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史有感 -- texasredneck

共:💬25 🌺134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读史有感

    读史有感

    夷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的重要战役,吴将陆逊在此大败蜀帝刘备,弄得刘备不得不在白帝城托孤,终结了他统一中国的英雄梦。

    人们总爱谈论谁是三国时被低估的英雄,我总认为陆逊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

    三国时的名将多如牛毛,但像陆逊这样总是打大胜仗,不打败仗却难找。而且他的对手都不弱,先是设计把关羽套进去,然后完胜来报仇刘备,后来又在石亭大破十万曹军。

    陆逊可不是那种只会在马上大战三百回合行伍将军,当战胜刘备后,别人主张追击,他认为不可,需得提防曹魏。他无疑看到了蜀将来对吴构不成威胁,曹魏才是吴国的大敌,后来果然如此。胜而知道何时止步,没有过人的政治眼光是做不到的。

    后来他为吴国丞相,再后来为孙权所猜忌,在郁闷中死去。

    《三国演义》说刘备太急于为弟报仇而遭此大败,这恐怕不对。刘备是一世枭雄,他不是关羽,无疑成熟老练,真正的政治家总是以政治利益为第一诉求,不会以个人恩怨把国家都压上,荆州对蜀实在是太重要了。看看历史就知道了,这一战败使得蜀国只能卷曲在一隅,再也没有机会染指中原。如果刘备能胜利而夺回荆州,诸葛亮哪里用得着在五丈原和司马懿打得那么辛苦。

    诸葛亮是一个英雄,但刘备把米折腾完了,他做不出一锅饭,英雄而不遇时运,只能惜哉。

    刘备更是一个不走运英雄,碰到了一个不出名奇才。

    夷陵之战后,蜀将黄权被断了后路,回不了蜀,只好降了曹魏。刘备知道后,并没有大发雷霆或则冷嘲热讽,只是检讨自己的不是,并让黄的家小去跟他团聚。

    有人认为刘备虚伪,假得很,不知从何说起。很简单,你就学一学刘皇叔,假个一辈子试试,有谁能,又凭什么说你是假呢?

    我不认识刘皇叔,就是认识,也不敢去问:你是不是像人们所说那么假啊?

    因此我不知道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我不会因为自己做不到像刘备那么宽宏大度,就去怀疑天下没有这样的人。

    看到刘备,我总想到了他的祖上:刘秀。类似的事刘秀也做过,他们确实很相似,看看刘秀是怎么对待马援,就知道刘备三顾茅庐是跟谁学的了。

    刘备虽为“皇胄”,但开始时已破落到了摆地摊的地步了,就是城管都可以在他身上试一试“铁砂掌”。血统,大耳朵又有什么用,孙权,曹操那样的家世背景才是硬通货。

    刘备的早年历史上很少,大慨是那样的家世不值得记。他一出世就是雄心勃勃,政治手腕老练纯熟,是哪里来的,真是一个谜。

    刘备知道自己别的跟人不能比,只能靠笼络人心。要笼络到英雄也只有靠自己的真心实意来感化,靠自己的人格来折服英雄。

    他的确干得不错,能在孙权,曹操这样的一世豪杰眼皮底下硬刨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又毫无背景,这可不是凡人能做到的。

    但他的运气和刘秀相比实在相差太多,刘秀的对手根本就不够档次,而三国时代英雄实在太多,哪一个都够分量,势均力敌,只能瓜分天下。

    所以说,干得好不如运气好。刘秀和他一样出道晚了,但却能平定天下还做了几年舒服皇帝,而他却只能在白帝城充满担忧中死去,连家都回不了。

    刘备的才能应不在刘秀之下,结局却大不相同。人比人,真是气死人。

    孙权晚年疑心病极重,陆逊功高位重,名气又大,正当其冲。不过孙权还好,没有昏庸到加害陆逊和他的家人,这让吴国多存在了十几年,因为陆逊有一个跟他一样杰出的儿子:陆抗。

