家讹神宗之言”了。

    曹树铭言“东坡词中有我,有真性情,真面目,一生壮志,尽于此矣。至于‘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既合孔子之道,亦系当时政治与思想之局限。” 以为甚是。关于用舍、行藏,《苏轼文集》史评笔记卷有一则叫《管仲分君谤》,笔合孔子说的“管仲器小”,在《论语.八佾》,孔子用了一对排比事例,说国君如此排场,你管仲也如此,何来的礼制呢?“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而《战国策》站在分君谤角度,认为管氏铺奢招致民愤,其意却在“以掩桓公”。苏轼的批评则是:

    管仲仁人也,《战国策》之言,庶几是乎! 然世末唯有以为然者也。虽然,管仲之爱其君亦陋矣,不谏其过,而务分谤焉。或曰:“管仲不可谏也。” 苏子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谏而不听,不用而已矣。故孔子曰:“管仲器小也。”

    他首先肯定了《战国策》对管的评价,赞之仁人。继而宕开一笔,说管仁却陋,怎可光顾着文过分谤,而不直陈君之过呢。之后即用舍、行藏很关键的一句话,也是孔子本人的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不用在君,为人臣者,即使直面闭塞言路,牢狱灾祸,也应当勇于直谏。这是儒家忠君报国,辅天济民的慨然态度,苏轼一生都如一贯彻,哪怕他写再多逍遥飘洒的诗文,哪怕他最终只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那种看淡、倦怠、纵情、回避,权充心灵救生药,即或占据灵魂疗程越来越大的比重,依然掩不住喷涌的热情。

    他形容李白的文章 “豪俊,语不甚择,往往有临时率然之句”,擅长平易字汇,灵机迸发,我觉得是他二人共同特点,而苏轼文的确“如万斛泉源”,读之酣淋爽快,气势磅礴,从宦海自福角度,却不见得“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他不断肯直上谏,挥笔万言,也不给政敌好脸,于是不断遭罢黜,甚至死罪。暂出东山,仍旧滔滔汩汩,为民请天。他不太容易收藏,藏都藏不住。我每晚读一二他的史论时评,总不免赞叹“气太足了”,更难免担忧“太直接了”,虽然他的命运早已定局。《苏东坡传》的译者张振玉将“a vivid personality” 译作“元气淋漓,富有生机”,很妙的开场笔,延及政事,约绊不住纵健笔锋,却不一定是福祉。

    常设想,如果苏东坡待在黄州终老呢,交友问道,著书修史,京诏来了也避辞不就,他后半生大起大落会否平复一些?叶嘉莹谈苏轼,喜欢引他那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离别海南时写下的,读之再三,胸中戚然。再回到他的“用舍由人,行藏在我”,一生如此直,如此真,如此澄清,怎叫人不感泣。

    通宝推:兰凯,潮起潮落,铁手,抱朴仙人,煮酒正熟,不打不相识,何求,
    • 家园 东坡之文才,逊于政才

      陈MM的文字,拜读之后,感慨很多

      但苏东坡之文才,略逊于其政才,也需要提一下。

      • 家园 政才

        这个我的确了解不多,他本人的文章还没读完,林语堂的可能太偏心。

        苏轼的敌人不少,他自己非常犀利,用现在的话,有点口无遮拦,所以大起大落。但他做实事,也有眼光,忠君爱民,神宗很喜欢他的奏折,哪怕被他骂得一塌糊涂,哲宗初,其实也是太后念先君遗憾,重新提拔苏轼。他做市政规划、抢险救灾、缓平税赋,很多着眼于普通民众利益的事。我个人觉得他生在很好的年代,但也不是那么好,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大气候原因。

        • 政才
          家园 苏大胡子问题,主要因为他是宋朝政坛上的“第三种人”

          新党在台上跟新党不对付,旧党上台又跟旧党唱反调。两边不讨好。倒不是他天生想膈应人,只能说这人生错了时候。他的政见,放到庆历年间的欧阳修范仲淹们当政时用得上。遇到神宗王安石司马牛无德章再玩这套,那肯定不行。

          再者就是丫嘴太贱。虽然宋代文人都嘴贱,但贱到他这份上,还真得要高人一等的才能。李定不给他娘服丧,大家都骂,你看人大胡子偏偏独辟蹊径,借着朱寿昌大孝子来了句“西河郡守谁复讥,颍谷封人羞自荐。”我要是李定,寝其皮食其肉的心都有。

