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基因棉的另两个有价值的调研 -- 子玉

共:💬2 🌺5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转基因棉的另两个有价值的调研

    [原创 2011-05-26 18:34:21] 字号:大 中 小

    转派在主粮上的失误我们暂且不讲。我们还是就棉花来看看,这么14年来,转派一误再误,究竟错在哪些地方。

    笔者指出转基因棉花的局面是产量和种植面积都在下降。有人不服。那么我在把几篇文章的要点理一理。说我不断修正观点,呵呵呵。我是在不断修正观点,因为我是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观点越来越清晰。我们讲的就是棉花。

    转棉还是要大量打药

    1. 转棉在前三年抗虫效果好,使用农药下降70%,农民收入增加36%。

    2. 第4年开始次要虫害快速增长,用药量基本与非转棉持平,农民收入反而差了。

    3. 此后农民开始出现弃种转棉现象,一种教法是“逆转选择”就是回去种非转棉。但是还有的就是干脆不种棉花了。

    转派老是纠结在农民弃种是不是转基因棉花造成的这个陈述句上,他们总是喜欢讲“这不是转基因棉花”造成的。

    这个表达非常典型的表现了转派的思维方式:就是只想为转基因技术鼓吹辩护,忽视了问题的核心不是纠结语义,而是找到问题症结所在。

    问题就是:转基因面优势就是少打药;少打药别的虫害就滋生蓬勃发展;别的虫害爆发就还得打药;打药一样多的情况下转棉就没了优势,种子又贵,于是农民即不省工又不多赚钱,就弃种。

    在这种情况下批评者一句“转基因棉花造成次要虫害爆发”或者“转基因面还不如非转,所以农民弃种”,都是一种简单的表述。转派应该从中总结经验而不是纠结语义。

    很可惜,转派没有这种心胸,因此也就一误再误。

    当然转派如果承认转棉也还是要打药,那么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了转棉的优越性。这是转派的底线。

    比如吴孔明2010年5月14日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承认了盲蝽的灾害,但是并没有定量地披露转棉打药的程度,还是止步于真正反思转棉的缺点。

    时至今日,我们还是看不到数据,看不到转棉在4年之后逐年打药的数据。看到的还是转派笼统地一句“降低种植面积不是转基因的问题。”

    同样的问题,就是转基因植物不打药,在3年之后是否会造成次要虫害爆发,这个问题对于水稻、玉米,都是一样需要考虑的。

    转棉的种子问题

    我前面还讲过的观点:

    1. 中国农村农民对于种子的处理包括留种、购买杂牌转棉种子、...等等,造成转棉种子混杂

    2. 种子混杂造成转棉种植质量产量急剧下降,也导致打药量上升;

    3. 最后经济效益低下,农民弃种。

    这个问题,转派也会说“这个不是转基因的问题”。但是,转派这种生物技术派,就是缺少综合的思考能力,总是把转棉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来考虑来辩护,排斥综合性思考的结果,武断地否定综合性分析的强有力的结论。

    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生态体系,孤零零地讨论技术是不正确的。

    中国农村的种植习惯、社会管理近年来失效、不良商人的操纵、各种种业研究者的抄袭、...等等,都是不可小觑的因素。都对转棉种植造成危害。而这种危害又是转棉商业模式必然导致的结果。

    王圣惠和安德生2006年的文章,只是揭开了这个综合生态体系问题的冰山一角。结果转派咆哮之下,对方不再回应(南方报系电子邮件联系王圣惠,王不回复)。这个对于棉业的发展是错失战机。这一点,转派至今不予承认,实属不智。

    查网络论文,发现佚名论文一件,链接:

    http://lunwen.cnkjz.com/article/217/Article_158418.html

    这个有待证实为真实的论文,发表的日期为2008年1月19日。

    观点中一些摘要:

    1. 随种植抗虫棉年份的增加,农民发生采用逆转行为的比例也依次增高,种植抗虫棉8年以上的农民发生采用逆转行为的比例是种植抗虫棉3年以下的农民发生采用逆转比例的2倍以上;

    2. 农民获种行为与其对转基因抗虫棉的采用逆转。农民获种行为,指农民为满足生产需要,通过自留、市场购买、赠送等方式获得种子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对各种外部刺激的反应。

    3. 由于转基因抗虫棉含有抗虫基因知识产权的价格,加上制种成本较高,使抗虫棉尤其是杂交抗虫棉种子单价大大高于非抗虫棉。部分棉农通过自留或亲邻繁种者购买未脱绒棉种等方式大大减少了购种费用,使得抗虫棉用种成本为常规棉用种成本的4.16倍,大大缩短两者单价之间的差额。即便如此,生产初期的种子费用对于抗虫棉面积较大的农民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认为抗虫棉种子价格太高的农民63.04发生了采用逆转行为。

    4. 受高价抗虫棉带来的高利润的驱使,个别商贩以次充好,以非抗虫棉充当抗虫棉品种销售,同时市场上未经试验、审定而销售的抗虫棉品种越来越多,造成棉种市场出现品种多、乱、杂的现象。

    从这篇佚名论文的内容看,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但是这种论文之少,还是佚名,也反映了转基因棉花的研究在高压下偏颇失常。

    不高产、抗虫性单一、抗虫性下降、质量差

    我反复查找关于种业管理混乱的调研,发现另一篇文章:《农户采用转基因抗虫棉逆转行为及认知评价调查分析》,作者为郑亚丽,凌远云。文章发表于2007年,也就是说王圣惠-安德生文章在2006年宣读后一年。这篇文章的链接:

    http://www.casb.org.cn/CN/abstract/abstract14531.shtml

    全文可以下载。以下主要数据都是从这篇文章中引述,不一一标注。

    1. 调查是在20064—7 月进行,地点为河南省周口市。

    2. 共发放问卷290份,收回有效问卷273 份,问卷回收率94.14%。调查结果表明,在273 份有效问卷中,有99户采用过转基因抗虫棉的农户转向采用非抗虫棉,占调查总体农户的36.26%。

    3. 转派咆哮说既然转棉不好那农民为啥不回去种非转。是啊,问的好。回答是2006年就有36.26%的回去种非转了。

    4. 我绝不会象转派人士那样发出宗教迫害式的咆哮:“既然转棉这么好那为啥36%的人回过去中非转?!”我感兴趣的是调查出来的原因是啥?

    5. 文章说“逆转户认为转基因抗虫棉的主要缺点包括:不高产、抗虫性单一、抗虫性下降、铃小、旺长晚熟、管理费工、抗逆性差等。” “一直采用户认为的主要缺点包括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但排序有差别,为抗虫性单一、抗虫性下降、不高产、管理费工、抗逆性差、出绒率低、铃小、旺长晚熟”

    6. 调研的结果是逆转户有50%不满意转棉,27%无所谓,还有23%是满意。问题是满意逆转是为啥?这个没有说明。

    这个调研总体上是确认了王圣惠文章的基本观点。但是还是缺乏数据。没有王圣惠文章的深度。但是即便这样一篇论文,也是2007年之后再也没有查到了。

    有人还在那里什么不要脸啊什么稻草啊地咆哮。问题是转基因棉花的缺点,不予正视,吃亏的会是谁呢?

    通宝推:镭射,游·鱼之乐,readerg,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