    谈到陆抗,就不得不说他的对手:三国后期晋国名臣羊祜。

    羊祜能文能武,既会打仗又有行政才能,但这在三国时期并不稀奇,陆逊也是这样。他叫人敬佩的是为人处世的胸襟和眼光。

    羊祜所处的环境比陆逊还要严峻,魏晋之交,曹家和司马氏斗得不亦乐乎,可想阶级斗争有多么复杂。一步走错,轻的丧失政治前途,重的就会丢掉性命。

    他的出身比陆逊还要显赫,父祖皆为高官,是个地地道道的高干子弟。他的妻子是夏侯霸之女,夏侯家与曹家渊源极深,夏侯霸的母亲为曹操之妹,本人又是曹爽心腹。但羊祜的姐姐则是司马师之妻。

    羊祜这样与两边都有亲属关系,这很常见,那时的婚姻就是以政治利益为目的。但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好就左右逢源,坏就两头不讨好,在我印象里,搞不好的居多,特别是在你死我活的权位之争中。

    羊祜基本保持中立,但偏向司马氏。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古代跟现在不一样,更看重血亲,从亲戚关系来说,他和司马氏要更近一些。第二是关键,他无疑看出了曹爽不中。

    所以当权倾一时的曹爽拉他去打仗,建功立业,他没有去,宁愿在家伺候老人,带孩子。他耐得住寂寞,情况不明,就等着,不像哪些浅薄的政客,只要有好处,就是排泄物也会像苍蝇一样哄上去,到时候又哄回来,给人看轻。

    到了曹爽失败,“夏侯霸投降蜀国,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愈于常日。”(百度百科)

    看到这里,不由有些感叹,中国古代还是有些真君子的,叫人赏心悦目,现代怎么就没了。文革中那帮所谓的马列主义者为了权利,为了自保,一通相互乱咬,难道真是今不如昔?不过也可能是阶级斗争太严酷,此等人物没有了存在的空间。

    司马氏当权后,羊祜逐渐得到了重用,带兵与吴国作战,碰到了陆抗触到了个大霉头,给打得大败。他肯定得到了跟曹丕一样的结论:

    “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只不过曹丕说的是陆逊,他想的却是陆抗。

    于是他就沉下心来,一心一意充实力量,收买人心,等待时机,做这些事他的的确确有一套。

    他长期带兵在荆州与陆抗对峙,有一回陆抗病了,羊祜送去药,有点奇怪是不是,更奇怪的在后面,部下怕药中下毒,劝陆抗不要吃,陆抗服之不疑,并说:“羊祜岂鸩人者。”

    羊祜仅仅只忌惮陆抗而已,一旦陆抗不能领军,他马上就建议伐吴。实际上后面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了陆抗的吴国的确就是不堪一击了。那么他为什么不把陆抗鸠死,这样就不得到了胜利,完成了任务吗。

    当然,很多人认为这留下了千古美谈,美谈归美谈,做归做,古今中外又有几个政治家真正这样做了的。今天不是有很多人谈起毛泽东对阶级敌人的狠毒,仍然津津乐道吗。

    对自己的敌人表示仁慈究竟是无知秀才的迂腐,还是精明之道呢?

    坦率地说,我不能确切知道,因为我不是政治家,各人只有自己下结论,还是谈羊祜的好。

    我只能作二点猜想:一,羊祜是一个有底线的人,愿意做一个有道义的人,不肯使用下三滥的手段;第二,还是要争取人心,并不是说要收买陆抗,那不可能,双方都知道。当然他可以不给药,至于陆抗是不是会病死,那是天意。但他给了,就是想在道义上压倒对方,他这是做给大家看的,我们仁义道德,而吴帝昏庸无能,民心自然会有取舍。

    从后面的结果来看,羊祜这一套还是有作用的,因为最后伐吴时,晋就没有花很大的气力,基本上是吴军望风而逃,“一片降旙出石头”,一年的时间都没有用。而在此前那么多年都奈何不得,这不是民心是什么?