          至于说为政之才,宋承唐之余绪,相当重视治术。当时混在政坛的,要没点才,甭管新党旧党,谁都不会理睬的。

          • 家园 他的嘴很能得罪人的

            司马光死后数日,朝廷大享明堂,事后大家去司马光邸宅吊唁,程颐以为于理不合,因为某天如果悲哀当哭,就不应该欢乐而歌。苏轼当即嘲讽道:“这是汉代蒙冤被斩于市的叔孙通制订的礼。”大概就在这时或前后不久,苏轼还送过他一个绰号,叫作“鏖糟陂里叔孙通”。 鏖糟陂是开封城外的地名,用来借喻程颐不过是一个蹩脚的乡巴佬儒生,程颐这就结下了怨气。

            后者可有一大堆门生,而且当时以崇政殿说书身份给皇帝上课说经,这还能有好果子吃?好在大胡子自己还是比较豁达,承认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 政才
          家园 苏轼有为政之才,不仅是个泛滥词章的才子

          三苏是蜀学奠基人物,苏轼绝非司马相如、杨雄之类文学侍从之臣。仅举一例,宋哲宗即位后,被贬在外的苏轼起复知登州(现在的山东蓬莱),一说是五天,一说是四个月。在这么短时间内,他上奏建议朝廷重视登州废弛的海防,为蓬莱近海人民争取到不必买高价官盐的权利,至今苏公祠和卧碑还在。他做地方官不失为一个循吏。如果政治给他个机会,他大概会在政治史上留下比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但他本性不属商鞅、李斯、张居正一路,即便如假设这样,政治史上苏轼的名字还可能可有可无,但没有苏轼,中国文学史不完整。

          • 家园 谢谢不打兄

            又给我补课了。可惜我还没法宝推,先上花。

            可巧你说司马相如,苏轼提他时非常不留情面,“谄谀之意,死而不已”,也说过西汉风俗谄媚,连他很敬重的司马迁,也一样挑毛病。现在一想,对司马相如,可能真是道不同。

            苏轼读书治学范围广泛,我很喜欢看他论史和前辈文人的笔记。他从来不因为对象的名位附和几句,基本上都言之有物,有正有负。这正是他为人态度的外延吧。他的奏章我看的不多,《苏东坡传》里有几篇。他年轻时写《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讲究宽仁,不到不得已不可重罪,义正词严,气势滔滔,很有点孟夫子的文笔,性格上一以贯之,可见一斑。

            所以我觉得他有一定性格原因,在朋党之争太厉害的环境下,容易变成牺牲品。很遗憾他的“谢公雅志莫相违”没有实现,诗词里越超逸,现实越反相,这种痛苦应该说也是人的永恒痛苦,我非常同情,尽管没什么用。

    • 家园 好文

      不懂诗词,但从小对苏东坡有莫名的好感。他的才气实在是千古。平时脑子里老是偶尔蹦出那句夜饮东坡醒复醉,看到您这题目更是。

      • 好文
        家园 酒量

        他其实不太能喝,喜欢喝,容易醉那种:)

        他给苏子由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唯酒可以忘忧。”,须君扶我,很可爱生动的句子。

    • 家园 意闲先生大才

      东坡先生的句子常读常新,我少年时背诵过他很多作品,小部分的诗,大部分的词,喜欢至深,乃至一直牢牢记得.前后赤壁赋拿来练写字,写了N遍,刻在心里了,想忘都忘不掉.

      您提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前面的句子"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也常被我拿来自嘲.此等心境对很多劳碌命都有共鸣的吧.

      最欣赏东坡一生颠沛,却不脱旷达本色.当年去海南就跟今天公派去索马里差不多吧.东坡行前有句子给子由,"海南万里真吾乡".这气派,这种"vivid personality",几人做得到呢?

      • 家园 小部分的诗

        淮夷先生过奖,往往看读的是什么,而不是读者如何。

        我也更熟悉苏轼的词,但其实这确实是他余力而为,写诗比较多。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都出了他的诗集,我请教过一个朋友,后一种版本似乎比较好。

        另外苏轼非常喜欢陶渊明,还流露出以陶渊明为前生的意思。参差看他们两人,也很有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