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骨灰英剧Doctor Who--科幻是抽象的真实 -- 惜溟

共:💬8 🌺3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骨灰英剧Doctor Who--科幻是抽象的真实

    我没看过Star Trek,据说这部始于六十年代的Doctor Who是英国的Star Trek。新版DOCTOR WHO confidential 前三季可是说是一部荡气回肠开拓洪荒的电影。前年暑假看的,看过泛滥的科幻爱情,再想它还是“面若银盆,眼如水杏”。

    看过这部剧的人应该不多吧,没有特意剧透,所以看这篇剧评的人脑袋里会结成一个线球。。。,见谅啦。

    前三季编剧是神,把友情、爱情、同胞情放进宇宙的时间和空间中考量,戏谑。把生命的经验放长到以千万年记,他幽默一下,就是你头顶一道霹雳,他一用功,你就恸哭。草蛇灰线,真的是伏线千里,你伏不了他那么长的,他从史前伏到地球毁灭,新人类诞生,世上最长寿的人类辞世。当JACK回头一笑,纯真地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镇上的人叫我Face of the Boe” 时,已经不是唏嘘了,西方人真的不知道他们创作了怎样的沧桑无常吗。见百度:"很多人说Face of the Boe 见证了宇宙的成长,有人说有好几百万年了,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但事实是Jack从50世纪回到19世纪,一直活到了50亿年后的许多年,这不仅仅是几百万年。上亿年的时间,也许他和Doctor一样,经历了太多太多。两人都是无数次的死生,只不过一个通过变脸,一个最后变成只剩下脸。”如此爱慕自己容貌的JACK, 看到尽头的DOCTOR和ROSE竟然为此大笑,DOCTOR一叠声的NO NO NO中我一身激灵,大概拍着桌子又哭又笑。这线埋的,这包袱抖的。

    想象力,人物的塑造,自不用说,没有这么好的。虚幻的背景自然能给角色提供更多抽象,喜剧元素。看过的人一定对“最后一个纯种人类”记忆深刻。“Moisture me,moisture me!” 果然求脸得脸,在新地球上的她对这穿越来访的ROSE骄傲地自称是纯种人类,那时的她就是一张被四脚拉开绷在木框里的面皮。她的虚荣被刻画得那么形象到位,那么可爱。

    所有的人物都是不可能,但都再真实不过。编剧笔下的人物当然是抽象的,科幻剧的更抽象,高度概括的抽象追求的就是比真实更真实。 我们写杜丽娘柳梦梅生死相别,这个不形象,不够直接有冲击力,DOCTOR和ROSE直接是被锁在两个平行空间里了,作为time lord, 改变法则和爱人相守会造成宇宙崩塌,他选择永世不相见,留给ROSE一个只有一颗心脏的自己的克隆人陪她终老。Bad Wolf Bay 是迄今为止看到哭得最惨的一场分别戏,没有之一,《英国病人》位列第二。“我燃烧了一颗星球来说再见。”夸张,含蓄,都是煽情的重磅炸弹。那个LED一样的远程告别仪式,不是只有李安才懂东方的含蓄,含蓄的力量。ROSE之外的同伴,都是他的见习生吧。只有勇敢的ROSE, 第一个一次次牺牲自己去救他的人,第一个一起出生入死的人,第一个接受重生后的他的人,因此看过TARDIS之心,拥有过宇宙的智慧, 因此他告诉过她最不能被触碰的隐私----TIME WAR中亲手毁灭了自己的种族和the DALEKS, 两个最智慧的种族。和他心灵相通过,所以才是爱人吧。Bad Wolf这个符号几次出现在不同的时空里,像追着他们的脚步一样,每次在他们成功后,最开心的时候,它就不经意地出现。

    什么叫宿命,宿命! 什么叫戏剧! 宿命就是在你平常的一天,正开开心心的时候,霉神突然向你招手,而之前他也给过几次征兆,但就像市政施工前的公示书一样,放在最不起眼的地方,你没看见。宿命就是,你在火车上,和老婆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给劫了。宿命就是,在你洗心革面之后,像爬过漫长下水道的肖申克一样张开双臂等待尊严之光和清洁之雨的降临时,你之前的罪行却突然被揭发,不由分说扣在你头上。 于是,在最平常的一次任务中大意放了手,致使她滑落到平行世界,最不经意的地方突发毁灭性事故,这就是最真实的戏剧,最抽象的真实。

    把灵魂藏在怀表里的MASTER( 多么精致的情节),因战争而变态的DOCTOR的最后一个同胞(总是神经质地听到战鼓),一次次甘心被他虐,包容他,因为他是最后一个同类。你和你的敌人就是一朵双生花,你那么恨他也那么爱他,就是纠缠不清。 一个叫DOCTER, 以悬壶济世为己任,一个是MASTER,以驭万物为宗旨。 他们是彼此,和那个居住在两个太阳,红色原野的母星上的超智慧种族的唯一见证。Gallifrey, 这颗星球生长着有闪亮的银色树叶的树,并有着如燃烧般的橙色夜空。DOCTOR深情地回忆着:星球上座落着巨大的山脉,原野上生长着深红色的草,山顶被雪覆盖着。第二个太阳从南方升起,山顶闪着光,有着银色树叶的树在早上看上去像在燃烧般的森林中.......