    今天军队的机动性比过去不知道要快了多少倍,美国人在军事上该是多么强大,但在越南失败,现在深陷伊拉克不就是没有得到民心吗。所以说,如果毒死了陆抗,采取另一套方法,硬上,就可能失掉民心,也许结果一样,但就会旷日持久,死伤众多,老百姓就受苦了。而且结果会可能不一样。

    羊祜死前制定了灭吴的大致方针,推荐了杜预,王濬作为灭吴的人选,所以胜利后,晋武帝流着泪说:“此羊太傅之功也。”

    羊祜死时,荆州一带,“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资治通鉴晋纪》)那时的荆州晋吴各一半。自己的人哭,历史上很多人做得到,但要敌国百姓和将士为自己哭,恐怕这是绝无仅有了。

    做人做到这个分上,还有什么话可以说!

    “羊祜作为文学家,又喜爱山水,著述理应很多,而且他长期的政治、军事生涯,也写有大量的表、疏等文章。但由于他为人谨慎,很多手稿都被付之一炬,多是他人 书籍中的片段,已知他的作品是《老子传》二卷,文集《羊祜集》二卷。流传至今的只有《雁赋》、《让开府表》、《请伐吴表》、《再请伐吴表》等8篇,其中的 《让开府表》可与诸葛亮的《出师表》相提并论。”(维基百科)。诗居然一首都没有。

    他的《让开府表》在历史上极有名,但今日很少被提起。

    “臣自出身以来,适十数年,受任外内,每极显重之任。常以智力不可顿进,恩宠不可久谬,夙夜战悚,以荣为忧。臣闻古人之言,德未 为人所服而受高爵,则使才臣不进;功未为人所归而荷厚禄,则使劳臣不劝。今臣身托外戚,事连运会,诫在过宠,不患见遗。”

    “夙夜战悚,以荣为忧。”有几个人能记住这个道理,像羊祜那样对皇帝的恩宠再三推辞,和珅要学一点,那至于丢掉性命。

    “虽历位外内之宠,不异寒贱之 家,而犹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少益日月!是以誓心守节,无苟进之志。”

    “何以塞天下之望,少益日月!”这更是千古名句,羊祜好像是尽力在做,举荐晚辈,但像他这样的人的确不多,历史上很多麻烦都是因此而来。

    关于羊祜历史记载不多,基本都是赞誉之辞。我过去受那种“高,大,全,”的英雄忽悠得太多,读后总有些感到不是那么栩栩如生,反而像刘备,曹操,孙权这样的英雄要觉得更真实一些。

    在现实中也一样,如果你看不到一个人的缺点,那就是那人在迎奉你,或则你爱得糊里糊涂;同样,看不到一个人的优点,那一定是恨得咬牙切齿而失去了判断。都不是好事。

    所以说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总有点不得要领。我认为原因之一是他的诗没有流传下来。他留下的文章多半是公文,是写给别人看的,只有诗多半是为自己所作,更能流露性格。

    我如果要是遇到了羊祜,倒是敢问:“怎么书上尽说你好,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他想必答道:“是以誓心守节,无苟进之志。今道路行通,方隅多事,乞留前恩,使臣得速还屯。不尔留连,必于外虞有阙。匹夫之志,有不可夺。”

    还是不得要领。

    据说他有一句名言:“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这是壮怀激烈的人才应有的感叹,可见他并不是那么淡漠名利。从他留下的文章来看,跟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绝然不同。这也不奇怪,他毕竟是朝廷高官,不是隐士。

    我想他多半是那种城府极深的人,但待人却胸怀坦荡,当然,我知道这有点矛盾。城府极深,是他把自己的诗文都烧掉,在复杂的宫廷斗争含而不露;胸怀坦荡,是要陆抗这样的英雄都为之折服,靠装假是做不到的。

    不由我也生出感叹:追求名利却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急功近利;胸怀远大理想却知道顺时而为,不做无望之争,这简直是一个完人。

