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懵懂到懵懂-关于六次人口普查的几句话 -- 种植园土

共:💬347 🌺859 🌵11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从懵懂到懵懂-关于六次人口普查的几句话

    六次普查的公报已经出来,已详细看过了。但看过之后,决定不再分析。

    原因很简单。广东和山东成了人口第一大、第二大省,超过了河南。而河南省以2010高考报名人数95.24万人高居第一,山东、广东分别以66万和61.5万的人数位居二、三位。心里明白了。

    其余的数据不足以分析了。

    早前,就有不停的吹风,说计生政策会在12.5中后期改。

    那就等吧。一切不合理的事情都要存在的理由,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有理由才能存在。这种tautology--循环推理--就是世界的真实写照。

    我们等吧。但我认为,到那个时候有可能不仅是改,可能还会奖励生育,乃至不人权一点,禁止堕胎,抑或再进一步,以税收政策逼迫怀孕,或者更高效一点,干脆给新婚夫妇发促排卵剂,人人都生三胞胎好了。

    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

    耐心,耐心,耐心。但我有信心,计划生育必然会终止,因为计划生育不制止,我们民族的生存就会终止。正因为我们民族的生存不会终止,所以计划生育必然终止。

    有一段tautology。就是这样。

    或许还是老加图的话比较简单:计划生育必须终止!

    通宝推:fullerene,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干脆给新婚夫妇发促排卵剂,人人都生三胞胎好了

      我觉得还是搞happy one night all over China的男女约会的综艺节目比较好。你这一下催促,失去了好多快乐时光。

    • 家园 财新网:抢救台湾生育率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受到“战后”婴儿潮的影响,台湾曾经创下过总和生育率为7的巅峰。上世纪60年代,由于政府推行家庭计划,生育率开始下降。近十年,新生儿数目急速下降,生育率也离人口替代水平2.1愈来愈远。

        2010年,台湾总和生育率为0.9,即平均每位妇女一生中所生育的子女数不到一人,为全球最低水平;同一时间,日本的生育率约为1.3、中国大陆约1.8、美国则约2.1。

      生育率低的冲击是什么?

        20年后,老年人口将超过15岁以下儿童的数量,连带的人力断层与劳动力不足对台湾经济所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40年后的台湾,将有高达40%的人口都是老人;平均每1.4个年轻人就要抚养一位老人。但是为什么台湾人不想生小孩呢?我想,观众或许也有兴趣听一听台湾朋友的现身说法。

      台北市民:

        像是在台北市或是都市的地方,生活费比较贵一点,比较难养小孩,因为养小孩需要花很多很多的钱,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现在房价那么高,如果连房子都买不起,连一个安定的地方都没有,要养孩子是一件蛮困难的事情。

        传统的台湾人可能会受到以前的教育,就是一定要有爸爸妈妈小孩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是现在因为受到很多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受到的教育不同,大家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以后,可能会觉得不需要有一个小孩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

        (我想要有)第一个小孩大概可能是29、30岁,差不多接近30岁,经济能力有一定的基础了。像我们男生在台湾如果没有继续深造就要当兵,当完兵可能都24、25岁了,才开始工作。然后工作刚开始的底薪又没有那么高,经济能力又没有那么好,如果就要生小孩,我想生活上是很大的负担。

      特派台北记者唐家婕:

        为了鼓励市民生育,台北市政府去年开始推出“助你好孕”计划,除了扩大实施免费孕前检查,还发放每胎新台币2万元的生育奖励金,以及5岁以下孩童家庭每月2500元新台币的育儿津贴。此外,为了健全整个托育制度,政府还鼓励大型企业设置托儿设施及全市国小与公立幼儿园延后课后照顾时间。市府的长官告诉我,这项措施是希望让年轻的夫妻知道政府对他们的生育是给予支持的,并希望藉此提高生育率。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人口政策科科长游竹萍:

        就一般父母亲来讲,他不会觉得这样(津贴)就足够,但这个部分其实是我们政府对托育或养育的部分,一个很大的鼓励措施,一年大概有30几亿(新台币)的预算投入。除此之外,像您访问到的一些父母亲,可能对于保姆的部分非常关注,包括在质量的部分,所以我们其实在“助你好孕”的方案里面,我们社会局对于保姆的训练及管理上面都投入了很大的心力,有一个管理委员会在做相关的机制。希望爸爸妈妈,尤其是双薪家庭,需要找保姆的,都能找到合格而且是安全的保姆。

