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亲历加拿大大选:偶然的机缘 -- 非洲母鸡

共:💬24 🌺22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亲历加拿大大选:登门拜访 (二)

      布朗文比我小个一两岁,打扮简单而chic,2月份刚从BC省搬来,以前是个音乐教师。据说,她们家一直就是这个党的铁杆支持者,80年代,“当志同道合的人士还在给大麻党投票的时候”(半开玩笑),她的父母作为革命先行者,就带着还是小孩的她们姐弟三人参加活动了。如此成长起来的布朗文自然是又红又专,如今也常常带着她3岁大的小女儿来参加活动,还给小孩穿上一身应景的颜色。布朗文非常熟悉该党的主张,加上口齿伶俐,人又热情活泼,遇上“策略性投票者”,她能滔滔不绝地跟他们拉锯战,说上20分钟,有时居然也让摇摆人士改改主意。相形之下,我平均跟每户交谈的时间大约才两分钟,真是惭愧!各中原因,主要是“同情者”和“true believer”的区别,后者常常有一种宗教般的热诚,在劝说时往往能感染或打动对方;尤其当我们“推销”的并不是产品,而是一种理念,仅仅脸皮厚,笑容甜是不够的。比如有时与严肃沉默的大妈一同去扫荡,大妈都能比我多拉到一些支持者呢!

      不过,这个小党通过多年经营,也还是有一些支持者的,所以我也撞见过不少,比如在家练习电吉他的少年啦,抱着爱猫窃窃私语的大妈啦,穿着时尚住在昂贵地段的夫妇啦,多样性还是很大的。不论对方是否支持,我们都认真记下每一户的态度(支持,同情,反对?如果这一家出来交谈的人没有给名字,那此人是男是女?),回去录入到系统中。这么做不仅仅是在调查该区域的支持率,到了选举当天,我们手中的indentified voters名单还要派上用场的。选举前一天,我帮助选举经理整理名单,发现这些天来我们一共找出了1000多个支持者,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

      最后再说说访问时遇到的人和事。因为我们是协同作战,天又没黑,所以还是挺安全的。唯一一次意外,是居民开门时狗没拉住,我们的一个大妈胳膊上被咬了一口,所幸那天下雨,雨衣没有咬穿。大妈向我抱怨时,我还高兴的说“那他们可得给咱们投票呀,作为补偿嘛!”,大妈听了很不高兴,事后想想我这么说也太不得体了。我自己遇到的,则是有个大叔没穿上衣,醉醺醺把我叫过去说了个半天。恰好布朗文正在旁边一家,忙过来陪着我,不过这时屋里电话响了,大叔于是很有礼貌地道歉回屋了。当然,很多人都不喜欢被人上门拜访,有人在门上贴了“no soliciting”,我一开始不明白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没文化害死人哪!!),敲开门,对方冷着脸指一指那行字,一言不发又把门关上了。更常见的情况是听到门铃后,主人从里屋伸出头来看看,然后缩回去假装没人。这种情况遇得多了,我也很自如,隔着门跟狂叫的狗狗逗弄一番,然后就出发去下一家了!

    • 家园 亲历加拿大大选:登门拜访 (一)

      我们登门拜访的时间安排,一般是下午5点半左右在选举办公室集合。办公室是从一个社区小报的编辑部临时借来的一大间屋子,我如果下班早,回家放下电脑,步行5分钟就到了。因为要上班,我每周能去2,3次就不错了,但是有几个特别热心又很悠闲的志愿者每天都会到,比如家庭主妇啦,在家远程读书的学生啦,上半天班的人啦,等等,这样每次能有2-4个人陪着候选人一起出访。集合后,campaign manager,一个大胡子青年,会建议今天的目标是扫荡哪几条街,并鼓励大家几句,然后几人拿上调查表,宣传资料,在衣襟上别上印着候选人笑脸的别针,就出发去目标地带了。

      5点半到7点钟左右,是扫荡的黄金时间,因为这时人们刚回到家,等到晚餐时间,居民们一般都不愿意出来谈话了。不过,我们一般还是坚持到8点左右,天快黑的时候,除了有一次大风+冰雹,一个小时以后大伙就决定回家了,嘿嘿。到达目标地带,大伙一人一户,分头去敲门。英文不是我的母语,所以我的交谈比较程式化,一般是这样的:

      “您好,(根据情况随口称赞一下他家的花园,猫狗等等),我叫XX,今天是代表YY党的众议院候选人ZZ。请问您家里有没有人打算支持我们呢?或者您要是对我们有任何问题或建议,我们的候选人就在附近,他会很乐意回答您的问题”(最后一句是我自己灵机一动加上的,因为有时居民们很严肃认真的问起该党的政策等等,我说实话不够了解其中的细则,所以把候选人拉来回答,也显得对居民比较尊重)