    世间不可能有完人,但历史这样记,我们也只能这样信了。

    然而生出更大的感叹:连他都七八,那我们有个十二三并不稀奇。

    最后,以孟浩然的一首诗作结尾。羊公碑即为纪念羊祜而立,又称堕泪碑,在现湖北襄樊,三国时,那里属荆州。我曾去哪里找过,无人知道。现在听说有了,但多半是那种喧闹的所谓古迹,与羊祜的风格迥然不同,不去也罢。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通宝推:明心灵竹,履虎尾,薄荷糖家族,strain2,秦筝,
    • 家园 这个倒没必要以古非今

      替换看到这里,不由有些感叹,中国古代还是有些真君子的,叫人赏心悦目,现代怎么就没了。文革中那帮所谓的马列主义者为了权利,为了自保,一通相互乱咬,难道真是今不如昔?不过也可能是阶级斗争太严酷,此等人物没有了存在的空间。

      当年开除刘少奇党籍的时候,还是有人投反对票的。

      毛泽东明示黄克诚站过来就行了,黄还是支持彭德怀的观点。

      翻翻回忆录,在墙倒众人推的时候,绝大多数跟风批判也都是隔靴搔痒,XXX居功自傲,不重视学习云云,像萧华吴法宪之类是少数。

    • 家园 大家读史,只看文字了。江南陆氏自有部曲,是东吴地方割据力

      量,羊牯这么做就是争取东吴地方大族,不和孙氏走到黑。

      我记得读过一篇文章,说当时东吴有六个大族,拥有强力的部曲。

      世家大族又不傻,老羊这么仁义,意思我们都明白了。

      反正轮不着我们家当皇上,死了白死,干脆投降,就是鲁肃说的不失州县之位。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重读了一遍羊祜的故事。

      千古羊叔子 名与汉江流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7-01-09 09:41

      分享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提及的羊公即为西晋的开国功臣羊祜。羊祜(221-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今山东临沂平邑县),历经汉魏两朝,官至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城侯,追赠侍中、太傅,持节如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德化天下

        清代学者郑观应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之《兵政·储将才论》中写到,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并将羊祜与乐毅、诸葛亮等将领归为儒将。史学大家钱穆也曾经讲到,中国历史上名将大帅,带兵打仗,赫赫当时,垂誉无穷的,极多是文人学士,儒雅风流,而非行伍出身的专门人物。

        羊祜名德远播、德才兼备,读罢羊祜传,处处可见对其高尚品德和谦逊人格的记叙。“祜执德清劭,忠亮纯茂,经纬文武,謇謇正直。”“祜贞慤无私,疾恶邪佞。”“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岘山,在今湖北襄阳)俱传。”“征南大将军南城侯祜,蹈德冲素,思心清远。始在内职,值登大命,乃心笃诚,左右王事,入综机密,出统方岳。”“祜执德冲虚,操尚清远,德高而体卑,位优而行恭。前应显命,来抚南夏,既有三司之仪,复加大将军之号。虽居其位,不行其制。至今海内渴伫,群俊望风”……北宋大政治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讲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羊祜堪称圣人当之无愧。

        由于戍边伐吴有功,羊祜经常获得晋武帝的加封,而对于每一次的封赏,他几乎都上表辞让过,谦虚地讲到“德未为人所服而受高爵,则使才臣不进;功未为人所归而荷厚禄,则使劳臣不劝”。他为人清廉节俭,服饰简易朴实,所得俸禄都用来接济亲族,赏赐军士,家中无余财,临终遗嘱,不得将南城侯印放入棺椁。凡是羊祜所荐拔的人,都不知荐拔人是谁,他告诫身边的谋臣裨将,被荐举的人在朝廷受职,而却到荐拔者私门谢恩,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还有名传青史的“羊陆之交”。羊祜与陆抗对垒。抗遗祜酒,祜饮之不疑。抗求药于祜,祜与之,即服。人多谏阻,抗曰“羊祜岂鸩人者!”他们高风亮节的贤士之交让后人心向往之。羊祜患病去世后,荆州地正值集市日,听到这个消息,市人无不痛哭,为之罢市以示哀悼,大街小巷哭声相接。东吴守边将士也为之哀泣。其德化天下如此!

