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赫图阿拉古城(换图床,重上片) -- 大西洋14

共:💬12 🌺3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赫图阿拉古城(换图床,重上片)

    现今抚顺所属新宾满族自治县是满清王朝的发祥地,永陵附近有一个赫图阿拉古城是努尔哈赤建立自己政权,逐步发展壮大,最终入主中原的起兵之地。

    1.赫图阿拉古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古城建于1601年,在一个小山丘上,“赫图阿拉”是满语,意为横岗,即平顶的小山岗。

    之所以选择这里建城,是因为这里有一口井,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清澈见底,清爽甘甜,严冬不封,酷暑清凉。被誉为“千军万马饮不干”的汗王井。此井为赫图阿拉城内唯一一口水井,城内军民皆用此水。因努尔哈赤在此城“建元称汗”,故得名“汗王井”。可惜我去的时候井正在整修,未得拍片。

    赫图阿拉城是后金开国的第一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更是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可以说是满族兴起的摇篮。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后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中心。

    2.城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赫图阿拉城分内外两城,城垣由土、石、木杂筑而成。内城东西长551米,南北宽512米,占地24.6万平方米,城墙周长2,027米。没有记得提及有几座城门,城墙沿山势而建,蜿蜒曲折,当然比不上紫禁城了。

    3.金銮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古城主要建筑,正式名称“汗宫大衙门”,俗称金銮殿。

    汗宫大衙门外形呈八角形,重檐攒尖式建筑,是当年努尔哈赤登基称汗的地方,始建于1603年。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这里登基称汗,定国号为后金,年号为“天命”,此殿即为其处理朝政之所。

    右后方是汗王寝宫,四间建筑,东一间是汗王和大妃的寝室,西三间是汗王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4.衙门大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正白旗衙门,也是古城中主要建筑之一。可以看到后墙上挂满了弓箭腰刀,满清马上得天下名符其实。

    5.八旗衙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正四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镶四旗

    八旗制度的建立是满清发展壮大的重要措施,以前只知其名,不知其实,此次在赫图阿拉看到真经了,容在下多码些字:

    八旗在后金时期不仅是八面领兵打仗的旗帜,而且是努尔哈赤属下八个军政合一的组织。努尔哈赤在1601年创正四旗:黄、红、白、蓝;1615年又增创镶四旗,合为八旗。

    八旗组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容生产、政权、军事为一体,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当时努尔哈赤是八旗的最高统帅,独自统领正黄、镶黄两黄旗,而皇太极是正白旗旗主。后来正黄、镶黄、正白就变为上三旗,在八旗中地位相对来讲高一些。

    八旗又可为左翼和右翼,左翼是正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指镶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按五行相生相克排列,两黄旗位于正北,取土克水;两白旗位于正东,取金克木;两红旗位于西,取火克金;两蓝旗位于南,取水克火之意。八旗的位置是不能颠倒的。

    6.古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棵400多年的古榆树,号称“神树”。上面一丛丛的黑团可不是鸟巢,导游说也是一种植物,不是榆树自身长的,可以入药。

    7.关于“神树”的美好传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上是历史,实际上,赫图阿拉引起我兴趣的并非这些,而是需内普通百姓的居所及其日常使用的物件。

    满清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随着大量的满族人迁徙入京,也带来了很多满族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及风俗习惯。

    人们常说,“老北京人是很挑理儿的”,这些“理儿”大部分是满族人的礼节习惯。

    举一个例子,老北京二人见面问候对方,一定要把对方家里七大姨八大姑全都问到,包括出门在外的,甚至家里的小猫儿小狗儿也要问问好不好,否则就有点儿失礼了。

    (老北京人都知道

    母亲一族是老北京,自小生活在姥姥家,此次在赫图阿拉看到的民居、日常生活物件,还真有些亲切感。

    传上几张片片。

    1.门洞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儿时的住家也是这样一个门洞儿,“门楼儿”(不管多么简陋,也得叫“楼儿”)这是青瓦铺顶,年久不修,会钻出一丛丛的小草。

    2.座北朝南的正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青瓦盖顶,中间一条屋脊。下面的窗户分上下两层,下层是玻璃,上面纸糊的可以向外推开,有一根棍儿支起,通风。

    这个住所中间门框上还应该有个风斗。风斗的作用是为了通风,防止煤气中毒。

    中间一间是堂屋,会客吃饭用的;东西两间是寝室,我家叫东屋西屋。自小有了东西南北的方向感就是这么来的。

    我家门框和窗户框上很少挂辣椒,多挂一辫蒜。

    一般来说,堂屋靠北墙要有一个条案,上面摆放各类用品。

    我家条案正中摆着一个座钟,一边是个胆瓶,插鸡毛掸子用的,另一边是茶盘茶壶茶碗。还有一架老式收音机,记得儿时最喜欢坐在收音机前听“小喇叭广播”,印象最深的是孙敬修讲的西游记。

    条案前是一张八仙桌,左右各有一个小抽屉;八仙桌两侧各一把太师椅,紧挨太师椅是两个方凳。

    3.门鼻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吸引我眼球的是“门鼻儿”,两扇门,一扇门是门栓,一扇门是门环,门栓扣门环,一上锁,你就可以放心走了。当年真是民风淳朴啊,现在都是钢铁的防盗门了。

    4.炕和“被活垛”(想只有老北京人才知道这三个字怎么发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炕是火炕,冬天在外屋(堂屋)做饭走烟烧热,夏天是不用的。

    在这样的火坑上睡了十几年,直到我上中学。

    5.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就是烧饭热炕的灶,灶前有一坑,有盖,存放煤渣煤灰用,一冬天不用清理,春天来了不用灶了再清理,很费劲,要请人清。火炕通道也要清理,不过不用一年一次,三四年清理一次即可。

    6.小炕桌和笸箩,笸箩里是一个补袜子用的袜子板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里也曾有过一个红木的小炕桌,主要是吃饭用。既然叫炕桌,最初肯定是放到炕上的,现在的清剧都有看到。寻常百姓家就不一定放到炕上而是放到地上了,且十分方便,屋里屋处都可以,冬天在屋里,夏天在屋外。

    7.座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家里的座钟下面的玻璃罩是透明的,可以看到钟摆四平八稳的来回摆动。儿时认识阿拉伯数字也得益于座钟。

    8.满族剪纸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国各地都有剪纸,有什么区别吾等小民也看不出来,只记得小时逢年过节,姥姥都要剪些花样帖到窗户上。

    儿时的记忆总是美好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今后的生活开心快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