        以市民的反映来讲,我们目前接到的都是正面的反映,有蛮多市民觉得台北市政府对夫妻养育小孩的辛苦以及需求是有看到的。

        (今年1月至4月台北市)小朋友的新生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6%。

      http://video.caing.com/2011-05-19/100260598.html

      财新网持续就计生问题和邵氏弃儿问题发文,给大家看看中国台湾这边目前的生育概况和部分区域的鼓励生育的政策,欢迎大家讨论。

    • 家园 我国历史上的旱灾与水灾记载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旱灾记载,应是距今3800多年前(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的大旱,即所谓“伊洛竭而夏亡”。民国时期国内外学者如何西(A.Hosie)、竺可桢、陈达、邓拓等,都曾利用《古今图书集成》、《东华录》以及其他文献记载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水旱灾害进行统计,其结果均无一例外地显示旱灾发生的次数多于水灾。据邓拓《中国救荒史》的统计结果,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旱灾共1074次,平均约每3年4个月便有1次;水灾共1058次,平均3年5个月1次(《邓拓文集》第二卷第41页,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新中国成立后,旱灾发生的频率总体上小于水灾,但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的干旱化(并非单指降雨量的减少)趋势,从生态系统变化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就灾害的后果而言,旱灾引发重大饥荒的频次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口死亡规模,更非其他灾害所可比拟。据美国学者郑麒来对历代正史资料的统计,自汉代以来,因各类自然灾害导致的求生性食人事件经常周期性发生,而其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是由干旱引起的。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此类求生性食人事件显然进入新一轮周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据不完全统计,从1840年到1949年这110余年间,全国各地共出现此类食人事件50年次,平均两年左右即发生1次。其中缘于旱灾的共30年次,缘于水灾的10年次,其他的则为旱水、旱蝗、旱雪、霜灾以及不明原因的大饥、春荒、冬荒,旱灾依然是求生性食人的主要原因。

    • 家园 人吃人,我们历史上的常事!正史就几个字,野史有几段!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之《滦阳消夏录》中有一段记述:

      前明崇祯末,河南、山东大旱蝗,草根树皮皆尽,乃以人为粮,官吏弗能禁。妇女幼孩,反接鬻于市,谓之菜人。屠者买去,如刲羊豕。周氏之祖,自东昌商贩归,至肆午餐。屠者曰:肉尽,请少待。俄见曳二女子入厨下,呼曰:客待久,可先取一蹄来。急出止之,闻长号一声,则一女已生断右臂,宛转地上。一女战栗无人色。见周,并哀号,一求速死,一求救。

      清光绪十七、十八年山西大旱,前往赈灾的江南义绅如此描绘当地的荒象:

        山西此次奇灾,各村妇女卖出者不计其数,价亦甚廉。且妇人卖出,不能带其年幼子女同去,贩子立将其子女摔在山洞之中,生生碰死。其夫既将其妻卖出,仅得数串铜钱,稍迟数日,即已净尽,便甘心填沟壑矣。灾民一见查赈人至,环跪求食,涕泣不已。许已早晚放赈,而彼皆苦苦哀告云:但求先舍些微,稍迟便不能待矣。往往查赈之时有此人,放赈之时即无此人。更可惨者,各人皆如醉如痴。询以苦况,伊便详述,或父死,或夫死,或妻女已卖出,家室无存而毫无悲痛之状,惟互相叹息云:死去是有福也。盖彼既无生人之乐,亦自知其不能久存矣。嘻嘻!田园既荒,房屋又毁,器具尽卖,妻子无存,纵有赈济,而一两银仅买米二斗,但敷一月之食,一月之外,仍归一死,况放赈并不及一两乎!

    • 家园 财新网:【专家评论】人是生命,不是数字

       

      【财新网】(评论 | 王丰)

      作者为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特聘讲座教授

      应该说,在中国内地,与计划生育相关的恶性事件早已不是新闻。此前,各种血雨腥风的口号都为人们熟知。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的进步,拆房、绑人的事件越来越少了,但以收社会抚养费为名,侵犯公民人身和财产权又成了新的恶之渊薮。

      数十年前,出于对当时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担心,一系列为配合控制人口的社会认识应运而生并广泛传播。其中就包括一些现在看来明显过时的说法,如中国人天生愚昧,只会生孩子;中国的资源与粮食供应只能支持七亿人口。同时,也包括一些事后被证伪的结论,如靠控制人口而不是改进技术与制度来解决环境污染,通过控制人口而不是发展经济来保障就业等。