    另一集,HUMAN NATURE里,他为平息争端,躲避追杀,跌落人间隐姓埋名,把他时间领主的记忆和力量收在一只怀表里,过起John SMITH的人生,有一个乡村教师的懦弱,平凡的小幸福,他丢了怀表,他不愿变回博士。记得那段故事里大量笔墨在写他的抉择,打开怀表,他就要抛妻弃子,变一个知晓万物,走到哪里战火就烧到哪里,天天匆忙拯救世界的人。变回DOCTOR他就不会再爱她,你要全知全能,还是要她。John SMITH对着怀表痛苦的哭号,绝望地挣扎,比之泰坦尼克哪里有差呢。当DORCTOR再看John SMITH, 有没有前尘往事的感觉呢。

    情节勾连,跨越时空到另外一个世界,遇到的某人竟然就是故人,现在的果是以前的因。一切都是不知不觉醍醐灌顶的。

    DOCTOR WHO的核心就是时间,所有平常的生死离别战争孤独在宇宙的时间里被放大了不知道多少倍。DOCTOR本身是时间领主,TIME LORD,自己种族的最后一员,亲手毁灭了自己的种族后,独自架TARDIS漫游在浩瀚时空,拥有宇宙的智慧,没有第二人,还有更夸张的孤独么,也难有更夸张的负疚。

    每一集如何拯救世界不重要,有些什么险局,又遇到什么新怪物不重要,这些都可以无穷无尽,想要多少要多少,当然,有点小意义:跑龙套的反派的都是象征,折射各种社会问题,人性丑恶,他们的性格和他们的形象产生美妙的发指的对应关系。剧集更有意义的在于贯穿在所有情节里的主人公的性格和情感,他们的大小不一的道义,他们的命运,他们各自悲剧正剧的人生。

    关键词(Tags): #科幻
    • 家园 还在看?

      第五季已经开始转换风格,第六季是彻头彻尾的悬疑+惊悚。

      • 家园 打住了 过段时间再跟进

        就觉得David tennant走了以后辉煌就过去了,当时一口气看了四季,第五季看了一两集就不要看了。惊悚不太是我喜欢的风格啊。。第三季多可爱啊,那么多可爱的配角。

    • 家园 Doctor who是电视剧史上最长的系列片

      从60年代的黑白剧到刚刚出的最新系列。60年代英国街头还真有报警亭, 但现在飞船Tardis外面还是报警亭的样子, 大家只是见怪不怪了。 反正时间,空间和角色都可以自由选换,故事里Doctor who隔一阵就要重生一次, 用这个理由前后换了十一个主演. 编剧故事想象可以不受限制。不过写得好不好,还是要看具体主笔的编剧.

    • 家园 【原创】盗梦空间 记忆碎片

      先用英语写的,再照着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读着有点别扭,看个想法,见谅啦。

      今天,玄幻小说在出版市场异军突起,号称玄幻,表面看起来脱离了现实:族群争斗,异世穿越,却真正是对现世生活的仿效,说的还是那些人事,并没有在意义上达到新的维度。如此不得不怀疑,我们想象力已经到达了极限。文学气氛一时间变得令人窒息。但是,基于对人类大脑无限潜能的热情,诺兰探索出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路,如同一缕春风让人七窍全通。伟大的想象力通常都深植于现实,游离于认知的边缘。就像诺兰将他奇思妙想紧密地和现实相连,创造出了一个《盗梦空间》的世界,并将它设置得如此可信:植入想法靠的是心理学依据—— 人最终是感性动物,一个最简单的关乎亲疏的想法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主角对于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争辩,使影片在探究存在的本质上有所作为;主角的困惑也十分人性。

      作为一部动作和科幻大片,和《记忆碎片》相比,《盗梦空间》采用了相对简单的结构。街道180度折叠,真空中的打斗,梦中场景让人目眩神迷,但你仍然可以看出,它在很多方面和诺兰的标志性作品相像。