        经营荆襄

        西晋初建国,东南有孙吴,西北有秦、凉等国。晋武帝早就有灭掉吴国的谋划,于是就派遣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持节。

        羊祜初到荆州,想到灭吴不是轻而易举、仓促而就的事,尚且还有名将陆抗与之对峙,需作长久图计,稳步推进。他在荆州开办学校,减轻赋税,安抚教化远近人们。同时,用一半的兵力戍边巡逻,另一半兵力则去开垦荒田八百余顷。他们刚到荆州的时候,军队不足百日之粮,到了第三年,就有了供十年用的粮草积蓄。

        羊祜还与吴国人开诚布公,互相信任,投降西晋的吴国人愿意离去,听凭志愿。军中有人俘虏了两个吴国小儿,羊祜便把他们护送回家。吴将侵犯晋国边境,被晋军击杀,羊祜赞赏他们为国尽忠而厚加殡殓,以礼遣还。生擒吴军将士,然后加以宽慰放回。晋军有时行军到吴国境内,在田里割谷作军粮,羊祜必送绢给田主做赔偿。每次在江汉一带游猎,到吴境即停止,有被吴人打伤的禽兽跑到晋境而为晋人获得的,都全部奉还给吴人。这些措施深得江汉百姓爱戴,有力瓦解了吴国的民心。

        在与吴国交好的同时,羊祜还意识到,长江天险是吴国天然的屏障。依靠长江,吴国曾经让一代人杰曹操折戟赤壁,败走华容道,让他统一全国的愿望付诸东流。伐吴的关键必须利用好长江上游的有利地势。所以,当羊祜知道益州刺史王浚被征召进京担任大司农时,立即上表留他在益州统领军事,加封龙骧将军,密令修造战船,训练水军,积极备战,做灭吴的长远打算。

        羊祜经营荆州十余年,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奠定了平吴的坚实基础。

        遗策平吴

        羊祜做足伐吴的一切准备后,于公元276年向晋武帝上疏《请伐吴表》。羊祜在表中分析了先帝顺应天地民心,西平巴蜀,南和孙吴,海内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人心安乐,而吴背信弃约,使边境又生战事,因此伐吴顺应天地民心。论述到吴国的江淮天险不足为惧,凡是凭险阻而得生存的国家,是实力与敌对国相差不多,有力量固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国剑阁就是被席卷而下的先例。他还提出了伐吴的具体策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邻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向秣陵,鼓旌以疑之,多方以误之,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行散,所备皆急。”这条作战策略是准确可行的。若干年之后的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即是与其异曲同工。晋武帝深以为然地接纳了羊祜的建议。

        此时,正遇西晋在秦、凉等地作战屡次失败。羊祜又向晋武帝上《再请伐吴表》,讲到东吴平定,则秦凉自然安定,当前只应迅速完成灭吴的大业!遗憾的是,朝中议论这件事的,多有不同于羊祜的意见。羊祜遗憾地叹道:“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固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其后,羊祜抱病返回洛阳,病情渐渐加重,不久去世,有生之年终未看到灭吴大业的成就。临逝之际,举荐“智名与勇功”的杜预自代。史传杜预身不跨马、射不中的,而用兵制胜,诸将莫及。杜预的《春秋左氏传注》,被列入《五经正义》乃及《十三经注疏》中,至今不替。羊祜逝世两年后,由杜预挂帅平吴功成。

        正是:“汉池西险,吴江左回。羊公恩信,百万归来。”后世也称杜预“昔之誓旅,怀经罕素。元凯文场,称为武库。”(祝明伟)

    • 家园 刘秀的时候汉朝代招牌还深入人心,刘备的时候已经基本没有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