        归纳起来,这些宣传造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社会认识,即人口是个数,是分母。同时这个分母越小越好。过去若干年,由于对人均GDP的崇拜与追求,“人口分母论”更是得以发扬光大。支撑“人口分母论”的逻辑就是,为了集体、为了社会、为了未来,现在的个人和家庭必须做出牺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几乎所有的政策都曾有重大调整和改变,唯一的例外就是“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控制政策。尽管1980年“一胎政策”执行之初,官方就明确承诺:“到三十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但是,截至目前,有关部门还在强调,要坚持现行政策不变。

      数十年来,正是由于人们对中国人口太多、资源太紧张、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等先入为主、深信不疑,继续把社会、国家与集体的目标凌驾于家庭和个人之上,坚信牺牲是必要的,才奠定了邵氏“弃儿”及以往无数次恶性事件的强大社会基础。

        正因为这样,中国农村才会有层出不穷的恶性事件与骇人听闻的标语口号,才会有广西博白穿着迷彩服的队伍去挨家挨户拆房收抚养费,才会有浙江温州女计生局长敢把罚款对象当做“砧板上的肉”,恣意处置。

        正因为这样,湖南邵阳隆回县才会出动230名干部,到一个总人口只有七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时妇女平均预期子女数仅为1.5的的高坪镇去“狠抓”计划生育工作。也正因为这样,这些被从亲人手中抢走的婴儿才会被统一冠以“邵“姓。

        正因为这样,当中国“十五”、“十一五”期间人口实际增长数都低于人口计生委当初规划目标各50%,累计误差高达四千万人时,当中国人口峰值目标从16亿下调到15亿,甚至还会继续下调时,当中国生育率连续二十年低于每对夫妇生育2.1个孩子的世代更替水平时,有关人士还在强调“稳定”低生育率,难以容忍邵阳出生的那几个孩子。

        在湖南邵阳等计生官员眼中,这些所谓“弃儿”和他们的亲属并不是活生生的人,只是被当成为了完成国家政策或人口计划的数。具体来说,被当成人口数了。当政府仅仅把人口看成一个数,并作为政绩考核时,所有的过激行为、对生命的践踏就得到了容忍与宽恕。

      或许,只要主流认识依然把人口当成数,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类似邵氏“弃儿”的事件就不会绝迹,因为它的社会认识基础还在。只要政策制定者的目标不是家庭和个人福利,仍是着眼于控制人口总数和所谓国家或社会利益,中国的生育政策就很难调整。

      http://policy.caing.com/2011-05-17/100259893.html

      最近的几个新词,养鱼执法,其实和邵阳计生事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把公共管理的事情给做成一个生意链条,请大家参考

    • 家园 中国网络电视台:有利可图,外国人优先收养中国孤儿

      收养一个中国孤儿需缴费5000美元

      外国人在中国收养一个孩子的费用约是5000美元,其中捐款为3000美元左右,直接交给福利院,同时能收到发票跟荣誉证书。另外中国收养中心收取365美元的审核费和200美元的翻译费。再加上办理手续约为800美元。按2009年外国人收养登记4459件算,就可为福利院与中国收养中心“创汇”2229.5万美元。

      领养中国孤儿,外国人优先

      中国政策是支持国内收养的。不过有证据显示,受到优先待遇的是外国人。许多中国孤儿院不顾国家政策,设置种种障碍阻止中国家庭领养孤儿。美国“儿童希望国际”收养组织驻京办事处负责人吴建英(音)表示:“孤儿院通常不公开有关孩子的信息,这造成许多中国家庭找不到孩子来领养”。

      只要稍稍浏览中国官方的收养中心的网站,就足以印证他的看法。如果你点击“跨国收养”,页面会显示出为那些想领养中国婴孩的外国人提供的有用信息,包括一长串常见问题解答。而在“国内收养”的条目下,常见问题解答一栏完全空白,其他信息也少得可怜。

      http://news.cntv.cn/special/tan/11/0510/

      很简单,这是一项国际事业,当然要发挥国际主义精神,我们服务部门有国际眼光。

    • 家园 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已成为孤儿“出口”大国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收养登记合计44260件,其中外国人收养登记4459件。在外国收养者中,80%以上为美国人,自2000年以来,中国就成为美国人收养小孩的第一大来源地。美国国务院发布的《收养签证统计》显示,从1999年至2010年,共收养中国孤儿64000余名,在最高峰的2005年曾达到过7900名,在当时每3个孤儿中就有1个来自中国。另据加拿大移民部门的数据显示,加拿大人每年约从中国收养1000名孤儿。西班牙55%的家庭收养的是中国孤儿。北欧的瑞典也是收养中国孤儿的“大户”。

      http://news.cntv.cn/special/tan/11/0510/

      数字说明中国孤儿走向全球,这已经具备相当规模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