      如果对方不感兴趣,或者是直截了当地说:“不,我们不支持你们”,而且没有往下交谈的意思,我只好温和地说谢谢,灰溜溜地去下一家。

      如果对方表示现在还没考虑好要支持谁,我就拿出宣传的小卡片,欢迎他们上我们的网站,打我们的热线;如果对方竟然支持我们,那自然是很兴奋地叫来候选人特地攀谈两句,并且询问插招牌啦,等等事宜。

      最微妙的,就是常常会遇见的“同情者”,表示我支持你们,但是这次呢,我害怕保守党会在这一区上台,所以我要进行策略性投票,投给比较大的党。我们这个选区是自由党的传统选区,所以这么考虑的人还不少。我个人觉得这样也无可厚非,一般就是鼓励他们看看我们的资料,再考虑考虑,就完了。但是很多志愿者遇上同样的情况,还是要推销宣传好一阵的。常常跟我协同作战的小妞布朗文,就是一个出色的推销者。

    • 家园 Green?别让铁牛扛太久。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3。本帖花:1

    • 家园 亲历加拿大大选: 打电话

      我们这个选区大约有10万人,其中选民7万多人。选区基本是个长方形,被一条主要街道拦腰划成两半。大街两侧都分布着不少中产阶级社区,但是北部的人口密度较小。大街沿线以及北部有些高层公寓,比较老旧(我就租住在其中一栋里),移民多,尤其是印度中亚一带的人多,也有很多穷苦白人住在公寓或者是祖上传下来的破旧小院里。最南部靠近湖边,地段好,所以有一些比较崭新富裕的社区。因为我帮助的小党选战开始得晚,一家家登门拜访估计来不及了,所以决定主要走访(door canvassing)人口密度相对比较大的南部,而北部则是打电话宣传(phone canvassing)。我刚参加这种活动,不愿意抛头露面,心想打电话相对比较自由,下班后坐在自己家打打就好了,所以一开始,我的任务是打电话一家家询问是否有支持者。

      这些电话号码跟名字地址,估计一开始是从黄页上照搬到各个党派的选举系统里面的。登录系统以后,志愿者能看到指派给自己的一组号码,地址和人名。这组号码是打完一个才能看到下一个,不能跳过号码不打。打完后,根据打电话的情况录入信息,比如是跟谁交谈的呢?此人是墙裂支持,还是比较同情,还是反对者,或者是直接挂电话?如果没有人在家,电话转到答录机,我们就按照系统里统一写好的台词留言,欢迎大家访问我们的网站,了解我们的主张。如果幸运地有人支持我们,那就要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在门口插上我们这位候选人的招牌,得到肯定的答复,就在系统中做记录,然后专管这个的志愿者就会赶去插上一面。

      老实说,当时我最期待的结果,就是电话留言,尽量不要跟人交谈。我从小就是个标准的nerd,脸皮超薄,也从来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何况大多数人接到推销电话时态度都不怎么好。平时我觉得自己英文算不错的,但是遇上电话效果不好,或者对方冷不丁问台词以外的问题,我一慌,就卡壳或者语法乱了。也有人不客气地直言“你的口音真烦人”就“啪”的把电话挂了,我还得郁闷好一阵子。当然,大部分人都是“我很忙”,“没兴趣”,“这是私人观点我不能透露给你”(我平时接到电话推销时,也是“很忙”的呀!)。总之我打了50个电话,一个支持者也没拉到,很没有成就感,沮丧到每打10个电话就必须休息一下,看看电视,洗洗衣服什么的,调整一下心情。在老公那儿寻求下安慰吧,他倒觉得锻炼一下是个好事。后来还是老公提醒了我,跟人交流时,电话不如见面,见了面一般不会太粗鲁。最近我反正空闲时间比较多,于是一咬牙,转到了登门拜访小分队。

      话又说回来,自从这次短暂的电话宣传经历后,据我家那口子的观察,现在我接到电话推销的时候,态度比以前好多了:)。

      通宝推:廖石,
      • 家园 本来推销、拉票和传教都是遭白眼多的行当……

        反正我是一律客气的拒绝。我其实也不是说人们推销的东东就不好,而就是不太喜欢别人喜欢推给我东西,像是连带、强制安装的软件,我是一定要想尽办法删除,至于那软件是不是好用我不会看……

        楼主的经历很好啊,磨练性格,就和许多传教士能积累好的社会经验一样。

      • 家园 看了你的文章,觉得这个选举真和推销差不多啊

        一个推销的是商品,一个推销的是政治理念,难怪好多经商的老板经理一扭脸就跑去做个部长什么的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