      这一次,诺兰又以倒叙开头,让人如堕云里雾里:按时间顺序来看,这个部分本应是他们影片的最后一步。你只能从他们的对话勉强听出,这两个老友分开多时,并从此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但为什么一个容貌未改,一个却垂垂老矣,不得而知。直到电影的中间,小建筑师解释梦中空间的规则,迷底才得以解开。在不知道“筑梦师”,“穿越”这些概念,不知道“梅尔”是谁的情况下,我们跌跌撞撞闯过了盗梦的片段。诺兰喜欢设置悬念,或者他只是想用一个实事把你击垮,封闭你部分的感官,只给你必要的条件去解码。在诺兰的叙事里,没有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观众在他电影的前十几分钟,就像失明了,或者失忆了,正如《记忆碎片》中的男主角的情况,而这种视角的仿效,也让影片具有互动性。

      诺兰在《盗梦空间》里继续他的非线性叙事。典型的嵌套式结构,三层空间的叙述最终在最后一次穿越汇合,镜头在三个叙述者之间流畅转换。科布的感情线随着小建筑师的挖掘以插叙展现,通篇扑朔迷离。这条线是科布任务的主要起因,同时也是阻力,它的基调浸没在悲痛里,结构上,似乎是独立的分散的片段。

      从这条情感线里,可以看出诺兰角色设置的又一相同处。他们的妻子都因他们悲惨地死去,给他们带来无法驱散的负罪感阴影,制约他们前行。在《记忆碎片》中,雷纳德患有短暂性失忆症,为了免受精神痛苦,他不断地修改指向自己误杀妻子的线索。因此,他注定永远被困在方向错乱的求索里。科布也因在妻子的脑中植入一个观点,导致她自杀。妻子的幻影,或者说是他自己的负疚感每每出现破坏他的盗梦行动,导致他行动失败,被雇主追杀。于是他反受雇于加藤,期望实力雄厚的加藤能帮他回国。当行动逐渐深入,梅尔不断地出来破坏。他把梅尔,自己的负罪感深深囚禁在梦的底层,也被梅尔囚禁。无法摆脱,无法前进,分不清梦和现实,在潜意识边缘里,他甚至向梅尔的幻影许诺,要跟她终老于此。

      诺兰的角色都十分概念化。他们都是为传达一个思想,组成电影严密的结构而设置。特别是当诺兰拍摄爱情故事时,观众只能靠离散的场景,从逻辑上理解科布是怎样到了今天这个处境,而并不能被真正打动。正常的爱情电影需要一个包涵真实细节的完整故事来积累情感。也就是说,它要有跌宕起伏的脉络,让人感动的细节,还有,为了能达到以上效果,大体上要按时间顺序进行,而诺兰是不会遵从正常爱情故事的顺序的,他追求的不是这些效果。

      他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一个符号。科布代表了执迷,小建筑师代表了好奇,梅尔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角色,呈现了一个女人最女性化的一面:脆弱,高度情绪化,纠缠。在几个人推动下完成了科布执迷的旅程。

      这一点在她和科布的一场对话里展现到极致:在潜意识边缘,背景是他们两个亲手建立的自己的世界,他们曾白头偕老的家。就在这里,他们进行了本片最具哲学启示性的一场谈话,这场谈话甚至可以看成是一场关于本体论的争辩。当梅尔不断地问科布:“什么是真实?你感觉到的才是真实。你现在感觉到什么?”,几乎像是贝克莱在质疑实在论。哪个世界才是真实的?是外部的世界,还是我们脑海中的世界?

      我并不想探究最终科布是否回到了现实世界。笛卡尔曾经怀疑人们不能区别现实和梦境,当诺兰展现了这个困境,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记忆碎片》在一定程度上更完全地展露了诺兰的思想。 整体上,他以记录男主角被误导的调查,指出了人类感官的明显不可靠性。在《记忆碎片》中有一段关于本体论的更加直白的对话。当被问及为妻复仇的意义时,患有短暂性失忆的雷纳德说:“我的妻子应该得到复仇,我知不知道并不重要。不会因为我记不住,我的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世界不会因为你闭眼就消失,不是吗?”于是,我们看出诺兰站在实在论一边。

      但是我仍然奇怪,为什么费舍最终在飞机上醒来时,发现旁边坐的人都是梦里出现的,竟然不会产生怀疑。

      10年前诺兰就开始着手写《盗梦空间》的剧本。《记忆碎片》是在2000年上映的。《盗梦空间》既展示了诺兰在《记忆碎片》同时期的沉思,又展示了蝙蝠侠系列、《失眠》之后他把幻想变为现实搬上荧幕的能力。

      从第一部电影开始,酝酿了那么久,所有电影都是这部电影的雏形,最初的那个最纯粹,最后的这个最轰动。

      关键词(Tags): #诺兰通宝推:上古神兵,
      • 家园 因为

        但是我仍然奇怪,为什么费舍最终在飞机上醒来时,发现旁边坐的人都是梦里出现的,竟然不会产生怀疑

        那是因为他醒来后,梦都已经被遗忘了。

        • 因为
          家园 O~~~

          啊 那我错过情节了~ 不过科布和小组成员应该是没有忘记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